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1 前言

有機材料的電激發光(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OEL)現象始於 1963 年由 Pope 等人所發現[1],利用 10 到 20 µm 的單層蒽(Anthracene) 晶體作為發光層,並施予 400 伏特以上電壓,而觀察到微弱的發光現 象[2]。相較於無機材料技術的蓬勃發展,有機發光元件的研發似乎沉 寂了許久,直到 1987 年由美國柯達公司的 C. W. Tang 等人,利用有 機染料 Alq3 及 Diamine 衍生物,並以真空熱蒸鍍方式製備雙層元件

[3],如 Figure 1-1 所示,在小於 10 V 的操作電壓下,亮度及外部量子 效率達到 1000 nits 及 1%,使得有機發光材料與元件更具有實用價 值,也激起有機材料應用於有機發光二極體(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OLED)的研究熱潮。

Figure 1-1. Device of ITO/Diamine/Alq3/Mg:Ag.

1990 年英國劍橋大學 J. H. Burroughese et al.利用旋轉塗佈方式製 備有機共軛高分子薄膜,並應用於發光二極體,發表了第一個利用共 軛高分子 poly(p-phenylene vinylene) (PPV)為發光層之黃綠色發光二 極體,其元件結構為 ITO/PPV/Al[4],如 Figure 1-2 所示,其量子效率 (Quantum Efficiency, QE)為 0.05%,使得共軛高分子材料繼導電聚合 物應用之後,再向顯示器的領域邁進,也使得 OLED 之未來發展與 市場更形寬廣。

Figure 1-2. Device of ITO/PPV/Al.

近年來由於市場對全彩平面顯示器巨大需求的潛力,OLED 擁有 良好的特質,例如:自發光、發光效率高、輕薄可撓、廣視角等,因 此被譽為平面顯示器的明日之星。

1-2 電激發光(Electroluminescence, EL) 1-2-1 發光機制

有機發光二極體的發光機制和無機發光二極體原理相似。Figure 1-3 為 OLED 元件構造示意圖。對此元件施予一順向偏壓時,外加電 壓驅動電子與電洞分別由陰極與陽極注入此半導體元件,當兩者在發 光層移動時相遇,會結合而形成所謂的電子-電洞複合。其由高能的 激發態(Excited State)回到穩定基態(Ground State),會將其能量差異以 光或熱能形式釋放,其中發光的部分可被利用作為顯示功能。根據材 料的能階差,釋放出來的能量可轉換成不同波長之可見光,因此選擇 適當的材料作為發光層,或是在發光層中摻雜染料,即可得到所需光 色。

Figure 1-3. Illustration of OLED Device.

值得注意的是,固態有機分子因電子與電洞再結合而產生的電激 發光,其最大的內發光效率為25%;換言之大約有75%的能量,因電

子正反自旋的關係,被消耗在產生磷光的三重態能階,其發光強度甚 弱,或因為生命期過長而不發光。此外還可以經由摻雜客分子的方 法,轉換成能量能較低的可見光。

為了增加發光效率,必須增加電子及電洞的注入。陰極通常選擇 低功函數之金屬,例如鎂或鈣,以利電子的注入。然而低功函數之金 屬相對地活性也較大,容易跟水氣作用或氧化,造成陰極的崩解;上 述缺點的解決方法可採用複合金屬陰極(如鎂:銀,鋁:鋰),或是 在陰極和有機層之間加入一層極薄的氟化鋰,可有效地降低電子從陰 極注入到有機層的能障。在陽極部分,則使用高功函數的金屬材料,

目前皆採用氧化銦錫透明導電膜,其具有良好的導電性及在可見光範 圍的高透光性,而被廣泛應用於影像技術上當作顯示器之電極。

一般有機發光元件之能階如 Figure 1-4 所示,其中 Ionization Potential (IP)代表主動層之游離能,定義為一個電子到無窮遠處所需 的能量;Electron Affinity (EA)則代表主動層之電子親和力,即由無窮 遠處加入一個電子到 LUMO 能階所需的能量。WA和 WC分別為 ITO 及陰極的功函數。選擇功函數較低之金屬有利於電子注入,可提升 QE。常使用金屬的功函數如 Table 1-1 所示[5]

Figure 1-4. Schematic illustration of OLED energy level diagram.

Table 1-1. The work function of electron injection electrodes.

Electrode Work Function (eV)

Ba 2.7

Ca 2.9

Mg 3.7

Al 4.3

1-2-2 光激發光(Photoluminescence, PL)原理

有機共軛高分子的發光行為,可分為光激發光和電激發光兩種,

光激發光是指分子因吸收紫外光或可見光能量而將電子從基態激發 到激發態,此時許多分子可以將所吸收的能量以輻射衰退(Radiative decay )的方式放光而回到基態,此過程便稱為光激發光,如 Figure 1-5 所示。

Figure 1-5. Illustration of PL.

大多數高分子發光二極體的電激發光光譜(EL)會與該發光聚合物 的螢光光譜(PL)相似,這是因為兩者分別藉由光及電來激發基態的電 子,使其形成激子後衰退回基態而放光,因此兩者會有相似的放光機 制。

1-3 高分子發光二極體(Polymer Light Emitting Diode, PLED)材料 1-3-1 簡介

高分子螢光材料的優點就是可經由結構修飾,改變材料能隙,進 而發出不同波長的光。PPV 是第一個被應用在 PLED 的共軛高分子材 料,隨後化學家針對 PPV 的結構進行修飾,發展出各種不同取代基 的 PPV 衍生物,其光色可由原來的黃綠色轉變為紅色或綠色[6-13],以 往 文 獻 報 導 PPV 衍 生 物 如 Figure 1-6 所 示 。 另 一 種 聚 噻 吩 (polythiophene)系列之光色範圍比較廣泛,可由紅光到藍光[14-20],見 Figure 1-7。其它發藍光的材料列於 Figure 1-10 [21-28]。為改變材料之 發光波長及發光效率,各種共聚合物亦被合成出來[29-34],如 Figure 1-8 所示。

yellow-green

Figure 1-6. PPV derivatives and their emission colors.

