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敘事取向諮商師運用敘事概念後的改變歷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敘事取向諮商師運用敘事概念後的改變歷程"

Copied!
12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金樹人 教授. 敘事取向諮商師運用敘事概念後的 改變歷程. 研究生:張琦芳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六月.

(2) 誌謝詞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在論文完成之際,突然間竟爾不知如何敘說自己的致謝與心情。這篇論文, 是在許許多多人們的幫助下,才得以完成的,而在這過程中的點點滴滴,就宛如 天上星斗般,每當深夜回頭思索時,格外地閃耀、深刻。我想,我好幸福。 在如此跌跌撞撞的研究歷程裡,第一個最要感謝的,就是我的指導教授金樹 人老師。謝謝您!在老師溫暖支持的陪伴裡,我不受拘束地發展自己想做的、好 奇的,即便有時出現天馬行空的點子,老師也能幫我看見創意;當我落到低潮谷 底、看不見半點星光,或在急躁的驅使中抓著老師 murmur,老師如和風安撫我 心、如北極星指引前方,即便忙碌至極。在老師的羽翼裡,我不僅得以成就這篇 論文,更得以做我自己。行筆至此,心中千言萬語,唯有胸口的激動可以表述。 而三位研究參與者:海、香料與 Moon,你們不僅是我論文中重要的主角, 更是我生命中重要的朋友。感謝你們在我邀約的時候,義不容辭地願意分享你們 寶貴且動人的生命故事。在你們與你們故事的陪伴下,讓我有機會與你們一起書 寫出這篇屬於敘事取向諮商師們共同敘說出的獨一無二。 謝謝吳熙琄老師,引領著我進入敘事諮商的殿堂,在我與敘事交會的頃息片 刻,常常回憶起妳帶著生命智慧的語言與擁抱的溫度;謝謝敘事小班的伙伴們, 與你們的相聚、敘說,支持了我許許多多,每當想起你們,心中就一股安定。 謝謝黃素菲老師,透過您在敘事諮商與研究上的學識與涵養,使我得以看見 自己在研究與實務上可以再精進與努力的地方;謝謝田秀蘭老師,您在研究態度 上的細心與嚴謹,給了我許多的啟示。能夠邀請你們成為我的口委,真是美好。 當然,也要感謝師大心輔所各位師長的教導,孕育出我更豐富的智慧。 然後,就是我可愛與重要的好友們。謝謝慧珊、里娟、文亭一直以來的陪伴 與幫忙,有你們在的地方,讓我什麼都不怕。懿嫺、怡君、威豪,很榮幸可以一 起迎向畢業這條路,更感謝你們口試時的大力幫忙。幸福所的大家,我就不一一 點名,有你們真好。還有建儒,謝謝你多年的陪伴。此外,景容學姐、玉珍學姐、 盈彰學長,謝謝你們在我困頓時拉我一把,有你們的溫柔,讓我得以踏過泥淖。 感謝我的爸媽,支持任性地我好好唸完這段研究所之路,謝謝你們! 也感謝美華阿姨樂意為我仔細校稿,辛苦妳了。在妳的回饋與肯定裡,加上 王爸爸、蕙瑜、蕙婷的關心,心中倍感溫馨。 最後,謝謝惠民。雖然在這有些艱辛的一年,你身在東引、無法在我身旁, 但是有你的插圖陪伴,讓我揮灑出令我自己也喜歡的論文。一憶起你在服役前夕 還惦記著我需要怎樣的圖畫,心裡,就一陣甜。 喔!怎能忘了感謝我自己?好好大力地抱自己一下!再次感謝大家,真的! 謹誌 2009.7 I.

(3)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敘事取向諮商師運用敘事概念後的改變歷程。研究者以三位 敘事取向諮商師為訪談對象,藉由他們對其改變歷程的故事敘說,採取敘說研究 法之「整體—內容」分析模式,探究敘事取向諮商師運用敘事概念後的改變歷程, 並進一步瞭解研究參與者對於自身改變歷程的理解與再敘說。 研究結果發現: 一、 敘事取向諮商師運用敘事概念後的改變歷程如同 V 的循環改變歷程:以外 在的學習為起點,向內觸碰個人生命經驗,再向外化為所用 研究參與者的轉變內涵,包含以下數點:1.由「諮商師」到「全人」:在成 為敘事取向諮商師的路上,成為自己;2.從理論到「人師」:遇見生命中重要的 貴人,透過他們來學敘事諮商;3.諮商師角色與態度的轉變:從病理觀與權威者, 走入外化觀與平等的關係;4.正向自我認同的建構歷程:從原先身陷主流的受害 者,轉變為非主流的主導者;5.以「個人認同」為體,「專業認同」為用:做自 己,也幫忙他人做自己;6.透過重要他人的見證與回饋,在重組會員中鞏固自我 新故事的持續建構;7.由技巧到精神,再到技巧:以敘事精神為主軸,實踐出偏 好的敘事風格。 二、 敘事取向諮商師對自身改變歷程的理解與再敘說 可分為以下三個層次:1.見證已知:過去原已敘說之主線故事的豐厚與再確 認;2.發現未知與新知:支線故事的浮現與新知的建構,創造現在的發展;3.指 引未來:以現下的見證與發現作為支點,舉起未來的方向。 最後,提出本研究的限制及具體建議,以做為未來研究之參考。. 關鍵字:敘事諮商、生命經驗、諮商師、改變歷程. II.

(4) The transforming process of the narrative counselor after practicing the concepts of narrative counseling Chi-fang Chang.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aims at understanding the transforming process of the narrative counselor after practicing the concepts of narrative counseling. The study adopts the holistic-content method of narrative research. The researcher has interviewed three narrative counselors. By analyzing their stories told by themselves, the researcher looks into the effects that the narrative counseling has on them, and furthermore, tries to understand how they interpret and re-narrative those changes happening to them. Several findings according to the data analysis are as follows: 1. The transforming process of the narrative counselor after practicing the concepts of narrative counseling is similar to our writing of letter “V”: This process starts from the counselor’s “learning from the outside”, then gradually he/she turns inwards to his/her personal life experience, finally he/she merges the two to create a new way to interact with the world. The transformation contents of the three narrators are as follows: (1) The change from a “counselor” to a “complete person”: to find one’s self on the journey towards becoming a narrative counselor. (2) The change from “learning from theory” to “learning from people”: to gain new insights of narrative counseling through the help of one’s important others. (3)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unselor’s role and attitude: from an authority to a listener who respects and appreciates his/her clients effort in dealing his/her own problems; from a pathological point of view to a problem-externalizing one. (4)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the positive self-identity: from a victim in dominant problem-saturated stories to a master in alternative stories. (5) The development of “personal identity” and its extension as “professional identity”: to be one’s self, and to help others be themselves. (6) The witness provided by the feedback from important others and client help to sustain the re-writing process of one’s own story. (7) The shift of focus from skills to valu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skills based on these values: a counselor can develop his/her own counseling styles according to his/her preferences with the values of narrative counseling in III.

(5) mind. 2. The interpretation and re-narrating of a narrative counselor’s transforming process by him/herself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layers: (1) To prove the already known: the elaboration and reconfirmation of the dominant stories that have been told. (2) To discover the unknown: the emergence of alternative stories and the construct of new knowledge help to develop the present. (3) Pointing to the future: to shed light on future directions based on current witness and discoveries. In the end, the restrictions and the advices for this study are provided for further research. Keywords: Narrative counseling; Life experiences; Counselor; Transforming process. IV.

(6) 目次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第二節. 研究緣起................................................................................................1 研究目的................................................................................................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第二節. 敘事諮商理論與研究............................................................................5 諮商師的發展與生命經驗..................................................................1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0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第六節 第七節. 敘說研究的方法論..............................................................................20 研究者..................................................................................................23 研究參與者..........................................................................................26 研究工具..............................................................................................27 研究實施歷程......................................................................................28 文本的分析與判準..............................................................................31 倫理議題與處理..................................................................................3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36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海與敘事交織而出的生命樂章..........................................................36 香料與敘事交織而出的生命樂章......................................................53 Moon 與敘事交織而出的生命樂章 ...................................................76 研究發現與討論..................................................................................93.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106 第一節 第二節. 結論....................................................................................................106 研究限制與建議................................................................................108. 參考文獻 .................................................................................................................. 111. V.

(7) 圖表 表 2- 1 Stoltenberg 和 Delworth 之諮商師專業發展層次.............................13 表 2- 2 Skovholt 之發展模式..........................................................................14 表 3- 1 研究參與者基本資料表 ……………………………………………27 表 3- 2 研究參與者訪談時間表 .....................................................................30 表 3- 3 資料分析編碼表 .................................................................................31 表 3- 4 研究參與者檢核回函內容概況表 .....................................................33 圖 2- 1 行動全景與認同全景的交織圖……………………………….….....10 圖 3- 1 研究者的角色………………………………………………………..25 圖 3- 2 訪談設計架構 .....................................................................................29 圖 4- 1 海的生命經驗改變歷程脈絡圖……………………………….....….49 圖 4- 2 香料的生命經驗改變歷程脈絡圖 .....................................................68 圖 4- 3 Moon 的生命經驗改變歷程脈絡圖...................................................88 圖 4- 4 敘事取向諮商師運用敘事概念的改變脈絡 .....................................93. 附錄 附錄一 附錄二 附錄三 附錄四 附錄五 附錄六. 研究說明與同意書...........................................................................116 逐字稿謄寫保密同意書...................................................................117 第一階段訪談大綱...........................................................................118 第二階段訪談引導說明...................................................................119 訪談札記...........................................................................................120 研究檢核函.......................................................................................121. VI.

