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職涯成熟度的理論基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將探討職涯成熟度的內涵、理論基礎;第二 節將探討生涯自我決策效能感的內涵、理論基礎;第三節則探討職涯成熟 度與生涯決策自我效能感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職涯成熟度的理論基礎

壹、職涯成熟度之定義與相關理論 一、Super 的職業成熟理論

職涯成熟度起源於 Super(1955)以「職業成熟(vocational maturity)」

的概念所延伸,並以任務和因應兩個層面來分析生涯成熟,一是以社會觀 點來定義生涯成熟,指個體達到社會期待其年齡應達到生涯發展任務的程 度;另一是以心理的觀點來定義,指個體面臨生涯發展任務所需具備因應 行為的程度(Super, 1953, 1990;Super & Nevill, 1984)。換句話說也就是 指說個體在職業發展歷程中,其展現對職業概念俱備足夠的認識、對個體 本身自我條件的瞭解、對職業目標的確定和充分動機去學習特定目標領域 的知識與技能的心理狀態。此後便引起一股廣泛的討論(Patton & Creed, 2002)。

職業成熟起初是用來描述青少年的生涯發展情形,係職業發展理論 與實務中重要的概念(李境,2012)。因此青少年時期若能了解自我,並 透過對職業的期望、目標和價值判斷,並漸漸具體實踐於職業的決定與選 擇,往目標發展,以青少年時期而言也可謂到達職業成熟的境界(林幸台,

1993)。

Super(1957)提出「職業成熟」的觀點與生涯發展階段及發展任務

10

有著密切相關,即個人在生涯發展過程所達到的進度。Super 將生涯成熟 概念分為兩個方面,生涯成熟 I 及生涯成熟 II;前者是指個體在整個職業 生活力程中達到社會期望的水準,後者是以個發展階段之發展任務為標準 所做的衡量。根據上述之兩個概念,生涯成熟度會因為年紀不同而有所差 異,前一階段已達成熟程度,並不表示在下一階段亦能達到成熟程度。在 其發展的歷程中,個體仍然有可能因為其環境不同或際遇的變化而有所不 同(林幸台,1993)。另外,Super 等人還假定職業成熟度是指個體職業行 為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以系統性的方式漸漸改變。換句話說也就是假定個 體的職業行為會隨著年紀增長而更現實(realistic)、更目標導向(goal directed)、和更獨立(independent)。例如,個體在青少年時期,其職業 行為與偏好會更佳的同意現實面、變得容易受他人言語行為上的影響而變 得更加能獨立思考判斷和更明確地往目標發展(陳筱婷,2013)。Super 特 別指出職業成熟度的定義為:個體職業行為之發展精熟程度、從探索時期 到衰退時期這個階段的持續發展之任務(Crites, 1961)。在更仔細的研究,

Super 所說的生涯成熟就是指個體面對及完成發展任務的準備程度,並在 1990 年更加將職業成熟度明確定義為:個人處理和完成所處該職涯職涯發 展階段任務的準備程度(readiness),此一準備程度包括了認知(congnitive)

和情意(affective)兩項特質(Super, 1990)。其中,認知特質是對職涯和 職業本職的瞭解、生涯決策的知識和應用能力與對自己性向的工作的認識;

情意特質則是個人對未來職涯計劃之好奇與探索。

Super 等學者所提及的職業成熟概念一直不斷的變動著。其中針對職 業成熟所涵蓋的對象亦不斷修正(李慧貞,2005)。Super 認為職業成熟的 概念較適用於青少年(Herr & Cramer, 1992, 1999)。因為人生中的每個階 段 皆 有 其 不 同 的 目 標 與 發 展 , 而 國 中 學 生 與 高 中 學 生 正 處 於 結 晶 化

(crystallization)階段,因此青少年容易行程其所偏好的職涯計畫並要更 加考量如何實施的方法。故其職業發展任務包含四大部分:(一)選擇學

11

校課程;(二)進一步發展其能力與特殊才能;(三)發展獨特性(四)

選擇就讀學校或就業的工作領域。(張添州,1993)。綜合以上所述,倘 若個體在青少年時期能夠對自我有更加明確的認識與瞭解,並透過對未來 職業的價值判斷、抱負與期望,將自我逐步具體表現於職業選擇與決定中,

則可謂達到職涯成熟的境界(林幸台,1993)。

Super 和他許多同事對青少年做了許多廣泛的研究之後,注意到若個 體要作出良好選擇必須為其需要作準備。他們並不認為一個學生升上九年 級之後,就一定能作出未來的生涯規劃,因為他們認為每個個體在職涯成 熟度上有個別之差異,也訂定出職涯成熟度有幾個不同的向度(Sharf, 2010)。Super 帶領一個生涯型態研究(Career Pattern Study)的小組,針 對九年級在學男生進行生涯成熟概念的測試,並且持續追蹤他們的生涯發 展。另外,Super 在其生涯型態研究中,界定出職業成熟的六個向度(Super, 1974):

(一)職業選擇取向(orientation to vocational choice):指個體對職業決 擇之關心程度以及對相關消息資源之運用程度。

(二)資訊與計畫(information and planning):指個體對相關職業之工 作環境、薪資待遇、門檻、條件、工作機會與升遷等了解程度,

以及計畫之程度。

(三)職業偏好的一致性(consistency of vocational preference):指個體 在選擇職業歷程中,前後的一致性。如職業領域、職業層次等的 一致性。

