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離職傾向

一、離職傾向的定義

會造成離職的原因有很多,性別、家庭因素、人際關係、工作滿意度、報酬都是員 工可能離職的原因,而學者 Igharia 與 Greenhaus(1992),在所制定的離職傾向決定模型 中更進一步指出組織承諾、壓力與工作滿意度,是離職的重要原因。

而 Bibby (2008)認為若了解自願離職傾向原因,將對人力資源主管、行為專家、社 會學家及雇主提供有用的信號。此節本研究將探討離職傾向之定義、型態及模式。 以 下是眾多學者對離職傾向的定義整合如下表:

表 3-1 離職傾向定義

學者 時間 定義

Porter&steers 1973 「離職傾向」是當員工經歷了不滿 足以後的下一個退縮行為。

mobley 1977 員工在組織的某一職務(job)上,工

作了一段時間,個人經由詳慮之 後,決心離開原有的工作崗位,導 致失去了職務及其所賦予的利益,

而且和原有的組織也不在有任何關 係。認為員工經歷了不滿足以後的 下一個步驟是離職念頭,而離職傾 向則尾隨在好幾個其他步驟(離職 念頭、尋找工作機會、評估比較其 他工作機會)之後,是實際離職行為 前的最後一個步驟。

樊景立 1978 離職傾向是指個人想離開目前的工

作崗位,另外尋找其他工作機會之 傾向強度。

Miller 1979 認為組織傾向是離開與尋找其他工

作機會傾向的總體表現或態度。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表 3-1 離職傾向定義(續)

Tett & meyer 1993 離職傾向為一種意識到及考慮到而 任其自由意志離開組織。

劉麗蘭 1994 認為離職傾向乃是指一種對離職一

事之認知與態度,表示個體心中對 離職的目的或計畫,因此離職傾向 是個體從事離職行為的心理狀態。

歐麗蘭 1994 認為所謂離職傾向是指員工離開其

工作組織的傾向,這種行為傾向可 直接引導真正的離職行為。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一、離職型態分類

離職行為的發生有很多不同的種類、形式,簡單來說可依受雇員工是否自願 離開組織或職位來劃分,以下我們簡單整理了各家學者對離職型態的分類,來 作簡單說明:

二、自願性與非自願性

Price(1977)所提出的分類,是比較常用的分類方法,依員工意願不同,分為非自願 離職(involuntary turnover)與自願性離職(voluntary turnover)

1、自願性離職:指員工離職行為是自願性的,而非受到任何威脅或壓迫,通常產生自 願性離職原因有二,首先是組織因素,如員工對組織的升遷、薪資、教育訓練等制度不 滿意時,或是對主管的管理無法適應等。另一個原因則為個人因素,如個人生涯規劃、

結婚、服役等,而主動離開組織。

2、非自願性離職:離職行為非出自員工意願,及員工遭到企業主動解除其職務、勞務 契約或強迫退休等。

另外,Abelson (1987)對離職的分類與上述 Strauss & Sayles 有著相似的看法,亦依

資料來源:Abelson, M. (1987). Examination of avoidable and unavoidable turnover.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2(3), p. 383.

三、離職模式

(二) 退縮決策過程模式

接著Mobley於1978年提出員工退縮決策過程模式,認為工作滿足會受到離職念頭、

找到其他工作機會的可能、尋找新工作意願、年齡或年資等,間接影響離職或留任,並 認為離職傾向是實際離職的前置因素。

離職傾向是員工欲離開組織,尋找其它工作機會傾向的總體表現或態度。並且離職 傾向對離職行為有很大預測力,即員工離職傾向愈高時,其離職行為發生尌愈高。從學 者對離職傾向定義與分類中,可得知影響員工離職傾向因素如個人因素、工作特性因 素、組織因素或環境因素等,故影響離職傾向之因素為多層面的。Boudreau & Berger (1985)及 McEvoy & Cascio (1987)認為組織中優秀員工的離職,對組織是種損失。故本研 究將離職傾向作為研究變項,並採用 Michaels & Spector (1982)之量表為藍本。

第四節 影響離職傾向的相關研究

一、年紀

黃英中(1997)認為自動離職的移動,可分為自動離職〈voluntary separatei on〉與非 自動離職〈involuntary separateion〉,中非自動離職的原因裡有提到,如員工仍願意工 作,但已達退休年齡而退休,顯示年紀的大小,與離職請向也有著相當程度的關係。

Michaels 和 Spectro(1982)提出的離職原因路徑分析中,也提到年齡對於影響離職的 相關研究。

二、工作年資

而宋清華(1992)研究高雄金融人員發現,工作年資在 10 年以下者,離職請向較高。

總的來說,當你在一份工作年資越老時,薪資、福利及休假等也會跟著累進,以現在來 說大環境的不景氣,工作機會也漸漸減少,更使得年資較長者不會輕易的改變自己的現 況。

Mobley(1977)指出離職請向是影響離職行為中最有預測力的變相,而針對離職傾向 的測試中提到,在離職請向較弱的狀況下,個人較不易做出離職的行為。而這與個人的

三、性別

至於性別的差異是否與離職請向相關 Marsh and Mannari(1977)認為性別對其離職 傾向別無明顯差異,宋清華(1992)則認為女性有較高的離職傾向,而黃文亮(1998)也提 出了類似的看法。總的來說女性可能因為工作上處於不利地位,或因個人因素(結婚、

