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肆、中國在東亞區域主義發展中面臨的挑戰

中國崛起在國際上引起各種不同的議論,其中以「中國威脅論」

所泛起的效應最大。從經濟層面來看,中國威脅論的主要內容認為中 國經貿高速發展,影響力擴及全球,譬如,中國吸引全球大量資金流

同註 37,頁 102-128。

Avery Goldstein, Rising to the Challenge: China’s Grand Strategy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pp. 30-40.

入,排擠到其他國家。在另一方面,競爭國家如馬來西亞、印尼、新 加坡、泰國等國家之產品面對中國製品之低價競爭,在歐美市場受到 排擠;尤其中國經濟崛起,使得國際經濟景氣高度依賴中國,中國的 經濟波動將可能導致全球經貿榮枯。52

從國際政治角度來看,美國智庫蘭德公司(RAND)指出,中國預計 在 2050 年完成軍事現代化,屆時對美國及其他國家而言不單只是軍事 威脅,甚至在經濟、政治、社會層面都會遭到中國資訊戰的攻擊。53美 國國防部的調查指出,中國的國防預算逐年增加,不但對美國造成威 脅,甚至衝擊當前國際體制運作,對區域內形成重大的威脅;其中,

東南亞國家對中國堅持南海主權的爭議及軍力擴張感到擔憂。54 包括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以及日本等主要國家對中國崛起的 事實感到擔心,紛紛採取相對措施因應(請見表 5)。美國及其戰略盟

友認為,中國崛起將可能挑戰現有的國際體制,衝擊美國霸權穩定(He-gemonic Stability)。55中國企圖改變現狀,勢將挑戰美國現有的國家

利益及國際領導地位。對美國而言,東亞主義排除區域外國家的參

Helen E. S. Nesadurai, Globalisation, Domestic Politics and Regionalism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2003), p. 82.

Zalmay M. Khalilzad, Abram N. Shulsky, Daniel L. Byman, Roger Cliff, David T. Orletsky, David Shalapak & Ashley J. Tellis, The United States and a Rising China (CA: RAND, 1999), p. 12.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Annual Report on the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Secretary

& Defense, 2005), pp. 21-22; Chih-Yu Shih, “Breeding a Reluctant Dragon: Can China Rise into Partnership and Away from Antagonism?”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Vol. 31, No. 4, October 2005, pp. 755-774.

霸權穩定認為霸權國的存在,將有助於國際體系的穩定,甚至帶來經濟繁榮 與相互依存的發展,因此,美國一向以經濟優勢與政治影響力,主導國際體 制的運作。請見 Charles P. Kindleberger, The World in Depression 1929-1939 (London: Allen Lane The Penguin Press, 1973), p. 28。

與,美國公開反對。中國的崛起對美國在東亞區域甚至全球戰略中,

同時包括了「認知上的威脅」與「提出威脅」,美國提出的中國威 脅,主要是美國認知上已將中國視為威脅;相對地,因為在美國的認 知中,中國將挑戰其權威,必須提出威脅的警示。

表 5 主要國家對東亞區域主義發展與中國崛起的反應情形

美國的態度 日本的態度 韓國的態度 東協的態度 中國的態度 亞太主義 積極主導 參與運作 參與運作 參與運作 參與運作 東亞主義 積極鼓吹 消極應對 積極鼓吹 消極應對 東協主義 消極應對 積極主導 積極促進 積極主導 積極主導 中國崛起 視為威脅 視為威脅 視為機會 機會與威脅

並存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整理。

中國試圖參與制定和影響國際規則,並提出「充分尊重各國文明 發展的多樣化」與「國際政經新秩序」的概念,對以美國為首的國際 體系構成挑戰。美國 維護霸權地位,將中國崛起視為威脅,採取遏 制策略,例如與印度展開合作以牽制中國在南亞的勢力擴張。56同時,

進一步要求中國必須遵照現行國際規範與模式行事,尤其在不同的議 題上對中國施加壓力,例如人民幣升值、貿易平衡、知識產權等問 題。另外,歐盟一直不願意解除對中國禁運武器的協議,也是對中國 威脅的一種反應。因此,歐美國家將中國崛起視為國際體系變革的重 大變數,乃對中國發展國際關係處處設防。57

William A. Callahon, “How to Understand China: The Dangers and Opportunities of Being a Rising Power,”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Vol. 31, No. 4, October 2005, pp. 701-714.