(8) 第一章 緒論 在本章,我將說明自己為何會選擇將「敘事取向諮商師運用敘事概念後的改 變歷程」做為我的研究主題。本章分成二節:第一節是研究緣起,呈現研究者的 研究動機;第二節是研究目的,條列本研究之目的。. 第一節 研究緣起 本研究試圖透過敘事取向諮商師的敘說,回顧個人在學習、運用敘事概念過 程中的生命故事,以瞭解其在敘事概念影響下所經歷的變化,並探討敘事取向諮 商師對於自身改變歷程的理解與再敘說。而會想探求這樣的研究主題,一方面主 要是因為研究者在諮商實務工作上的迷惘,另一方面則是源於學習敘事諮商後的 好奇。. 一、 尋覓—在諮商專業學派的迷宮中找尋認同 從我在師大心輔系四年的大學生涯中,就一直在思考著自己喜歡以及適合 的學派是什麼,甚而也會懷疑:真的有那麼一個適合的學派是可以去相信以及使 用的嗎?然而在先備知識不足,且實務經驗亦缺乏的情形下,僅能在課程的修習 中先以理解各學派的信念與技術為要,留給自己一個等待的空間。 在畢業後擔任國中專任輔導教師的三年間,由於實際接案的需要,我對於 各學派的理解於是有機會化為實戰演練,也迫使自己再次思考自己的「相信」是 什麼。而在實務經驗的累積中,我開始看見自己:欣賞著 Carl Rogers 將當事人 捧在手心上的尊重,在積極的傾聽與同理的陪伴中,當事人能一點一滴的在被肯 定中重拾自己;喜歡 William Glasser 重視當下的正向視野,強調每個人皆擁有自 己的選擇,幫助當事人取回了自己遺忘已久的力量。於是,我便以 Rogers 的諮 商關係做為基礎,而以現實治療的信念與模式視為自己「暫時」的歸屬。 為何我會稱之為「暫時」?因為我也看見了自己的迷惑:雖然我會重視與 當事人之間的諮商關係,然而在認知行為觀點的基調下,不免仍會以挑戰的姿態 去面質、指導當事人應該為自己負責,於是,我發現我自己成為當事人投射出的 「超我」 ,我的角色是超然的一面鏡子,一個「諮商師」 ;然而當我數次經驗到當 下與當事人心境的交會,使我因當下深深感受到對方的情感而無法言語時,我是 一個「人」,但卻又掙扎於自己的角色之間而疑惑著;而強調不重視過去歷史與 原因的思考點,也在諮商工作中產生了瓶頸,當當事人在諮商室中帶著滿滿的力 量離開,回到諮商室外的學校以及家庭後,再帶著滿滿的挫敗以及無力回來時, 我很難以個人負責與否來做為詮釋,因為「系統」是無法被忽略的,尤其在華人. 1.

(9) 的文化中,個體的改變往往會受到團體脈絡的牽制以及影響,而由於這些系統的 流轉,「過去」與「現在」、「自我」與「他人」之間的牽連便需要被檢視。 於是,尋找自己在諮商專業上的認同與相信,便是研究的源頭。. 二、 共舞—在接觸敘事諮商後確立研究的起點 就在進入研究所後,敘事諮商如春風般席捲了我的目光。透過在課堂上理 論知識的接觸,以及敘事諮商專業訓練課程的實際參與,我發現,當與敘事諮商 的接觸變得更多、更深時,便使我從單純的好奇轉為欣賞的投入,甚而,找到一 個整合自己信念的依歸。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發現敘事諮商不僅強調諮商關係的重要性,同時在面 對當事人時更是以好奇、欣賞而非病態化的態度去傾聽,這使得當事人在諮商關 係中成為主角,且由自己來審視自己的生命、為自己做決定。 藉由後現代的視野下,諮商師幫助當事人以後設認知的方式去重新敘說自 己的生命經驗,從而重新詮釋與改寫(re-author)他們的故事,經營與建構出一 個更適切、有希望且專屬於「他們是誰(who they are)」的生命故事(蕭景容, 2002)。這樣的概念與精神,使得我在茫然的迷宮中找到了出口,過去的歷史存 在是不可抹滅的,但是從敘說中找出現下可以發展的自己與未來,便是自己可以 選擇的。以「外化」的方式來敘說,也恰恰符合華人文化的隱喻特色,不論是透 過語言的媒介或是藝術的媒介,使得問題可以與人分開,令當事人能在安全且無 須擔憂的氣氛下看見與釐清自己與問題之間的糾葛。而富含後現代精神的「解 構」 ,更帶給我身為諮商師的提醒與反思:我受到什麼樣的價值觀在看待當事人? 又以什麼樣的方式對待當事人?最重要的是,如同 Richert(2003)所認為,諮 商師在諮商歷程中,也會帶入與發展出自己的故事,此生命故事不僅形塑自對當 事人的諮商經驗,同時也來自於自己的完整生命經驗。我是一個諮商師,同時也 是一個人,在與另一個人—當事人,共同建構一個彼此的生命旅程。 於是我對於敘事諮商中諮商關係的互動開始感到好奇。由於敘事諮商強調 諮商師是以未知的態度與當事人交往,且在後現代解構權威的前提下,在彼此平 等而真誠的互動中豐厚彼此的生命故事。那麼我想知道:除了當事人在敘事諮商 中會有的經驗歷程,諮商師個人從接觸敘事諮商開始至運用敘事諮商陪伴當事人 的生命旅程中,又會在敘事概念的陪伴下經驗到怎樣的歷程呢?. 三、 啟程—在閱讀文獻中展開研究的風帆 敘事諮商本屬於一個新興的後現代治療學派,這幾年在國內外逐漸發展, 受到許多諮商實務者的欣賞與重視,相關的研究報告陸續出現,在實務經驗的相 關研究上,可支持敘事諮商的積極有效性(王子欣,2004;古文彥,2004;林穎 萱,2004;周志建,2002b;陳怡靜,2004;張曉佩,2004;楊雅琪,2004)。 2.

(10) 綜觀敘事諮商的相關研究,主要均是以當事人為主角,探討當事人在諮商 歷程中的轉變歷程與諮商效果,以及諮商師的整體反思與理解,少有研究探討諮 商師實際的學習與運用歷程。然而若能站在諮商師的觀點重新理解敘事諮商的使 用與經驗,那麼對於諮商實務工作者應能提供更多具體的參考經驗。 為了提供諮商實務工作應用上的貢獻,諮商歷程研究自 1980 年代開始便受 到許多諮商實務工作者的重視,尤其是在認知心理學的發展趨勢下,當認知心理 學家開始探討人的認知在與他人互動中的角色,便使得心理學者開始重視生態學 與現象學的觀點,直接檢視參與者在諮商歷程中的互動經驗與知覺。而 Hill 於 1992 年更指出,諮商師在諮商歷程中的內隱想法,將是未來歷程研究中的重要 課題(簡正鎰,2004)。 況且,在諮商專業的實際工作中,諮商師原本便是帶著自身在生命中的淬 煉與經驗,與當事人進行工作。范幸玲(2005)即指出,諮商師首先要能對自己 的生命經驗有所省思與整理,才能陪伴當事人去體驗與反思他們所經驗的事件; 諮商師需要去覺察、體驗與詮釋自己與周遭人、事、物的互動,並且在自己的生 命中建構及整合出其意義,才能幫助當事人去整合他們的生命。諮商師不可能忽 視個人生命經驗的振動與改變,而僅將焦點放置於當事人的成長上。如此的思 索,在回顧近幾年國內以諮商師專業工作對生命經驗之影響為主題的相關研究 後,更獲支持:從事諮商專業工作的諮商師,其「專業我」與「個人我」在發展 上往往相輔相成(汪光慧,2004;李秉倫,2007;呂宿菁,2006;林子翔,2007; 周美惠,2003;范幸玲,2005;曾信熹,2006;葉霜,2003)。 由此可見,諮商師的主體性發展與生命經驗不僅在研究趨勢上逐漸獲得重 視,同時,對諮商師而言,省思與整合自身在諮商專業工作上的體會與生命經驗 的改變,更是幫助與理解當事人生命故事的重要前提。 在這樣的關注下,對於後現代觀點中的敘事諮商而言便更具意義。敘事諮 商強調,諮商師與當事人皆是平等的在諮商歷程中彼此交會。這樣的諮商關係, 如同翁開誠(2002)所認為的「互為主體性(inter-subjectivity)」 :諮商師與當事 人都在做自己,如同任何的親密關係一般,是親密的與彼此說再見的過程。於是, 瞭解敘事諮商在不同當事人身上的諮商效果固然是重要的,但若能將焦點回顧到 敘事諮商中的另一位主角—諮商師,那麼諮商師會在與敘事諮商的互動中,擁有 怎樣的生命經驗改變歷程?面對如此生命經驗的改變,諮商師又會對自己與敘事 諮商敘說出如何的發現與再理解呢?探詢相關研究,均為無關乎學派之一般性論 述,若以學派取向作為更加細緻的探究,目前僅有林子翔(2007)是以體驗性治 療取向為主題敘說諮商師的學習歷程經驗,其餘付之闕如。 於是,我採用敘說研究法設計,試圖了解在後現代敘事諮商中,諮商師學 習與運用敘事概念後的改變歷程,以及諮商師對自身改變歷程的理解與再敘說。 期待透過本研究,更加貼近敘事諮商對於諮商師生命經驗的影響與改變,並透過 其實踐性知識的分享,作為敘事取向諮商師與心理諮商實務工作者之參考。 3.