(四)個人特質的具體化(crystallization of trait):指個體之興趣、價值 觀、想法、態度、思考範圍模式等有關個人特質之具體化發展情 形。

(五)職業獨立性(vocational independence):指個體在工作經驗上與 面臨工作選擇時是否能夠不受他人影響,並獨立思考而選擇之程

12

度。

(六)職業偏好的睿智(wisdom of vocational preference):指個體是否 能夠考慮其個人特質、專長所學、興趣和個體能力等,與所做出 的職業選擇之和諧程度。

生涯型態研究結果也指出,在這六個向度中,有兩個主要向度與九年 級 學 生 的 職 涯 成 熟 相 關 , 也 就 是 職 業 選 擇 的 導 向 以 及 資 源 的 使 用

(Osipow,1999)。此一生涯型態研究使 Super 等學者發展出職涯發展量表

(Career Development Inventory)及其後續之修正版(Sharf,2010)。此量 表有五個分量表:生涯計畫、生涯探索、生涯決策、對工作領域的認識、

對偏好職業類群的認識。可用來表示個體之整體生涯取向。此量表後面章 節會介紹到。Super 發展出的生涯形態研究量表如圖 2-1 所示:

圖 2-1Super 的生涯形態研究量表圖 資料來源:Scharf(2002)p195.

13

二、Crites 的職涯成熟概念

雖然 Super(1955)已經先提出職業成熟的概念,但直到了 Crites(1974)

將職涯成熟一詞取代職業成熟,才真正演變為「職涯成熟度」一詞。Crites 認為職涯成熟是發展取向的生涯理論來瞭解職業行為的核心概念。職涯成 熟可用來評量個體達到生涯發展任務的程度(Patton & Creed, 2001)。Crites 對生涯成熟的貢獻是在擴充及修改 Super 的職業成熟概念。

Crites(1961)參考 Super 等人的生涯型態研究,最早提出青少年的職 涯成熟模式。Crites 參照 Super 生涯型態模式建構生涯成熟階層模式,模式 中包含三個階層,最上層為職涯發展成熟程度,稱為一般性因素;中層為 職業發展四個次級因素,又稱為群集因素,分別為(一)職業選擇一致性

(consistence of career choice):個體選擇之時間、領域及職業階層的一致 性;(二)職業選擇的明智性(realism career choice):包括個體之興趣、

能力與其所選擇職業之要求實際配合程度;(三)職業選擇能力(competence of career choice):問題評估、解決、職業訊息、目標設定和計畫生涯的能 力;(四)職業選擇態度(aptitude of career choice):個體的職業偏好、

觀念、適應度和獨立性。最底層為內含十八個變項的各種特殊因素(鍾宜 玲,2003)。Crites(1974)所界定的構面與 Super(1974)所界定之六個 層面相似,可見 Super 的理論裡,主要是測量職業選擇中的「明智性」與

「一致性」兩個層面,而「態度」與「能力」此兩層面則較少提及;而 Crites

(1974)在其發表的生涯理論裡,除了前兩項層面外,更加入了「態度」

及「能力」兩構面,且較以此兩項構面為重心,並發展出生涯成熟量表(career maturity inventory, CMI )(李境,2012)。Crites 生涯成熟階層模式圖如 圖 2 所示:

Crites(1978)爾後逐漸將生涯成熟模式區分為六個向度,如圖 3 所示:

(一)生涯選擇一致性:其變項為時間以及層次;(二)生涯選擇內容;

14

(三)生涯選擇現實感:其變項為能力以及人格;(四)生涯選擇能力:

其變項為自我評估、目標選擇以及問題解決;(五)生涯選擇過程;(六)

生涯選擇態度:其變項為果決、獨立以及妥協(Crites, 1978)。

圖 2-2 Crites(1974)的生涯成熟階層模式圖 資料來源:金樹人(1991)。頁 263。

15

個體在不同向度上的得分程度即為職涯成熟的指標。而 Crites 最大的 貢獻是將職涯成熟的概念轉換程一個系統化的模式-青少年職涯成熟模式,

並根據此一模式發展評量生涯成熟的量表,自成一格(金樹人,1991)。

貳、職涯成熟度之測量

職涯成熟度的測量普遍推薦用在確立需要發展職涯生涯的個人和團 體的態度、知識和成就上(Jackson & Healy, 1996)。職涯成熟度的測量主 要是個人職業發展的措施,幫助提供職業生涯專注於個人發展之量測

(Zunker, 1994)。現在已經發展出許多相關的研究用來測定職涯成熟度,

包括:職涯成熟度量表、職涯發展量表、認知職涯成熟度測驗、職涯信仰 編製以及顯著性量表。儘管有多個尚可接受的工具用於測量職涯成熟度,

但最為廣泛使用的還是職涯成熟度和職涯發展編製。

本研究所使用的工具是職涯成熟度量表。職涯成熟度編製(CMI)是 由 Crites(1978)所開發,並廣泛用於評估個體相對於其相同年齡及相同教 育程度之生涯決策自我效能(Winer, Cesari, Haase, & Bodden, 1976; Healy

& O’Shea, 1984)。

職涯成熟度編製可以評估出當個體做出職涯選擇以及進入工作環境 後經歷的感受、主觀意識以及其處理(Crites, 1978;Luzzo, 1995)。Crites

(1978)提到,該此量表可以量測出個體的職業選擇態度以及其職業選擇 能力。該量表由兩個獨立的部分組成,為態度量表(CMI-AS)以及能力測

(1978)提到,該此量表可以量測出個體的職業選擇態度以及其職業選擇 能力。該量表由兩個獨立的部分組成,為態度量表(CMI-AS)以及能力測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