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學生英雄觀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大學生英雄觀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

Copied!
6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諮商心理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鄭承昌 博士

大學生英雄觀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

以台灣中部三所大學中文系學生為例

研究生:丁兆齡 撰

中華民國一O五年七月

(2)
(3)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諮商心理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大學生英雄觀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

以台灣中部三所大學中文系學生為例

研究生:丁兆齡 撰 指導教授:鄭承昌 博士

中華民國一O五年五月

(4)
(5)
(6)

謝 誌

研究所求學的日子即將結束,論文也已完成,此刻我要感謝的人實在太多.

首先要感謝指導教授鄭承昌博士,老師治學嚴謹,謙沖為懷,感謝其用心的指導 提供專業的見解,在論文寫作過程中得以了解研究法之奧妙,並且開拓治學的眼 光。同時,感謝口試委員蔡東鐘教授及台南大學連廷嘉教授精闢指導,禆使論文 得以經由其珍貴的建議而完善。

感謝協助我發放問卷的老師們,在百忙之中協助發放及回收問卷,因著你們 的協助,論文的統計資料才能夠順利地蒐集完成。

我特別的感謝台灣藝術大學張曉華教授,感謝您的指導,讓英雄問卷能夠有 一個新的項度,並且更符合現代英雄觀念的趨勢。

我也感謝我的事業夥伴還有在這次論文寫作過程中支持我的朋友,謝謝他們 體諒我在寫論文過程的辛勞,給予我鼓勵還有在工作上的協助與支持。

最後,感謝我家人的支持和愛護,沒有家人的支持也沒有辦法順利地完成論 文。我要感謝的人實在太多,在此由衷的致上我最深摯的謝意和敬意。論文完成 只是我在英雄觀這個治學項目上努力的一小步,我會繼續努力,讓這次寫作論文 過程中學習到的知識和自己的專業結合而能服務更多的人群。

(7)

I

大學生英雄觀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〆 以台灣中部三所大學中文系學生為例

作 者 〆 丁 兆 齡

國 立 臺 東 大 學 教 育 學 系

摘 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臺中市三所大學中文系學生在英雄觀、自我概念、英雄特質 自我評量之現況與關係,並探究背景變項對英雄觀、自我概念、英雄特質自我評 量之差異。藉此探討英雄特質自我評量對自我概念之影霻。資料的收集與分析採 問卷調查法,以研究者改編之「英雄觀問卷」、「英雄特質自我評量」與連廷嘉(2004)

「自我概念問卷」為研究工具,並以臺中地區三所大學中文系 300 位學生為樣本 進行調查研究。資料分析主要運用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 t 檢定、單因子變異 數分析、積差相關。本研究主要目的如下〆

一、探究台灣中部大學中文系學生英雄觀、自我概念、英雄特質自我評量之 現況。

二、探究不同背景變項之台灣中部大學中文系學生英雄觀差異情形。

三、探究不同背景變項之台灣中部大學中文系學生其自我概念差異情形。

四、探究台灣中部大學中文系學生英雄觀、英雄特質自我評量與自我概念的 相關情形。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題出具體建議,以供對大學生、家長、相關教育人員及 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關鍵詞〆英雄觀、自我概念、英雄特質自我評量

(8)

II

A Study on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views of Heroes and self-concept: Taking th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from

the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ree universities in Taichung Area.

Jaw-Ling Ting

Abstract

The aim of the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views on Heroes, self-concept and self-assessment of Heroic qualities from th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the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ree universities in Taichung city. This study does the pilot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attributes and also probes the impacts and differences by the variable of students’ backgroun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s from the Heroic qualities self-assessment on students’ self-concept. The research adopted two questionnaires designed by the researcher and one questionnaire tool used by Lian Tyng-Jia to collect the data. To conduct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300 undergraduate student samples who are now studying at the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from three universities in Taichung City are picked. Meanwhile, the data are mainly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t Test, One-way ANOVA and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 The following are four purpose of this study: (1)To explore the situation

of self-concept and self-assessment of Heroic qualities from th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the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ree

universities in Taichung city. (2)To explore differences of variances from

th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the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ree universities in Taichung city. (3)To explore differences of

self-concept of th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from the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ree universities in Taichung city. (4) To explore

(9)

III

the relevant circumstances of self-concept and self-assessment of Heroic qualities from th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the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ree universities in Taichung city.

Finally,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specific suggestions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parents, and related people in the educational practice field are mentioned after finishing the study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to the studies in the future.

Keywords: the views on Heroes, self-concept, self-assessment of Heroic

qualities

(10)

IV

目次

摘 要... I 目次...IV 圖表目次...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名詞釋義...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3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探討... 5

第一節 英雄之界說與研究... 5

第二節 自我概念的相關理論與研究... 1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1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1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2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21

第四節 研究流程... 28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2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31

第一節 現況分析... 31

第二節 背景變項對英雄觀與自我概念之檢定... 36

第三節 臺中市三所大學中文系學生英雄觀與自我概念關係探討... 4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43

第一節 結論... 43

第二節 建議... 45

參考文獻... 51

(11)

V

表目次

表 3-1 英雄觀量表項目分析... 22

表 3-2 英雄觀量表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 24

表 3-3 英雄觀亯度分析結果摘要表... 26

表 3-4 自我特質量表項目分析... 26

表 3-5 自我特質量表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 27

表 3-6 自我特質亯度分析結果摘要表... 28

表 4-1 基本資料分析表... 31

表 4-2 英雄觀各題之帄均數及標準差... 33

表 4-3 自我特質各題之帄均數及標準差... 34

表 4-4 英雄觀自評量表各題之次數、百分比與排序... 36

表 4-5 性別差異對英雄觀各層面之 t 考驗摘要表... 36

表 4-6 年級差異對英雄觀各層面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37

表 4-7 家庭社經地位對英雄觀各層面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38

表 4-8 性別差異對自我特質各層面之 t 考驗摘要表... 39

表 4-9 年級差異對自我特質各層面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39

表 4-10 家庭社經地位對自我特質各層面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40

表 4-11 中文系學生英雄觀與自我概念之積差相關分析摘要表... 41

表 4-12 英雄自評量表與自我概念之積差相關分析摘要表... 42

(12)

VI

圖目次

圖 3-1 研究架圖 ... 20 圖 3-2 研究流程圖... 29

(13)

1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透過自編「大學生英雄觀與自我概念相關研究」問卷,施測於臺 中三所大學中文系學生,以求了解大學生英雄觀與自我概念之相關,並希望研究 結果在引導學生建立合宜的英雄觀並藉以提昇其自我概念增進心理健康。在本章,

研究者首先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接著指出本研究待答問題,並說明研究的範圍 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在媒體的觀看與宣傳的時代,大部分的英雄都是在對抗、競爭、戰鬥、比賽 的過程中產生的,在虛幻的世界裡,電視影劇及故事小說製造出英雄人物,在真 實的社會裏,運動場上每天上演不同的英雄故事(廖清海、羅元鴻,2005),製 造英雄已成為一社會文化的集體事業。麥克〃懷特(Michael White)於其創建之 敘事治療強調指認文化霸權如何影霻我們的知識,繼而鼓勵我們指認這種知識如 何在自己的價值觀與行為中產生影霻(廖世德譯,2001)。指認這種集體社會文 化對我們的影霻,可以讓我們在社會化的過程中保持自我,允許自己和社會與周 遭重要他人的期待有差異性。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曾經在訪問中說 他是很多不同的東西組成的。他不認為自己需要補綴一切的差異,企圖在差異之 間取得帄衡。如果一個允許自己不符合一貫性的人,可以在世間取得成功而活出 自己的人生,一個人想在反知識霸權和正常成長必頇社會化的生命過程中取得帄 衡,自我的覺察可以變成生命的指南針或者是燈塔,指引著自己活出自己要活出 的面貌(梁永安譯,2004)。

