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完成所有的訪談並經過分析之後,筆者發現專家和新手口譯員在準備過程上,

雖然有共通之處,但也明顯存在許多差異,以下就依照口譯員準備會議口譯的流 程中所包含的面向來討論。

一、會議主辦方提供的資料

(一)準備時間多寡

會議口譯的準備過程需要爭取時間,因此口譯員準備會議時必須有效地運用

時間,以期達到最高品質的服務。而有效率的準備就必須要排出優先順序,先準 備投資報酬率最高的部分(Jiang,2013)。本次所有受訪者皆一致同意會議主辦 方所提供給口譯員的資料是最有用的,其中以議程、講者的投影片和講稿為口譯 員準備過程中的重中之重,因為這些資料和會議內容極為相關,也包含了在他處 不容易處得的會議資訊(Gile,2002),閱讀這些資料,即能立刻了解會議概況,

投資報酬率也最高,不像沒有資料可讀時必須大海撈針的找相關資料,準備的內 容還不見得正確。所有受訪的口譯員都提到,會議主辦方提供的資料最常見的就 是議程、投影片跟致詞稿。儘管AIIC 標準合約當中提及,為了確保口譯員的翻 譯品質,會議主辦單位最遲應該要在會議開始前 15 天,將完整會議資料寄給口 譯員。不過現實中有許多會議由於主題特殊,口譯員在事前是拿不到資料的,即 使是向主辦方要求也沒辦法取得,或者可能因為講者未能在時限內提供投影片或

31

是講稿,這些都是專家和新手有過的經驗。但不管何時拿到資料,專家口譯員都 表示,一定是等收到資料才開始準備會議。專家口譯員E3 就表示:

四、五天前或三、四天前就給你資料,以資料的量跟會議舉辦時間來說是 合理的,有的時候可能前一天晚上,甚至當天才會有資料……我基本上一 定等資料來才開始準備……因為一方面是工作的安排,二方面是記憶有限,

所以必須針對這場會議來做最有效率的準備,越早準備不見得越好。

身經百戰的口譯員往往手邊同時有許多待辦的案子,不太可能提早準備某一 場特定的會議。再者,就算提早準備,到了會議當天,準備好的內容可能也忘了。

訪談時,所有專家口譯員都提到,除非內容真的很陌生,不然在面對熟悉的、或 是技術內涵不高的會議,大概都只需要最多兩天就能準備完成(新手平均而言則 需要三到五天)。顯然專家口譯員在拿捏準備時程上可說是了然於胸。

我們心理上會希望客戶早一點提供資料,因為早一點提供資料,雖然我不 一定會早開始,可是我要開始的時候資料就有。可是通常我覺得我們大概 都會等到3 天前才有機會,因為我前幾天可能在忙其它的工作。(E2)

口譯員 E2 的回答也支持了 E3 的看法,更呼應了受訪的五位專家口譯員在 準備上所需要的時間通常就是最多兩天。相對於專家所需的準備時間較短,新手 通常都在接到任務之後就開始動手準備會議。

主辦單位聯絡我之後我先請他給我議程、講者資料、以及工作細節,然後 他那時候已經把議程傳給我了,然後就傳給我講者的資料……給我一個網

32

址,說可以去找這個資料……所以自從這封 e-mail 之後我就開始準備,大 概是先看一些TimeBanks USA,就是講者創辦機構、網站……我在七天前 就寫信提醒他說記得要給我資料才能夠做得好,也同時跟他講說我也做了 很多準備,就是先看過網路上的資料、影片,去了解這個東西……其實我 收到投影片的時候是在三天前。(N5)

或許由此可以推導,新手口譯員可能因經驗較少,在接到案子之後,即使主 辦單位還沒有提供投影片,也還是會以議程,或是能查得到的資料開始準備起。

根據N5 在這段話中的資訊,她可能在十天前就已經開始依照網站和議程來準備,

只是客戶三天前才給N5 投影片而已。相對於受訪的新手表示平均需要三到五天 來準備,專家所需時間就相對少了很多。這是因為專家已經有了大量的經驗作為 支撐,知道什麼樣類型的會議需要多久時間來準備;再者,由於累積了大量背景 知識,讓專家在閱讀講者投影片時可以不需要花太多時間來查詢不懂的部份。這 和Gile(2002)和 Rütten(2003)所提出的概念相似:前者認為上一場會議的知 識可以做為下一場會議準備的「養分」;後者則將會議準備分為長期和短期準備。

在此情境下,專家回答背後所隱含的,就是長期準備的概念。

不過對於提供資料這件事情,專家口譯員 E5 有比較不同的看法:

