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文獻回顧

一、異位性皮膚炎

過敏為過度免疫反應所產生的症狀,當身體暴露於過敏因子 (如:花粉、食物、

藥物…….等) 時,免疫反應若無法正常被調控,將會引起嚴重的發炎反應,輕微 症狀如:流鼻水、呼吸困難、搔癢等,嚴重則會引起休克甚至是死亡。統計至 2007 年為止,台灣過敏疾病罹患人口超過六萬六千人,許多人甚至同時患有多種過敏 性疾病 (Hwang et al., 2010),其中異位性皮膚炎為常見過敏性疾病之一。

(一) 過度免疫反應 (hypersensitivity)

當身體的免疫反應無法受到調控時,將導致過度免疫反應,造成組織發炎或 是器官功能異常等情形,依照機制的不同可分為第 I、II、III、IV 型過度免疫反應。

第 I 型過度免疫反應為 IgE 所誘導產生的過敏反應 (IgE-mediated hypersensitivity),

由於過敏原與特定 B 細胞結合後,會促使 B 細胞產生大量的 IgE 抗體,而後 IgE 會結合到肥大細胞 (mast cells) Fcε 受體上,促進細胞進行顆粒作用 (degranulation),

釋出組織胺、細胞激素,造成紅、腫、癢等症狀,此類過敏疾病包含氣喘、過敏 性鼻炎 (allergic rhinitis)、異位性皮膚炎等。第 II 型為由抗體主導的毒殺性過度免 疫反應 (antibody-mediated hypersensitivity),形成原因為 IgG、IgM 抗體結合到細 胞上,活化補體 (complement) 系統或毒殺型 T 細胞 (cytotoxic T cells),進而破壞 目標細胞,由於血液不相容所引起的溶血反應即為此類。第 III 型為免疫複合體 (immune complex) 所導致 (immune complex-mediated hypersensitivity),當抗體與抗 原結合形成的免疫複合體無法被清除時,將會堆積於組織,活化補體系統並吸引 嗜中性白血球 (neutrophils),造成劇烈過敏反應,相關疾病如紅斑性狼瘡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 第 IV 型 為 細 胞 主 導 的 過 度 免 疫 反 應 (cell-mediated hypersensitivity 或 delayed-type hypersensitivity),因抗原活化的第一型輔助 T 細胞

第一章 緒論

(type 1 helper T cells, Th1) 分泌細胞激素,促使巨噬細胞 (macrophages) 及毒殺型 T 細胞的活化及浸潤,所造成的過度免疫反應,此類疾病包含痲瘋 (leprosy)、結 核病 (tuberculosis)。

圖 1- 1. 過度免疫反應的四種類型 (Kuby, 2007) Figure 1-1. The four types of hypersensitivity.

(二) 異位性皮膚炎簡介

異 位 性 皮 膚 炎 (atopic dermatitis) , 又 被 稱 做 異 位 性 濕 疹 (atopic eczema, eczema),為常見慢性過敏皮膚疾病,全球約有 15-20%的兒童及 1-3%的成人罹患 此疾病 (Asher et al., 2006),其中有 70%發生於五歲以下的孩童身上 (Nutten, 2015)。

ISAAC (The International Study of Asthma and Allergies in Childhood) 於 2006 年全 球統計結果,指出異位性皮膚炎盛行率有增加的趨勢 (Williams et al, 2008),加上 持續性的搔癢感會嚴重地影響患者的作息,甚至影響患者家人生活品質 (McKenna

& Doward. 2008),因此近年來有許多學者投入此疾病的研究。

第一章 緒論

異位性皮膚炎常見症狀為反覆性搔癢感,此外皮膚上會有濕疹斑塊及受損破 裂的情形產生,其症狀隨著年紀分成三種階段,嬰兒時期,濕疹斑塊大多出現在 臉頰與頭皮上,到了兒童時期,症狀會開始蔓延至頸部及四肢的背面,接著青少 年及成年期,就會佈滿整個頭部、頸部及四肢。將疾病以疾病症狀分類則分為急 性及慢性,前者表皮部分會開始產生病變,並有血管擴張情況產生,後者則會出 現表皮增厚情形 (Thomas. 2008)。雖然異位性皮膚炎病理已知,但確切致病原及致 病機制及尚未完全清楚,目前只知一些因子如:遺傳基因、飲食、環境因子、免 疫調節等可能與此疾病發生有關 (Nutten, 2015)。由於異位性皮膚炎病患血清通常 含有過量 IgE 及劇烈發炎反應,因此多數大多學者著重探討免疫反應與異位性皮 膚炎關聯性。

圖 1- 2. 異位性皮膚臨床症狀及組織病理圖 (Thomas. 2008) 圖 A-C:異位性皮膚 炎臨床症狀。圖 D:急性異位性皮膚炎組織病理圖。圖 E:慢性異位性皮膚炎組織 病理圖。

Figure 1-2. Clinical, histologic aspects of atopic dermatitis.

