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自我概念的相關理論與研究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探討

第二節 自我概念的相關理論與研究

自我概念之探討,一直是心理學所關切的課題,心理學家都贊同自我概念是 人格結構中的核心概念,在心理健康上扮演極重要的角色。自我概念是預測一個 人行為及成尌的重要指標。自我概念的發展始於嬰兒期,並貫穿整個人生,根據 對環境的反 應而有穩定的發展。大學生所處之年齡正介於 Erikson 發展理論的 青年期後期(18 至 22 歲)至成年期前期(22 至 34 歲)之間,發展危機由自 我統合對角色混亂,延伸至友愛親密對孤癖疏離,在人際相處中建構明確的自我 概念與自我追尋的方向,並與人相處有親密感,成為大學階段學生人格發展的重 要議題。

自我概念的意義 一、

自我的探討是人性自覺的開端,先秦儒家以仁為中心,提出人之所以異於禽 獸的特質,即人具有道德良知,故彰顯人之德性我以為學說之根據。先秦道家肯 定「情意我」,尌此「情意我」之發用,採超然觀照的態度為觀賞之我,關照生 命之我,故追求逍遙自由的「真我」,破除生理的形軀我,亦否定認知我的真實,

以顯現「情義我」之境界(勞思光,2001)。

印度哲學的主要問題是「自我」,是對個體生命的反省,以發現真實的「自 我」。印度的自我有所謂梵的五藏說,即從自我的生命反省,以認同梵(絕對者)

的五步歷程〆(一)食位所成我々(二)生氣所成我々(三)意所成我々(四)識所 成我々(五)妙樂所成我(高楠順次郎,1971)。

15 心理學家、哲學家 William James(1890),他認為自我是可以客觀研究、認知的概 念,由此開啟自我的科學研究,由 James 以降,我們大致上可以區分為主體與客 體、環境與社會互動和自我覺知等不同觀點的自我概念的研究取向和定義。分述 如下〆

主體與客體的觀點

(一)

William James 從主體與客體的觀點來定義「自我」,自我包括「主體我」

(the “I”)和「客體我」(the “me”)。前者為認知的自我,係指個體能經驗、知 覺、想像、選擇、計畫的主體々後者為被覺知的客體,所經驗的內容、身體、

情感、價值、亯念等均為客體我的一部分。故 James 將自我定義為「自己所 知覺、感受和思想而成一個人者」(郭為藩,1996)。

個體與社會互動的觀點

(二)

社會學家 Cooley(1902)認為個人對自己的看法往往反應他人對自己的 評價。他以「鏡中自我」(Looking glass self)的概念說明「自我」是透過與他 人互動之後,想像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進而想像他人對此形象的看法,

在此過程中產生的自我感(趙曉美,2000)。

Mead(1934)根據 Cooley 的觀點提出「一般化他者 」(the generalized other) 的觀念。他認為人們對於自我的認知常來自於他人對自己行為的期待來發現 自我,在不同的環境下,他人對自己採取不同的反應和態度,也會造成不同 的自我概念。

自我覺知的觀點

(三)

Felker 認為自我概念是個體對自身觀點的總和,包含個體知覺、理想、

態度的一套獨立系統(江國樑,2000)、Byrne(1984)認為自我概念是個人對

16

何英奇(1981)大學生性別角色與自我概念的關係(208 位々問卷調查)1.

尌性別而言,除自我批評與自我滿意兩項分數外,男生高於女生。其餘在自我概 倩倩,1996)々也有發現男大學生的自我概念高於女大學生(侯靜里,2001々Looby

& Gerard,1997)。連廷嘉自編之「自我概念量表」區分為正向特質與負向特質,

該量表效度、亯度良好,同時能夠有效的衡鑑受測者的正副特質之趨向,對於本 研究之目的十分貼切,故採用連廷嘉自編之「自我概念量表」。

關於自我概念和英雄觀的相關研究,在研究者所能研讀的文獻中,並未發現。

英雄觀或自我概念、自我價值的個別研究,已有豐碩成果,但將兩者關聯貣來,

17

探討英雄觀對提升自我概念、自我認同和自我行動的關聯,在當今英雄楷模甚為 流行的媒體社會,實有其重要性,故筆者以此做為研究課題,預期提出自我概念 的新媒介和描述自我形象的敘述方法。

18

1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