(1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基於以上的研究緣起,本研究的目的為: 一、 瞭解敘事取向諮商師在運用敘事概念後的改變歷程,並著重於歷程中隱含 的個人意義。 二、 釐清敘事取向諮商師對於自身改變歷程的理解與再敘說。. 4.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的主要目的是在探討與研究主題、研究目的相關的文獻。全章分成二 節:第一節是敘事諮商理論與研究;第二節是諮商師的發展與生命經驗。. 第一節 敘事諮商理論與研究 近年來,在後現代主義和社會建構主義思潮的影響下,心理諮商的範典開 始產生轉移與衝擊。被 O’Hanlon 稱為諮商專業的第三波(the third wave)的敘 事諮商學派,便是奠基於後現代主義與社會建構主義論點上發展而生的新興重要 諮商理論(Freedmann & Combs, 1996/2000) 。在探究敘事諮商對於諮商師的影響 之前,需對敘事諮商有所瞭解,故本節將介紹敘事諮商的理論內涵與相關研究。. 一、 敘事諮商的理論與內涵 (一) 敘事諮商的世界觀 諮商師對於世界觀的看法,具體而微的顯現在對於真實(reality)的看法上。 敘事諮商對真實的看法受到 David Pare’對於人類對真實的認知的看法的影響, Pare’主張(一)真實是可知(knowable)的;(二)我們是知覺的囚犯:試圖去 解釋與描述外在,卻不太了解真正的外在;(三)知識的來源是透過認知者彼此 溝通而形成的。敘事諮商的基礎便是 Pare’提及的第三個信念,相信人們無法測 量絕對、共通的真實,不去關注真相與原則,關心的是對意義的尋求以及檢視 (Freedmann & Combs, 1996/2000)。. 1. 真實是由社會所建構而來 人們建構了他們生活的真實,Berger 與 Luckmann 曾提及心理的真實如何透 過社會而構成並維持的三個過程:典型化(typification) :將認識的觀念分門別 類;制度化(institutionalization) :環繞各種典型而出現的制度,維持並傳播知識; 正當化(legitimation) :將典型與制度合法化的過程,賦予權力;物化(reification) : 綜合典型化、制度化與正當化三種歷程後的結果,人們得以產生各種具體的活動 與溝通,許多概念與事物的解釋被視為理所當然,也是我們生存的依據;然而倘 若不假思索的將它視為真理,則也會限制了自己,產生問題(Freedmann & Combs, 1996/2000)。. 2. 真實是由語言所組成 5.

(13) 語言並非像鏡子般反映自然,而是創造出我們所知的自然(周志建, 2002b) 。敘事諮商認為人們是透過語言來組織自己的經驗(Petersen, Bull, Propst, Dettinger, & Detwiler, 2005)。於是當我們說話的同時,我們建構了所謂的真實。 在社會化的過程中「邏輯」和「真實」這兩者經常容易被混淆,然而語言並非是 中立的或是消極的,所有的信念、關係、情感及自我概念的改變,必然會帶來語 言上的改變(洪雅琴、陳祥美,2001)。. 3. 真實是由敘事所組織而維持 人們透過敘事來組織自己的經驗和記憶,包括故事、迷思以及理由等。治 療如同故事一樣,每一次均有開始與結束。文化的故事會決定我們個人故事的塑 造,在任何文化中,總有某些敘事比其他敘事更具優勢,主流文化的敘事會迫使 其他文化邊緣化。然而,即使是最長、最複雜的自傳,遺漏的部分總比寫上去的 多,當人的故事僅具有傷害性和令人不愉快的選擇時,敘事可以改變成從強調不 同、從未提及的事件中,找到新的意義,建構新的故事。在敘事諮商中,故事是 不斷被重說和重新活化的(Freedmann & Combs, 1996/2000)。. 4. 沒有絕對真實的存在 後現代主義不相信有本質的存在,意義是透過敘說而產生的,客觀的真實 雖然無法得知,但是經驗是可以詮釋的,並且充滿無限的可能性,沒有一種詮釋 是絕對的。不同的自我來自於不同的背景,沒有哪一個自我比別的自我更加真 實,於是某特定文化下的特定個人可以是自己所喜好的自我。而治療工作則是為 人們帶來各種對自我的不同體驗,從中活出在特定脈絡下的偏好自我(Freedmann & Combs, 1996/2000)。 在如此世界觀的影響中,敘事取向諮商師並不會以絕對真實的方式去看 待、評判每個人,而是以尊重個體特定真實的方式,透過語言的共同敘說,引領 個體解構唯一的主流真理、建構出對話中的真實與意義。. (二) 敘事諮商的人性觀與假設 敘事諮商強調社會脈絡對於人的影響,對於人性觀與重要的基本假設如下 (吳熙琄,2006;蕭景容,2002): 1.. 許多問題都是由文化環境創造出來的,因此不是看這個人出了什麼「問 題」,而是要去看這個人背後的文化脈絡。. 受到社會建構論的影響,敘事諮商認為個體對自我的認識和行為的選擇, 都強烈的受到社會文化的影響,個人經由與社會環境的互動,共同建構出自己的 生活故事,同時在自己的故事經驗中覺知、敘說及創造個人意義。雖然敘說者的. 6.

(14) 主體是自己,但是社會文化的論述,會深深影響我們對於敘說的重點與方向,使 個人在無形中被決定了自己的敘說。 2.. 「問題」才是問題,人不等於問題,問題與人是分開的。. 人們根據強勢故事來進行生活中的活動,並視為唯一的「真理」 ,而因為這 些故事中飽含著「應該」與「必須」的內涵,當這些內涵失去適應力量時,問題 於是產生。當人受困於充滿問題的自我故事時,會被問題擊潰, 「人成為問題」。 敘事諮商的重點在擺脫社會文化下強勢故事的無形壓迫,使問題與人隔離,令「問 題」才是問題(廖本富,2001)。 3.. 每個人都是自己思考問題故事與生命的「專家」,沒有人比他更懂自己。. 每個人都是自己詮釋生命的專家,敘事諮商重視以正向的立場,為當事人 重新灌注力量,成為自己生命的代理人、作者,在故事中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意義。 4.. 反對病理化、用藥,拒絕標籤化、制式化、類別化。. 敘事諮商相信每個人、每個生命都是獨一無二且寶貴的,反對將生命「類 別化」 、 「標籤」 ,生命是多元的,每個生命都一個「寶藏」 。敘事諮商的目的便是 在「解構」當事人帶來的病裡敘說,還原當事人的原來面貌(周志建,2002a)。 5.. 只要人能發現自我的資源,就能取得生命主控權(agency) ,脫離被害者 (victim)的角色。. 敘事諮商的重要目的在「去病態化」 ,經由對話,將當事人與已經內化的問 題故事分開,還給當事人原來的面貌,進而去找尋出原屬於自己的自主力量與主 導權,對抗這些困擾(林秀玲,2002)。 6.. 問題的了解不是目的,而是了解面對問題難得的地方/特殊意義的工具。. 敘事諮商不會將目的放置在一直想知道這個問題的解答,而是會去重視在 諮商歷程中細細的看待當事人的生命歷程,他是如何去面對這些挑戰,用放大鏡 去看他所展現出來的努力以及力量。 7.. 問題不會百分百操縱人,人的一生中總有不被問題影響的特殊意義事 件。因為這個「相信」,諮商師會將焦點放在「獨特結果」的問話上。. 因為人們會容易去將注意力放置在與問題相關的負向經驗,於是這些負向 經驗與問題便會形成使人困擾的主流故事,如果能讓當事人有機會去看到自己所 忽略的其他情節以及特殊意義事件,那麼當事人便能突破原有充滿問題的敘說, 建構出新的自我認同與意義(Petersen, Bull, Propst, Dettinger, & Detwiler, 2005)。 帶著相信問題不等於人的觀點,猶如敘事諮商世界觀具體的表徵,影響著 敘事取向諮商師看待人與自己的角度,其在諮商中的角色與諮商關係,不同於一 般主流對於諮商師的觀感與期待。. 7.