第一章 緒論

(三) 異位性皮膚炎的免疫反應

1. 先天性免疫反應系統 (innate immune response system)

先天性免疫反應為非專一性免疫防禦機制,能第一時間快速防止外來物入侵,

但不具記憶性,也無法提供長久性保護 (Alexander et al., 2002)。先天性免疫反應 系統包含皮膚、黏膜等物理屏障,以及胃酸及體液抗菌物質等化學屏障,參與的 細胞包含自然殺手細胞 (natural killer cells)、肥大細胞、嗜酸性白血球 (eosinophils)、

嗜鹼性白血球 (basophils)、巨噬細胞、嗜中性白血球、吞噬細胞 (phagocytic cells) 以及樹突細胞 (dendritic cells) 等。

皮膚為先天性免疫系統第一道防線,正常皮膚會產生抗菌肽 (cathelicidin) LL-37、防禦素 (human β-defensins) HBD-1、HBD-2、HBD-3 以及抗生素 (dermcidin) (Thomas. 2008) 防禦外來病菌入侵,但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因皮膚受損,無法正常分 泌這些抗菌肽對抗外來物,加上皮膚上的角質化細胞 (keratinocytes) 會誘導由樹 突細胞促進的第二輔助型 T 細胞 (type 2 helper T cells,Th2) 極化 (polarization),

分泌大量的細胞激素 (cytokines) 及趨化素 (chemokines) ,使得皮膚發炎、紅腫 等。

皮膚上也存在兩種表皮樹突細胞:蘭格罕細胞 (Langerhans' cells) 及發炎樹突 表皮細胞 (inflammatory dendritic epidermal cells, IDECs),差異在於前者存於正常 皮膚,而後者則是出現於發炎皮膚,兩者皆會表現 IgE 的受體 FcεRI (Novak & Bieber.

2005),並活化下游相關後天性免疫反應。關於異位性皮膚炎的先天性免疫反應相 關文獻較少,但先天性反應常與調控後天性免疫反應有關,因此扮演相當重要的 角色。與異位性皮膚炎相關後天性免疫反應將於以下做詳細說明。

第一章 緒論

2. 後天性免疫反應系統 (adaptive immune response system)

後天性免疫反應又稱為適應性免疫反應,為專一性免疫防禦機制,透過先天 性免疫反應細胞,將抗原呈現給能辨認特定抗原的後天性免疫反應細胞後,啟動 專一性的免疫防禦作用,藉此清除外來病原菌,具有多樣性及記憶性特性。後天 免疫反應可分成以 T 細胞主導的細胞性免疫 (cellular immunity),以及 B 細胞主導 的體液性免疫 (humoral immunity)。

T 淋巴球前趨細胞來自骨髓,經血液循環進入胸腺發育成成熟 T 細胞,接著 進行正選擇 (positive selection),淘汰掉無法辨認自我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s, MHC) 的 T 細胞後,存留下來的 T 細胞再經由負 選擇 (negative selection) 去除會辨認且殺死自身細胞的 T 細胞,最後發育成熟為 CD4+或 CD8+T 細胞,這些先天性 T 細胞 (naïve T cells) 辨認到外來抗原,會活化 形成作用型 T 細胞 (effector T cells),包含毒殺型 T 細胞、輔助型 T 細胞 (helper T cells, Th) 及調節型 T 細胞 (regulatory T cells, Treg)。

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會有第二型輔助 T 細胞極化現象,其所分泌的 IL-4、IL-5、

IL-13 能促使 B 細胞產生 IgE,導致急性異位性皮膚炎產生。若外在過敏原、病菌 或是持續性的搔癢行為造成皮膚受損後,將吸引 IDECs、嗜酸性白血球及巨噬細 胞浸潤至皮層,分泌 IL-12 誘導 T 細胞趨化成 Th1,並分泌 γ 型干擾素 (interferon-γ, IFN-γ),促使角質化細胞行細胞凋亡 (apoptosis),此時為該疾病的慢性階段。

第一章 緒論

圖 1- 3. 異位性皮膚炎免疫調節途徑 (Leung et al., 2004) Figure 1-3. Immunologic pathways in atopic dermatitis.

