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實驗分析與結果

4.1 編碼系統

本研究分析所需的內容來自於上一章所述的三組實驗,每一個實驗結果會得 到一組回溯口語資料、兩組影像資料(設計過程和回溯過程之影像)、概念草圖和一 段簡短的訪談。而回溯的口語資料為本研究主要的分析重點,會針對每一段字句 的內容進行分類、編碼,兩組影像資料是作為輔助口語內容的工具,因為受測者 在報告過程中,可能會對設計過程中的某些動作之描述有所遺漏,或是含糊帶過,

而沒有明確的交代,另外,在受測者在回溯過程中也會用一些手勢來幫助對口語 內容的了解,而這些都需要透過錄影之影像資料來補之不足,使研究者在分析時,

能更加確切且詳細地記錄整個設計過程。

本研究的分析過程包含三個主要的步驟,首先,將口語資料轉譯為文字資料 (transcription),並給予分斷(segment),然後將同一個草圖的所有斷句視為一個段落 (section),因此,每一個段落的斷句編號,並非一定都是連續的,最後再針對每一 個斷句(segmentation)去編碼(encoding)。其中,在轉譯部分,詳細紀錄受測者的視

第四章│實驗分析與結果 38

覺 描 述 和 其 口 語 內 容 及 語 氣 ; 斷 句 為 將 轉 譯 的 文 字 資 料 依 據 受 測 者 的 意 圖 (intention),將其語法分為較小的單位;最後將每一個斷句依據編碼系統編碼,得 到關於設計過程的一些特徵和關係。

而分析的方向主要從概念草圖的繪製過程中,針對認知行為和概念發想目標 這兩方面,對創意思考和設計行為的表現方式之異同點來探討,將實驗一、二得 到的結果,和實驗三之結果比較分析和驗證。最後根據上述之分析過程,研究者 將此研究資料架構整理如圖4-1,並於後續分述編碼之編定內容和定義。

圖4-1 資料整理架構圖

4.1.1 斷句

實驗口語報告轉譯為文字之後,首先進行斷句,常用的斷句方法可區分為以 口語事件(verbalization events)或者受測者意圖(intention)為依據的這兩種類型,前者 以報告時的停頓、語調或者語意的變化為新斷句的開始(Ericsson and Simon, 1993),後者則以 Goldschmidt(1991)描述的「設計移動」(design move)為斷句的分 界,也就是以受測者一個想法或動作的改變,作為新斷句的開始,因此一個斷句 有時是一個句子,有時卻包含很多句子(Gero and McNeill, 1998; Goldschmidt, 1991;

Suwa and Tversky, 1997; van Someren et al., 1994)。而本研究之目的為探討結合傳統 和數位媒材於概念草圖的設計上,觀察對創意思考的影響,主要欲了解設計者的 設計思考或轉變,故選擇後者。

第四章│實驗分析與結果 39

4.1.2 編碼定義

本研究使用的這個編碼系統是由 Suwa 等人在 1998 年建立,之後於 2000 年修 改(Suwa et al., 2000),此系統是為了瞭解設計過程中認知方面的內容,它包含四個 關聯的認知層次,分別為動作的(physical)、感知的(perceptual)、機能的(functional) 和 概 念 的(conceptual)四種,命名為「內容導向的設計編碼系統」(the design content-oriented coding scheme, DCOCS)(Maher & Tang, 2003; Gero & Tang, 2001;

Tang, 1997, 2003; Tang & Gero, 2001, 2002)。由於此系統原本是針對建築設計之手 繪草圖所訂,而本研究是關於傳統和電腦媒材應用於標誌設計的實驗,因此需對 此系統原來的編碼內容做些許修正和增減,以利本研究編碼的進行。

圖4-2 DCOCS 的四個認知層次

DCOCS 的第一個認知層次為動作的層次,是指和外部行為直接相關連的活 動,包括繪圖、看及其他實體動作。第二個為感知的層次,是和視覺化現象相關 的部份,包含草圖元素的視覺屬性和空間特徵(visuo-spatial features)。第三為機能 的層次,包含對視覺屬性或空間特徵所作的進一步詮釋,或和抽象概念相關的思 考。第四為概念的層次,呈現出內在的抽象概念思考過程,此部份本研究只著重 在已經達到或是試圖要達成的意圖或目標之探討。

設計過程中的一個概念草圖,是由一組斷句所組成,並依據這四個層次分別 所包含的「情況」(instances)類別去分析。其中,動作和感知的層次是分析設計者 和外在世界的互動,屬於較為低階的認知活動,草圖和錄影的影像資料是用來說 明較低階活動的主要依據資料。機能和概念的層次是分析設計者和內在世界的互 動,屬於較為高階的認知活動,而口語報告是主要的資料來源。另外,在一個斷

第四章│實驗分析與結果

第四章│實驗分析與結果

第四章│實驗分析與結果 42

由於草圖內容變更行為是本研究新增之編碼,故對這部份作較為詳細之說 明。首先,新增 hatch 類型,hatch 為設計者對草圖的一些造型元素做填色或是增 加陰影所作塗黑的部份,定義為「一面積的色塊」,非線條的元素;erase 的編碼建 立主要是因為在草圖的繪製過程會刪除某些已繪的元素,但是被刪除的元素無法 在草圖的最終結果上呈現出來,然而,此為設計思考的一個過程,對於最終草圖 的結果也會有所影響,因此決定對此動作給予編碼,作為設計過程的一個紀錄;

