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1-1 氧化鋅的結構與基本性質

氧化鋅(Zinc Oxide,ZnO)在近年來被廣泛研究,氧化鋅的本徵性缺陷 (intrinsic defects)為氧空缺和鋅格隙原子(interstitial zinc atoms),使得氧化鋅成 為 n-type 的導電性質,可作為場效電晶體及邏輯元件【1.1】【1.2】【1.3】,

二種缺陷所造成的能階有所不同,如鋅晶隙為淺層施體(shallow donor) 【1.4】,

氧空缺為深層施體(deep donor) 【1.5】。在室溫下難溶於水或乙醇,但溶於 酸、氫氧化鈉、氯化銨等溶液中,呈現白色固體狀,具有極高的熔點(1975°C) 和熱穩定性,密度為 5.6g/𝑐𝑐3,為 wurtzite 結構(圖 1)【1.6】,其相堆疊 的層狀以 O 原子,ABABA…重複,為 hexagonal close packed(hcp)基礎結構,

晶格常數 a=0.325nm,c=0.521nm,c/a 的比值為 1.603。每個鋅(氧)原子旁 邊都有四個氧(鋅)原子圍繞,此結構具有很好的化學和機械方面的穩定性,

和良好的熱傳導性,而且可以在很低的溫度成長在較便宜的基板上,如玻璃 基板。

1-1-1 寬能帶隙半導體特性

在 固 態 物 理 學 中 , 半 導 體 晶 體 結 構 的 電 子 因 受 到 晶 格 週 期 性 位 勢 (periodic potential)散射,部份波段因破壞性干涉形成能隙(energy gap),導致 電 子 的 色 散 關 係 (dispersion relation) 呈 帶 狀 分 佈 , 意 即 電 子 能 帶 結 構 (electronic band structures)。由半導體的價帶(valence band)頂端至傳導帶

(conduction band)底端之間的能量差,就稱之為能帶隙(energy band gap)。

2

而寬能帶隙(Wide energy band gap)半導體材料,其能帶隙較一般傳統半導 體更大。一般半導體如矽(約為1.12 eV)、鍺(約為0.661 eV)、砷化鎵(約 1.424 eV)等等。而寬能帶隙的材料有三五族的氮化鎵(約3.4 eV)、二六族的 氧化鋅(約3.3 eV)、碳化矽(約2.2到3.25 eV,依其結構型態而定)、鑽石(約5.47 eV)等等【1.7】。 有較大的激子束縛能(Exciton Binding Energy)。如激子在窄能隙半導體砷 化鎵中,束縛能只有約4 meV,這樣的激子束縛能比室溫熱能((kBT~26 meV)

3

1-2 稀磁半導體

1-2-1 稀磁半導體簡介

稀磁半導體(Diluted magnetic semiconductors, DMS)是指非磁性半導體 中的部分原子被過渡金屬元素(transition metals, TM)取代後形成的磁性半 導體,且過渡金屬元素必須均勻分散於基材之中且沒有團簇(clusters)或析出

4

多關於稀磁半導體的物理機制尚未完全了解,因此近年吸引眾多研究團隊加 入稀磁半導體的研究。

1-2-3 稀磁半導體的分類

稀磁半導體一般可以依半導體基材分為:1.III-V族(GaAs、GaN、InAs)。

2.II-VI族(ZnS、ZnSe、ZnTe)。3.氧化物稀磁半導體(ZnO及TiO2)。這些半導 體材料在目前的半導體製程中已經被廣泛的研究及應用,而且在技術上也是