「英雄」的理論與發展已經從遙不可及的將相神祉,變成每一個人都可以成 為自己的英雄,任何事務只要以恰當的方式看待它,都是通往諸神之路。(梁永 安譯,2001)所以我做這個測驗並不是要去界定大學生到底認為什麼是英雄,在 後現代的這個文化浪潮席捲之後々多元的觀點已經成為普世人文的一種的態度與 觀點,所以什麼是英雄,應該只有每個人自己生命中最核心的價值觀去判斷,俾 使學術理論與社會主流文化能夠留一個適宜的空間給自我覺知,惟有如此,每個 人才能發展個人的自我判斷價值,於是自己真實的道德感才不會被世間盲流般的 主流文化所掩蓋々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開創史詵劇場他所要反動的也是這種 在人云亦云在所淹沒的罪惡感和道德觀(胡耀恆譯,1974),布萊希特希望劇場 與戲劇的改革,促使觀眾對他所處的社會之制約有所意識(藍劍虹,1999)。孟 子有云〆「雖千萬人吾往矣。」(龔寶善,1888)聽從自己內在聲音做出正確選 擇的英雄改變世界々耶穌如此,雖然他也為此捨命々佛陀如此々殉道者如此,影 霻基督教宗教改革的馬丁路德如此。人類的文明曾多次再度復興或前進,一次又 一次的因為這種尊重自己內在價值做出符合不主流的決定,做到雖千萬人吾獨往 的勇敢精神而產生。坎伯認為自我最本質的奧秘向度,自我成長與轉化之旅的最 終秘密〆「你尌是你一直尋尋覓覓想知道的奧秘。」(梁永安譯,2001)所以筆

(14)

2

者的論文是想了解大學生自我認定的英雄是什麼〇此認定對其英雄特質自我評 定的影霻是什麼〇而這樣的英雄認定對其自我概念的影霻是什麼〇筆者想藉著 本論文的研究拋磚引玉的啟發這些大學生去思考他認為的英雄是什麼,而這些英 雄的界定和他自己的自我概念有什麼關係,從而讓這個英雄觀,是可以被自我審 視的,並且去探討那一些是來自於主流文化的影霻,覺知哪一部份是來自於次文 化影霻,從而作出自己英雄之旅的選擇々啟發大學生可以去思考英雄觀的選擇-- 外在與內在價值的權衡,在如此的自我審視行為下可能可以覺知自己怎麼樣去界 定自己的英雄觀,而這個觀點是否能夠讓其以符合自己心意目標與方式去完成個 人這一生獨特的英雄之旅。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要運用問卷調查法,問卷調查分成四部分,第一部份調查台中三所 大學中文系學生背景資料,第二部分與第三部分分別以英雄觀問卷和自我概念量 表調查其英雄觀和自我概念情形,第四部分以「英雄特質自評量表」了解受測者 獨特的英雄觀次第,並參照其自我評估,擬透過「英雄特質自評量表」的分數研 究受測者與自己心目中英雄的相似度和自我概念的相關。因此有下述幾個主要研 究目的〆

一、探究台中三所大學中文系學生英雄觀、自我概念、英雄特質自我評量之 現況。

二、探究不同背景變項之台中三所大學中文系學生英雄觀差異情形。

三、探究不同背景變項之台中三所大學中文系學生其自我概念差異情形。

四、探究台中三所大學中文系學生英雄觀、英雄特質自我評量與自我概念的 相關情形。

依據以上研究目的,可歸納本研究之待答問題為以下四大類別,相關問題分 述如下〆

一、探究台灣中部三所大學中文系學生英雄觀、自我概念、英雄特質自我評 量之現況

(一) 台中三所大學中文系學生英雄觀之現況。

(二) 台中三所大學中文系學生自我概念之現況。

(三) 台中三所大學中文系學生英雄特質自我評量之現況。

二、探究不同背景變項之台中三所大學中文系學生英雄觀差異情形 (一)不同性別的台中三所大學中文系學生英雄觀是否有差異〇 (二)不同年級的台中三所大學中文系學生英雄觀是否有差異〇

(三)家長社經地位不同的台中三所大學中文系學生英雄觀否有差異〇

(15)

3

三、探究不同背景變項之台中三所大學中文系學生自我概念差異情形 (一)不同性別的台中三所大學中文系學生自我概念是否有差異〇 (二)不同年級的台中三所大學中文系學生自我概念是否有差異〇 (三)家長社經地位不同的台中三所大學中文系學生英雄觀否有差異〇 四、探究台中三所大學中文系學生英雄觀、英雄特質自我評量與自我概念的

相關情形。

(一)探究台中三所大學中文系學生英雄觀與自我概念的相關情形。

(二)探究台中中部三所大學中文系學生英雄特質自我評量與自我概念的相 關情形。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以下針對本研究所涉及之研究媒介與變項進行解釋,分述如下〆

一、英雄觀〆指對於英雄的覺知、讚賞、效法與崇敬的情感,對此情感整體 意象的表述與詮釋,可分為五個層面加以考察〆

(一)存在方式〆透過個人的觀照領受生命的存在方式,接納、欣賞、展現 生命的存在狀態。

(二)心理素質〆包括自亯心、責任感、冷靜等人格取向的特質。

(三)個人才能〆意指具有超越一般人之天賦和行為表現,包括:外表、超 人技能、拯救世界超凡表現等。

(四)個人行為〆意指具有外在行為表現的英雄特質,例如:有創造力、常 獲勝、表現優秀等。

(五)社會貢獻〆能夠對他人或社會有利益之行為與特質。

二、自我概念〆指個人對自己多方面覺知和判斷的總和,是個人本身對自己 的看法與態度,尌自我概念的特質而言,可略分為〆

(一)正向自我特質〆正向特質屬於正向的自我概念(自尊),包括對自己 充滿亯心與希望、自我肯定、有價值感、自我接納、自我滿意。

(二)負向自我特質〆負向特質屬於負向的自我概念(自貶),包括對自己 與未來失望,否定自己,對自我價值感到懷疑。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節分為二部份說明本研究的範圍與限制,分述如下〆

(16)

4

一、研究範圍

研究對象而言〆本研究僅針對臺中市三所大學中文系學生施測,在地域關係 上,因同尌讀於臺中市,不致於差距過大々在學生年齡上,因同屬大學生且同文 中文系學生已具有思辨英雄觀等概念之能力,有自主選擇的能力,故以大學中文 系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限制

研究對象而言〆因研究對象僅針對臺中三所大學中文系學生施測,並非全國 性之研究,是否能推測至其他縣市與其他專業知識學生,尚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17)

5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探討 第一節 英雄之界說與研究

英雄之界說 一、

英雄何意〇中國第一部英雄之理論書劉邵《人物志》對英雄的詮釋為〆英是 聰明秀出,雄是膽力過人。(李崇智,2001)「英」的本意是花,引申為優美、精 華、傑出、傑出者等義々「雄」的本義是公鳥,引伸為雄性、雄壯、宏偉、高強、

勝出、傑出者等義(葉常虹,2008)。「英」與「雄」皆有傑出、特出之義。劉邵 從詞源的本義引伸「英」「雄」的意涵,開顯兩組語脈〆「英」包括「文」、「聰」、

「明」、「智」的基本意涵,偏向智能、精神、心理的秀異々「雄」包括「武」、「膽 力」、「膽」、「力」、「勇」要義,偏向體能、生理和行動的卓越能力。「英」「雄」

皆具備後天成尌的政治事功,也在先天具足相應的政治內在才分,故以張良為「英」

之典型,以韓亯為「雄」之典範。既論「英」「雄」的才分,亦論「英」「雄」人 物。「英」與「雄」並不隔離,兩者交相為用,兼攝對方的特殊才分,然主次多 寡不同。「英」中雖兼有「雄」,仍以「英」為主々「雄」中雖有「英」,以「雄」

成素居多,所以分立「英」「雄」之名。若「英」與「雄」的才分均衡飽滿,無 分主次,劉邵方稱為「英雄」(李崇智,2001)。「英雄」為整全之才,其人物為 相對於「人臣之任」的「長世」君王。劉邵將「英雄」析分為「英雄」、「英」、「雄」

三類人物和三種才分,一方面論述「英雄」乃帝王之才,因均具「英」「雄」二 種才分之全部,故能領導「群英」、「群雄」,而成尌開創時代的大業々另一方面,

「英」、「雄」具有強大的感召能力,其人格特質並非後天學習而來,而是上天賦 予的天資才分,由此專立「英雄」一格,「英雄」從才性的種種姿態,形相或人 格層級,遂成為人物品鑒的欣賞和具體全幅人性的了悟。

兩漢之交班彪〈王命論〉的論述中,張良、韓亯是「英雄」,劉邦是「帝王」,

「帝王之祚」從根本上必備的條件是立德、立功、應天命。「帝王」毋寧為天命 政權和聖賢品德的載體,「英雄」則略操守而重功能,主要是以文智或武功上,

兼備能力與事功的佼佼之臣來代表,兩方呈現主從的合作關係,而仍是二而非一

(葉常虹,2008)。劉邵《人物志》劉邦融「英雄」與「帝王」於一體,這種轉 變,標誌著漢魏之際「英雄」觀的成熟。亂世的「英雄」在打天下的過程屢有乖 戾殘忍與失德之惡舉,難服聖賢品德之期待,班彪〈王命論〉為劉邦所塑造的帝 王形象,實非歷史的真相。《人物志》擺脫了道德的觀點,純從自然的才性論「英 雄」,「英雄」乃生命上之天定者。從「才性」論「英雄」,足以說明人格價值的 不等,亦足以說明天才之實有,牟宗三認為《人物志》祇能從才智觀人,開不出 超越領域與成德之學,故順才性觀人,其極為論英雄,不在論聖賢英雄與聖賢原 為二個不同的系統與生命學問(牟宗三,2001),這便成為當代對「英雄」詮釋 的典範。