Gerald Segal, “East Asia and the ‘Constrainment’ of China,” in Michael E. Brown, Owen R. Cotê, Jr., Sean M. Lynn-Jones& Steven E., eds., The

就東亞區域內國家來看,日本為維持區域內領導地位,以及基於 美日安保合作關係,對中國崛起的態度大致與美國相同。日本對爭取 主導東亞區域合作也具有野心,將中國視為影響日本維持在東亞地區 經濟強權地位的主要威脅。日本在許多的外交政策上多與美國相互合 作,這些因素是導致中日雙方互信不足,雙邊關係不睦的主要原因。58 對於韓國而言,因國內存在反美與反日的氛圍,不會完全依循美國所 主導的規則,而是依議題有不同的反應,在經貿事務上,中國的崛起 對韓國而言是機會,韓國較傾向與中國合作的態度(請見表 5)。

東協各國將中國視為機會,同時也看作是威脅。就經濟規模的擴 張來看,東協各國多希望中國的加入,尤其是泰國與新加坡的態度更 為積極,希望利用中國的市場實現出口擴張。然而,東南亞國家與中 國亦存在許多矛盾,特別是南海主權的爭議牽動雙邊關係的變化。東 協國家中,菲律賓及印尼對中國崛起感到十分恐懼,認為中國透過與 東協的經貿合作,將威脅到菲律賓與印尼爭取東南亞地區的龍頭地 位。另外,就某些較敏感性的產業,例如農業,東南亞國家對中國仍 存有疑慮,尤其中國與大多數東南亞國家的經濟環境條件類似,造成 在吸引跨國投資方面相互排擠,東南亞各國一直耿耿於懷。59

面對國際社會對中國崛起感到不安的論調,中國當局除了提出反 駁,另試圖型塑「和平發展」的國家形象,近年來更積極對外宣傳

「和諧世界」與「和平鴿戰略」的概念,並強調雖然中國總體經濟量 占全球比重大,但是就人口平均而言,個體經濟量仍十分薄弱,加上

Rise of China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2000), pp. 262-265.

Sir John Boyd, “China and Japan,” Asian Affairs, Vol. 36, No. 3, November 2005, pp. 277-286.

David Roland Holst & John Weiss, “Asean and China: Export Rivals or Partners in Regional Growth?” The World Economy, Vol. 27, No. 8, August 2004, pp. 1255-1274.

內部經濟發展存在許多問題有待解決。中國一直強調本身只是個發展 中國家,對外以「負責任大國」自居,且以合作夥伴的身分來參與國 際體制,例如對反恐、全球暖化、非傳統安全等國際議題上採取合作 參與的態度,努力降低國際輿論的質疑。

中國以「韜光養晦、絕不當頭」的原則,在 2005 年 12 月的 EAS 中公開宣稱,支持由東協主導東亞區域合作。對中國而言,支持由東 協來主導除了可緩和國際壓力,也試圖從消除國際疑慮來取得各國的 信任。不過,中國並未放棄主導區域合作的意圖,透由擴大區域合作 範圍,例如成立上海合作組織、亞洲博鰲論壇等,凸顯中國有所作 為、負責任大國的戰略企圖。基於中國的綜合國力強大,無論其主觀 意志主導與否,並不影響「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區域主義」正在發展 的事實。