5

6 元素比較傾向在六配位環境,因其擁有較大的晶場穩定能(Crystal field

stabilization energyes,CFSE),表 1-1 為第一列過度元素氧化物的晶場穩定能,

以 Co 為例,六配位之 CFSE 比四配位之 CFSE 還要大,也就是說 CoO 在六

四配位的鈷為綠色,且摻雜比例越偏綠色。3.PL 光譜:鈷會造成 d-d transition 故會在紅光區產生訊號。而摻雜過渡元素對於氧化鋅會造成其傳導帶的分裂 (spin split),原本氧化鋅在傳導帶主要是 s electrons,當鈷被摻雜進入氧化鋅 時,就會因為 s-d exchange interactions,造成其傳導帶分裂,如圖 6 所示,這 樣的分裂在磁場下會改變電子在兩個 subbands 的分佈,進而改變在費米表面

7

(Fermi surface)電子的鬆弛時間(relaxation time) 【1.11】。

1-2-8 半導體和金屬間的接觸行為(Contact)

在研究半導體奈米柱電性時,半導體奈米柱和金屬電極之間的接觸 (contact) 有 著非常重 要的角色 。為瞭解 半導體奈 米柱的一 些本質的 特 性 (intrinsic properties),例如電性,那麼歐姆接觸(ohmic contact)會是比較好的 接觸(contact)。一般而言半導體奈米柱和金屬電極之間形成的接觸(contact)有 分為兩種(1) 歐姆接觸(ohmic contact) (2) 蕭基接觸(Schottkycontact);那麼如 何區分是哪一種接觸(contact)呢?取決於多數載子的種類(例如:電子或電洞),

及金屬電極、半導體奈米柱之間功函數work-function ( ψ )的差異。例如以一 個p 型半導體而言,其功函數(work-function) (ψ

p

),假設比金屬電極之功函數 (work-function) (ψm)大,意即(ψp)> (ψM),那麼所形成的接觸(contact)稱之為 蕭基接觸(Schottky contact);反之,若(ψp)< (ψM),所形成的接觸(contact)稱 之為歐姆接觸(ohmiccontact)。圖7 為說明蕭基能障(Schottky barrier)和歐姆接 觸(ohmic contact)。【1.15】

8

表 1 第一列過渡元素氧化物的晶場穩定能(kJmol-1) 【1.16】

ion Octahedral

stabilization

tetrahedral stabilization

Ti3+ d1 87.4 58.5

V3+ d2 160.1 106.6

Cr3+ d3 224.5 66.9

Mn3+ d4 135.4 40.1

Fe3+ d5 0 0

Mn2+ d5 0 0

Fe2+ d6 49.7 33.0

Co2+ d7 92.8 61.9

Ni2+ d8 122.1 35.9

Cu2+ d9 90.3 26.8

圖 1 纖維鋅礦的六角結構

9

圖 2 激子束縛能隨著能帶增加的分布圖

圖 3 (A)磁性半導體(B)稀磁半導體(C)非磁性半導體

10

圖 4 多種材料由 Dietl 理論計算所得的居里溫度

圖 5 束縛磁極化子模型示意圖【1.11】

11

圖 6 摻雜過渡金屬造成氧化鋅的傳導帶分裂 (a)

(b)

圖 7 (a)蕭基能障高 (b)歐姆接觸

12

13

略的電子波函數之間的干涉效應也就必須考慮計算,這樣的情況稱之為弱局 域狀態,所對應到的系統為弱無序系統,在弱無序系統中電子的運動為擴散 式運動,所遭受的碰撞無規則所以電子的運動也無規則行走。

1-3-2 量子觀點對機率的修正

電子在空間中某個A點要到B點時,路徑有許多種不同的可能性,如圖8,

在這裡要討論的範圍為弱無序系統的弱局域態,處於若局域態電子所進行的 為擴散式運動,所以在從A點到B點的過程中,會有許多碰撞的發生進而有較 高的散射機率,在較高的散射機率情況下,有機會形成如圖8中的三號路徑,