S n

Figure 1-7. Poly(alkylthiophene) derivatives and their emission colors.

R R

Figure 1-8. Examples of blue light-emitting materials.

OCH3

R=Ph, R'=H deep red

OCH3

Figure 1-9. Examples of copolymer materials.

1-3-2 PPV 系列聚合物之合成

PLED是以高分子為發光層之元件,PPV為常見的發光共軛高分子 材料,其能隙(Bandgap, Eg)大約是2.5 eV,最大放射波長為551 nm (2.25 eV),並位於520及596 nm有兩個側峰,是屬於黃綠光的螢光材 料。目前PPV衍生物發出的黃光與橘紅光材料已達到商業化水準,而 綠光與紅光材料亦逐漸開發出來。PPV因其共軛主鏈上的碳-碳雙鍵 (C=C)易受環境影響而氧化導致穩定性下降,所以需要很好的封裝技 術來隔離空氣中水及氧,以增加元件使用壽命及發光效率。

無任何取代之PPV由於其主鏈之共軛結構[35],使其具有電激發光 特性。但因主鏈上苯基及乙烯基的剛硬性又使其無法溶解於一般有機 溶劑中,造成加工成膜性困難。為了改善此缺點,化學家發展出許多 不同聚合方法及可溶性的PPV衍生物,常見的方法有Wessling[36,37]、 chlorine precursor route(CPR)[38,39]、Gilch[40]及Wittig[41,42]等方法,如 Figure 1-10及Figure 1-11所示。其中Wessling和CPR合成方法,是先形 成一可溶性前驅聚合物(precursor polymer),塗佈於基材上,再於真空 或惰性氣體下加熱至200~300 oC形成共軛結構。Gilch方法則是先利用 有機合成法製備含側取代基之單體,在鹼性試劑作用下聚合而形成可 溶性之共軛高分子。由於多個不同側鏈取代基效應,除了大幅提昇聚 合物溶解度及成膜性,還可利用側取代基之推、拉電子效應來調控其

發光顏色。

Wessling procedure:

chlorine precursor route:

COOH HOOC

O

LiAlH4

CH2OH HOH2C

O SOCl2

CH2Cl ClH2C

O

t-BuOK THF

O

C Cl

H n

T=280 oC O

n

Figure 1-10. Wessling procedure and chlorine precursor route to PPVs.

Gilch route:

Figure 1-11. Gilch and Wittig routes to PPVs.

1-4 研究動機

利用PPV苯環上取代基釋放或拉引電子效應,或改變其共軛鏈長度來 控制發光顏色,同時也具有良好的成膜加工特性,所以在單體上做一 些取代基的變化後,再以Gilch方法合成出PPV衍生物。

聚 (7,10- 苯 并苊 基 乙 烯 ) (Poly(7,10-benzacenaphthene vinylene), PBV) 的 主 鏈 架 構 仍 然 很 容 易 辦 認 , 如 Figure 1-12 所 示 , 由 Arne Palmaerts等人合成[43,44],具有中等之熱穩定性及螢光性。但這類衍生 物無法溶於一般有機溶劑,均利用前驅物法或是氣相沉積等方式來進 行高分子成膜[45,46],在製程上較為麻煩。

R=H R=C6H13 R=C12H25

R

Figure 1-12. The structure of PBV and their derivatives.

本研究希望能夠合成出具可溶性之PBV衍生物,期能將發光聚合 物溶於溶劑後直接旋轉塗佈於基材上,再進行元件的製作,可簡化元 件製備的過程。結構設計上,將苯并苊接上癸基或雙苯環液晶基,其 結構如Figure 1-13所示。

n

O O

n

Figure 1-13. The structure of PBV derivatives.

PBV 合 成 方 法 允 許 引 進 各 種 取 代 基 , 此 外 環 戊 二 烯 - 熔 合 (cyclopenta-fused)結構預期將導致顯著的電子親和力,這會使得它們 形成n-type材料[47],在傳輸特性方面能夠有相當大的影響[48]

本研究合成出六個聚合物。第一個聚合物1P乃是在PBV側面接上 柔軟的長碳鏈,由於此柔軟的側基可增加高分子的溶解度,使其溶於 一般有機溶劑。第二個聚合物2P乃是在PBV側取代基接上一個雙苯環 (Biphenyl)液晶基團,希望藉由此側取代基來繼續增加聚合物的溶解 度,也藉此側取代基的導入,造成立體阻礙而達到破壞共軛平面,進 而達到往藍光偏移(blue-shift)之目的。另外此巨大基團或許能降低分

子鏈之間堆疊 (aggregation),可因此提高發光效率。

為 了 增 加 分 子 量 並 調 控 光 色 , 亦 與 MEH-PPV 單 體 進 行 共 聚 (3P~6P)。本研究除了基本結構鑑定外,亦探討其光學、電化學及熱 性質,並製作雙層高分子有機發光二極體,評估其在電激發光元件之 應用潛力。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