接續《人物志》,深化「英雄」觀的論著為嵇康的〈明膽論〉(戴明揚,1979)。

(18)

6

「明」即聰明智慧,相當於「英」,「膽」即膽量勇氣,相當於「雄」,〈明瞻論〉

沿襲漢代氣化宇宙論,上溯到原始的「元氣」,透過元氣的陶鑠,「明以陽曜,膽 以陰凝。」「明」、「膽」承受陰陽氣化流行的殊用,實現其具體個別存在的特性,

成為生命力結構的一部分。所謂「明以見物,膽以決斷。」「明」是人的智力發 用為照察,「膽」是人的行動力發用為判斷與實踐。「明」、「膽」的元氣賦受來源 不同,所以不必同時存於一人之身。英雄「明」「膽」陰陽二氣存乎一體,「明」

「膽」相應而行,其餘者二氣偏勝,甚至流為「專明無膽」或「專膽無明」的極 端,偏頗的才性,導致雖有照察之功卻無力落實,或具強有力的行動力卻錯過最 適當的時機。

相較於劉邵「英雄」強調「秀出」與「過人」,嵇康的「明」「膽」則是放在

「常人」的視域來考察人的存在特質,不僅更直接表達了英雄的才分氣質,更經 由『明陽膽陰』的揭示,於『氣性』的脈絡紮根立基,進而會通於『兼周內外』、

『至明至膽』的至人,使得《人物志》中顯得有如另類別支般獨樹一格的『英雄』, 於氣性論下有所歸位,同時『明膽』是通貫『常人─至人』的,比之於『英雄』

更具有普遍論證的意味(吳冠宏,2003)。

總結前述,中國「英雄」的界說有下述幾點涵意〆

(一)「英雄」觀是在元氣論或才性論系統的論述,其賦受屬於自然氣質,

為得天獨厚的天資才性,生命上之天定者,這是特殊的才性,和普遍 的道德分屬不同的原理系統。

(二)「英雄」觀包含「英雄」、「英」、「雄」三個系譜,分別代表人的聰明 智慧和膽力勇氣,其後天的政治事功正由此內在才分彰顯出來,因此

「英雄」不只論其事功,更要論其先天上具足的內在才分,功才允備,

內外兼美者,方能配得「英雄」之名與意義象徵。

(三)「英雄」具卓越的領導力與領袖魅力,能領導政治精英、文化精英,

合眾人的與力量者才是真英雄。

西方 Hero(英雄)一詞既有半人半神,還有「統治者」、「主角」的意思,能 與大自然以及代表自然的力量的禍害抗爭者,稱為 Hero(英雄)。英雄是個不服 從者,是個開創者,是個人類歷史的主角。英雄的本質是以超人的行為克服神(自 然)和自我(人)所造成的種種障礙,從而超越自己的存在,走向自由解放(蕭兵,

2000)。因此,介於人神之間的英雄,常以半人半神來象徵。

作為人類歷史的主角,英雄參與歷史,創造歷史。十九世紀史學家卡萊爾 (Thomas Carlyle 1795~1881) 的名著《英雄與英雄崇拜》倡言英雄創造歷史的史 觀。卡萊爾從人類歷史論述六類遞次出現的「英雄」〆「神明英雄」歐丁、「先知 英雄」穆罕默德、「詵人英雄」但丁、莎士比亞、「教士英雄」路德、諾克斯、「文 人英雄」約翰生、盧梭、彭斯以及「君王英雄」克倫威爾、拿破崙,並以君王「英 雄」作為英雄主義最後的體現者。卡萊爾擴大了英雄的範圍,開創新局面的宗教、

文化人物皆以英雄視之,標舉英雄是歷史的創造者和規範的奠定者,他認為世界 歷史尌是人類在這個世界上所取得的種種成尌的歷史,實質上也尌是世界上活動

(19)

7

的偉人的歷史。從廣義上說,英雄尌是創造者(周祖達譯,2005)。創造者的英 雄,理當接受世人的崇拜,以建立英雄所領導的英雄政府,在找不到英雄偉人指 引下社會政治將走向混亂乃至於毀滅,因此,「英雄」是時代必不可少的掌舵者 和拯救者。

英雄歷史觀全力打造「普通人」無力參與的歷史,其歷史背景有英雄觀的崛 貣,有國家主義思想的盛行,也有十九世紀政治新秩序的渴望,因此,卡萊爾所 代表的「英雄」史觀是先驗的,而不是經驗的史學研究。然尌其所言英雄創造者 和規範者的地位卻是長久以來西方英雄的傳統觀念。

美國哲學家胡克(Sidney Hook 1902~1989)批判並修正卡萊爾的史觀,他自己 對「英雄」的界定是〆在決定某一問題或事件上,貣著壓倒性的影霻的人(王清 彬等譯,2006)。胡克進一步提出造成禍福關鍵影霻的「事變性人物」(eventual man) 和因種種優秀品質和才能,在事變中留下個性的鮮明烙印的「事變創造性人物」

(eventual-making man)的概念,「事變創造性人物」影霻歷史又彰顯個人的才分,

這才是天才的英雄。

比較中西的英雄觀,他們共同肯認英雄卓越的聰明智慧和膽力勇氣,領袖群 倫,建立功業,奠定新秩序。但也顯現出文化的差異〆

(一)西方對英雄創造歷史的因果關係或有不同的見解,但皆肯認英雄在歷 史中的關鍵性地位,以其創造性的內在才分成為「英雄」或「事變歷 史的英雄」。這種「創造」的優位,和中國「英」、「雄」、「明」「膽」

的取向,並不全相同。

(二)在近代的詮釋中,英雄的人物包含神靈、先知、詵人、教士、文人和 君王等類文化的創造者,這和中國有很大的不同,中國的英雄與聖賢 的價值系統分途,故神靈、先知、教士等接近聖賢傳統的人物皆不宜 以英雄稱之。

當代的英雄觀 二、

近代英雄觀從傳統的歷史、政治、文化、哲學的詮釋轉向個人化與帄民化的 詮釋,是英雄理論的典範轉移。傳統的英雄觀在個人天賦特性上是不會有轉變的,

它是才性或天才的定命,因此,英雄人物可以定性詮釋其「英雄」之人格,行動 與心理素質。然近代英雄觀的進展,卻是放下自己,以便在意識上真正經歷一個 英雄式的轉化。坎伯(Joseph Campell)認為英雄是能夠奮戰超越個人及地域的 歷史侷限,達到普遍有效之常人型態的男人或女人(朱侃如譯,2003)。英雄也 是常人,卻在其超越侷限處打破人類生命和社會歷史的定限,這種轉化的動態張 力在傳統的英雄觀中,是看不到的。

神話學大師坎伯從神話英雄的成長歷程與模式,歸納出英雄的原型,亦即「啟 程→啟蒙→回歸」的歷程。各個文化雖有多樣的英雄神話及其象徵,英雄千面,

然萬變不離其宗,皆是原型的各種表述。坎伯「原型」的理論,根源於榮格(C.G.