(15) (三) 諮商師的角色與諮商關係 在這樣子的人性觀與假設下,我們可以發現,敘事諮商不認為諮商師是專 家,反而重視合作、諮詢的角色(金樹人,1997)。相信當事人是自己的專家, 與當事人創造出一種平等、尊重的伙伴關係。諮商師站在暫時性、試探性,但並 非全知的了解姿態,來理解當事人如何變成自己或是他人的專家。因此,在整個 諮商歷程中,諮商師會以「好奇、不知道」的態度,聆聽當事人談論的自我、期 望、優點與資源,而非專家式的分析當事人(林秀玲,2002)。 Freedmann 與 Combs(1996/2000)認為保持一種不知道的態度,表示諮商 師並非帶著已有的假設面對當事人,不帶著我已知道什麼的立場,也不問自己想 得到答案的問題。而是以一種「無知、不知道」的眼光詢問當事人,協助當事人 擴展並澄清自己的生命經驗以及未說出來的話。 而為能夠使諮商師得以更貼近當事人的生命經驗,吳熙琄(2007)指出有 幾項要點值得重視:1.緊跟著當事人的語言與步調;2.不用批判的心去體驗當事 人;3.嘗試去體會當事人問題背後的用意、渴望、努力與付出;4.嘗試去體會問 題在當事人的生命旅程理所帶來的意義與學習;5.時時檢視自己的觀念如何影響 自己看待當事人;6.時時檢視主流文化如何影響我們去運用我們的權力來定義當 事人。 諮商師的「透明化」 ,在諮商關係中也是相當重要的。透過諮商師對於自我 定位的清楚與透明化,在諮商時可以公開清楚的確認引導自己的經驗、想像以及 意圖,有助於促使諮商師以一個「人」的身份,而非專家的身份,進入諮商關係 中。諮商師的定位是持續進行的過程,諮商師需定位在自己的經驗上,進而帶出 新想法,然而要小心的是不要談多了自己而主導了談話(洪雅琴、陳祥美,2001) 。 而除了諮商師的角色外,Richert(2003)認為就諮商關係而言,敘事諮商 所營造出的治療性關係的本質與特色是:1.同理的(Empathic) ;2.珍惜、尊重的 (Prizing/respect);3.人的真誠交會(Genuine human encounter);4.合作的 (Collaborative);5.積極的(Active)。 在敘事治療的諮商關係中,諮商師擔任著傾聽故事的聽眾,在好奇、無知 的態度中,創造出一個透明化的空間與氣氛,引導當事人思考自己的生活背景如 何影響著問題,打開得以位移的視野,進而發現不同的生命故事與意義。. (四) 敘事諮商的治療歷程與技術 敘事諮商強調用「欣賞」、「好奇」的眼光看待當事人的生命,諮商師是以 自己的靈魂,進入到另一個人的生命裡,以一種專注凝神的態度傾聽當事人,甚 而到如癡如醉的地步,如同欣賞一幅美麗的畫(翁開誠,2001)。透過諮商師與 當事人的對話,塑造出一個無病理觀的諮商關係與互動,從問話中產生彼此經驗 8.

(16) 的交流,共同建構出三階段對話過程:外化(externalization) 、解構(deconstruction) 與重寫故事(re-authorizing)(吳熙琄,2006;蕭景容,2002)。. 1. 發現主流故事,問題的外化為新故事開啟空間 敘事諮商認為人透過語言來傳遞自己的生活意義以及自己的生活與建構出 人際關係,在「語言創造真實」的情況下,在描述自己的生活經驗中,創造屬於 自己的真實。 當事人踏進諮商室的時候,往往帶來的是病態的、充滿問題的強勢故事, 人等於問題,當透過諮商師與當事人外化的對話與過程,使得當事人得以與自己 痛苦或壓迫的的故事分離,幫助當事人能夠「客觀化」問題本身,得以抽離出原 有的糾葛,還給當事人原來的面貌,找回自己的力量(林佩儀,2002)。. 2. 解構舊故事,開啟新的故事 當當事人的問題得以被全面性的探索以及瞭解後,獨特結果的尋找,便是 諮商中的重要目標。所謂的「獨特結果」指的是那些無法由充滿問題的主流故事 (problematic story)所預測的經驗或情節(Freedmann & Combs, 1996/2000)。 White(1990/2001)認為那些與主流故事不相符合的、矛盾的事件與經驗,在平 時無法被發現,是因為沒有機會和資源可以出現。而透過敘事諮商的對話過程 中,在解構了當事人與問題之間的關係與影響後,當事人方能在找回各種遺忘的 情節、自我的資源、成功或例外經驗後,改寫舊有、無用的舊故事,發展出新的、 偏好的故事(蕭景容,2002)。 Freedmann 與 Combs(1996/2000)認為在過程中當沒有機會看見新故事的 開端時,可以藉由獨特結果的問句來建構替代故事的開端。. 3. 發展、重寫新故事,延伸至未來 當獨特結果得以被彰顯後,接下來最重要的就是厚實與共同創造當事人對 問題與自己的新意義。當人們能夠看見與找尋到在過去主流故事中未被發現或壓 抑的可能性後,也就能不被問題所限,而能從原被遺漏的故事線中發展、期待出 新的意義與生命,並將獨特結果運用在現在與未來(Freedmann & Combs, 1996/2000)。 (1) 故事的精緻化 單一的獨特結果的火花,除非可以燃起更多的火把,否則很快就會消逝在 黑暗之中。因此透過對話去豐厚獨特結果,為已開啟的故事線添加可能,新的故 事才能有發展的空間(林杏足,2002)。Freedmann 與 Combs(1996/2000)認為 要發展對抗問題的新故事,便要能發展出豐富、詳細且有意義的故事情節使人得 9.

(17) 以神遊其中,使之成為真實的存在。重寫故事時,便要能運用問句引發對話,以 細緻化故事的情節。 (2) 雙重全景的交疊 White 借用 Bruner 的觀點,認為個人故事的組成,包含「行動全景」 (landscape of action)和「意識全景」 (landscape of consciousness)或「認同全景」 (landscape of identity) 。重新建立的新故事、新情節,將引導當事人在經驗中體會自己具有 哪些不同的人格特質或發現什麼樣的生命意義,諮商師亦會穿梭在行動全景和認 同全景間,在諮商對話中,讓當事人充分活在新行動、新意義的故事中(洪雅琴、 陳祥美,2001)。 而行動全景與認同全景的內涵可分為(吳熙琄,2006): A. 行動全景:將特殊意義事件按照時間順序串連起來形成行動全景問話, 探索特殊意義事件的細節,例如:Who、What、Where、When 等,建構 出當事人的個體主導權。 B. 認同全景:人們對生活的自我認同、人際關係給予的意義,這包括了慾 望、動機、目標、夢想、期待、價值、信念、決心許諾、和比較理想的 生活形態等。 廖本富(2002)以圖 2-1 來說明在敘事諮商中行動全景與認同全景之中的交 織過程。如下圖所示,諮商師如果發現「問題」不在或當事人可以影響「問題」 的單一事件時,如同時間線上的*,諮商師通常就會回頭尋找過去類似的事件, 即時間線上前面的*,並且從中交織出當事人如何看待自己、生活的自我認同, 而再投射到未來,將可以如何繼續營造類似事件的發生,使當事人的未來故事可 具延續感。. 認同全景(landscape of identity) *. *. *. *. 行動全景(landscape of action) *. 過去. *. *. *. 現在 圖 2- 1 行動全景與認同全景的交織圖(廖本富,2002). 10. *. 未來.

