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美國大學招募國際學生策略發展過程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美國大學招募國際學生策略發展過程

於 19 世紀和 20 世紀間,幾個亞洲國家已遣送留學生赴美就學(陳佩英、

陳舜芬,2006),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大學教育的國際化,才漸成

14

主流;惟實至 1980 年代後,美國各大學之多數國際學生招募策略,甫由依循 該國的外交國防政策,至漸為各大學校院所主導。

嚴謹說來,至二次大戰後,美國始有招募國際學生之策略,而當時美國招 收國際學生的動力,多來自政治因素的驅使。1960 年代後,教育機會均等與人 力資本論思潮興起,美國、歐洲與發展中國家紛以擴張教育作為提升經濟、生 活水準的手段(陳佩英、陳舜芬,2006)。1970 年代後,有美國學者馬丁特羅 (Martin Trow)在其 1974 年之「菁英向大眾化高等教育的移轉問題」研究報告,

提出當一個國家同年齡層的青年,升入高等教育的就學率如未達 15%,是菁英 高等教育時期,如超過 15%到 50%之間,為高等教育的大眾化(massification)

時期,再者,如超過 50%,則是踏入普及化(universal)的階段。二戰後,美 國的大學同年齡人口就學率超過 30%,從菁英走向大眾化高等教育階段,而該 時期的歐洲大學就學率僅 5%左右,仍留滯於菁英高教階段(陳佩英、陳舜芬,

2006);至 1970 年代,美國高等教育就學率已突破 50%,據馬丁特羅之理論,

當時美國高等教育為進入普及階段;然當時歐洲國家就學率為 15%,處於大眾 化高等教育階段。可說 1970 年代後美國高等教育與世界其他國家者相比,較 為普及,入學機會較多;相對於全球其他國家,美國普及之高等教育得形成對 海外國際學生的拉力。

1980 年代後,共產世界的崩解,及歐洲和日本之經濟力量逐日強大,加上 美國新自由主義與新保守主義的思潮興起,美國國家政策重點遂由國防外交轉 向經濟,國內重視競爭力的呼聲沸騰。「全球競爭」之分析論述亦影響個別大 學之國際教育發展。全球化時代之國際化,令高等教育機構朝市場化趨勢發展,

國際化內涵越向世界開放。在全球化浪潮下,美國的大學幾乎都努力於招收國 際學生,並發揚大學自身的特長,提高大學在國際的知名度,樹立大學本身之 國際「品牌」,亦亟需採用些有效的招募國際學生行銷策略,俾能吸引到更多

15

與更優秀的國際生(陳佩英、陳舜芬,2006)。

美國高等教育紀事報(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於 2004 年 12 月 17 日之一項報導指出,過去 10 年來,因 2001 年 911 恐怖攻擊事件、全球經濟不 景氣及英語系國家招生競爭的影響,美國國際學生人數一度銳減,使得該國大 學校院著手積極向海外招生。不少美國之大學開始提供國際學生各類優秀或清 寒獎助學金,以電子信件或電話鼓勵國際生申請入學,參與環球大學博覽會,

訪問外國大學的行政主管與高中的輔導教師,以了解國際學生市場的需求,及 哪些國外大學有意設立雙聯學位(joint degrees)等相關課題。紐約州立大學水牛 城分校為第一波建立國際學生招收計畫的大學之一,近年來幾乎每年花費約六 萬美元於其海外招生之旅,該校尚創設一個獨立之國際招生管理單位

(international enrollment management unit)負責承辦海外招生事務。於該校校區,

該校建置有意申請大學的國際生資料庫,針對各生所需以電子郵件或函件等寄 送資訊,且設定國際生個人網頁,以提供該生查詢申請入學狀況(高等教育紀 事報,2004,12 月 17 日)。

由近年來美國遭受全球化、強調競爭力之風潮衝擊,故該國有大學派員赴 海外辦理國外招生說明宣傳會,大學入學事務主管也親至國外學校會議上宣揚 該校的優勢,大學國際生招募人員或發送學校特色簡介、學校各系所介紹或招 生文宣至海外文教機構,或傳送該校招生訊息於國外學校內行政人員,為該校 公告或轉發招生訊息至外國校園學生等。眾多美國之大學無不運用各種方式與 策略,竭力爭取優異的國際學生,以增加該大學的國際競爭力,增進學術研究 產出,提高國際名聲,進而得吸引到更多國際學生負笈該校。

美國大學招募國際學生之策略,從二戰後到 1980 年代,由國家政治因素 逐漸轉向經濟因素的主導,執行主體由國家轉向大學。在 1980 年代後於全球 化與提升競爭力的氛圍下,美國大學掌握本身招募國際生之主控權,因此也才

16

能發揮各校本身特長,建立大學自身的品牌,提升國際的能見度,更積極主動 招募世界各地的優秀國際學生,及增加該校與外國機構間學術與教育之交流活 動,以提高該校於國際上的競爭力和學術聲名,從而吸引更多傑出國際學子赴 該校就學。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