中國面對不同層次的區域主義合作議題,採取不同的態度,結合

「絕不當頭」與「有所作為」的策略,一方面,就東亞區域主義中的 諸多議題採取積極參與或合作的態度,但不直接與大國爭奪主導權;

另一方面,就低一層次的次區域主義與微區域主義的相關議題,中國 則大力推動甚至表現出強烈的主導意志,其企圖主導東亞區域合作的 用心欲蓋彌彰。

就亞太主義而言,亞太主義在國際社會的具體體現是 APEC,屬於 開放性區域主義。在以政府為主體的 APEC 架構中,美國仍具有主導 優勢,美國透過 APEC 介入亞洲事務及維護美國戰略利益,APEC 的 許多成員國與美國關係親近,例如日本、菲律賓、加拿大等,加上 APEC係屬跨區域合作模式,各國政經發展差異大,中國參與 APEC 事 務,甚至要主導亞太地區各項議事的行動,仍受到美國的掣肘,中國 的作為效果大打折扣。60

Jusuf Wanandi, “China and Asia Pacific Regionalism,” in Kokubun Ryosei

& Wang Jisi, eds., The Rise of China and a Changing East Asian Order

東亞主義方面,由於是屬封閉型的區域主義,排除了非區域內國 家的參與,特別是美國,有利於中國爭取較大的發言權、發揮較大的 影響力。然而,中國仍必須面對區域內其他國家的反應,尤其,日本 想要爭取主導區域合作的議事,印尼自認為是東南亞大國,馬來西亞 經濟發展迅速,都表現領導議事運作的企圖。另外,區域外國家也想 積極介入東亞區域發展,例如美國對東亞的戰略部署、澳洲與紐西蘭 的態度等。由於東亞地區內仍有許多複雜的問題尚待解決,使得區域 共識難以整合,因此,東亞主義面臨「共識與意識」及「凝聚力」難 以達成的瓶頸。中國欲爭取東亞主義的主導權,受到「中國威脅」論 意識的影響,各國的支持態度都有保留。

東協主義具半開放性的特質,在區域主義中介於亞太主義與東亞 主義之間。中國面對東亞區域主義發展的態度,儘管一直保持「韜光 養晦、絕不當頭」的原則,尤其在 2005 年 12 月的 EAS 中聲稱支持由 東協主導區域合作。不過,實際上,中國極力拉攏東協國家,並加強 雙邊經濟交流與合作,一方面拓展中國與東協的雙邊貿易,另一方面 更鼓勵相互投資。近年來,中國推動企業「走出去」戰略,中國企業 前往東協投資的金額大幅增加,中國與東協經濟關係更趨緊密,同時 中國也成為東協各國發展經濟最為依賴的市場腹地。61然而,中國與東 協之間仍存在許多矛盾,對外貿易結構相似與經濟發展水準落差,以 及國家間互信不足的問題,都將影響未來雙邊經貿合作的發展,是否 能在 2015 年達成 CAFTA,坦白說仍存在一些變數。62

CAFTA引起的國際效應,主要來自於日本和美國。為了展現重視

對東亞地區之認同,日本於 1990

年代即提倡「重新亞洲化」(Re-as-(Tokyo: Japan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Exchange, 2004), pp. 38-40.

Kent E. Calder, “China and Japan’s Simmering Rivalry,” Foreign Affairs, Vol. 85, No. 2, March/April 2006, pp. 129-139.

同註 20,頁 35。

ianization),2006 年又先後提出 16 國亞洲自由貿易區(Asia Free Trade Area)和泛亞洲經濟圈(Pan-Asia Economical Circle)的倡議;除此之 外,日本透過《清邁協議》,協助東南亞國家受金融風暴直接衝擊的

ianization),2006 年又先後提出 16 國亞洲自由貿易區(Asia Free Trade Area)和泛亞洲經濟圈(Pan-Asia Economical Circle)的倡議;除此之 外,日本透過《清邁協議》,協助東南亞國家受金融風暴直接衝擊的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