(18) 吳熙琄(2006)指出,除了可從過去尋找特殊意義事件外,透過現在對於 未來偏好故事的營造,以未來自己的視野重新回頭看待現在的自己,增進現在的 動力與偏好故事的可行性。例如:你覺得未來的自己將會如何看待現在的自己?. 4. 文件、證書儀式的見證 White 和 Epston(1990/2001)期望藉由反對性文件的建立,幫助當事人展 現期望的故事。文件一方面具有重新謄寫(re-transcription)的功能,一方面也 協助創造者能呈現自我。White 和 Epston 稱之為界定的儀式,文件可能是諮商師 寫給當事人的信、或是通過考驗的證書,或是當事人撰寫的宣言,透過文件的見 證歷程,而能賦予當事人更多的力量。 總之,敘事諮商希望幫助人得以與充滿問題的主流故事分離出來,並且在 位移的空間中重新凝視問題與自己的關係,並在尋找獨特結果的情境中,獲得自 己生命故事的重寫與豐厚。而諮商關係的透明化以及諮商師對於當事人平等、尊 重的態度,更是給予了人與人之間最真實的對待,故事是由兩者一同建構而出的。. 二、 敘事諮商的相關研究 帶著對於敘事諮商理論內涵的理解,研究者思忖:敘事諮商在實務現場上 的研究情形,會是如何?當敘事諮商強調諮商師與當事人在語言的媒介中共同建 構出新故事時,所謂對於彼此的改變與影響是否擁有研究上的實質論述與支持? 以下呈現研究者在翻閱文獻後的整理與思索。 深具後現代主義與社會建構主義思潮的新興諮商學派—敘事諮商,在諮商 歷程中,廣泛的使用在家族與婚姻諮商及個別諮商中。而在近幾年進入國內後, 獲得許多實務工作者的迴響與討論,研究亦紛紛出爐。 Etchison 和 Kleist(2000)回顧有關敘事諮商的四篇研究報告,發現探討主 題分別為:探討敘事諮商對伴隨子女有所謂偏差行為的親子衝突的效用及諮商師 使用之策略;在敘事家庭治療中當事人的經驗及有助益事件的分析;敘事諮商在 小孩對父母婚姻關係及親子關係間爭執的歸因或敘說的轉變,以及敘事諮商在初 次晤談中當事人在建構問題的觀點轉變。研究結果發現,敘事諮商能減少親子衝 突及改變兒童歸因與敘說觀點;同時在當事人或家庭的經驗當中也能夠對應到敘 事諮商的精神與基本假設,如合作接納的關係、問題的外化、獨特結果的發現、 獲得個人動能等。 而 O’Connor、Davis、Meakes、Pickering 和 Schuman(2004)則針對敘事諮 商中迴響團隊(reflecting team)的使用,以俗民誌研究法探究諮商師的經驗。研 究對象為同屬門診敘事治療團隊的八個敘事諮商師,透過觀察與訪談,研究發 現:敘事諮商能有效減輕當事人的問題、使當事人去標籤化、增加自己的自主性; 諮商師自覺較沒有心理負擔;但也發現敘事諮商在使用迴響團隊上的限制,譬 11.

(19) 如:時間的耗損、需要更多的實務訓練。最後研究者提出對於在個別諮商上的使 用以及家庭暴力議題處理的建議。 國內的相關研究,主是在探討敘事諮商在個別諮商中的應用效果。在青少 年諮商方面,國內有五篇研究進行諮商效果的探討,對象包含拒絕上學之國中生 (楊雅琪,2004) 、父母離異之青少年(林穎萱,2004) 、隔代教養之國中生(古 文彥,2004) 、網路成癮之國中生(陳怡靜,2004)以及非行少年(2004) 。除了 上述在青少年諮商上的應用研究外,在兒童諮商的領域(王詩雲,2006)、暴食 症與厭食症女性(王子欣,2004)、生涯議題(周志建,2002)以及網路諮商的 應用研究中(彭信揚,2007),也可見到敘事諮商的蹤跡。 就上述相關研究而言,可以發現均為探究敘事諮商對於當事人的諮商效果 以及改變歷程,從這些研究中,的確可發現敘事諮商的積極效果。 然而,在周志建(2002) 、張曉佩(2004)、彭信揚(2007)等人的研究中, 除了了解敘事諮商的諮商效果之外,同時也提出了敘事諮商中諮商師「互為主體 性」的反思經驗。周志建指出互為主體的諮商,使得身為諮商師的自己更加真實, 在當事人面前呈現真實的自己,在說與聽之間共創意義。而透過諮商歷程,不僅 完成了當事人未來人生的畫,同時也透過當事人贈予的畫,使諮商師的生命經驗 有所觸發,而完成了自己未來人生的畫,認為此為「互利」的諮商歷程,也滋養 了諮商師的生命經驗。張曉佩亦在研究中指出,當事人的想法與勇氣,會深深進 入與影響諮商師的生活,協助諮商師撰寫出不同的生命故事意義。而彭信揚在研 究中也提出自己會因當事人的故事而有所觸動,在彼此生命的共鳴中,喚起諮商 師自身過去故事的改寫。 於此可知,在敘事諮商的諮商歷程中,透過平等且去權威的諮商關係,不 僅當事人會有著生命經驗的改變歷程,且諮商師亦會在生命經驗的交會中擁有個 人的經驗觸動。然而,可惜的是上述之研究並未能多加深入探討其所謂對諮商師 個人生命經驗的影響與改變為何,若能呈現另一個主角—諮商師的生命經驗改變 歷程,在對於所謂「互為主體性」的敘事諮商歷程,便可有更多的理解。 綜上所述,本研究擬探討學習敘事治療的諮商師,在諮商師學習、運用本 節敘事概念與技巧的歷程中,如何以身為一個「人」的主體性經驗,入乎其內而 又出乎其外的展現出自己的生命故事。. 12.

(20) 第二節 諮商師的發展與生命經驗 Mayeroff 曾在 1990 年表示,他並無意藉由幫助他人成長來實現自己,然而 幫助他人成長,的確讓他達到自我實現的目的(Skovholt, 2001)。 透過學習運用諮商專業工作來幫助當事人,諮商師也會在自身的生命中獲 得成長與改變,如此的改變,不僅包含了個人的生命經驗,同時也包含著諮商專 業工作上的發展。本研究為探究敘事取向諮商師在學習、運用敘事概念後的改變 歷程,在本節中將依序探討諮商師的發展,以及諮商師在生命經驗與諮商專業相 互影響上的相關研究。. 一、 諮商師的發展 諮商師的專業成長過程,依據不同的發展層次,有著不同的改變歷程。 就國內外探討諮商師發展階段的相關論述來說,以 Stoltenberg 和 Delworth (1987)所提出之整合發展模式最具有代表性。此外,Skovholt(2001)之發展 模式,則是特別針對既有模式之不足,強調了諮商師發展中的持續性以及精熟諮 商師的後續發展內涵。 以下,分別說明這兩個模式:. (一) Stoltenberg 和 Delworth 之整合發展模式 Stoltenberg 和 Delworth(1987)認為,諮商師的專業發展,依照「自我和他 人覺察能力」 、 「依賴或自主」 、 「動機」等三內涵之發展程度的不同,可分為三個 層次,如下表 2-1: 表 2- 1 Stoltenberg 和 Delworth 之諮商師專業發展層次. 層次. 描述. 層次一. 較缺乏技巧,偏重於問題的解決,相當依賴督導與權威者;在心態上 具有強烈的動機想學習正確的諮商方法、成為專業的諮商師,於是焦 慮感較高。. 層次二. 開始得到一些諮商工作上的成功經驗,想要嘗試自主,但當遇到難題 與挑戰壓力時,還是會想依賴。在此階段,諮商師的心情極易受到當 事人的影響,意識到諮商的限制,並瞭解到要成為專業諮商師是一長 期且艱辛的歷程,所以對於是否要繼續走下去,會有些動搖。. 層次三. 開始較能覺察自身與當事人的關係,洞察彼此之間如何相互影響,並. 13.

(21) 能同理的瞭解當事人。開始可以真正的瞭解自己的優點,領悟諮商的 有限性,並能統整所學、發展出個人諮商風格,成為有信心且能適當 轉介的諮商師。. 除了以上三個層次的階段,Stoltenberg 和 Delworth(1987)也提及層次三後 的另一個階段:層次三後的整合諮商師。在此階段的諮商師,可以整合各層面的 知識與技術,不同於前面三個層次如同直線性的移動發展,他們的發展是朝向平 行面的廣度以及深度,藉由過去的知識、自我與他人的對話,來產生新的覺察與 領悟。Stoltenberg 和 Delworth 認為,大多數的諮商師在受訓結束後,至少需要五 至六年的專業實務經驗,透過適當的督導以及個人生活的體驗與成長,方能達到 此整合的階段。 如果對照受訓諮商師的學經歷來看,Stoltenberg 和 Delworth 之整合模式的 層次一相當於剛開始實習的新手,而層次三則是接近於最後實習階段的實習諮商 師,整合階段指的便是精熟的諮商師,不僅需要至少五至六年的實務經驗,更需 要諮商師本身各方面的整合性(范幸玲,2005)。 於是,在參考此一發展模式之內涵後,當評估本研究對象需是已具備覺察 自我與他人之能力,並可回顧、詮釋自我生命經驗中敘事概念的影響與意義之敘 事取向諮商師時,研究者思索擬要邀請之對象,應鎖定在層次三至層次三後整合 階段之敘事取向諮商師。. (二) Skovholt 之發展模式 Skovholt(2001)鑑於過去的發展模式往往只注重每個階段的發展內容,並 沒有說明諮商師的發展是如何在不同的階段上有所轉換的,於是他便提出了自身 論點中的發展模式,分為以下八個階段,如表 2-2 所示: 表 2- 2 Skovholt 之發展模式. 階段. 一. 二. 名稱. 說明. 使用一些人在生活及生命經驗中本有的能力與 技巧來幫助另一個人,例如年長的姊姊會把做 傳統階段 家事的技巧傳授給妹妹。家人或朋友之間互相 (Conventional Stage) 給予建議以及撫慰。 專業訓練的過渡階段 (Transition-toProfessional Training. 從已知的傳統階段步入到密集訓練和有正確標 準的專業世界,此時的準諮商師對各種諮商理 論、方法充滿求知慾。 14.

