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創作理論基礎

第一節 意念的形成

四. 立體與平面繪畫的想法

我也能夠發明一些藝術術語,令它言之有物且不局限在捕捉其外表、

瞬間情緒和眼睛的一時興致所帶來的模糊震撼。我也可以說真正的藝 術是明白地在畫布上追求結構的必然結果,是畫家心靈所發現的根本 畫面。我可以這麼補充:與其複製寫實式或立體式的外貌,像是風景 中的質量和身體上的肌肉等等。還不如去了解它們的規則,因為唯有 幾何的造形可以不說謊地表達出來。我可以這麼說,除去對那些興趣 在於傳聞的人而言,畢卡索先生創造的造形不是抽象的,而這些造形 本身即有足夠的力量把吾人在過往經歷中的感覺與反應移轉到畫面

25 郭小平譯,魯.阿恩海姆著,《藝術心理學新論》。p.174。

上。我可以這麼說,當革新發生時,畢卡索先生畫的基本上是傳統的 和心靈的偉大傳統。26

更確切地說,在立體派藝術中,在物理空間中通過時間、空間而集合起來的 經驗,表現為時間之外的二維對等物。被表現物的各種方面,在最適宜於藝術家 意圖的方式裡反應和組合起來。這個表現方法是合乎邏輯地從藝術家所用的媒介 的知覺性質引申而來的,它所以被採用,絕不是因為在繪畫技巧上有缺陷,也不 是由於某種偶然沿用的習慣。27這等的形式,切切實實的展現出畫家只需在二維 空間創作出其形式本質的尊嚴。

因此就繪畫的形式而言,服膺作為繪畫者的尊嚴為第一要務,物質內化後的 具象表現亦無改變,最後平面化的物象形式對個人來說,是繪畫的重要本質形 式,無須多做更多深入的外在立體表現手法,反而參入東方藝術的情調視為更重 要(如中國三遠的繪畫空間表現),如佈景般一景一景的空間形式,足以展現所要 表達複雜的對象物。

第二節 意象的顯現

一. 精神意念的內化

精神首先推測探尋客觀事物的本質後,對其感官外表做出直觀與抽象兩種美 學形式上的表現,由於這兩種方式,人們能夠深入到客觀實在性的深處,並如此 的領會瞭解而得有事物本質的觀念。如果人在這樣認識領會與了解事物之後,他 也就能夠用一種美術的作品,來發明或表現這種觀念,而變成了藝術家。因此不

26 陳品秀譯,EDWARD F.FRY编, 轉引自:《立體派》。p.64。

27 郭小平譯,魯.阿恩海姆著,《藝術心理學新論》。p.225。

管是具象或抽象的藝術家或作品,皆可經由精神意念內化後具體呈現出來。28 藝術是一種精神生活的表現,也是精神物的專有物。藝術有兩個基本理由而 要求精神性:一、靈感是一切理知性與意識之先,它是精神的先意識性;二、是 一種指揮靈感的能力,來達成一個指定的方式,藝術成就了我們實在嘹解的能 力。29

提及精神之後,不可見的夢及潛意識一樣會揪繞人心,而這如影隨形的狀 態,必會從藝術形式顯露出來,層層疊疊的,反反覆覆的,是不停頓的,如同抽 象表現主義的行為過程,端看藝術品的形成才知該是罷手的時候!

所以,夢是潛意識欲望的行為表現,在我們理性的思維中它處於被壓抑的狀 態,等到進入睡眠這種被壓抑的潛意識才會脫離,並在睡眠期間甦醒。夢幻的過 程往往超出理智的作用,當思維的理智處於放鬆狀態,人們受壓抑的真實情感及 欲望才得以展現,因而使人們的精神得到現實中無法獲得的解放和自由,在其 中,想像力超越了理性與邏輯的限制,甚至擺脫了時間、空間和地點的束縛。藉 由圖像則表達出人類靈魂最幽暗的深處,藝術扮演著清道夫的角色,將創作者內 心理藏的事物釋放出來,於是透過藝術作品,能將存在於潛意識的意象呈現,內 在的欲望轉化成為作品,精神被解放之後,心靈也因此而更加自由。

二. 超現實的非理性幻想豐富視覺經驗

藝術作品透過精神表現出對象物主觀與客觀的實在性,無論是具象或抽象而 言是在事物與精神的共同互入,精神與事物的一致融解,才有美的直觀,它將當 前而又隱蔽在事物當中的美顯示給我們人類。因此,海德格稱藝術的作品乃是從 它而出。因為只有兩個相對極的合一,才能生出鮮明的火花,來鮮照一切真正的

28 趙雅博,《抽象藝術論》, p.22。

29 趙雅博,《抽象藝術論》, p.19。

藝術作品,也生出一切真正的藝術作品。藝術脫不開客觀與主觀實在性的和諧一 致,藝術作品的最高極致就是兩極完全一致的和諧脫出,產生,並留於後世。30因 此,創作藉由超現實主義的非理性幻想,一方面追求作品視覺經驗的豐富性,一 方面也試圖平衡內在潛意識與外在理性世界的衝突。

偉大的藝術是詩與想像意境的藝術,其意涵取自高度想像的奇幻(La haute fantaisie imaginative ),而不是取自歷史事實,除非是為了寓意(Allegoriser),為了 象徵(symboliser)。……而這藝術是超越時間的,它出現時必然反映心靈的基調(Le

