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近二十、三十年來,國人對機動車輛的擁有與使用快速成長,在道路交通量 不斷成長的狀況下,衍生出了許多交通問題,例如交通阻塞、廢氣大量排放、能 源消耗等,而其中又以交通事故的發生最為嚴重,其不但對道路使用者的生命財 產造成威脅,更會導致許多社會及家庭問題。根據內政部統計處的資料顯示,民 國97 年國內道路交通事故總件數為 170,127 件,而涉入事故的汽機車總數高達 21,092,358 輛。另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的統計顯示,民國 97 年國內十大死亡因素 中,意外事故排名第五位,而意外事故中又以交通事故為首,有 54.7%來自於 運輸傷害,共有3,871 人死亡,其中 3,646 人死於機動車交通事故,如表 1-1 所 示,即平均每日就有約10 人死於機動車所造成的事故。儘管每年因運輸傷害或 機動車事故而死亡的人數逐漸降低,但交通事故所產生的社會成本難以估計,因 此交通安全仍應是政府致力改善的目標。

表1-1 民國 93 至 97 年之運輸事故死亡人數及死亡率 年別

運輸事故

總計 機動車交通事故

死亡人數(人) 死亡率(%) 死亡人數(人) 死亡率(%) 93 4,850 21.4 4,735 20.9 94 4,846 21.3 4,735 20.8 95 4,748 20.8 4,637 20.3 96 4,127 18.0 4,007 17.5 97 3,871 16.8 3,646 15.9 駕駛工作是一個包含人、車、路和環境四大要素的資訊處理過程,若在駕駛 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了問題,都可能會導致事故的發生。Taylor(1980)認為 交通事故的發生,人為因素佔很大部分,而Rumar 於 1985 年提出事故中有 90-95

%是因人為因素所造成的。從我國民國 97 年交通事故原因分類與分析之資料顯 示(表 1-2)也可得知,居於前三位分別為酒後駕駛、疲勞失控、未注意路況及未 靠右行駛、讓車,人為肇事因素所佔比例均高於八成以上。Lewin 在 1982 年曾 指出,若涉入交通事故之駕駛人能夠習於保持警戒、謹慎與熟練的態度或行為,

約有 85~90%之交通事故是可以避免的。藍三印(1991)認為影響交通安全之原因 不外乎人、車、路、環境。車輛與道路是無生命體,操作車輛行駛於道路的則是

「人」,因此駕駛人之行為乃是最直接影響交通安全之因素;故駕駛人如能盡力 避開風險,在駕駛時多提高警覺,以及培養良好的駕駛習慣與行為,必能減少交 通肇事的發生。故欲改善交通肇事問題,應從改善駕駛者的不良駕駛行為著手。

1990 年,Reason 為了探討駕駛者“不良"和“糊塗"的駕駛行為,因此針 對英國駕駛人發展出一套駕駛行為問卷,欲藉由此問卷分析為人為因素導致駕駛 工作失敗之分類,在 Reason 發表研究成果和發展出駕駛行為問卷之後,在芬蘭、

荷蘭、瑞典、紐西蘭、中國大陸等地的學者都對其國內駕駛行為做研究、區分偏 差駕駛行為的種類,以及探究造成偏差駕駛行為的原因。統整各地學者之研究結 果,大致可將駕駛工作失敗所產生的偏差駕駛行為分為三類:違規(violation)、

錯誤(error) 、疏失(lapse)。

交通事故只是部分交通問題最後呈現的結果,許多交通狀況雖然未有事故發 生,但仍潛在其發生可能性,而這些潛在風險產生的原因主要在於駕駛人的違規 與錯誤駕駛行為所造成。Rimmö 和 Åberg(1999)指出差偏駕駛行為和交通事故的 關係上,駕駛違規和駕駛錯誤兩類偏差駕駛行為是預測交通事故的重要變數。