(22) Stage) 三. 四. 五. 六. 七. 專業模仿階段 (Imitation of Experts Stage). 有條件的自主階段 (Conditional Autonomy Stage). 探索階段 (Exploration Stage). 整合階段 (Integration Stage). 透過觀察與模仿另一個專家,或是積極尋求一 個理論模式,在其中暫時獲得安全感。 此階段的準諮商師需要一位支持者或是引導 者,來幫助他走過這個漫長、艱難且具高挑戰 性的專業旅程。此時準諮商師最有興趣的在於 獲得實務性的訊息,以便對於當事人有立即性 的幫助。 此階段指的是受訓告一段落或是畢業了的學 生,從新手準備轉向資深工作者的時刻。他們 一方面似乎得到自由,可以繼續進一步的探 索,印證過去所學的東西是否實用。但是,此 刻也充滿了困惑與冒險,開始在當事人的回饋 中,感受到因訓練的不足而帶來的羞愧感與挫 折感,或是覺得學校沒有教一些實用的東西, 而有些人則會傾向於自我檢討或是自責。此時 的諮商師開始以自我(self)作為主要的引導 者,需要透過反省的歷程或是同儕、專業前輩 的支持與引導,方能繼續前進。 Skovholt(2001)表示,能夠擁抱真實的人才 能持續這一段漫長的學習歷程。 此階段,諮商師開始發展出更為真實與可信的 專業自我。透過嘗試許多諮商方法、取向、技 巧以及個人的成長、生活經驗來達到專業的自 我整合。另外,Skovholt 認為,在此階段中, 更普遍的學習是來自於個人的成熟以及生命經 驗中的體驗。而且,此刻的諮商師也逐漸修正 了之前想要改變世界、拯救他人的不實際期 望,轉向較為真實的期待,也較容易從其實務 中獲得滿足。. 在從事諮商工作多年,累積很多經驗之後,此 個別化階段 階段的最大挑戰是:一方面要形成統整與穩定 (Individuation Stage) 的風格,另一方面又要探索更多發展的空間。 換言之,此發展個人風格時期,需要藉由自己 15.

(23) 之專業經驗和生活經驗來引發更多反思與覺 察,方能成就出他專業上的個人化。此階段的 成長內涵是廣泛性的,例如:透過電影、跨文 化活動的體驗、甚至從事其他興趣,來獲得個 人與專業上之成長。. 八. 完整整合的階段 (Integrity Stage). 最後一個階段的任務在於持續諮商師個別化的 發展與完整性,在專業倫理的規範下,他們既 可以深刻接納自我,並可完全表達自我。此階 段的諮商師心態為平和、安全、謙虛、自信、 能夠接受個人的限制。此時的他們,內化了所 有的專業知識與經驗,進入到自動化駕駛的階 段。此階段的諮商師,有更多功課是來自於對 於生命的體驗,尤其是失落與哀傷。所以此階 段不單只是專業上的整合,更是諮商師個人生 命的一種整合。. 就 Skovholt 的發展模式而言,前五個階段主要是準諮商師的訓練、養成過 程,而後三個階段則是逐漸成為專業工作者,將諮商專業經驗與個人生命經驗開 始予以揉合的階段,透過專業工作與生命經驗的交會與反思而能相互影響與成 長。Skovholt(2001)便曾表示,在第六至第八階段的諮商師,在個人發展、生 命經驗的整理、自我瞭解與覺察上也比較能有深刻的經驗,然而,前面五個階段 的訓練大概需要 5 至 10 年的時間。 於是,根據 Skovholt 的發展模式與訓練時間,本研究有興趣探索之研究對 象是第六發展階段以上之敘事取向諮商師,在回顧自身至少五年以上的實務工作 經驗後,透過諮商專業工作與生命經驗上的反思與覺察,敘說出敘事概念帶給他 們的改變與影響。. 二、 諮商師的生命經驗與相關研究 從文獻上的檢視,可以發現目前國內對於敘事諮商的相關研究,主為歷程 研究,關心諮商歷程中當事人的改變是如何發生的,並進而展現敘事諮商的諮商 效果。 然而如同 Hill 與 Corbett 曾於 1993 年指出,諮商歷程研究探討的是諮商過 程當中有關諮商師言行、當事人言行以及彼此的互動行為,而此言行又包含了外 16.

(24) 顯的(可觀察的行為)與內隱的(想法、反應、經驗)。且 Toukmanian(1996) 亦提及,就像其他任何社會的互動一樣,心理諮商是一個共同建構的過程,這個 過程需透過雙方的經驗才能被予以理解。於此,可知除了對於當事人的言行與改 變歷程的關注外,諮商師的諮商經驗應也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 Freeman 和 Hayes(2002)認為,諮商師透過與當事人的相遇或是同理的過 程中,諮商師可能需要去挑戰自己一些狹隘的觀點,尤其是針對一般所持有的錯 誤概念與偏見。於是,不僅僅只是當事人在諮商歷程中有所經驗與改變,當諮商 師在面對當事人的生命故事與想法、行為時,諮商師也在深刻地經驗彼此的交會 與互動,因此有所獲得與發現,進而帶動出個人與專業上的改變。而如此對於諮 商師的改變,並非只侷限於諮商專業工作上,在全人的觀點下,甚而會帶動出諮 商師自身生活環境與人際關係上的改變。Guy(1987)便曾表示,諮商實務與諮 商關係不只會影響諮商師,也會影響他們與其家人或是朋友之間的互動關係。 Skovholt 和 McCarthy(1988)曾經以 58 位諮商師作為研究對象,邀請他們 描述影響其專業發展生涯中的重大關鍵事件,研究結果歸納出十一大類: 1.. 在當事人身上學習。. 2.. 從被諮商的經驗中學習。. 3.. 從不愉快的經驗中學習。. 4.. 多元文化中的學習。. 5.. 找到自我專業的定位。. 6.. 從陪伴一個兒童的死亡經驗中學習。. 7.. 學習將過多的責任放下。. 8.. 來自重要他人與督導的影響。. 9.. 從個人的痛苦經驗中學習。. 10. 從個人或專業生涯上的改變經驗中學習。 11. 在理論知識中的反思與理解。 李花環(2000)則提出諮商專業工作對於諮商師的影響: 1. 專業上的正向影響:勝任助人者角色、建立出揮灑自如的諮商風格。 2. 個人生活上的正向影響:悅納自我、活在此時此刻、勝任生活角色、增 進人際和諧與親密感、生活更加豐富美好。 3. 專業上的限制:工作環境的限制、諮商關係的擔心、太過於自我反省以 致於限制發展空間。 4. 個人生活上的限制:因諮商師角色的刻板印象,影響人際關係。 17.

(25) 楊明磊(2001)亦使用「安身立命」四字來說明諮商師如何在專業生涯與 個人的生命脈絡中安放與存在:肉身的安放,指的是俗世職業的選擇,是角色與 活動的外顯;在生命中立足,意味著人的存在與使命,呼應著心靈深處的呼喊。 資深諮商師能將專業與自我整合,就像是「回家」一般,朝向原本自我的發展, 成為自己、實現自己;於是,諮商師的專業生涯,其實指的也是在他整個生命中 人的存在。 從 Skovholt 和 McCarthy、李花環與楊明磊的研究中,可以發現:諮商專業 的成長,與個人生命經驗的累積與遭遇,是無法截然劃開的。如同 Skovholt 和 Ronnestad(1992)所提及,諮商師的專業角色、諮商風格及思考系統,會與其 人格和認知基模逐漸趨向吻合,並且,諮商師個人的獨特經驗或個人生活亦會影 響諮商專業的發展。 帶著上述文獻的理解,由此可見,原本以當事人為焦點的研究重心,逐漸 轉向。吳寶嘉(2003)便表示,就目前研究的趨勢來看,諮商師主體性的發展及 生命經驗,越來越受到注重,他認為如此的貢獻是讓諮商師專業發展的焦點,慢 慢從諮商專業工作的場域,回到諮商師主體的生命經驗,得以呈現出做為「人」 和諮商師「角色」間的微妙關係。 而綜觀國內關於諮商師經驗的研究,可發現關注層面多有不同,研究主題 呈現出多元不同的面貌:有探討諮商師專業發展的主題(汪光慧,2004;李花環, 2000;李秉倫,2007;吳寶嘉,2003);亦有諮商工作經驗對生命經驗影響之主 題(周美惠,2003;葉霜,2003);諮商師自我覺察的主題(呂宿菁,2006;吳 武烈,1993;許玉佩,1994;廖鳳池,1993);也有以諮商師諮商技巧為主題的 探究(林杏足,1988;陳慶福,1994;張麗君,1994) ;諮商師的意圖(許秀惠, 1992) ;諮商師的不適當行為(謝秋雯,1997) 、諮商師的反移情(張學善,1997) 以及原生家庭經驗對諮商師的影響(張明敏,1993)等主題;諮商中的重要事件 (范幸玲,2005;黃鈺敏,1994;曾信熹,2006) 、諮商的僵局(黃宜敏,1996) 等,以及諮商師運用特定學派(焦點解決治療)的諮商經驗(簡正鎰,2004)與 學習特定學派(體驗治療取向)的經驗歷程(林子翔,2007)。 McLeod(1990)整理有關諮商師經驗的文獻時提出,有關諮商師之諮商經 驗很少去深度的了解特殊經驗,大部分的研究似乎只在對其經驗嘗試建構分類或 者是確定一般主題,他認為未來研究應探討諮商師的特殊經驗,而非一般經驗。 McLeod 進一步指出,有關諮商師在諮商中的困難經驗以及成為諮商師的經驗是 未來研究可以著墨的重點。因為了解諮商師的個人經驗對於諮商專業服務與管理 有實際的貢獻。事實上,了解諮商師的經驗不但有助於專業的督導與訓練,進而 提出適切的訓練計畫。並且如 Mearns 與 Dryden(1990)所指出,對於諮商師諮 商經驗的了解,也可以帶來對於某諮商專業取向的密集與立即的理解。 然而,針對特定諮商理論對於諮商師專業發展或是生命經驗的影響,唯有林 子翔(2007)以體驗治療取向為主軸,邀請兩位體驗治療取向諮商師在回顧與敘 18.