在從A點走到B點的過程中形成了一個迴圈。

當因為散射機率提高而形成如三號路徑的迴圈時,電子有兩種路徑可選擇,

一種為順時針方向(

3

)或為逆時針方向(

3

"),所以電子走三號路徑的機率變為 原本的兩倍,電子在O點的機率也因此增加,所以電子傳導出去的機率變小,

整體來看整個傳導空間的電阻因此上升。如果從波函數的觀點來看,若路徑 三號的總路徑相同且過程接為彈性碰撞,可看成路徑三號的波函數碰到迴圈 後形成兩個波函數,因相位相同,在O點形成建設性干涉,造成在O點機率 上升。

14

圖 8 電子從 A 到 B 點路竟有許多不同的可能性

電子在迴圈交叉處產生建設性干涉,可以寫下從迴圈起始點(O點),繞行一圈 後回到迴圈終點(O點)的機率

|P(O, O)|2=∑ |ψ𝑚 𝑚𝑒𝑖θm|2+∑𝑚,𝑚 ψ𝑚ψ𝑚 𝑒𝑖θm𝑒𝑖θ𝑚

=∑ |ψ𝑚 𝑚|2+∑ | ψ𝑚 𝑚 ψ𝑚 |2=2∑ |ψ𝑚 𝑚|2

m為不同路徑,m和𝑐表示相同迴圈但方向相反,如圖8中的路徑3和路徑3", 由上式推導結果可看出,在迴圈的交叉點處,電子的機率為古典不考慮干涉 效應的兩倍,而電子在整個空間的機率分佈如圖9所示,在O點的機率為原來 的兩倍。考慮弱局域效應的干涉項對電子從O點回到O點的機率變化大小,則 和古典機率相等。

15

1-3-3 相干長度(coherent length)

相干長度的定義為在此長度內,電子所發生的碰撞皆為彈性碰撞,在碰撞 的過程中電子的能量沒有改變且維持同調性。假設弱局域效應的發生的情況 為電子彈性碰撞的平均自由路徑小於相干長度,也就是 l<Lφ,或者換個角度 用時間來敘述此現象,只要電子發生彈性碰撞的時間(τelastic)比發生非彈性碰 撞的時間(

τ

ψ)來的快或短,就有可能發生弱局域效應,Lφ與

τ

ψ的關係可用擴散 方程式來表示

Lφ=�

τ

ψ

其中 D 為擴散常數。習慣稱平均非彈性自由路徑為相干長度 Lφ(coherent length),因為可以確定此單一電子在此範圍內所發生的皆為彈性碰撞,且在 此範圍內可看到弱局域效應(圖 9)。

圖 9 考慮弱局域干涉項電子在空間的機率分布圖

16

圖 10 在相干長度內所發生的碰撞皆為彈性碰撞

1-4 磁場對於電子相位的影響

某些特定的物理機制和電子散射會破壞電子波函數之間的相干,當電子的 相位被破壞後建設性干涉也無法產生,原本可由形成迴圈軌跡的波函數和相 反方向的波函數干涉效應而產生的若局域現象就會瓦解,在本篇論文當中特 別要討論的即為外加磁場對電子相位的影響。外加磁場對電子的影響可以從 Aharonov-Bohm Experiment 得到的結果解釋,如圖 11 所示,電子傳導的系統 為一個金屬環結構,施加一個均勻傳出且垂直金屬環平面方向的磁場,分別 寫下走上下兩個半圓的電子波函數