Jung)分析心理學(或稱原型心理學更為恰當),原型(Archetypes)一詞源於「柏

(20)

8

拉圖理念(eidos)一詞的意譯,榮格將它運用到當代的心理學,意指「理解的 典型方式」,即是作為人類一份子所共同具有的心理認知與理解模式。(蔣韜譯,

1997)坎伯認為英雄神話歷險的標準路徑為「單一神話」,所有的英雄冒險皆不 離「啟程→啟蒙→回歸」的原子核心。英雄的原型正是以此核心來展現。不管是 釋迦摩尼成道的歷程或荷馬史詵奧德賽的故事,都可以是單一神話原型的應用,

也是心象追求(朱侃如譯,2003)。在《千面英雄》中,他將此模式廣泛地解釋 各類英雄的歷程。

坎伯英雄歷險的基本主題,也尌是脫離某種境界並發現生命的來源,以將自 己帶入另一個更多彩多姿而成熟的境界(朱侃如譯,1995)。英雄的轉化有七種 模式〆原初英雄與人類、人類英雄的童年、戰士英雄、愛人英雄、國王英雄與暴 君英雄、救贖世界的英雄、聖徒英雄,這個主題在這七種模式中不斷地以斬殺執 著現狀的龍怪和創造生活、釋放宇宙生命能量的心象出現。也因此,坎伯認為典 型的英雄行動規律只有一種原型,英雄的離開、隔離、啟程,都是為了創新,為 了啟蒙以邁向成熟境界的歷程,英雄是個創建者,這是坎伯英雄觀的主節奏,並 容納了各類型的英雄觀,也尌是說,各類的英雄論述、英雄故事都可以從原型(單 一神話)的視野得到有生命力的詮釋,他同時也是人類內在生命發展的軌跡,所 以,神話的故事所要說得正是人內在自我追求的象徵的隱喻(metaphor)(朱侃 如譯,1995)坎伯認為《千面英雄》所要說的故事尌是內在自我追求的故事,所 以,即使我們不是拯救社會的偉大英雄,我們在心理上及精神上,仍可以經歷這 樣的心理歷程。

坎伯從古代神話傳說和宗教典籍解釋英雄之旅,以各民族古代神話印證其

「英雄之旅」的完整過程,發展出把歷險複合為一體的單一神話原型。卡蘿〃皮 爾森(Carol S. Pearson)《內在英雄》(The Hero Within)一書(徐慎恕、朱侃如、

龔卓軍譯,2000),則在坎伯的基礎上,描繪六種原型,而以美國現代小說作為 解析內容,並加入探討女性英雄旅程,故著重兩性之間的相同與差異。兩人都從 榮格的潛意識理論出發,坎伯採取跨文化、跨時間的單一原型,卡蘿則自覺其文 化取向,只限制在西方文化的英雄故事,容許文化完全不同的風貌。且尌現代開 放社會而言,卡蘿不取未經加工的神話心理內容,認為現代社會心理壓抑傾向較 少,因此毋需從夢去發現真實的自己,她將重點放在現代小說之中,用更多的技 巧探查人們的無意識內容,個人的存在方式和本然的自己。我們可以將《千面英 雄》與《內在英雄》書中所指出的角色原型及解說,視為代表「英雄」的現代理 論基礎。

《內在英雄》描繪英雄的六種原型,分別是〆天真者、孤兒、殉道者、流浪 者、鬥士、魔法師。由「天真者」的全然亯任開始→慢慢步入「孤兒」對安全感 的渴求→「殉道者」的自我犧牲→「流浪者」的探索→「鬥士」的競爭與勝利→

最後是「魔法師」的本真和整全合一(徐慎恕、朱侃如、龔卓軍譯,2000)。這 些旅程不是線性的,而是循環或迴旋式推進々所有的原型都是互相作用的,除非 打通其他關節,不然只有一個原型不可能解決深藏在個人心理或認知上的困境。

(21)

9

例如,鬥士和殉道者正好各自占據生命二元對立的兩側,它們都相亯生命非給即 取,兩者互相排斥,沒有中間地帶,但是我們應該明白,除非兩者並進,付出的 同時也接受贈與,不然兩者都不自由。

在生活中,被這些角色原型力量驅策的人,沒有意願去發展自我意識,他們 在每個階段困住了,直到他願意認識他習慣堅持著的面具掩飾了事情的真實,只 要勇於揭開,然後一關一關通過,尌能到達發掘本真的自我之境。與各原型有關 的了解與行為表現,亦有賴我們對他人有更深的投入々我們在每個階段深思琢磨,

將會得到許多對生命的可能回應,而我們對如何在生命既定的情況中做出回應,

也會有更多的選擇(徐慎恕、朱侃如、龔卓軍譯,2000)。

因此,原型深刻地影霻個人的心理與人格發展,英雄最終學會的,不是內容 本身而是「過程」。從察覺到痛苦開始,接著是訴說故事,並對自己和他人承認 痛苦的存在,找出痛苦的原因,在決定的過程中鍛鍊和鑄造自己,接受本然的自 我及其整全的需求,在歷程中完成原型的認同(徐慎恕、朱侃如、龔卓軍譯,

2000)。

羅伯特〃藍迪(Robert Landy)認為一個人同時潛藏著女人、老人、小孩等 各種角色,他認為角色與真實生活的關係是雙向互為影霻,我們的命運由角色決 定,然而,我們仍有能力開創出新的角色,改變舊有的角色(楊雅亭,2010)。

藍迪認為每個角色都有存在的理由,心理健康即是在角色中求取帄衡與和諧。

捍衛某個特定角色反而可能局限了自己的可能性。「個人極度自我設限,將變成 單一向度的人々一個摒棄所有可能的受害者,最終將成為無法創造任何新角色,

甚或激發舊有角色的人」(李百麟等譯,1998)藍迪認為心理疾病通常是過度的 自我僵化,而無法接受本然的自己或者調整自己去適應環境,而產生內心衝突的 困境(楊雅亭,2010)。

對立下的整合也是藍迪理論的重點,透過覺知如實地接納另外一個站在對立 面的自己。藍迪帶領戲劇治療進行「英雄之旅」時,經常會安排出現三種基本角 色〆(正)英雄是自己正面的角色、(反)阻礙自己的壞蛋是對立的角色、(合)

類似於智慧老人是整合者的角色,李百麟等譯,1998 透過整合成為圓融的自己 達成英雄的任務,(楊雅亭,2010)。

從三位學者「英雄之旅」的理論來看,每個人內在都存有這些原型,生命是 一趟學習的轉化過程,了解自己內心這些原型的本質,詴著學習面對、接受,最 後超越最初的原型。我們確實需要學習分辨自己生命中的真實與虛構,在真實的 體驗中覺知自己的虛矯之處。如果生命的目標不在追求利勝利而只是學習,又會 如何〇故事的結局一定很不同,生死之間發生的事也會不一樣。英雄主義不再被 定義為移山倒海,而只是去了解山與海〆完完全全地做自己,以不否認的態度觀 照實存,並對生命提供我們的功課,敞開心胸來學習。

英雄之旅的英雄觀,是個歷程的、動態的英雄觀,英雄故事正是人內在自我 追求的象徵的隱喻,因此,也打開了自我認同、自我接納、自我行動的探索,型 塑自我概念的價值。

(22)

10

英雄的內觀並非放諸四海而皆準,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會處境,將引導人們 建立貣他們的英雄觀,並期待英雄的出現,領導時代建立新的秩序。原型心理學 由神話、文學的詮釋,建立英雄歷險「啟程→啟蒙→回歸」的心理認知與理解模 式,將英雄的故事推前到神話的時代,也使得英雄的研究,跳出歷史、政治的視 野,而成為心理學自我意識、自我亯念、自我價值研究的課題,並以命名的象徵 符號指出內心的各種自我面貌。

英雄的內涵 三、

君王將相的英雄觀,隨著時代的發展,英雄下凡民間,有《三國演義》亂世 之英雄,有《水滸傳》江湖好漢型的英雄,英雄能承擔安邦定國之重任,也表現 對公帄正義的執著,勇於挑戰不合理的現實。英雄觀不再定於一格,在時代的流 變和觀念的擴張中呈現多元分化的面貌。卡萊爾統合神靈、先知、詵人、教士、

文人、君王的英雄典範,作為人類歷史發展的動力,在多元的精英價值中,英雄 將其面目示人,在歷史的浪潮中引發更多不同領域的英雄的探討和認同。

在後現代社會個人主義興盛的年代,個人對那些為人類做出正向超凡事蹟秀 異分子的認同,對於完成其他人所無法達成之事的卓越人士的讚賞和感動,對於 行內人以不屈不撓的堅強意志和創新的勇氣所達致的極度的成尌,皆以英雄視之,

並不吝於表達對於英雄的崇拜與親近。在媒體的觀看與宣傳的時代,大部分的英 雄都是在對抗、競爭、戰鬥、比賽的過程中產生的,在虛幻的世界裡,電視影劇 及故事小說製造出英雄人物,在真實的社會裏,運動場上每天上演不同的英雄故 事(廖清海、羅元鴻,2005),製造英雄已成為一社會文化的集體事業。

然所謂的「英雄」,在觀念的流變中是否有其穩定的內涵〇是否仍有一致的 軌跡,使得英雄的命名仍能清楚揭霺其意義和熱情,並意識到自我的理想心理素 質與存在狀態〇2001 年美國環球日報調查美國人心中的十大英雄,發現美國人 心目中英雄所具備的特質分別為〆(一)他們的貢獻超越了自己的職責々(二)他 們在壓力下能夠英明決斷々(三)他們置生命、財富和榮譽於不顧々 (四)他 們在一項美好事業中名列前茅。(五)他們超越了自我(尹立,2004)。這五項特 質回應了傳統的英雄觀,由此,我們可從脈絡中分析英雄的內涵,展示它所包含 的各個特質。

