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職場復原力

一、復原力的定義

復原力在早期的文獻常用不同的術語來指稱復原力,例如不易受傷害性的 (invulnerability)、抗壓力(stress resistance)、潛能(competence)、乃至適應行為(adaptive behavior) 等 (劉冠琪,2005;Jew,Green & Kroger,1999;Kinard,1998)。

關於復原力的定義 Block 和 Kremen(1996)認為具備高度復原力的個體,能夠在 混沌不明的組織場域中,找到有效的自我展現行為。而 Ackerman 和 Maslin-Ostrowski

(2002)也認為,危機和受創都是領導領域的一部份,而學校我們可以說它是一個組織,

而在這組織底下的成員,無論是領導者(校長、主任)或者教師都會遭遇到挑戰、困難 與挫折,應該是正常的事,只是,令人們好奇的是,在這麼艱困的時局裏,有一些人挫 敗了,但卻仍有一些學校領導者或員工能在組織中發展適切的態度與策略來獲致成功,

Wertz(2003)認為,最適合描述這些成功領導者的字眼即是「復原力(resilience)」,關 於復原力我們簡單來說就是當個體面臨壓力、危機情境時,能展現抵抗能力,使個人重 新獲得機及生活的改變歷程,學者 Carson、Lanier(2001)更直接說明了具有高度復原 力的職場人士,具有較佳的組織行為表現。

另外復原力也是指個體面對打擊、遭逢逆境等創傷卻依然可以突破困境、自我恢 復,達到正向適應的良好結果,也就是說個體雖然面對危機與挫折,但卻沒有導致負向 的結果或是消極的行為。復原力的研究起源於有關危機的研究 (Waller2001),一群 孩童身處於不利且充滿明顯危機的環境裡,有些不但沒有被擊倒、走入歧途,反而可 以發展健全良好的人生,在他們身上似乎有種獨特的機制,在面對危機因子時能做出適 當的防護措施;學者們開始注意到這點,並將具有這類特質的孩童稱為不易受傷的 (invulnerable)、抗壓的(stress resistant)。關於復原力的相關研究 多 數的研究者是從

身處於不利條件下的高危機族群做縱貫性的研究,探討負面經驗所造成的影響,研究結 果顯示出某些保護因子可以保護個體抵抗危機因子所帶來的衝擊,雖然遭逢困境卻依 然展現出正向的結果。而下節我們要探討的是復原力與工作職場上的關聯性。

二、職場復原力

關於復原力與職場的關聯性,Garmezy(1970)、Zigler 和 Glick(1986)發現一些 患有輕微精神疾病的患者,出人意料的擁有不錯的工作能力、社會關係及實踐責任的能 力,由此可以窺探出復原力對於工作上的影響,而黃德祥(2008)、張美儀(2005),

更將復原力的相關文獻統整為個人、家庭、學校、社區等四方面來探討,而復原力的高 低對於職場上來說,更有著絕對的關聯性,身處在不穩定和多方競爭的職場環境中,復 原力是在你專業能力之外,最重要的護身符,學者(鄭秀足,2004)更指出復原力正向特 質或能力,會因個人與環境互動而保護個人不受壓力或挫折情境的影響,使個人或得重 新獲得自我控制的能力,並因之發展出健康的因應行為。

Benard (1995)認為職場復原力的個人有四個特性:社會能力、問題解決能力、自主、

目標感及光明未來的信念。國內學者蕭文(2000)根據 Konrad 與 Bronson(1997)的研究,

把復原力的基本因子歸納有七項:具有幽默感並對事件能從不同的角度觀之、置身挫折 情境能自我與挫折情境適度分離、自我認同獨立和控制環境的能力、自我生活有目的的 有未來導向、向環境挑戰得能力、良好的社會適應技巧、較少強調個人的不幸挫折與無 力感(陸若君,2005)。

職場復原力的彈性並非沒有界限的隨意發揮,而是能在逆境的限制下找到一種最佳 的因應方式達到自我調適,許多教師會在學校場域中遭遇逆境而找不到適合該場域脈絡 的解決方式,而影響了自己對教育原本持有的理念,不僅影響了自己的未來,更在教學 實習的過程中影響了學生的受教權;根據以上的文獻,對於身處逆境中的教師而言,職 場復原力可以協助個體在面對逆境時採取正向的因應方式,使個體展現出掌握環境的 能力,相信自己可以克服困難,縱使在學校環境的限制下,依然可以利用有限的資源使 個體朝向正向、良好的因應方式,進而有正向的教學感受。

以下是各學者對復原力的定義整合圖表 2-1 所示:

表 2-1 復原力的定義

作者與(年代) 對復原力(resilience)的定義

Garmezy(1985) 復原力包含「補充因子」及「保護因子」

二因子透過直接保護作用與強化環境互動效 果作用,降低危險因子對個體的影響力,即復 原力是一種知識、能力、態度、特質與技巧,

發展出的力量有效因應生活中的挑戰。

Rutter(1987) 復原力為個體後天形成的,是一種改變和恢復

的動力過程,而復原力的增加或改變,視個體 與環境互動結果,能在社會規範的要求下,處 理難題的歷程。

Luthar 和 Zigler(1991) 一種能力使個體再面臨重大壓力或逆境時,

能夠成功克服為難及適應壓力,並能維持正常 功能。

堅毅力是一種情感態度,對應到人格的優點,

及幫助個體處理壓力或困境,成功適應環境,

進而順利恢復能力。

Joseph(1994)

