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1 火災簡介

火災的性質是其物理及其化學現象,係強烈的交互作用著;在火焰、

燃料和環境間的相互作用是高度非線性的,其相關過程量化的估計經常是 複雜的。在一區劃空間內的火災,其燃燒過程中主要涵蓋進出燃料與四周 環境的質通量(mass fluxes)與熱通量(heat fluxes)。圖一係區劃空間內火災此 類相互作用的示意圖;圖中顯示出區劃空間內火災發生時,質傳與熱傳過 程的複雜度。

圖一、區劃空間內火災的各項質通量與熱通量示意圖[1]

在探討火災事件時分為室內及室外燃燒,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室內單一 區劃空間燃燒,室內燃燒熱傳受到周遭環境限制(如天花板、牆壁、地板),

無法向外界空間傳遞,以致產生熱積存現象,形成極高溫度場。室內火災 燃燒情形分為通風控制燃燒(ventilation control fire) 及燃料控制燃燒(fuel control fire) 兩類,前者因空間內的密閉燃燒,氧氣供應量逐漸難以達到供

冷層 火焰

燃燒物

目標物

熱層

天花板 通風口

熱通量 質通量

應當量(stoichiometric),其燃燒的持續時間及火勢大小、燃燒速率皆視通風 狀況而定,即由通風參數(ventilation parameters,hv與Av)所決定。由於空氣 供應量不足,燃燒產物除了二氧化碳外,因不完全燃燒而形成有毒一氧化 碳氣體及大量濃煙,為火災事件造成另一種災害。後者的燃燒由於氧氣供 應量充足,燃燒視燃料量多寡而定,因其燃料供應量充足,燃燒速率較快,

火勢也較大,極易造成蔓延擴散的情形。但當燃料量少,通風過於充足(即 入口風量大),則會使火焰在蔓延前燃料即已經用盡,火焰因而自然熄滅。

火災事件有其規則性,隨著時間增長,其平均溫度分佈趨勢概分為五 個階段,如圖二[2]所示:

1. 點火 (ignition) :

係一個放熱過程,因火焰而導致周圍溫度大幅度升高,它可始 自點燃性燃燒及自發性燃燒。

2. 成長期 (growth) :

依燃燒的型態、燃料的種類、環境的交互作用及氧的供應程 度,火焰的成長速率可快可慢;在此階段,一般而言溫度較低,而 火的位置多半在火源附近區域,為可逃生時期。

3. 閃燃期 (flashover) :

由於燃燒不完全的可燃物粒子散佈在空氣中達到一定量,再加 上燃燒產生的熱,瞬間引燃空氣中的可燃物粒子,猶如爆炸景象,

形成一片火海,此即閃燃現象(flashover)。一般而言,空間內的溫度 高達 500℃至 600℃間,即致閃燃。

4. 完全發展期 (fully developed fire) :

5. 衰退期 (decay) :

當燃料逐漸耗盡,其能量釋出銳減,導致區劃空間內氣體平均 溫度陡降;此時燃燒情形可能由通風控制狀態轉為燃料控制狀態。

需要注意的是在此時期雖然溫度減低,但將熄的濃煙,及前幾段時 期的持續高溫將導致房屋結構不穩定,因此火災所引起的潛在危險 仍然存在。

圖二、區劃空間中火災溫度-時間變化圖[2]

1.2 研究目的

本研究計畫的目的乃探討於火災情況下,單一空間內排煙系統與自動 撒水系統間的交互影響。在現階段部分,主要著重於國內外文獻的搜集,

火災、排煙、撒水等單一理論模式的建立,測試、驗證(與可取得的資料)、

調整並進行縮尺鹽水模型相關實驗的初步規畫執行。

在現階段研究部分,將針對火災過程中,區劃空間內上述兩系統相互 作用時的熱流現象進行分析,分為物理模式的發展及煙流之鹽水模型實驗 驗證。由於一個全尺寸的實驗雖然可以提供最真實的情形,但是設備的花 費及難度都太大了,所以本計畫的研究將利用縮尺實驗,不止它的花費可 減少許多,而且縮尺實驗在實驗儀器上所遇到因低雷諾數現象所產生的問

題跟全尺寸實驗所遇到的是一樣的。鹽水模型可以模擬大部份物理上的流 動特性並提供一質優的測量環境,就是水力學的相似性技術,這就是本文 所應用的原理。

1.3 研究文獻

火災是一種相當複雜的物理現象,牽涉範圍甚廣,於文獻上概分為兩 部分:一為經驗公式及實驗研究部份、二為電腦數值評估程式研究部份,

茲說明如下:

1、經驗公式及實驗研究方面:

國外研究火災已行之有年,目前就所知如下:

1958 年 Kawagoe 對通風控制火災作最早之研究[3]。

1968 年 Hinkley et al. 等學者提出燃料充足夠的火燄,在遞界層中有 55%的燃燒熱釋放率是由熱輻射散失[4]。

1968 年 Waternan 研究閃燃現象,由 3.64 公尺×3.64 公尺×2.43 公尺的 區劃進行燃燒實驗,提出由地板發出 20 kW/m2的熱源即可 產生閃燃[5]。

1975 年 Frideman 由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薄板燃燒效應,提出最 大熱輻射約佔燃燒熱的三分之一[6]。

1979 年 Thomas and Bullen,及 1981 年 Takada and Akita 以小區劃內 燃燒酒精驗證 1975 年 Friedman 之理論。[7]

1982 年 Thomas 對閃燃下了三個物理定義[8]。

Bullen 及 Evans,由實驗結果推演出一系列火災半經驗公式[9]。

國內對火災研究有:

民國 71 年,陳火炎之建築物消防避難問題之研究[12]。

民國 76 年,丁育群之高樓建築防火設施規劃設計之研究[13]。

民國 76 年,簡賢文之建築物火災危險評估技術及應用之研究[14]。

民國 83 年,王芳萍之火災事件下熱流現象之分析[15] 。 民國 85 年,楊冠雄之建築物防火之煙空設計分析[16]。

民國 86 年,楊冠雄之建築物火災時煙流動特性之研究[17]

民國 87 年,楊冠雄之建築物火災時煙控系統運轉策略分析[18]

民國 87 年,熊光華之建築物防火性能檢驗測試及應用研究[19]。

民國 88 年,鍾基強之建築物火災危險評估與煙控設計[20]。

陳俊勳之建築物火災危險評估電腦模式驗證研究[21]。

楊冠雄之建築物空調系統與煙控併用系統性能評估與設 計準[22]。

2、腦數值評估程式研究部份:

國外對火災研究以經驗公式寫成電腦程式評估火災者,包括:ASCOS

、ASET、ASET-B、DETACT、FAST、FAST-M、FIREFORM、MLTFUEL

、FIREDATA、CFAST….等等,及 1993 年由 Peacock[23]等學者發展出 CFAST 之評估軟體。

國內對火災熱傳電腦程式模擬方面,除了民國 80 年鐘進偉[24]研究點 模式火災現象,民國 81 年洪啟仁[25]研究火災之輻射熱傳分析之外,對整 體分析模擬之研究僅有民國 83 年鄧治東[15]之研究,就作者手頭所有的資 料而言,其他相關的模擬皆付諸闕如。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