應該是說我們要跟他們要什麼資料,因為有很多主辦方其實不知道要給我 們什麼東西,所以我現在的做法是我會很早就提醒他們什麼叫做要資料,

就是我要的資料有一、二、三、四、五、六、七這樣子,這些包括第一個,

33

議程,然後活動說明……第二個當然就是投影片,這是我們最重要的資料,

如果沒有投影片,也請講者提供一個演講大綱或者是他的技術詞彙的表格,

就是給我們一份詞彙表……司儀稿也要給我們一份,再來就是致詞稿。

口譯員 E5 所表達的是「教育客戶」的概念。現實生活中並不是每一位客戶

都了解口譯是什麼樣的工作、口譯需要什麼支持和幫助,與其放任客戶不懂而責 怪客戶,不如主動提醒客戶。Jiang(2013)也曾提到,要讓對方知道口譯員的 需求,知道這些資料對口譯員來說是多麼重要,並讓口譯員及時取得這些資料。

這也是為整個口譯市場盡一份心力。

(二)整理資料

在收到會議資料之後,專家口譯員也有一套將資料方門別類的方法,專家口 譯員E3 受訪時說道:

我通常都會先把議程跟拿到的資料做一個比對,看你有什麼資料、沒有什 麼資料,假設很幸運的所有資料都有,我就會把它編號編好,因為屆時開 檔案的時候比較不會手忙腳亂,就知道按照順序是開什麼檔案。

口譯員 E3 的作法其實類似於 Rütten(2003)舉出的概念。Rütten 曾提出規 劃一款口譯員使用的軟體模型,該模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即為資料管理

(Document Management),口譯員可以在這個步驟當將所有資料分類和排序,

便於未來擷取詞彙製成詞彙表或是進一步閱讀。更重要的是對口譯員而言,他本

34

人能清楚了解的目前手上還有什麼講稿或是投影片有所缺漏。

(三)資料的內容—會議形式和與會者

不管是專家還是新手,都認為大會提供的資料當中,議程和投影片是最有用 的。因為在收到會議主辦方提供的資料後,口譯員在大多數的情況下,都能掌握 到會議的類型和概況,也包含許多細節上的資訊,諸如會議緣起與目的、主辦單 位、講者姓名和職稱、致詞者姓名和職稱的中英文對照。受訪的專家口譯員 E4 就表示:

我覺得大會議程跟講者簡報,因為他都是讓我們看到這個活動的全貌,很 重要的素材。講者簡報就是知道他的演講內容大概會是什麼,雖然他不一 定會百分之百照講,但是通常八九不離十,你就大概知道那個輪廓是長什 麼樣子。那大會議程也是,我去看到每一個演講跟講者,我大概就知道這 個會議的調性它會是怎麼樣,比如說他是要講比較宏觀的大趨勢,還是他 要講技術性的細節,還是說他各個層面他都想要講到。

新手口譯員N1 則認為:

講者的投影片是最有幫助的,因為我可以完全的知道講者到時候上台演講 的脈絡,準備起來方向就會更明確,然後更清楚……[議程]5可能就是 對於會議整個大方向,還有舉辦會議背後的一些目的呀,或者是這個主辦

5 中括號內的文字,為作者為補足語意所添加,以下亦同。

35

單位的用意,會比較清楚吧。

口譯員 Essary(2017)曾說他一定會去了解講者有哪些人?他們要談些什麼?

談多久?會有一般性課程、會議、座談或是工作坊嗎?還是這些都會有?然後製 作一份表格,裡面包含了講者的姓名、簡介以及他們的講題。對一位口譯員而言,

若不了解會議的背景和形式,也不知道與會者有哪些人,懂再多背景知識也是枉 然,很可能造成言不及義的狀況,也無法設身處地為講者著想,口譯員作為一位 專業的溝通者,功能也就減少了一大半。

(四)資料的內容—聽眾是誰

了解了會議主辦方和講者之後,了解聽你口譯的人是誰其實也很重要,照理 來說,聽眾不同,口譯的方式也會不同。口譯員E4表示:

我覺得除非那個會議屬性比較特別,我會去問……那真的要看會議的屬性,

比如說我這個禮拜要去做某一場論壇的口譯,那就知道它的與會者有將近 萬人來,那就是什麼人都有,那當然很多是業界的這種,就是opinion leaders,就是一般大眾了。然後如果說它的這個主題是什麼碳封存跟碳捕 捉,那你大概也知道說來參加的就是會是業者或者是學界的會比較多。

我們可以合理推測,口譯員E4在聽眾不同的情況下,會運用不同的口譯策 略,符合與會者的需求。不過口譯員E2的看法略有不同:

我覺得理想上應該要,但實際上沒有辦法,因為光在這麼短時間內要看這

36

麼多的資料,那個比較不會,就算我了解了,也不一定會對我的口譯表現 有太大的影響。

新手口譯員N5表示他會依照聽眾的不同,而採用不同的口吻來口譯:

我覺得如果他們是很專業的背景,我的用詞就要小心一點,就是要符合那

我覺得如果他們是很專業的背景,我的用詞就要小心一點,就是要符合那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