關於layer 的編碼,由於本研究牽涉到電腦媒材的操作,而使用電腦媒材的受測者 對於改變或增加圖層行為的次數,足以給予一組新的分類,此也為媒材操作過程 的一部份,因此也給予編碼。

對於草圖內容變更行為在動作類型的編碼上,由於 hatch 為增加一面積的色 塊,屬於建立一個新的圖形,因此將之編為 Dc;而 erase 是將原本存在的造型元 素刪除,原因是要修正原有的圖形,所以將之編碼為Drf;另外,layer 行為的出現,

會對原本的草圖有所變更,因此也是屬於Drf 的編碼範圍。對於草圖造型元素和內 容變更行為對草圖編碼的結果如圖4-3。

圖4-3 草圖造型元素和內容變更行為之草圖編碼結果 (a)實驗一 概念草圖三編碼結果

(b)實驗二 概念草圖七編碼結果

第四章│實驗分析與結果 43

2. 感知的層次

第二個分類為感知的層次,是關於受測者對於圖形之視覺屬性和空間相關的 特徵描述,此感知行為分為三類:

(1) 圖形造型的視覺屬性,如形狀、大小或材質等感覺相關,偏重在個別造型元素 的視覺屬性上。

(2) 圖形元素間的空間關係,和整體或局部有關的空間感,如群組、相似、對比等,

或群體、類別間的空間關係,如距離、排列、交疊等,偏重在整體的空間感知 或是二個物件或以上之空間關係方面的討論。

(3) 圖形元件間隱含的視覺元素和空間關係的浮現,或是關於心像方面的討論,如 受測者對於尚未成型的視覺屬性或空間關係所作的一些臆測或想像。而對於心 像的定義,Anderson(1990)認為心像(mental imagery)就是呈像(image),即心中 畫面或景物的呈現,但與實際狀態不同,缺乏細節的內容,也可以超越外在的 真實性。基本上,心像是心理運作的一個結果,個人可以透過努力而形成一幅 與客觀外在世界不盡相同的心像。

感知層次的「情況」收集,主要來自受測者的口語資料,對於繪圖內容的視 覺化現象之口語解釋和說明,而感知行為主要是依據動作行為而來,如對一個新 建立的圖形(Dc),並在此新圖形看到新的屬性或特徵(Pfn),以實驗二 S91 的斷句 來說明如下:

「然後我現在想到什麼,它上面(LOGO 題目)有什麼要創造亞洲第一、世界第一,然後我就忽然想到 101,就 是台灣很代表性。然後,就覺得 101 的造型可以把它變成傳統女子的線條,就是女孩子穿古裝的線條(不規則 長條型曲線,填紅色),然後這是它衣服的部分。」(實驗二 S91)

受測者 B 在動作層次上建立一個不規則的封閉曲線,說明是要將它變成一個 傳統女子的線條,也就是說,將這個新的封閉曲線,看成是一傳統女性線條。也 因此,大多數的動作行為,皆會影響到感知行為。將感知層次的行為整理如表4-4。

第四章│實驗分析與結果

第四章│實驗分析與結果 45

4. 概念的層次

第四個分類為概念的層次,為非直接來自於實體動作或視覺屬性和空間特徵 的感知之認知行為,此部分主要參考Suwa 等人(2000)針對目標設定(set-up of goals) 的類型所作之分類,來作為本研究概念層次的編碼。並將此目標設定的行為分為 四類(如表 4-6):

(1) 類型一(type 1),在此斷句中所提及新的機能。此又分為四個子分類:

z 第一類(type 1.1)為因為題目所要求而產生的新機能,如實驗題目中要求包含 兩廳院中英文名稱設計,因此對於產生中英文名稱的目標,則屬此類。

z 第二類(type 1.2)為受設計者本身的背景知識或是先前類似案例所激發,而產 生的目標。以本研究的實驗為例,這類目標的主要來源為受研究者在實驗 前所提供的視覺資料所激發,或是受測者本身的背景知識而來,另外,本 研究編碼之間的新舊關係是以一個段落為依據,也就是以一個草圖視為一 個案例來探討,因此,type 1.2 的目標來源也有可能是因為先前已繪草圖的 視覺刺激和概念而來。

z 第三類(type 1.3)為對先前目標的擴充或轉變,使概念更為具體或是更擴大解 釋,如受測者在草圖繪製的初期,會先產生一些較抽象的想法,後來隨著 圖形的不斷建立,繼續地修正、增補之前的概念,而這些修正、增補的目 標則屬此類。

z 第四類(type 1.4)為創造一個新的機能,而此機能非來自於題目要求、設計者 背景知識、研究者提供的視覺資料或是受先前草圖出現過的目標之影響,

此類的編碼主要根據受測者口語資料的內容來判斷,如突然想到,可能來 自於語氣,是忽然決定的,或是從先前的一些繪圖察覺出新的目標。

(2) 類型二(type 2),為對此概念草圖的問題衝突之解決。對於本研究的編碼包含問 題的解決,或是對目前圖形的調整、更動,以達到某個目的,可能是為了整體 的感覺,如好看、協調等,但並無出現新的東西。也就是說,是為了解決某個 問題,而做的處理目標。

(3) 類型三(type 3),為將已有的條件,視為一個目標,屬於對已有草圖內容的描述,

(3) 類型三(type 3),為將已有的條件,視為一個目標,屬於對已有草圖內容的描述,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