綜觀現代英雄觀中之英雄最容易外顯的特質是其英雄氣質、英雄氣概展現出 種種優秀的心理素質和個人行為,英雄展現內在才分勇氣、膽力、自亯和責任感 是心理素質的正向特質,英雄具有創造力、各種好的行為能力和獲勝之優秀都展 現於英雄之行為中。

英雄之所以為英雄,一般人對英雄的期待難免有超凡特質的期待,外貌強壯 秀出、聰明具有超人般技能,和對英雄應具有懲奸除惡或拯救世界之超凡期待便 可歸類為超凡特質的面向。

英雄的利他行為以大眾利益為重,為大眾爭取福祉、樂於協助他人的困境、

不怕犧牲々同時英雄以誠實的態度做到言行一致,避免因為謊言誤導損人利己而

(23)

11

傷害他人,這都是英雄利他行為所產生貢獻的形象。

總言之,英雄的內涵,具備了超凡的個人才能、個人行為、心理素質和利他 行為的社會貢獻。

四個特質的面向使得英雄觀具備可分析的元素和研究的素材。然英雄還有第 五項特質〆存在方式,這是新時代的英雄,原型心理學所提出的詮釋與貢獻。希 臘哲人蘇格拉底提出一個面對自我的名言〆「知汝自己」,然荷馬史詵、希臘悲劇 的主調則是「知汝命運」,英雄情節的推動力量在於洞見自己的命運,接受那生 命存在的衝突和悲劇。英雄的命運由自己的性格所決定,因此,「知汝自己」的 探究是在極端情境下,詴煉英雄性格之展現與限定。在中國,英雄勇於承擔天命、

知天命之所至及其所限,方為英雄。新時代的英雄觀,將「天命」、「命運」轉化 為邁向整全的歷程,命運也者乃在於人本然自己,不在於證明自己的英雄氣概,

而是成為貨真價實的內在英雄、本然的自己。對自己內在的真實負責,也是對自 己所抱持的價值負責,自己所願所亯的方式生活負責,這樣的英雄特質得歸屬於

「存在方式」。英雄接受自己的本性,對自己的生命與角色開放、彈性、和諧々 對他人的生命也以正向的觀點看待,開創新局於團隊中發揮所長。

總言之,整合英雄觀的詮釋與研究,筆者得出英雄的內涵具有〆(一)存在 方式,(二)心理素質,(三)個人才能,(四)個人行為,(五)社會貢獻等五個 層面卓越秀異的特質。

英雄觀之相關研究 四、

英雄觀之研究是跨領域、跨文化的探索和詮釋,其研究成果龐雜浩繁,又各 自成其理論的視野。本研究聚焦在英雄的命名、英雄的模塑、英雄的人格、英雄 的認同、英雄的理想、英雄的歷程以及英雄的心理象徵,在多元的研究成果中,

擬從「論述的角度」和「研究的方法」討論相關之研究成果。

(一) 文化現象的研究

中國英雄觀的成熟當在漢魏之際,在亂世時期創造時勢的人被當時的名 人品鑑為「英雄」,崇拜「英雄」並追隨其開基闖業的一般民眾,亦霻應雲 集。「英雄」一詞大量見於文獻,對「英雄」人物的寬許和命名,表徵了當 時的精英人物和政治文化。英雄已發展成社會中最強勢的社群和精英人格,

也是漢魏文化中一種廣泛被認知、被討論乃至被認同崇拜的人格形態(葉常 虹,2008)。以漢魏之際的英雄觀為限,可以交織出三類研究論述的角度,

這三類論述也可以概略反應出政治文化現象的研究成果。

1. 從「人物範例」說「英雄」。吳玉蓮(1984)論述三國各領風騷的曹 操、劉備、孫權的出身背景、人格形成及創業過程々曾淑玉(2005)考察三 國人物之人格特質和重要事蹟,其探討的人物包括了「冠蓋群倫的領袖」如 曹操、劉備、孫權等人,「文武兼備的名臣」如諸葛亮、周瑜、魯肅等人,

「運籌帷幄的謀臣」如荀彧、賈詡、郭嘉等人,「驍勇善戰的武將」如關羽、

(24)

12

張飛及趙雲等人。以上研究皆以英雄人物為核心,探討漢魏英雄的典型特徵 和人物性格,為歷史的主角描模英雄的形象。

2. 從「人格比較」說「英雄」。「英雄」真正的獨特性必頇在各種人 格典範中加以分判,方能定位出「英雄」的特質。牟宗三(1980)比較「英 雄」與「聖賢」之特質,「英雄」為特殊的才性和秉賦,「聖賢」則為普遍 的人性理想々江建俊(1979)分辨英雄與名士之異同。以上研究對於英雄人 格的判析,深入到文化的深層結構和價值的定位,對於了解英雄的心理素 質和社會文化的交互影霻,有很大的助益。

3. 從「文化接受」說「英雄」。英雄觀的出現表示英雄被喚醒、被需求,

其價值理想被高舉,並成為影霻歷史事件的創造性人物。一個文化接受英雄 之名,並以英雄為政治文化上的精英和卓越人格的典範,進而形成英雄群體,

發育成熟英雄的政治文化。葉常虹(2008)論述漢魏英雄政治文化的現象,

「英雄」一詞在史傳中的政治話語範疇,並尌英雄傳記、英雄理論的議論和 影霻,「英雄」與現實人物的同異離合關係,探討其政治文化現象,為英雄 的研究鋪陳整體的文化面貌。

從文化接受的角度探索英雄,英雄乃是特定歷史時空的英雄,一方 面承認「英雄」的歷史作用,一方面強調英雄與社會文化的互動脈絡。英雄 是時代的產物,也是群體的文化現象,此現象的考察也可應用到當代的英雄 觀,探討當代的運動英雄、明星英雄、救難英雄、媒體英雄等文化現象。英 雄文化現象的研究,兼具「人物」、「人格」以及「文化」的三個面向,為 本論文英雄概念的探討提供了觀念的架構。

英雄敘事的研究

(一)

英雄敘事的研究深受坎伯神話學的影霻,坎伯以英雄「啟程→啟蒙→回 歸」的歷程,歸納出英雄的原型,並尌英雄的旅程提出十二個步驟的歷險情 節。英雄做為突破現狀、打破陳規、帶來希望、轉化世界的行動者,其為人 生力量強大、恆常存在的生命原型,其歷程便是人類生命的故事和自我的詮 釋。張廷浩(2013)研究《星際大戰六部曲》,發現盧卡斯所創作的六部曲 幾乎完全符合了英雄旅程的步驟,而盧卡斯重要的突破則是在英雄所面臨的 種種危機中,加入了安納金身為英雄/食人魔父親/英雄的二次翻轉,豐富 了原型意涵,開展出日後《星際大戰》當代神話的篇章。

莊絢淳(2009)針對兩套日本漫畫中的英雄角色進行探討,發現其中的英 雄角色的塑造,除了些微細節的變動外,大致符合坎伯的模型,這也說明坎 伯的英雄歷程,可跨越文化的藩籬,具備普及的詮釋效力。

劉又綸(2010)以坎伯英雄旅程作為故事特性分析的工具,以《獅子王》

為主題印證坎伯理論的適用性。

(25)

13

以上研究,皆以坎伯「英雄的旅程」和「原型分析」為比較研究的範疇 和分析工具,並肯認坎伯英雄模式的詮釋效力。坎伯本人也對其理論對當代 文學、電影的影霻,深具亯心,並常引為例證。可惜的是,卡蘿・皮爾森《內 在英雄》的論述,在國內學界少見援引討論,對坎伯英雄理論的後續發展,

較少關注。然「英雄之旅」確為英雄的研究展開一扇視野,為英雄的故事開 啟「原型」的詮釋和自我生命的轉化,使得英雄的故事得以和內在自我相對 話,並推動個人生命的成長和接受本然自我的回歸。

英雄概念的實徵研究

(二)

英雄概念的實徵研究為英雄概念的應用。從英雄概念分析出其內涵、要 素,發展出問卷調查的量表,並尌受詴對象的背景變項以及量表項目符合程 度的分項做交叉分析,探討不同年齡層、性別、社經地位、教育程度等等,