Ψ

1

Ψ𝑒𝑖ψ1

Ψ

2

= Ψ𝑒

𝑖ψ2

而電流會正比於電子波函數機率振幅的平方

若只遵循古典歐姆定律,則因相位之間的隨機分佈 I 正比於 2

Ψ

2

。此時引進

磁場,則相位的變化量變為

17

下標 1、2 分別代表上和下半圓的路徑。古典電磁學告訴我們

Ф為磁通量,因此兩個波函數相位變化的差值可寫為

其中Ф0=� 𝑒� ,磁通量Ф𝐵位相位變化量差值的變數。積分的周長為 Lφ時 Ф𝐵=𝐵ψA~𝐵ψπ𝑟2~~𝐵ψDτψ

由2πФФ𝐵

0 可以知道相位會隨著磁場而有週期性的變化,這所代表的意義為磁 阻也會隨著磁場作週期性的變化,但是這樣週期性的變化在二維或三維的系 統裡因為考慮了統計平均的結果,所以就較不明顯。但是只要有弱局域效應 發生的系統,因為相位改變的量正比於磁場大小和電子所走路徑的長短,隨 著磁場越來越大,在弱局域效應中就有越多迴圈因相位被破壞而無法造成相 位相干(圖 12),因此磁場所造成的相位混亂對弱局域效應整體而言是減弱 的效果,弱局域效應因為磁場加大而變小電阻也會跟著變小,在量測磁場和 電阻的關係時會得到負的磁阻。

18

19

圖 11 Aharonov-Bohm Experiment 的示意圖

圖 12 隨著磁場加大能形成迴路的周長會逐漸變小【1.18】

20

參考文獻

【1.1】 S. N Cha, J. E. Jang, Y. Choi, G. A. J. Amaratunga, G. W. Ho, M. E. Welland, D. G. Hasko, D.-J. Kang and J. M. Kim “High Performance ZnO nanowire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using self-aligned nanogap gate electrodes,” Appl. Phys. Lett. 89, 263102 (2006)

【1.4】 Anderson Janotti and Chris G. Van de Walle, “Oxygen vacancy in ZnO,”

Appl. Phys. Lett. 87, 122102 (2005)

【1.5】 D. C. Look, “Oxygen vacancy in ZnO,” Mater. Sci. Eng B 80, 383-387 (2001)

【1.6】 “Growth Mechanism and Characterizations of ZnO Nanowires”

曹福君 國立中央大學

【1.7】 不同材質能隙資料

http://www.ioffe.rssi.ru/SVA/NSM/Semicond/index.html

【1.8】 “A planar violet electroabsorption modulator and modeling of electric effects on zinc oxide excitens, ”Zhang, Xiyao, 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179 (2006).

21

【1.9】 T. Dietl, H. Ohno, F. Matsukura, J. Cibert and D. Ferrand, “Zener Model Description of Ferromagnetism in Zinc-Blende Magnetic Semiconductor,” Science, 287 , 1019-1022 (2000).

【1.10】 Kazunori Sato and Hiroshi Katayama-Yoshida, “Material Design for Transparent Ferromagnets with ZnO-Based Magnetic Semiconductor,”

Jpn. J. Appl. Phys, 39, L555-L558 (2000).

【1.11】 J. M. D. Coey, M. Venkatesan, and C. B. Fitzgerald, “Donor impurity band exchange in dilute ferromagnetic oxides,” Nat. Mater. 4,

173-179 (2005)

【1.12】 Kazunori Sato, and Hiroshi Katayama-Yoshida, “Stabilization of Ferromagnetic States by Electron Doping in Fe-, Co- or Ni-Doped ZnO, ” Jpn. J. Appl. Phys. 40, 334-336 (2001)

【1.13】 S. J. Pearton, D.P. Norton, Y. W. Heo, L.C. Tien, M. P. Ivill

Y. Li, B.S. Kang, F. Ren, J. Kelly, and A.F. Hebard, “ZnO Spintronics And Nanowire Devices, “ J. Electron. Mater. 35, 862-868 (2006)

【1.14】Parmanand Sharma, Amita Gupta, K.V.Rao, Frank J. Owens, Renu Sharma, Rajeev Ahujam, J. M. Osorio, Borje Johansson,

22

【1.16】Anthony R. West, “Basic Solid State Chemistry,2nd “, John Wiley &

Sons, 108 (2000).

【1.17】N.Giordano, W. Gilson, and D.E. Prober, “Experimental Study of Anderson Localization in Thin Wires,” Phys.Rev.Lett. 43,

725-728 (1979).

【1.18】 閻守勝, 甘子釗, “介觀物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23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