•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早期銀行依賴存放款利差作為獲利的主要來源,因產業過度競爭及國家經濟策略的主 導,創造了國內長期的低利環境,迫使國內商業銀行業紛紛跨入類似私人銀行的資產管理業 務,並以提昇手續費收入為目標,近 20 年來財富管理的手續費收入,佔銀行獲利比重日益昇 高,依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銀行局金融業務統計輯要(109 年 1 月版)國內全體銀行手續費 收入與利息收入之比例約為 1:3,佔總收益總額 11.56%,其中利息收入之大宗為長期放款,

相對較為穩定,而手續費收入則相對起伏較大,其中又以理財業務之手續費佔多數,導致近 年來銀行不斷競逐理財業務市場。

圖(一)本國銀行 1998~2006 存放款利差自高點開始滑落:

資料來源:中央銀行金融統計月報。

圖(二)近三年國銀存放款利差

資料來源:工商時報 2020/05/28 國銀存放利差 Q2 將再探底(呂清郎)

2 推出以機器人理財為名的功能平台,金管會引據統計數據網站 Statista 所公佈之預估,自 2018 年至 2022 年全球的自動化投資顧問業管理資產規模將以 38.2%速度持續攀升成長,至 2022 世界潮流,亦是聯合國於 2005 年提出的普惠金融服務概念,並受世界銀行(World Bank)、二 十國組織(G20)及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等國際組織所倡議,使普羅大眾均有平等機會獲得

3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在國內金融業過度競爭之下,存放利差多年來均持續偏低,而著眼於台灣在戰後的土地 改革、進口替代、出口擴張、十大建設、產業升級等經濟發展歷時 70 餘年,早已藏富於民,

金融業鑑於經營環境的改變,紛紛將營運重點寄望於財富管理業務,並追求以提升手續費收 入來挹注獲利,近年來已成為重要業務之一,而受到科技突破性發展的推波助瀾,金融科技

(Fintech)也成為近年影響金融業營運模式的重大變革,此兩者相輔相成即催生了國內發展 機器人理財的與起,並預期未來將大幅改變國內投資人的投資行為模式,鑑於此,本研究擬 初探投資人對此類服務之期待為何。

將人工智慧(AI)導入理財顧問服務,並非以取代傳統理財顧問人員工作為目的,而 是產生客戶分流的效果,進而提升其效率;依花旗銀行於 2016 年發布之「數位裂解」報告

(Digital Disruption)指出,較高資產淨值或深思熟慮的投資人仍會需要面對面的意見諮詢服 務,而無實體的虛擬化理財建議的理財機器人服務,即為業者為拓展理財顧問業務的選項之 一,藉由增加服務工具,增強個別理財顧問的生產力,並能夠服務更多的高資產顧客或更貼 近顧客所需。

截至 2018 年,美國機器人理財規模已經突破 2,000 億美元,而台灣機器人理財開辦兩年 多,究竟成績如何?依金管會公布統計數據,截至 2020 年一月,機器人理財管理的資產規模 為新台幣 7.1 億元,以七家開辦本項業務的金融機構換算下來,每家金融機構的平均管理資 產可能不到 1 億元,明顯地尚未形成經濟規模。

本研究擬探求三個面向:

1. 未來當系統能夠導入全自動化交易流程或更多的業者投入此項業務時,提供的服務 內容是否能受消費者(投資人)接受?

2. 消費者(投資人)未被滿足的需求是什麼?

3. 在看似進入門檻不高的業務上,如何創造使用者價值並建立同業競爭門檻?

4

而現今的網際網路發達,機器人理財的商業模式亦是建構在網際網路環境下,如何擴增 使用者,使業者創建的使用平台能比擬網絡三大定律中的「梅特卡夫定律(Metcalfe Law)」

效果,使一種商品或服務在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甚至形成壟斷,前提在於使用者的數量能 否突破臨界值(critical point),此時這項產品對於使用者所產生的意義與價值就會呈現幾何 級數爆增,並藉由用戶群的成長及關聯,逐漸編織成一張龐大的用戶網絡,形成正向循環,

進而使業者建置的系統平台產生的價值越大。

本研究立論以機器人理財對於國內投資人行為而言是一種創新應用,並以新科技的發展 歷程中,引用 Geoffrey A. Moore 在 1999 年對 Everett Rogers 創新擴散理論模型(Diffusion of Innovation)重新定義之技術採用生命週期(Technology Adoption Life Cycle),討究不同階段 之採用者(投資人)對新科技採用的特性,並期能在發展歷程中,順利「跨越鴻溝」(Crossing the Chasm)成為明日大眾市場中的殺手級應用。

5

第三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概略區分為四個階段:

圖(三)研究流程圖(本研究繪製)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