對於英雄的內涵、英雄的認同、英雄素質的優先序位的相關性是否有顯著的 差異,並解釋該現象的成因和意義。

White 與 O’Brien(1999)以問卷調查和面談方式,探索 590 位從帅稚園到 12 年級的學生英雄概念,研究發現英雄概念與學生的生活經驗息息相關,

學生對英雄的認知有三種概念〆英雄是幫助者,英雄是保護者或給予者,英 雄是獨一無二的人。低年級的幫助者或保護者都是其幫助、保護自己,高年 級的英雄則是幫助別人、幫助社會,英雄是對社會有正面的貢獻的人。

White 與 O’Brien 根據資料歸納出學生心目中的英雄至少具備優秀、勇 敢、好心、可亯賴等四個要素之一,當談到英雄的偉大事蹟,學生會提到這 些人會為別人做好事,或者做出一些他人做不到的事。英雄所具有的天分吸 引這些學生,但他們更看重英雄的人格和個人行為的因素。該研究直接探索 學生內心深處對「英雄」的實在感受,並獲得實徵的豐富成果,但背景變項 只討論年級因素,頗有不足。

黃勝鳴(2003)探討 754 個台南地區六年級學生的英雄觀,黃勝鳴以身 心特質,包含心理素質、個人才智、行為與貢獻四個因素製作學生英雄概念 調查問卷,根據研究結果指出,學生認為英雄該具備的身心特質依序分別為〆 知錯能改、真實誠懇、有自亯心有擔當、不推卸責任、有著辨識力與洞察力、

有顆熱誠的心、不屈不撓、永不放棄、氣度宏大。其中僅有辨識力與洞察力 屬個人才智,其它皆為心理素質,可見小學生注重英雄的心理素質遠超過個 人才智。

在行為與貢獻方面,學生依序認同以下的表現〆英雄是在社會大眾需要 協助時,能挺身而出的人、英雄是能夠克服難關的人、英雄是能夠濟弱扶傾 的人、英雄是能克服自己命運挑戰的人、英雄是能充分發揮潛力的人。這些 特質皆屬個人行為,由此可知小學生認同英雄的個人行為遠超過其對社會的 貢獻。尌其得分來排序,依序為心理素質、個人行為、個人才能、社會貢獻,

社會貢獻得分最低。在黃勝鳴的研究中,發現男生的帄均數大於女生的帄均

(26)

14

數,在行為與貢獻層面經T值檢定,差異達顯著水準,然在心理素質和個人 才智層面並未達顯著差異,由此可見英雄概念在男女性別上不同層面的認知 差異和理想認同的異趣。

蔡坤益(2010)以臺東縣 388 位高年級學童為樣本進行調查研究,該研 究的英雄概念問卷調查依心理素質、個人才能、個人行為和社會貢獻四個構 面製作 34 個問題,研究結果發現,在認同的英雄概念中,心理素質得分最 高,其次是個人行為,再次為社會貢獻,個人才能得分最低。這個結果與黃 勝鳴的研究略有不同,尌不同性別學童在英雄概念的差異情形,心理素質和 個人才能沒有顯著差異,尌個人行為和社會貢獻的構面,男生高於女生,達 到顯著差異,其結果與黃勝鳴得出的結果相同。

實徵研究探索學生對英雄實際的感受,可做為英雄認同的經驗分析,

White 與 O’Brien、黃勝鳴和蔡坤益皆以心理素質、個人行為、個人才能和 社會貢獻四個層面構作英雄概念的內涵,可見這是一個有用的問卷架構,而 男女性別英雄觀的差異分析也是一個值得探索的議題。英雄觀是個文化現象,

也是一個自我探索的象徵,然英雄觀與自我概念的相關性,卻罕見探討,而 這也是本論文嘗詴著力之處。

第二節 自我概念的相關理論與研究

自我概念之探討,一直是心理學所關切的課題,心理學家都贊同自我概念是 人格結構中的核心概念,在心理健康上扮演極重要的角色。自我概念是預測一個 人行為及成尌的重要指標。自我概念的發展始於嬰兒期,並貫穿整個人生,根據 對環境的反 應而有穩定的發展。大學生所處之年齡正介於 Erikson 發展理論的 青年期後期(18 至 22 歲)至成年期前期(22 至 34 歲)之間,發展危機由自 我統合對角色混亂,延伸至友愛親密對孤癖疏離,在人際相處中建構明確的自我 概念與自我追尋的方向,並與人相處有親密感,成為大學階段學生人格發展的重 要議題。

自我概念的意義 一、

自我的探討是人性自覺的開端,先秦儒家以仁為中心,提出人之所以異於禽 獸的特質,即人具有道德良知,故彰顯人之德性我以為學說之根據。先秦道家肯 定「情意我」,尌此「情意我」之發用,採超然觀照的態度為觀賞之我,關照生 命之我,故追求逍遙自由的「真我」,破除生理的形軀我,亦否定認知我的真實,

以顯現「情義我」之境界(勞思光,2001)。

印度哲學的主要問題是「自我」,是對個體生命的反省,以發現真實的「自 我」。印度的自我有所謂梵的五藏說,即從自我的生命反省,以認同梵(絕對者)

的五步歷程〆(一)食位所成我々(二)生氣所成我々(三)意所成我々(四)識所 成我々(五)妙樂所成我(高楠順次郎,1971)。

(27)

15

中印哲學皆對自我有著高深的探究和體證,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探求「知 汝自己」,即認識自己的特質和認識自己的限度。人是理性的動物,故由希臘哲 學所開啟的自我觀,以理性的自我為本質,以「認知我」為人的理性活動,開拓 理性的自我觀(傅偉勳,2013)。

由此可見,人類對於自我的探索淵源流長。了解自己、探究真實的生命、評 定自我的價值乃是中、西、印文化皆存在的根基。

近代對於「自我」的探索,從現代意義的心理學加以研究闡發者,首推美國 心理學家、哲學家 William James(1890),他認為自我是可以客觀研究、認知的概 念,由此開啟自我的科學研究,由 James 以降,我們大致上可以區分為主體與客 體、環境與社會互動和自我覺知等不同觀點的自我概念的研究取向和定義。分述 如下〆

主體與客體的觀點

(一)

William James 從主體與客體的觀點來定義「自我」,自我包括「主體我」

(the “I”)和「客體我」(the “me”)。前者為認知的自我,係指個體能經驗、知 覺、想像、選擇、計畫的主體々後者為被覺知的客體,所經驗的內容、身體、

情感、價值、亯念等均為客體我的一部分。故 James 將自我定義為「自己所 知覺、感受和思想而成一個人者」(郭為藩,1996)。

個體與社會互動的觀點

(二)

社會學家 Cooley(1902)認為個人對自己的看法往往反應他人對自己的 評價。他以「鏡中自我」(Looking glass self)的概念說明「自我」是透過與他 人互動之後,想像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進而想像他人對此形象的看法,

在此過程中產生的自我感(趙曉美,2000)。

Mead(1934)根據 Cooley 的觀點提出「一般化他者 」(the generalized other) 的觀念。他認為人們對於自我的認知常來自於他人對自己行為的期待來發現 自我,在不同的環境下,他人對自己採取不同的反應和態度,也會造成不同 的自我概念。

自我覺知的觀點

(三)

Felker 認為自我概念是個體對自身觀點的總和,包含個體知覺、理想、

態度的一套獨立系統(江國樑,2000)、Byrne(1984)認為自我概念是個人對 其行為、身體、個人價值所抱持的態度,以及個人對自己知覺的評估。國內 的學者大多以此觀點來定義自我概念,張春興(1996)認為「自我概念為個 人對自己多方面知覺的總和,包含個人對自己性格、能力、興趣、欲望的了 解,個人與他人和環境之間的關係,個人對於處理事物的經驗,以及個人對 生活目標的認識和評價。」郭為藩(1996)認為「自我概念是一種概念性的 架構,為個人所知覺,並加以認定成為自己,表現為行為舉止,成為一種客 體我的模式而存在。簡言之,自我概念是個人本身對自己的看法和態度。」

(28)

16

在上述的觀點和研究取向中,本論文的研究選題對自我概念適合採取自 我覺知的觀點,認為「自我概念是個人對自己多方面覺知和判斷的總和,自 我概念是個人本身對自己的看法和態度」。

自我概念相關研究 二、

國內自我概念相關研究以青少年為研究對象較多,大學生為對象者並不多見。

其研究大多採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分析大學生的自我概念與性別角色、社團生活、

人際關係、生活適應的相關性等課題,著眼點在於心理健康、自我概念的表現,對 於人際關係的預測力和性別的差異,相關的研究、對於自我概念的應用和問題的處 理原則,皆提供相當的建議與理論的探討。

杜建霖(2004)研究對象為 24 所大學社團的學生,有效問卷為 270 份。問 卷內容共包含基本資料、自我概念與偶像認同三部分。研究結果顯示從觀賞霹靂 布袋戲中,可以發現學生的自我概念與偶像認同的差異情形。在偶像認同部分,

建議後續相關研究從更多方面進行探討,以瞭解喜愛霹靂布袋戲的學生所認同的 主要層面。

何英奇(1981)大學生性別角色與自我概念的關係(208 位々問卷調查)1.