李政隆(1995) 「耐撞力」係指在困頓環境中,個體能夠健

康、茁壯的面對任何變化,且能成功適應,不 因環境困頓而偏離發展軌道。

Sagor(1996) 復原力具有獨特性,乃是個體自身中所擁有解 決問題與克服困難壓力與衝突的力量,不因遭 遇困境與障礙時,個體得崩潰瓦解。

Block 和 Kremen(1996) 具備高度復原力的個體,能夠在混沌不明的組 織場域中,找到有效的自我展現行為。

胡淑惠(1997) 「耐撞力」係指在困頓環境中,個體能夠健

康、茁壯的面對任何變化,且能成功適應,不 因環境困頓而偏離發展軌道。

楊慧萍(1998) 自我韌性與人際關係成正相關,亦即處於複雜

或不確定的人際關係中,自我韌性高者會展現 較佳的適應態度。

蕭文(2000) 指個人面對壓力或挫折情境時,能展現某種問

題解決的能力與特質,進而在發展的歷程中足 以健康的有效因應與適應。

Carson、Lanier(2001) 具有高度復原力的職場人士,具有較佳的組織 行為表現。

資料來源:陳苑茹(2005),挫折復原力、自我概念與社會支持對國軍士兵自傷行為傾向 關係之研究。

有關復原力的多元定義中有綜合歸納出兩種觀點,其中一關注焦點是復原力為人所 擁有的能力(Capacity)、資產(assets)及正向情意類特質(positive traits)另一關注焦點是個 人內在與外在環境交互作用所產生的結果。因此,國小教師如何運用豐富的生命經驗與 智慧,面對工作及生活不可測與衝擊,逐步累積適應與反應能力,進而去改一組特質,

尤其在面對複雜不明朗的人際關係具有一種能克服重大壓力及適應逆境的能力,在態度 及行為上能明顯成功應負重要發展的任務,在發展的觀點窺視,個點具有某些特質或能 力,促使人處於或壓力情境中時能展現出正向、健康的因應策略,成功的視為一個人的

另一方面談到復原力的本質時,回想人在職場工作過程中,或多或少經由磨練內化 為經驗,溫讓成個人內在的一股力量。換言之,復原力能幫我們忍受職場困難、面對職 場挫折、開啟生命的契機、緩衝痛苦的打擊及激發無限未來可能(miller)因此復原力不只 是一種個人特質,是意欲著當個體身陷困境時,仍表現出正向適應的一種動態歷程。

從上述有關復原力的定義可獲悉,復原力架構為個人優勢觀點,來看待,是指個體 本身擁有從逆境中恢復常態的特質與能力。易言之,儘管重大逆境可能對個體產生相當 程度的負面衝擊,然而復原力仍可以令個體是當因應困境,順利解決困難,達成任務的 良好能力,終而促使自我,可以朝更遠大的目標邁進。因此,職場復原力來自於內在經 驗及相對性能力彰顯,亦即係指個體經外在的挫折或壓力刺激,所產生的反射機轉,藉 以解決困境的一種自我調整功能,亦即是一種抗壓能力,此能力是個人內在的特質與環 境互動的結果,為求適應環境衝擊及內在的心理平衡的需求所衍生出的動力。

三、復原力的理論模式

堅毅力:李政隆(1995)研究對象為兒童,研究其生活壓力、堅毅力與生活適應力之 相關研究。對堅毅力的定義是:是許多因素的結合,能幫助個人因應及克服生活中的困難 與逆境。

自我韌性:楊慧萍(1996)研究對象為兒童,從衝動性格、自我韌性、家庭因素與違 犯行為之研究。對自我韌性的定義是:在面對複雜不明朗的人際關係,自我韌性高者會表 現出較高能力,較好的適應力與復原力。

耐撞性:胡淑惠(1997)研究對象為國中生,從耐撞性角度看其後段班學生的學習動 機及生活適應。對耐撞性的定義:在不良的環境中,個人能成功適應、面對任何變化,不 會因環境中存有困難而偏離了正常軌道。

復原力:蕭文(1999)在災變事件的前置因素,對心理復健的影響文章中有提到,對 復原力的定義:個人具有某些特質或能力,使個人處於危機或壓力情境時,能發展出健 康的因應策略。

挫折復原力:洪慧芳(2004)Robert Brooks,PH.D.的翻譯書,書名為「挫折復原力」,

其定義為:被視為一種緩衝過程,雖然無助於消除風險或逆境,卻讓人更能在逆境中自 處。

職場復原力:陳苑茹(2005)研究對象為國軍士兵,從職場復原力、自我概念與社會 支持看其自傷行為傾向關係之研究。對職場復原力的定義是;視個體於職場過程中,持 續發展的某些心理特質或能力這些特質能幫助個體抗拒生活中的困境,進而適應社會環 境的能力。

四、工作壓力

工作是現代人生活當中的一部分,而大多數人一天的活動幾乎建立於工作、休閒、

工作是現代人生活當中的一部分,而大多數人一天的活動幾乎建立於工作、休閒、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