表 1-2 民國 97 年道路交通事故(A1 類)發生原因按第一當事者型態分

肇事原因 件數 所佔比例 總計

駕駛人因素

酒後駕駛、疲勞失控 477 22.19%

83.95%

未注意路況 406 18.88%

未靠右行駛、讓車 242 11.26%

違反號誌、標誌管制 207 9.63%

未依規定轉彎、倒車 123 5.72%

超速失控 95 4.42%

未保持行車距離間隔 94 4.37%

蛇行逆向行駛 52 2.42%

搶越行人穿越道 45 2.09%

未依規定減速 39 1.81%

違規超車爭(搶)道行駛 25 1.16%

非駕駛人因素 行人過失 54 2.51%

3.25%

機件故障 16 0.74%

其他 275 12.79% 12.79%

總計 2150 100.00% 100.00%

註 1:A1 類係指造成人員當場或 24 小時內死亡之交通事故。

註 2:第一當事者指交通事故責任較大之一方。

目前有關偏差駕駛行為影響因素之探討大多僅就駕駛人之社經背景或某單 項因素與偏差駕駛行為之關連性進行研究,且主要與超速、酒後駕車等違規駕駛 行為來進行討論,較缺乏針對錯誤駕駛行為探索影響因素之研究。因此本研究希 望藉由文獻回顧國內外錯誤駕駛行為之影響因素探討之相關研究,提出欲探討之 錯誤駕駛行為影響因素,並利用結構方程式共同探討各影響因素與錯誤駕駛行為 之因果關係,及影響因素間之相關性。期望能夠明確指出欲減少錯誤駕駛行為應

先從何項因素著手進行,以提出建議供相關單位如監理所或駕駛訓練中心參考,

作為教育或訓練的改善依據,共同努力減少駕駛人之錯誤駕駛行為,增加用路人 安全,改善交通環境。

1.2 研究目的與內容

本研究之研究目的乃希望透過國內外錯誤駕駛行為相關研究與文獻之探討 與評析,提出欲探討之錯誤駕駛行為影響因素,例如駕駛技巧、防衛性駕駛等。

並依據國外相關文獻設計問卷與收集資料,利用結構方程式探討錯誤駕駛行為與 各影響因素之因果關係,及影響因素間之相關性。期望能夠明確指出欲減少錯誤 駕駛行為應先從何項因素著手進行,並提出建議供相關單位如監理所或駕駛訓練 中心參考,作為教育或訓練的改善依據。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之研究內容包括:

1. 回顧國內外探討錯誤駕駛行為影響因素之相關研究。

2. 建構汽車駕駛人錯誤駕駛行為與各影響因素之因果模式。

3. 透過結構方程式分析本研究建構之因果模式,及各影響因素之相關性。

4. 依據分析之結果,了解各因素的影響程度,提供相關單位如監理所或駕駛訓 練中心,作為規劃汽車駕駛訓練內容參考。

1.3 研究步驟與流程

以下將針對本研究之研究流程進行說明,研究流程圖如圖 1.1,各階段內容 分述如下:

1. 問題分析與界定

為確立錯誤駕駛行為之範疇,本研究首先根據國內外相關文獻定義錯誤 駕駛行為,並說明此行為之特性,並藉由錯誤駕駛行為本質、衍生問題與造 成的原因的分析,尋求研究方向,產生本研究之研究動機;再根據研究動機 界定研究命題,確立研究目的與內容;最後根據研究內容選擇適合之分析方 法。

2. 相關文獻回顧與評析

在界定研究命題與確立研究目的後,針對國內外學者對於錯誤駕駛行為 之影響因素探討之相關研究進行廣泛回顧與評析,並加以歸納。

3. 系統架構及研究假設之建立

根據文獻回顧所得之有用資訊,歸納錯誤駕駛行為之影響因素,包含駕 駛技巧、防衛性駕駛能力、駕駛緊張、駕駛憤怒、駕駛厭惡,並進一步探討 其間之相關性,再加上汽車駕駛人之社經背景,共同探討其對錯誤駕駛行為 之影響。

4. 模式建構

利用多變量分析技術、結構方程模式等方法,分別建立各類模式。

5. 問卷設計與施測

依據國外文獻資料與相關屬性變數,進行問卷之設計,包括駕駛技巧、

防衛性駕駛能力、駕駛緊張、駕駛憤怒、駕駛厭惡五個影響因素及汽車駕駛 人之社經背景、駕駛經驗等資料。問卷設計完成後,根據抽樣理論所計算出 之適當數量受測者進行問卷調查,以獲得本研究所需資料,供後續進行統計 分析與推論使用。

6. 資料分析與模試驗證

問卷資料回收後,依據不同分析主題,利用多變量分析方法、結構方程 式等方法,分析各構面間之關連性,以及分析汽車駕駛人社經背景、駕駛經 驗對其錯誤駕駛行為之影響,並透過適當之檢定統計量,進行模式驗證。

7. 結論與建議

最後根據分析結果,研擬相關策略以減少錯誤駕駛行為帶來的潛在威脅;

此外提出建議以供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圖1.1 研究流程圖 研究題目與內容之界定

文獻回顧與現況分析

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設建立

模式建構

問卷設計與施測

實證結果分析

結論與建議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