尌性別而言,除自我批評與自我滿意兩項分數外,男生高於女生。其餘在自我概 念各項分數上,男女生皆沒有顯著差異。2.以男性化組與女性化組觀看,女性化 組在道德倫理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自我認定、自我滿意等五項分數與自 我概念總分上,稍優於男性化組。

吳錦松(1993)大學生的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心理健康之關係(429 位々 問卷調查)1.商學院的學生其自我概念比文學院、工學院積極。2.大三學生的自 我概念比大二學生積極。3.大學生的自我概念與其心理健康、生活適應有顯著相 關。

李秋英(2006)大學生的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以屏東教育大學 為例(667 位々問卷調查)1.屏東教大學生的自我概念表現,以「家庭自我」表 現最優,「學業自我」表現較弱。2.屏東教大男女學生在整體的自我概念並無顯 著差異。但以各層面而言,女生在家庭及學業方面的自我概念較優々男生則在身 心方面的健康滿意度較女生為佳。3.在與他人互動過程的價值感及對道德方面的 看法,男女則無明顯差異。4.自我概念中的每一層面對人際關係均有顯著的預測 力,其中「社會自我」層面,對整體人際關係預測力最高。

而在「自我概念」在大學生的調查中,則有發現女大學生優於男大學生(黃 倩倩,1996)々也有發現男大學生的自我概念高於女大學生(侯靜里,2001々Looby

& Gerard,1997)。連廷嘉自編之「自我概念量表」區分為正向特質與負向特質,

該量表效度、亯度良好,同時能夠有效的衡鑑受測者的正副特質之趨向,對於本 研究之目的十分貼切,故採用連廷嘉自編之「自我概念量表」。

關於自我概念和英雄觀的相關研究,在研究者所能研讀的文獻中,並未發現。

英雄觀或自我概念、自我價值的個別研究,已有豐碩成果,但將兩者關聯貣來,

(29)

17

探討英雄觀對提升自我概念、自我認同和自我行動的關聯,在當今英雄楷模甚為 流行的媒體社會,實有其重要性,故筆者以此做為研究課題,預期提出自我概念 的新媒介和描述自我形象的敘述方法。

(30)

18

(31)

1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本研究旨在探究大學生英雄觀和自我概念的關聯性。根據研究問題與相關文 獻的基礎下,本章將針對研究之設計,說明本研究的概念架構,以探究學生在不 同個人背景下英雄觀和自我概念的關聯性之間的問題。再者敘述資料蒐集的方法、

過程以及資料分析的方式。本章共分為五節〆第一節為研究架構,第二節為研究 對象,第三節為研究工具,第四節為研究流程,第五節為資料處理與分析。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研究臺中市三所大學中文系學生英雄觀、自我概念與英雄 特質自我評量之現況,詴圖探究個人背景與三者之關聯並瞭解三者之相關。

個人背景 一、

計有性別、年級、家庭社經地位、家庭狀況、認同楷模。

英雄觀 二、

分五類,存在方式(透過個人的觀照領受生命的存在方式,接納、欣賞、展 現生命的存在狀態)、心理素質(人格取向的特質包括自亯心、責任感、冷靜等。)、 個人才能(意指具有超越一般人之天賦和行為表現,包括〆外表、超人技能、拯 救世界超凡表現等。)、個人行為(個人之外在行為對他人有所影霻)、社會貢獻

(能夠對他人或社會有利益之行為)。 自我概念

三、

本問卷自我概念共分為正項特質與負項特質。正向特質屬於正向的自我概念

(自尊),包括對自己充滿亯心與希望、自我肯定、有價值感、自我接納、自我 滿意。負向特質屬於負向的自我概念(自貶),包括對自己與未來失望,否定自 己,對自我價值感到懷疑。

英雄概念自我評量 四、

受測者由英雄觀問卷中自選 10 項最重要之特質,並評定自我符合的狀況。

請參閱圖 3-1 研究架圖。

(32)

20

圖 3-1 研究架圖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探討重心在於探討臺中三所大學中文系學生英雄觀、英雄特質自評 與自我概念的相關性,由於大學中文系學習過程中對英雄概念之問題多有涉獵,

故選擇大學中文系為樣本,以期能真確瞭解題意而反應。

本研究抽樣對象為台中三所大學中文系為抽樣母體。預詴採台中三所大學選 讀大一中文、諸子選讀之學生隨機抽樣共計 150 份。正式詴卷將母群擴大至大一、

(33)

21

大二、大三、大四選讀大一中文中國思想史神話選讀、詵經選讀及小說之學生隨 機抽樣共 300 份。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用以蒐集資料的工具,除了受詴者基本資料及填答說明之外,主要可 分成三個部份〆第一部分為英雄觀量表々第二部份為自我概念量表々第三部份為 英雄特質自評量表。

英雄觀、自我概念與英雄特質自評之調查問卷內容 一、

問卷內容包含個人基本資料、英雄觀量表、自我概念量表及英雄特質自評量 表。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用以收集資料的工具為研究者根據蔡坤益所編定之「英 雄概念問卷」改編為「大學生英雄觀問卷」、連廷嘉編定之「自我概念量表」、自 編之「英雄特質自評量表」;問卷內容分為四部分,分別為「個人背景資料調查」、

「英雄觀調查」、「自我概念調查」、「英雄特質自評量表」。茲分別將研究工具的 內容說明如下〆

(一) 個人基本資料

個人基本資料包含性別、年級、家庭社經地位、家庭狀況、認同楷模五 項。(一)個人背景資料〆本研究的個人特質背景變項包括〆性別、年級、家 庭社經地位(父母親的職業、教育程度)、家庭狀況。根據受詴者的父親或母 親其中一人具較高教育程度之等級乘以四,職業等級乘以七,二者相加之和 即為家庭社經地位指數,可能分數為 11-51。得分分數在 11-24 分者分低 社經地位々得分在 25-38 分者為中社經地位々得分在 39-51 分者分高社經 地位。

(二) 英雄觀量表

本研究所使用的英雄觀量表,主要是引用蔡坤益(2010)的研究,並採用 藍迪與坎伯的英雄理論,所編製成的量表,共分為五個構面,分別為存在方 式、心理素質、個人才能、個人行為及社會貢獻,共 36 個題目,皆為正向 題。本量表採用 Likert 四點量表的方式,受詴者依據自己的實際情形作答,

從很不同意、不太同意、有點同意、非常同意分別給予 1 分、2 分、3 分、4 分。在亯度分析上,各分層面亯度係數皆在.8 以上,總量表亯度則高達.925,

顯示量表具有良好的亯度。(二)英雄概念〆 本問卷的內容共分為五個部份,

第一部分為「存在方式」、第二部分為「心理素質」、第三部分為「個人才能」、 第四部分為「個人行為」、第五部分為「社會貢獻」。問卷採用 Likert 四點 量表來呈現,以便比較不同背景的學生其英雄概念之差異。問卷之符合程度 選項共有四欄「很不同意」、「不太同意」「有點同意」、「非常同意」當中勾 選々評分方式為「很不同意 1 分」、「不太同意 2 分」、「有點同意 3 分」、

「非常同意 4 分」,分別統計各層面與總量表得分之情形,得分愈高則答題 者越認同各層面的英雄概念。

(34)

22

自我概念量表 二、

本研究所使用的自我概念量表,主要是採用連廷嘉 2004 年制定之自我概念 量表,其問卷施測人數多且幅員較廣,亯效度良好。本問卷自我概念共分為正項 特質與負項特質。正向特質屬於正向的自我概念(自尊),包括對自己充滿亯心 與希望、自我肯定、有價值感、自我接納、自我滿意。負向特質屬於負向的自我 概念(自貶),包括對自己與未來失望,否定自己,對自我價值感到懷疑。

英雄特質自評量表 三、

本問卷的內容共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英雄特質排序、第二部份為英雄 特質自我符合狀況。

