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arson, 2002)。在進行摘要的歷程中,讀者可以讓自己將注意力放在重要的訊息 上,不但能建立主要概念間的連結,也能將文章的內容與自身的背景知識做連結,
進而獲得有意義的學習(Wittrock, 1974)。因此,讀者若能擁有較好的摘要能力,
便能減少閱讀時的認知負荷,有助於後續的閱讀推論,能更深入的閱讀文本。
摘要能力是可學習的,許多研究發現透過老師系統的教導,學生的摘要能力 可以有所提升(官美媛,1999;許慧君,2011;陸怡琮,2011) 。根據 PIRLS 2011 年的報告國民小學階段越來越重視閱讀技巧和策略的教學:不僅教師教導閱讀技 巧與策略-摘要的時數增加,報告中也可以明顯的看出摘取大意的策略有往低年級 開始教導的趨勢(柯華葳、詹益綾、丘嘉慧,2013)。
© 1988-89)。
兒童摘要的推論歷程分為三個階段「刪除—概括化—建構」,兒童在「刪除」
©
通常需要有大量的機會練習,學生比較有機會學會該策略(Brown, 2002)。第二,利 用刪除法做摘要,文章的限制雖然較小,但因刪除法仍涉及很多技巧,如果能有 為策略考量的文本和練習,學生比較容易熟練各種刪除技巧、學會策略。現行教 科書的課文,很難服務這個目的,故較難支持學生進行系統的學習。因此本研究 嘗試研發一套具有系統性且適合學習摘要策略的教材。
發展學習摘要策略的教材應該要考慮甚麼呢?Anderson 與 Hidi(1988-89)認 為摘要策略之教材應該具備以下原則:一、由短而長:文本的長度要由短到長,
© 模式能有效教導學生學會策略(Pearson & Gallagher, 1983;引自陸怡琮等人,2017)。 以此模式進行教學規畫須由簡而繁、循序漸進,也就是要將刪除/歸納/主題句的子
©
在Mayer(1996)提出的「選擇─組織─統整」模式提到,理解的過程中,會 經歷三個階段:選擇、組織與統整。在選擇的階段,讀者需要從文本中的內容判 斷哪些訊息是重要的,哪些訊息是不重要的;在組織的階段,篩選出重要的訊息 後,讀者會將選出的重要訊息組織成一個連貫的結構;在最後的統整階段,讀者 會將組織好的新知識內容與自己的舊經驗進行整合,進而理解文章內容。
在Kintsch 的建構─統整模式中,說明了讀者是如何從文本的訊息中,建構出 心理表徵的歷程(Kintsch & van Dijk,1978; Kintsch, 1998)。這個模式假設讀者會以 命題來進行文章的分析,並且在過程中不斷的進行「建構」與「統整」,將文本中
在van Dijk 與 Kintsch(1983)的理論中,將閱讀理解後的心理表徵分為三個 層次,分別為:表面符碼(surface code)、文本模式(textbase)與情境模式(situation model)(圖 1)。在表面符碼(surface code)的層次中,讀者能夠正確且流暢的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