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在本章,我將說明自己為何會選擇將「敘事取向諮商師運用敘事概念後的改 變歷程」做為我的研究主題。本章分成二節:第一節是研究緣起,呈現研究者的 研究動機;第二節是研究目的,條列本研究之目的。

第一節 研究緣起

本研究試圖透過敘事取向諮商師的敘說,回顧個人在學習、運用敘事概念過 程中的生命故事,以瞭解其在敘事概念影響下所經歷的變化,並探討敘事取向諮 商師對於自身改變歷程的理解與再敘說。而會想探求這樣的研究主題,一方面主 要是因為研究者在諮商實務工作上的迷惘,另一方面則是源於學習敘事諮商後的 好奇。

一、 尋覓—在諮商專業學派的迷宮中找尋認同

從我在師大心輔系四年的大學生涯中,就一直在思考著自己喜歡以及適合 的學派是什麼,甚而也會懷疑:真的有那麼一個適合的學派是可以去相信以及使 用的嗎?然而在先備知識不足,且實務經驗亦缺乏的情形下,僅能在課程的修習 中先以理解各學派的信念與技術為要,留給自己一個等待的空間。

在畢業後擔任國中專任輔導教師的三年間,由於實際接案的需要,我對於 各學派的理解於是有機會化為實戰演練,也迫使自己再次思考自己的「相信」是 什麼。而在實務經驗的累積中,我開始看見自己:欣賞著 Carl Rogers 將當事人 捧在手心上的尊重,在積極的傾聽與同理的陪伴中,當事人能一點一滴的在被肯 定中重拾自己;喜歡 William Glasser 重視當下的正向視野,強調每個人皆擁有自 己的選擇,幫助當事人取回了自己遺忘已久的力量。於是,我便以 Rogers 的諮 商關係做為基礎,而以現實治療的信念與模式視為自己「暫時」的歸屬。

為何我會稱之為「暫時」?因為我也看見了自己的迷惑:雖然我會重視與 當事人之間的諮商關係,然而在認知行為觀點的基調下,不免仍會以挑戰的姿態 去面質、指導當事人應該為自己負責,於是,我發現我自己成為當事人投射出的

「超我」,我的角色是超然的一面鏡子,一個「諮商師」;然而當我數次經驗到當 下與當事人心境的交會,使我因當下深深感受到對方的情感而無法言語時,我是 一個「人」,但卻又掙扎於自己的角色之間而疑惑著;而強調不重視過去歷史與 原因的思考點,也在諮商工作中產生了瓶頸,當當事人在諮商室中帶著滿滿的力 量離開,回到諮商室外的學校以及家庭後,再帶著滿滿的挫敗以及無力回來時,

我很難以個人負責與否來做為詮釋,因為「系統」是無法被忽略的,尤其在華人

的文化中,個體的改變往往會受到團體脈絡的牽制以及影響,而由於這些系統的 流轉,「過去」與「現在」、「自我」與「他人」之間的牽連便需要被檢視。

於是,尋找自己在諮商專業上的認同與相信,便是研究的源頭。

二、 共舞—在接觸敘事諮商後確立研究的起點

就在進入研究所後,敘事諮商如春風般席捲了我的目光。透過在課堂上理 論知識的接觸,以及敘事諮商專業訓練課程的實際參與,我發現,當與敘事諮商 的接觸變得更多、更深時,便使我從單純的好奇轉為欣賞的投入,甚而,找到一 個整合自己信念的依歸。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發現敘事諮商不僅強調諮商關係的重要性,同時在面 對當事人時更是以好奇、欣賞而非病態化的態度去傾聽,這使得當事人在諮商關 係中成為主角,且由自己來審視自己的生命、為自己做決定。

藉由後現代的視野下,諮商師幫助當事人以後設認知的方式去重新敘說自 己的生命經驗,從而重新詮釋與改寫(re-author)他們的故事,經營與建構出一 個更適切、有希望且專屬於「他們是誰(who they are)」的生命故事(蕭景容,

2002)。這樣的概念與精神,使得我在茫然的迷宮中找到了出口,過去的歷史存 在是不可抹滅的,但是從敘說中找出現下可以發展的自己與未來,便是自己可以 選擇的。以「外化」的方式來敘說,也恰恰符合華人文化的隱喻特色,不論是透 過語言的媒介或是藝術的媒介,使得問題可以與人分開,令當事人能在安全且無 須擔憂的氣氛下看見與釐清自己與問題之間的糾葛。而富含後現代精神的「解 構」,更帶給我身為諮商師的提醒與反思:我受到什麼樣的價值觀在看待當事人?

又以什麼樣的方式對待當事人?最重要的是,如同 Richert(2003)所認為,諮 商師在諮商歷程中,也會帶入與發展出自己的故事,此生命故事不僅形塑自對當 事人的諮商經驗,同時也來自於自己的完整生命經驗。我是一個諮商師,同時也 是一個人,在與另一個人—當事人,共同建構一個彼此的生命旅程。

於是我對於敘事諮商中諮商關係的互動開始感到好奇。由於敘事諮商強調 諮商師是以未知的態度與當事人交往,且在後現代解構權威的前提下,在彼此平 等而真誠的互動中豐厚彼此的生命故事。那麼我想知道:除了當事人在敘事諮商 中會有的經驗歷程,諮商師個人從接觸敘事諮商開始至運用敘事諮商陪伴當事人 的生命旅程中,又會在敘事概念的陪伴下經驗到怎樣的歷程呢?

三、 啟程—在閱讀文獻中展開研究的風帆

敘事諮商本屬於一個新興的後現代治療學派,這幾年在國內外逐漸發展,

受到許多諮商實務者的欣賞與重視,相關的研究報告陸續出現,在實務經驗的相 關研究上,可支持敘事諮商的積極有效性(王子欣,2004;古文彥,2004;林穎 萱,2004;周志建,2002b;陳怡靜,2004;張曉佩,2004;楊雅琪,2004)。

綜觀敘事諮商的相關研究,主要均是以當事人為主角,探討當事人在諮商

周美惠,2003;范幸玲,2005;曾信熹,2006;葉霜,2003)。

由此可見,諮商師的主體性發展與生命經驗不僅在研究趨勢上逐漸獲得重 視,同時,對諮商師而言,省思與整合自身在諮商專業工作上的體會與生命經驗 的改變,更是幫助與理解當事人生命故事的重要前提。

在這樣的關注下,對於後現代觀點中的敘事諮商而言便更具意義。敘事諮 商強調,諮商師與當事人皆是平等的在諮商歷程中彼此交會。這樣的諮商關係,

如同翁開誠(2002)所認為的「互為主體性(inter-subjectivity)」:諮商師與當事 人都在做自己,如同任何的親密關係一般,是親密的與彼此說再見的過程。於是,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基於以上的研究緣起,本研究的目的為:

一、 瞭解敘事取向諮商師在運用敘事概念後的改變歷程,並著重於歷程中隱含 的個人意義。

二、 釐清敘事取向諮商師對於自身改變歷程的理解與再敘說。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