的外在對應。要揭示的是人心以理智不斷加以壓抑、深埋在心靈底處的秘密。夢 境幻想裡得到存在的滿足透過偽裝與變形,藝術的形式加重了藝術家自覺的成 分。

三. 抽象中的具象思維

抽象繪畫形式想脫離「模仿自然」的桎梏以直覺和想像力為創作的出發點,

排斥任何具有象徵性、文學性、說明性的表現手法,運用造形和色彩加以綜合、

組織在畫面上,來表達抽象繪畫所要呈現的純粹形色,這是將事物的共通性抽 離,加以綜合而成一個新的概念,形成抽象的基本思維。

我們透過感官的輔助,將客體的各方面分開或隔離,將自然的各種型態昇華 至非具象,開拓純粹造型的境界,然而知識的抽象過程引用到學習將會有很大的 助益,培養出抽象思考的能力、擷取精髓的能動,融會貫通,學習過程與經驗不 斷嘗試抽取抽象的成分,有時候人們也稱抽象為腦的藝術。34

在象徵主義繪畫中,我們可以看到兩類主要的探索方向:第一類是保存現實 中的“真實”形象,但嘗試借助寓意或象徵的技巧,進而超越形象的外在意義。

第二類則要在形象的結構上更具創意,或者採用現實形象,但不完全忠實,或者 抽取其原素作新的組合,形成抽象性圖形。35就此,正如庫爾貝(Gustave Courbet , 1819 - 1877)所說的:「一個不可見的抽象物體“不屬于繪畫的範疇」。36因此,儘 管是抽象的純線條與色彩或造型的表達,都不難令人確信藝術品必是透過感知等 強烈因素所造就出來的,藝術品的呈現形式是透過歷史、文化、生活及經驗等內 化後昇華而成的形式。

34 趙雅博,《抽象藝術論》, p.67-68。

35 滄海叢刊、李明明著,《古典與象徵的界線-象徵主義畫家莫侯及詩人寓意畫》。p.iii。

36 狄玉明 江振霄 譯,[法]約瑟.皮埃爾 著,《世紀美術文庫—象徵主義藝術(一版)》, p.20。

四. 抽象表現裡的時空要素

首先我們所要肯定的是「藝術即表現」。但是這一概念與克羅齊(Benedetto Croce, 1866-952)所有肯定的「藝術即表現」不相同。因為克羅齊把這一表現與 直覺相混合,認為表現即直覺。他把表現、直覺、藝術、審美作為同一件事,他 所謂的表現視為心靈的綜合作用,而非藝術本身。(因為他以為經過傳達或具體 化的藝術品是外射品,是具有實用的目的。)當然亦與柯林伍德(Robin George Collingwood, 1889-1943)所謂的表現不同,因為柯氏所謂的表現僅指表現一個所 與的感情,不以描繪具象為目標,通過點、線、面、色彩、形體、構圖來傳達各 種情緒,激發想像,啟迪人們的思維,追求二次元性,打破立體影像的描繪,進 一步表現內在的真實。我們所謂「表現」,是通過藝術品所現示的「人格」-藝 術家的人格,追求內在和心理的表現,以最簡單的手法,表現最深刻的思想。37再 者,個人易著迷創作行動之於繪畫形式的展現,它存留了時間與空間的要素,完 成任何時間點的發想意念。

第三節 意象的影響

一. 意念的內化過程

降至現代,又有一類新的模擬論點出現,稱之為「內模擬」(inner imitation)。這是一些自生理的觀點以解釋美感經驗者所創造的名 詞。當我們觀賞一件藝術品時會產生一種筋肉的運動的衝動或真的會 使呼吸循環器官產生運動的感覺,他們稱之為內模擬現象。依照維倫.

李(Vernon Lee)的說法:當欣賞者浸沉於某欣賞對象之中,與其稱 它為移情作用(empathy),毋寧稱它為「內模擬」。「當移情的想像(這 是人人不同的)會變成統一於一種高度的筋肉的反應(亦是人各不

37《藝術的奧秘》,姚一葦, p.58。

同),是可以知感的。」當然這一說法不是如此的簡單,還包含了極其

如果失掉了這一作用,沒有了這一功能,藝術便不可以成為藝術了。41這一種通 傳實實在在的反應出來,正如梵谷曾說:「我們的人生是一種可怕的現象,然而 我們又不停地被不知情的東西驅使著。42亞理士多德(Aristotle)亦曾說:「在自然界 裡面,由無生命到動物之間存在著一個不間斷的聯繫。」43生命參與藝術創作而 伴隨精神層次或物質層次共同昇華的過程中,情感因融入創作而在某種有意識或 無意識的狀態下,以幻想的方式來滿足內心的欲望,透過幻想而創造自己意欲的 世界,然而所創造出來的世界卻又有別於現實的世界,如同擺盪在真實與虛幻之 間,而創作者透過這樣的形式享受藝術昇華過程,並滿足其內心的欲望,實則是 在藝術創作的背後隱含著某種無法具體名狀、其體指明其規則的力量,驅動藝術

如果失掉了這一作用,沒有了這一功能,藝術便不可以成為藝術了。41這一種通 傳實實在在的反應出來,正如梵谷曾說:「我們的人生是一種可怕的現象,然而 我們又不停地被不知情的東西驅使著。42亞理士多德(Aristotle)亦曾說:「在自然界 裡面,由無生命到動物之間存在著一個不間斷的聯繫。」43生命參與藝術創作而 伴隨精神層次或物質層次共同昇華的過程中,情感因融入創作而在某種有意識或 無意識的狀態下,以幻想的方式來滿足內心的欲望,透過幻想而創造自己意欲的 世界,然而所創造出來的世界卻又有別於現實的世界,如同擺盪在真實與虛幻之 間,而創作者透過這樣的形式享受藝術昇華過程,並滿足其內心的欲望,實則是 在藝術創作的背後隱含著某種無法具體名狀、其體指明其規則的力量,驅動藝術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