生產),導致離職傾向較男性為高。

四、婚姻狀況

Watson(1981)提出婚姻對離職傾向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已婚員工因為要分擔家 計,所以離職傾向較低,未婚員工因為沒有這方面的煩惱,所以離職傾向較已婚者為高。

國內學者林永成(1979)、盛元清(1978),分析足以造成員工有離職傾向的原因中待 遇裡面有提到家庭因素裡,已婚者跟未婚者由於家庭的生活需求不同,因此在工作的容 忍度,和考量上也會有所差異。

Abelson(1987)提出離職行為可由個人因素:

1.個人因素自願,組織可避免的:例如對主管或組織的政策不滿而離職的,這種的情 形式組織可避免。

2.個人因素自願,組織不可避免的:例如結婚、照顧小孩等個人因素造成離職,組織 是無法避免。

3.個人因素非自願,組織可避免的:例如解雇、開除、退休,這些離職的原因是組織 可避免的。

4.個人因素: 主要原因可能是員工有自己的考量,基於家庭因素,或者個人生涯發展 等而引發離職的行為。陳盈成(2001)再針對離職的分類時,也有提出相近的觀點。

小結:從以上的論點,我們可以歸納出造成離職傾向的原因有很多,而當中性別、

婚姻狀況、年資…等等,都會直接的反應在當事人離職傾向的考量裡,以性別來說男、

女在工作階段所考量的點不盡相同,所以離職傾向也不相同,而有婚姻的人因為有了家 庭責任,所以非必要時不會主動的離職,而未婚者則有較大的空間去選擇,當然也有部 分的人是因為年齡已達退休年限,非自願而退休離開組織。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樣本與資料收集

本研究以新竹地區學校之教師為研究對象,探討學校教師的職場復原力、組織承諾 與離職傾向的關係。

本研究之母群體為新竹地區學校之教師為例,以新竹地區學校的教師為研究對象。

本就採問卷調查進行研究,問卷親自請託該校的各年級老師為實施對象。

第二節 變數的操作性定義與衡量工具

一、職場復原力

1

.操作性定義

復原力乃指個人具備某些特質或能力,當他面臨壓力、危機情境時,能展現抵抗能 力,使個人重新獲得積極生活的改變歷程。

2.衡量工具

在職場復原力量表的衡量方面,本研究採用 Khoshouei(2009)所發展的職場復原力量 表,包含了四個構面:成就動機、自信、堅持、適應性,共包括 25 題,依照問卷問題 一很不符合、不符合、部分符合、符合、非常符合,給予□內打

『v』

,以取得橫斷性資 料,以取得橫斷性資料。

二、組織承諾 1. 操作性定義

從學者過去針對組織承諾所做的定義,大抵不脫心理觀點(態度性)及交換觀點(行為 性)的主張,因此所發展出的量表也都以此為基礎。組織承諾的測量方式大多以問卷為 主(Moeeow.1983),以下分別加以說明之。

2. 衡量工具

Porter 等人(1979)所編製的組織承諾問卷(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Questionnaire,簡 稱 Porter rt al.O.C.Q.),大部分的組織行為研究者,都使用此一量表來測量組織承諾的概

念。採規範性能諾的觀點編製組織承諾問卷,問為組織承諾是個人認同於組織目標與價 值,並內化於心中之後,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積極正面的傾向(林月盛.2003)。此問卷主要 是在測量組織成員在態度與行為上的認同與投入程度,分為「為組織努力的意願」、「對 組織目標與價值的認同」及「留職傾向」、「高層次需求動機」四個構面。問卷內容包括 20 個題目,採 Likert 量表,從「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的計分方式,其中有 5 題為反向堤,以避免反應的偏差。

三、離職傾向 1.

操作性定義

本研究在離職傾向的操作性定義,以黃智(2000)歸納過去學者之意見所提出之問卷內 容:我會經常考慮辭去現再工作、我會經常想尋找其他的工作、一我目前的狀況及條件,

我認為自己在別家公司找到是當職位的可能性很高、我肯定想要辭去限在的工作等四項 作為本研究在離職傾向之問卷內容進行衡量。受測者離職傾向感受回答,問卷問題依同 非常不同意、不同意、普通、同意、非常同意,給予□內打

『v』

,以取得橫斷性資料。

第三節 資料分析與方法

本研究採取以下的資料分析方法以期達成本研究之研究目的:

1. 敘述性統計:以次數分配、百分比等基本統計分析來瞭解研究樣本之個人特性分佈。

2. 相關分析:採用皮爾森(Pearson)積差相關係數來分析變數之間的相關性,以及各個 控制變數與衝動性購買行為之間的相關性,並作為進一步統計分析的參考。

3. 量表的信度分析:採用 Cronbach α 係數值來衡量:職場復原力、組織承諾、離職傾 向等測量工具是否具有內部一致性,而在探索性研究中,信度應達到 0.70 才可接受,

Cronbach`s α 係數介於 0.70 至 0.98 間,都算高信度,若低於 0.35 則予以拒絕。

4. 量表的效度分析:本研究採用 Kerlinger(1986)所提出之建議,以各別項目和總分之相 關系數,進行效標關聯效度之檢定。

4. 量表的效度分析:本研究採用 Kerlinger(1986)所提出之建議,以各別項目和總分之相 關系數,進行效標關聯效度之檢定。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