(26) 說中,呈現其學習歷程階段與此歷程所賦予之個人意義。研究發現:體驗治療取 向諮商師的學習歷程,可分為六個階段: 「探索與萌芽」 、 「體驗挫折與失落」 、 「體 驗中蛻變」、「內化所學」、「發展個人化諮商風格」、「生命與專業的成熟展現」。 而學習歷程中所賦予的個人意義為「真實地與人交會同在」 、 「持續整合自我與專 業」 、 「活出體驗治療之精神」 。在研究發現上之三項重要意涵則是: 「體驗治療取 向諮商師的成長是不斷來回,而向前邁進的過程」 、 「體驗治療取向諮商師的專業 成長,就是個人的自我成長」 、 「體驗治療取向諮商師的學習歷程,就是體驗情緒 為主的過程」。最後,並針對諮商學習者與想學習體驗治療之諮商師提出建議, 及未來研究之具體建議。 綜上所述,回顧國內外相關研究可以發現,關於諮商師經驗的研究,研究 主題與方向相當廣泛,儘管有針對諮商師專業發展以及生命經驗上的主題,但均 屬一般性的經驗,僅有林子翔的研究是針對體驗治療取向諮商師的學習歷程做深 入與細緻的探究,其他並未有針對某一諮商專業取向的了解。此外,在林子翔的 研究中,著眼點主要為體驗治療取向諮商師的學習歷程,儘管隱含著專業發展與 個人成長上的影響,但並未對於諮商師在學習、運用該特定學派後的改變有直接 與明確的論述。 於是,本研究參酌了敘事諮商的相關研究與諮商師發展與生命經驗的相關 研究,以及基於想要理解敘事取向諮商師在運用敘事概念後之改變歷程的動機, 期盼透過諮商師的觀點與視野的敘說,以了解諮商師整體生命經驗的改變,以及 諮商師對於自身與敘事諮商共構而出之改變歷程的理解與再敘說。. 19.

(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的主要目的在說明本研究採用的研究方法與歷程,全章分成七節:第一 節是研究取向與方法;第二節是研究者;第三節是研究參與者;第四節是研究工 具;第五節是研究實施歷程;第六節是文本分析與判準;第七節則是倫理議題與 處理。. 第一節 敘說研究的方法論 一、 敘說研究的定義 「Narrative」的中譯名稱為敘事或敘說,也就是「述說故事」 。Clandinin 和 Connelly(2000/2003)對敘說下了一個簡要的定義:「蒐集且說出關於生命的故 事,而且寫下經驗」。Carbtree 和 Miller(1999/2003)則指出敘說即是說故事, 是透過個人的生命經驗來展現事件、行動以及所遭受的困苦。Crossley (2000/2004)也認為人生而就會使用詮釋,在透過不斷反思內在及周遭所發生 的種種事物,以及運用語言的過程中,個體持續對於自己所遭遇的經驗加以理 解、給予意義,並且進行創造自我真實。換句話說,我們透過一種「情節化」的 描述來組織自己的敘說,而情節中會涉及到與我們經驗相關的人、事、時、地、 物,而敘說者會運用相當程度的組織能力與統整能力,將這些素材進行有秩序的 鋪敘,並在自我經驗的確認中,重新發現生命的意義(金樹人,1997)。於此, 可以發現敘說本是一種呈現個人生命故事的一種方式,在敘說的過程中,發掘自 我的真實以及賦予意義。 相對於實證科學重視假設驗證、數量、歸納、預測及控制的「嚴謹」特色, 從質性研究發展而出的敘說研究則重視個人的生命歷程、多元視野、社會建構及 研究者在過程中的理解(彭英慈,2004)。Carbtree 和 Miller(1999/2003)並提 出敘說研究的五項特質,分述如下: 1. 假設人們喜歡敘說故事,會組織自身重要的經驗成為故事,並在說故事中 使生命產生意義。因此敘說研究提供了個體看待自己所擁有的豐富脈絡。 2. 敘說具有時間性及情節性的結構性質,於是生命事件的呈現有連續性,具 有典型的開始、發展和「某種程度」的結尾。 3. 有力的敘說形式,會形成與導引人類的行為,並且可反應個體的生命歷程。 4. 敘說研究重視脈絡,認為故事無法脫離文化脈絡而獨立。故事固然具有其 獨特性,但在其中仍然可傳遞與反映有關背後本質文化的訊息。 5. 敘說研究重視關聯性。敘說不僅透過對話產生,同時也會受到說者與聽者 20.

(28) 之間互動的影響,於是在對話與相互詮釋中,說者與聽者能共同發展出故 事的意義。 因此,所謂的敘說研究,即是一種以故事形式來描述個體行為與經驗的質 性研究方法。透過個人經驗、自傳、生命史與自我民族誌等的資料蒐集,研究者 在時間、空間、情境三向度的研究架構中,在社會文化的脈絡下以第一人稱呈現 內部人(insider)的觀點,將敘說者的觀點融入研究與書寫,透過書寫與後設認 知的立場,形成一種經驗、詮釋、敘說與書寫的研究模式,並且此一模式是循環 交錯,而非單一方向的線性研究模式(何粵東,2005)。. 二、 敘說研究的歷程 在敘說研究的歷程中,為了能夠對經驗產生脈絡性的理解及賦予意義, Clandinin 和 Connelly(2000/2003)指出研究者必須在三度敘說空間中與研究參 與者接觸與互動,方能交會出豐富而且富涵社會文化脈絡的個人故事。三度敘說 空間包含: 1. 個人與社會:指的是個人向內與向外兩種面向的探究,向內是朝向個人內 在狀態的探究;向外則是社會環境的探究。 2. 情境:就是地點,探究的是情境中具體的空間。 3. 過去、現在、未來:在時間軸線上向前與向後、來來回回的探問敘說者的 故事。 Riessman(1993/2003)亦將敘說研究視為經驗的再呈現(representation)歷 程,包含五個經驗層次: 1. 關注經驗(attending to experience) :在敘說中,敘說者需有意識的反思、 記憶、觀察、找出自身經驗中的特殊意象或片段。此歷程需敘說者從整體 經驗中進行選擇。 2. 訴說經驗(telling about experience) :在對話中,敘說者盡可能的敘說、再 現過去曾發生的、具時間序列的事件。在敘說經驗時,實際生活過的與敘 說出來的之間會產生落差,且因聆聽者的不同,敘說的方式與內容也會因 敘說者的選擇而有所不同。敘說者在敘說中創造了自己。 3. 謄寫經驗(transcribing experience) :當用以做為資料蒐集方式的錄音或錄 影帶被謄寫為文本後,對於經驗的呈現將會是不完整且具主觀選擇的。研 究者在謄寫逐字稿的過程中,也正在進行詮釋,不同的謄寫方式反映出研 究者的意識形態,也會創造不同的意象。 4. 分析經驗(analyzing experience):研究者面對大量的文本資料,需決定分 析焦點為何,譬如:敘說形式、情節組織、表徵風格、生活片段或轉捩點 等,不同的分析焦點創造出的詮釋也截然不同。 21.