異位性皮膚炎急性階段會有大量 IgE 產生,且患者血清 IgE 含量與疾病嚴重程 度有顯著正相關 (Laske & Niggemann. 2004),雖然仍有一些研究發現例外的病例 (Novak & Bieber. 2003),但若血清 IgE 含量過高,將可能造成更劇烈發炎情況。現 今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方法有許多種,大多會使用類固醇、抗發炎或抗組織胺的 藥物,使得發炎反應被抑制,但治療效果有限。為了可以提早預防此疾病產生,

許多研究致力於找出影響異位性皮膚炎的因子,近年來發現飲食營養素含量會影 響免疫反應,因此目前許多研究開始著重於探討飲食習慣與異位性皮膚炎間的相 關性。

第一章 緒論

(四) 飲食因子與異位性皮膚炎

已有研究證實飲食會影響異位性皮膚炎的產生,一些會引起過敏反應的食物,

如:精緻穀物、牛奶、蛋、花生……等,都可能增加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風險 (Chang et al., 2015)。Shaheen 及 Newson 等人 (2004) 調查指出,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與正常 人相比血中亞麻油酸含量較高 (linoleic acid, n-6 PUFA precursor) 及 n-3 PUFA 含量 較低,此外一些研究調查也指出孩童飲食若攝取較多的魚類,罹患異位性皮膚炎 的風險較低 (Alm et al., 2009; Oien et al., 2010),補充 DHA (docosahexaenoic acid) 也有助於減緩病情 (Koch et al., 2008)。另有研究指出維生素 A 與 D 在異位性皮膚 炎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關於維生素 A 與 D 與免疫反應的關聯性,將於後續做詳細 的介紹。

二、母乳 (一) 簡介

世界衛生組織 (WHO)、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The 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Emergency Fund, UNICEF) 等國際組織皆建議哺餵純母乳 (exclusive breastfeeding) 直至嬰兒六個月月齡,並於六個月後添加副食品。母乳為嬰兒早期主要營養來源,

提供嬰兒生長發育所需養分,內含營養素及生物活性因子 (bioactive factor),包含 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酸、維生素、礦物質、生長因子 (growth factor)、細胞 激素 (cytokine) 及免疫球蛋白 (immunoglobulin) 等 (Ballard&Morrow, 2013)。母 乳內含成分約有 6.9-7.2%乳糖 (lactose)、0.8-0.9%蛋白質及 3-5%脂肪等巨量營養 素 (macronutrient),且每 100 mL 母乳能提供 60-75 kcal 熱量,不同母乳分泌階段,

其內含成分會有所差異 (Jenness, 1979),以因應嬰兒不同時期生長所需 (Fujita et al., 2012)。

第一章 緒論

依照產後的時間,將母乳分成初乳 (colostrum)、過渡乳 (transitional milk) 及 成熟乳 (mature milk) (Andreas et al., 2015)。初乳為分娩後 0-5 天內所分泌,與後期 成熟乳相比,內含較少的乳醣及脂肪,含有較多的蛋白質、生長因子、細胞激素 及免疫球蛋白 (Kulski&Hartmann, 1981; Saint et al., 1984; Castellote et al., 2011);成 熟乳則為分娩後 10-14 天後所分泌,提供較多熱量 (Gidrewicz&Fenton, 2014)。

(二) 母乳對嬰兒免疫系統與疾病的影響

研究指出哺乳能夠預防孩童肥胖、降低免疫疾病罹患率及死亡率,對成長與 發育也有良好影響 (Goldman et al., 2007),此外母乳內免疫球蛋白、免疫細胞及細 胞激素等也能影響嬰兒體內免疫系統發育 (Turfkruyer&Verhasselt, 2015)。

母乳內含有許多免疫細胞,如:巨噬細胞、幹細胞及白血球 (leukocyte) 等 (Ichikawa et al., 2003; Indumathi et al., 2012),其中含量最多的為白血球 (Hassiotou et al., 2013)。初乳白血球包含 40-50%巨噬細胞、40-50%嗜中性白血球及 5-10%淋 巴細胞 (lymphocyte) (Brooker , 1980; Goldman&Goldblum, 1997; Xanthou, 1998)。這 些源自於母親血液的細胞,能透過乳腺上皮細胞 (mammary epithelium) 轉移至母 乳內,嬰兒再藉由母乳獲得以上細胞;此外,嬰兒消化系統尚未發育完全,胃中 pH 值相較於成年人高,能使這些白血球生存 (Sheldrake&Husband, 1985; Jain, 1989),並進一步影響嬰兒免疫系統,如:抗體或細胞激素的分泌 (Parigi et al., 2015),

過去也有研究指出,母乳的巨噬細胞能夠促使嬰兒體內樹突細胞分化,進而活化 T 細胞 (Yagi et al., 2010)。

IgA 為母乳內含量最多、最主要的非特異性抗體,能夠協助嬰兒出生後黏膜免 疫系統的形成 (Parigi et al., 2015)。母乳的 sIgA (secretory IgA) 則能被嬰兒腸道樹 突細胞所辨識,活化下游抗發炎訊息傳遞,進而使嬰兒腸道環境較為抗發炎 (Kadaoui& Corthésy, 2007)。母乳也含有許多細胞激素,細胞激素能通過嬰兒腸壁,

進入血液循環影響嬰兒免疫細胞活性 (Ballard&Morrow, 2013),其中以 TGF-β 含量 最多 (Penttila, 2010)。母乳 TGF-β 能夠藉由胃酸轉換成活化態,調節嬰兒發炎反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