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自我揭露

壹、自我揭露的定義及內涵

Jourard 認為自我揭露(self-disclosure)是指個體透過自我揭露的溝通方式,

使他人對揭露的個體能有所了解(洪英正、錢玉芬譯,2003)。自我揭露為透過 語言告訴他人有關自己的資訊,包含自己的興趣、人格特質、想法、感覺、經驗、

困擾等(Greene et al., 2006),也就是出於自願的與向他人談論關於自己的想法、

感覺的過程(莊伯仲、林佳瑩,2005),這與張春興(1989)定義自我揭露是指 個體在自願的情況之下,向他人吐露有關個人的、重要的、真實的內心所隱藏的 一切之歷程相同。此外,自我揭露可以透過語言和非語言的方式,將自己心裡的 想法和個人親密的資訊表達給他人或第三者(劉家偉,2010)。Greene 等人(2006)

15 彼此會相互影響(Barak & Gluck-Ofri, 2007)。「互惠性」是自我揭露中重要的 因素,是指當接受到他人的訊息時,會給予一些適當的回應;「互惠性」自我揭 印象,則自我揭露越高,隱私性的話題也越多(李良哲,2001)。黃于真(2008)

研究結果發現溝通的對象是「親人」、「同事同學」、「男女朋友」、「好朋友」與「暱

16

獲得社會支持的力量和延伸個人的人際網絡。此外,Derlega 與 Margulis 認為個 人在自我揭露的過程中會得到許多益處,包含以下五種功能,分述如下(引自吳

三、關係發展(relationship development):人際間的互相自我揭露,有助瞭解 彼此的想法、觀念、感受等,讓彼此的關係發展與維持,及增進親密程度,

達到正向的影響效果。

四、社會確認(social validation):個人會透過表露個人的問題、想法、感受、

價值及態度後,讓他人修正或肯定其正確性與適當性,以作為自己未來行為 的參考方向。

五、社會控制(social control):個人可選擇特定的形象來描述及塑造自己,以 影響或操控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可達獲得他人在該形象的認同,及獲得社會 的認可。

貳、網路自我揭露

現今以電腦為中介的溝通媒體快速發展,使人們的自我揭露行為由現實生活 的互動,逐漸擴展至網路環境中,例如 MSN、Plurk、部落格、Yahoo、Message、

Facebook、Skype 等。然而過去的人際關係通常都建立在面對面的溝通基礎上,

17 我揭露的看法亦會影響自我揭露。Lai-yee 與 Leung(2006)說明若在現實生活中,

較有意願做溝通的人,在網路上亦較傾向做更親密、正向的自我揭露;但若在現

18

人自覺其自我揭露程度較高時,則其對於人際互動滿意度也會較高。

此外,有關網路自我揭露的研究中,網路的使用動機也常被討論。黃于真

(2008)研究大學生使用即時通訊最主要的動機為「便利性」,其次為「社會效 用」、「人際效用」和「資訊取得」,並認為社會互動(social interaction)是網路 使用的主要動機,其與他人連結的功能甚至強過傳統媒介;在這些使用動機中,

另外,性別因素與自我揭露的程度具有差異性。Dindia 與 Allen(1992)對 於許多研究進行後設分析,發現女性的自我揭露比男性高,自我揭露對象的性 別,和與其互動的關係,都會影響自我揭露的程度;當與對象的關係較為親密時,

19 路情境中的自我揭露無性別差異,與黃于真(2008)研究大學生在 MSN「暱稱-個人訊息」自我揭露程度與性別並無顯著差異相同。而邱秋雲(2003)對以使用

20 社會支持的提供,則必須要有社會網絡關係為基礎(黃俐婷,2003)。Caplan 認 為社會支持是指個人與他人互動過程中,可獲得滿足個人需求、表達感受、情感 求、解決問題,增進自我適應與面對壓力的能力(杜容瑩,2008;林芸君,2010)。 一般而言,社會支持發生在個體與其他人或團體的互動過程,家人、同儕、其他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