(29) 5. 閱讀經驗(reading experience):當經驗被書寫成報告或發表後,讀者在閱 讀文本的過程中,詮釋出的意義隨著觀點的不同也會有著不同的建構,因 此研究者建構出的真實只對特定的社群有意義,所有文本的意義都處在變 動之中,沒有一個絕對的觀點,研究者所說的只是個人的理解,每位讀者 皆有自己詮釋與理解的空間。 因此,在敘說研究的歷程中,研究者不僅僅是帶著三度空間的研究視野去理 解研究參與者,同時自己也會受到自身三度空間的影響,於是在彼此的敘說與對 話中,交織、建構出彼此內在的生命故事。. 三、 敘說分析 Carbtree 和 Miller(1999/2003)認為敘說分析是用不同的方式來閱讀文本: 首先閱讀故事的內容及瞭解結構;接下來,分階段式閱讀,瞭解故事的開頭、發 展與結尾、問題解決;而後將所有的故事進行比對,發現敘說者經驗之間的共通 性與特異性,接而呈現故事結構的可能模式,盡可能保有故事的完整性,重現故 事的連續性與結構,以及敘說者所賦予的意義。 而 Lieblich、Tuval-Mashiach 和 Zilber(1998/2008)將有關如何閱讀、詮釋 及分析生命故事與其他敘說資料的方式,區分成兩大向度:整體與類別取向、內 容與形式取向,分述如下:. (一) 整體(holistic)與類別(categorical)取向 整體取向將個人的生命故事視為整體,藉由解析文本的情節,理解整體的 意義,也就是探索一個人從過去到現今的發展歷程;類別取向則是類似傳統的內 容分析,將完整故事切割成有意義的單位,加以分類定義,多用以研究特定主題, 較不在意故事的整體脈絡。. (二) 內容(content)與形式(form)取向 內容取向會以敘說者的立場來看待故事的內容:發生什麼事、為何發生、 誰是參與者等,目標在藉由探討故事的意義、個人的特質與動機、敘說象徵意涵, 獲得隱含的意義;形式取向著重在故事的形式,包含情節結構、事件發展順序、 時間的相關、敘說者風格、故事複雜性與連續性、文字的隱喻、以及藉由故事引 起的感覺。 Lieblich 等人將這兩個向度交互貫穿,形成四種敘說分析方式,分述如下: 1. 「整體—內容」分析法 類似於臨床上的「個案研究」,將焦點置於個體完整生命故事的內容呈現。 故事文本資料是分段的,敘說出來的內容是開放或是封閉的句子,研究者藉著理 22.

(30) 解每一個片段內容,整合出對故事整體意義的理解。 2. 「整體—形式」分析法 著重於整體故事的情節或結構。故事的發展是喜是悲?是現在還是過去? 研究者必須尋找故事的高低潮或轉折,呈現出故事的發展性。 3. 「類別—內容」分析法 相似於「內容分析法」常伴有的量的處理。研究主題會事先歸類與定義, 然後從文本中加以歸類、聚集到某些類別中。類別可能會是狹隘的,可能僅擷取 在全部章節中注意到敘說者所說的某個事件來分析。 4. 「類別—形式」分析法 將焦點放在敘說定義單位中的抽象體例或語言特徵,例如分析時採用的隱 喻為何?或是運用主動或被動語氣的頻率。.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在於探究敘事取向諮商師運用敘事概念後的改變歷程 以及諮商師對於自身改變歷程的理解與再敘說,其中牽涉到時間、空間、情境等 向度的生命經驗,而所有的認知、情緒、行為上的牽動,也會形成故事文本中的 情節,進而創造出自我真實的意義。於是透過視人為整體的敘說研究方法,本研 究希望藉由諮商師的敘說,來瞭解其在敘事概念影響下生命經驗的變化。而為求 理解諮商師完整生命故事的呈現,以及故事在整合後的隱含意義,本研究將採用 「整體—內容」的分析方式。. 第二節 研究者 質性研究認為研究者是最重要的研究工具,因為研究者的經驗、理解、感 受、以及文化,都會深深影響到研究的方法以及脈絡。於是本節將先說明研究者 的背景資料,以及將在研究中扮演之角色。. 一、 研究者的背景 研究者於 2001 年畢業於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國中擔任專 任輔導教師三年後,目前就讀於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所諮商心理學組碩 士班。在這段期間所學習到的諮商與研究方法的訓練如下:. (一) 諮商專業暨敘事諮商相關訓練 研究者目前已修習完碩士班課程,並在專業督導的帶領下,於 2006 年在國 23.

(31) 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諮商中心擔任兼職實習諮商師一學年,亦於 2007 年在國立 台灣大學學生心理輔導中心擔任全職實習諮商師一學年。 此外,由於對於敘事諮商的興趣,從 2006 年 1 月開始,在吳熙琄老師個人 工作室固定參與一年一期之「敘事小班訓練」課程,並於 2007 年暑假參與吳熙 琄老師所開設之敘事治療長期工作坊。 在學習的過程中,透過老師的講解與分享,對於敘事諮商的理解越深,便 越加想要探討在諮商實務歷程中彼此生命經驗的觸動以及實際應用技術的情 形,而當自己的研究理念逐漸浮現,在累積實際相關研究的閱讀後,對於想要探 求「敘事取向諮商師運用敘事概念後的改變歷程」的研究方向就也更加確定。 透過大學對於諮商輔導概念的接觸,以及研究所實際諮商工作的學習,在 這些專業訓練以及實務經驗的累積中,使我不僅涵養出自己對於諮商領域的世界 觀,擁有了同理、支持、傾聽、具體化等的談話技巧,同時也在好奇與欣賞的態 度下,帶著如此背景的我進入研究中。. (二) 研究法相關課程訓練 為了能對於質性研究有更多的熟悉,除了在學期間修習過「行為科學方法 論」課程,並曾參加質性研究的相關演講,自行閱讀國內外質性研究與敘說研究 的書籍文獻,以充實自我在敘說研究上的實作能力。. 二、 研究者的角色 在質性研究中,在不同的時間點,研究者扮演的角色與定位也不同。如圖 3-1 所示,一開始進入研究中進行訪談以蒐集資料,而後進行文本的謄寫與校對, 最後則進行文本與研究的分析整理。. 24.

(32) 資料蒐集者. 文本謄寫者 研究者與研究 參與者互為主 體的關係. 報告撰寫者 資料分析者. 圖 3- 1 研究者的角色. (一) 資料蒐集者 由於敘說研究重視的是個人的主觀經驗敘說,透過諮商師每一次訪談中的 經驗敘說做為資料的蒐集,在研究者與諮商師之間互為主體的建構精神中,引發 諮商師生命故事的開展及意義的賦予。訪談中研究者並保持中立的立場,期能獲 得諮商師真實貼近的經驗。. (二) 文本謄寫者 在訪談歷程的錄音帶的謄寫部分,部分由研究者親自謄寫,部分則邀請他 人協助進行轉謄為逐字稿的工作。研究者主要擔任文本謄寫閱讀者以及校對的工 作,希望能忠實呈現諮商師的生命經驗歷程,而不至失真。. (三) 資料分析者 25.

(33) 在文本的謄寫、閱讀與校對後,研究者便進行文本的分析以及整理,依據 敘說分析中的「整體—內容」取向,並透過研究參與者對於文本的檢核與回饋, 盡可能不失原貌的將敘事取向諮商師生命經驗的改變歷程呈現出來。. (四) 報告撰寫者 隨著不同時期不同角色的變化與位移,在研究的最後階段,研究者浸淫在 與故事文本互為主體性的關係中,反覆經驗、思考自我的敘說與變化為何,進而 整合出對於本研究的理解與反思。. 第三節 研究參與者 本節主要在說明研究參與者。全節共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份在說明研究 參與者的選取標準與邀請過程,第二部分則為研究參與者的基本資料。. 一、 研究參與者的選取與邀請 由於本研究目的在於探求敘事取向諮商師在運用敘事概念後生命經驗的改 變歷程,所以研究參與者必須是能夠覺察、省思自身生命經驗之敘事取向諮商師。 若以 Skovholt(2001)所提出之諮商師專業發展模式來說,一位諮商師的 的養成,至少需要 5 到 10 年,才可能進入第六到第八階段的發展內涵與過程, 此時的他,對於個人發展、自我了解與覺察、以及生命經驗的整合也較能有深刻 經驗。 因此,本研究在選取研究參與者的方式,是採取立意抽樣中的深度抽樣 (Patton,1990/1995),以期能找到具高度意願且能提供豐富資料的研究參與者 參與本研究。本研究取樣標準如下: 1. 已取得心理師執照之諮商師,實際從事心理諮商專業工作達五年或五年以 上者。 2. 曾接受過至少一年以上之敘事相關訓練,目前以敘事諮商取向實際進行接 案,並正接受敘事諮商取向的督導課程。 3. 對於研究主題有興趣,且願意參與研究並分享自身生命經驗者。 在研究參與者的邀請上,主要透過研究者參與敘事訓練時所結識的伙伴作 為招募管道,針對符合資格者,經過初步聯繫,在確認其口語表達能力及訪談意 願後,正式邀請三位敘事取向諮商師參與研究。. 二、 研究參與者的基本資料 2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那個老闆娘,從來沒有請過像我這麼高薪的人,而且他的理念跟我們不一

第五章 多項式.

第五章 多項式.

,老師說:“我的孩子們,這是我最後一 次給你們上課了。柏林已經來了命令,阿 爾薩斯和洛林的學校只許教德語了。新老

使用 BibTEX 的 L A TEX 文件, 編譯過程有時有點讓人困惑。我們這裡假設以 foo.tex 為我們的 L A TEX 檔 (BibTEX 檔叫什麼無妨, 只要我們在文中引用

我們堅信所有學生都有能力學習,而且在智能方面,各有所長 。 因此,擬

首先第一個是堅強 ,每當自己想放 棄做一件事時,我會想起孤兒們的 情況,我們也要學像他們一樣堅強 起來。第二個是 笑

這是針對特定人的特定事相來說,真正的問題在於:我們怎麼知道 誰是阿羅漢?在《雜阿含經》第 1148 經(大正 2,頁 305 下-頁 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