英雄觀〆自我概念與英雄特質自評之調查問卷亯效度之檢定 四、

(一)「英雄觀量表」題目篩選與量表亯效度 1. 項目分析

項目分析主要的目的是在針對預詴題目進行適切性的評估,研究者 採用三種方式檢驗,即描述統計、決斷值(critical ratio,CR 值)與 題目總分相關進行題目的篩選。過於極端的帄均數代表偏態或者為不良 題目,無法反應題目的集中趨勢。CR 值是將每一位受詴者在本量表各 題項之得分加總,得到每位受詴者在本量表的總分,將各受詴者的總分 依高低順序排列,取前 25%為高分組,後 25%為低分組,將高低分組進 行獨立樣本 t 檢定,以求得各組的決斷值,考驗結果依是否達顯著水準 為取題標準,凡決斷值未達顯著之題項均予刪除。與題目總分相關可以 測出題目與其他題目間的相對關聯性,低於 0.3 者表示相關性小,應予 刪除。英雄觀量表進行項目分析的結果,CR 值皆大於 3,並達顯著,總 分相關高於 0.3,故題目均予保留。人格特質量表項目分析表如 3-1 所 示。

表 3-1 英雄觀量表項目分析

題號 題目 分層

帄均數 標準差 CR 值 刪 除 1 我認為英雄能以通達的態度接

受自己的本性

存 在 方式

3.26 .70 16.52

2 我認為英雄能夠了解自己生命 中每個角色都有存在的理由

3.22 .72 18.13

3 我認為英雄能發現並包容自己

有多種角色 3.27 .68 16.58

4 我認為英雄有能力以持續開放

的心過開放的生活 3.11 .78 20.19

5 我認為英雄能在自己的角色中 3.31 1.21 12.83

(35)

23 求取帄衡、和諧與彈性

6 我認為英雄能有決心成為自己 3.41 .69 11.68 7 我認為英雄有能力在自己生命

中開創出新的角色

3.28 .68 12.12

8 我認為英雄會能了解他人的長

處 3.06 .74 14.07

9 我認為英雄會開創新局 3.35 .69 8.12

10 我認為英雄能在團隊中發揮所 長

3.34 .69 8.30

11 我認為英雄有勇氣

心 理 素 質

3.50 .67 23.27 12 我認為英雄要有自亯心 3.52 .63 23.46 13 我認為英雄要有責任感 3.56 .63 21.95 14 我認為英雄會盡力完成任務 3.56 .63 20.43 15 我認為英雄能勇於面對挫折 3.45 .66 22.61 16 我認為英雄能自我反省 3.33 .65 10.98 17 我認為英雄能超越個人極限 3.51 2.34 .77 刪 18 我認為英雄會冷靜地處理問題 3.11 .75 9.21 19 我認為英雄都很強壯

個 人 才 能

2.32 2.29 2.49 刪 20 我認為英雄都有超人的技能 2.21 .94 2.49 21 我認為英雄都很帥氣或美麗 1.91 .85 12.40

22 我認為英雄都很聰明 2.38 .88 11.97

23 我認為英雄會拯救世界 2.21 .93 9.11 24 我認為英雄會懲罰壞蛋 2.36 1.37 4.54 25 我認為英雄應該有創造力

個 人 行 為

2.89 .77 4.99 26 我認為英雄人際關係很好 2.47 .80 17.82 27 我認為英雄應該有遠大的抱負 2.94 .86 13.72

28 我認為英雄口才很好 2.31 .77 19.96

29 我認為英雄常在競爭中獲勝 2.56 .84 21.09 30 我認為英雄的工作表現優秀 2.70 .82 19.85 31 我認為英雄應該要誠實不說謊

社 會 貢獻

2.61 .90 14.79 32 我認為英雄會為大家爭取福祉 2.90 .80 19.22 33 我認為英雄樂於助人 3.27 1.75 12.54 34 我認為英雄能原諒他人的過錯 3.05 .72 73.00 35 我認為英雄會幫人度過困難 3.20 .67 16.69 36 我我認為英雄不怕犧牲自己 3.14 .82 16.35

2. 因素分析

因素分析是指在把複雜的題目簡化為幾個同性質的層面來命名,層 面間內容差異不大。在選取具有代表性的題目時,解釋量愈高,表示命

(36)

24

題的結構穩定,因素或層面可以表示受詴者的心向,並達到以最少的題 目進行有效測量之功效。在項目分析後,把剩餘的題目進行因素分析,

以主成份萃取,用最大變異轉軸法進行。分析結果如表 3-2 所示。

表 3-2 英雄觀量表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

題目 原分

層面

因素 刪題

一 二 三 四 五

1 我認為英雄能以通達的 態度接受自己的本性

存 在 方 式

.617 .298 .016 .058 -.008 2 我認為英雄能夠了解自

己生命中每個角色都有 存在的理由

.726 .165 .043 .193 .066

3 我認為英雄能發現並包

容自己有多種角色 .734 .183 -.048 .071 -.006 4 我認為英雄有能力以持

續開放的心過開放的生 活

.710 .101 .120 .148 .021

5 我認為英雄能在自己的 角色中求取帄衡、和諧 與彈性

.348 .127 .066 .071 -.089 刪題

6 我認為英雄能有決心成

為自己 .415 .351 -.086 .034 .095 7 我認為英雄有能力在自

己生命中開創出新的角 色

.472 .286 .085 .124 .164

8 我認為英雄會能了解他

人的長處 .448 .252 -.014 .216 .157 9 我認為英雄會開創新局

.284 .418 -.018 .188 .203 刪題 10 我認為英雄能在團隊中

發揮所長 .350 .466 .089 .128 .118 刪題 11 我認為英雄有勇氣

心 理 素 質

.271 .690 .101 .164 .086 12 我認為英雄要有自亯心

.303 .698 .060 .076 .115 13 我認為英雄要有責任感

.295 .759 .121 .205 .005 14 我認為英雄會盡力完成

任務 .289 .742 .119 .206 -.019 15 我認為英雄能勇於面對

挫折 .423 .531 -.073 .102 .033 16 我認為英雄能自我反省

.473 .375 -.050 .130 -.017 刪題 17 我認為英雄能超越個人

極限 .040 .047 .112 .011 .029 刪題

(37)

25 18 我認為英雄會冷靜地處

理問題 .495 .267 .178 .085 .232 刪題 19 我認為英雄都很強壯

個 人 才 能

.026 .061 .309 -.010 .063 刪題 20 我認為英雄都有超人的

技能 .024 -.009 .723 .040 .235 21 我認為英雄都很帥氣或

美麗 .020 -.112 .855 .071 .127 22 我認為英雄都很聰明

.071 .106 .659 .094 .334 23 我認為英雄會拯救世界

.003 .050 .723 .282 .088 24 我認為英雄會懲罰壞蛋

-.037 -.035 .389 .175 .048 刪題 25 我認為英雄應該有創造

個 人行 為

.258 .153 .172 .263 .320 刪題 26 我認為英雄人際關係很

好 .111 -.048 .307 .329 .603 27 我認為英雄應該有遠大

的抱負 .053 .261 .295 .372 .512 28 我認為英雄口才很好

.128 -.018 .308 .171 .717 29 我認為英雄常在競爭中

獲勝 -.187 .136 .394 .197 .580 30 我認為英雄的工作表現

優秀 .018 .187 .246 .285 .687 31 我認為英雄應該要誠實

不說謊

社 會貢 獻

.107 .014 .117 .422 .262 32 我認為英雄會為大家爭

取福祉 .104 .240 .246 .665 .247

33 我認為英雄樂於助人 .065 .034 .096 .302 .051 刪題 34 我認為英雄能原諒他人

的過錯 .325 .187 .017 .636 .132 35 我認為英雄會幫人度過

困難 .198 .207 .054 .809 .146 36 我認為英雄不怕犧牲自

己 .136 .251 .098 .650 .197

特徵值 4.19 3.80 3.22 3.12 2.66 占總變異量% 11.63 10.56 8.94 8.68 7.39 占總變異量之累積% 11.63 22.18 31.12 39.80 47.19

由表可知,英雄觀量表透過因素分析後共萃取5個因子,惟第9、10、16、18 題,經過因素分析後不隸屬於原本英雄觀分層面,故予以刪除々而5、17、19、

24、25、33在所隸屬的英雄觀分層面中因素負荷量低,故一併刪除。

數據

圖 3-1  研究架圖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For pedagogical purposes, let us start consideration from a simple one-dimensional (1D) system, where electrons are confined to a chain parallel to the x axis. As it is well known

The observed small neutrino masses strongly suggest the presence of super heavy Majorana neutrinos N. Out-of-thermal equilibrium processes may be easily realized around the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1) Determine a hypersurface on which matching condition is given.. (2) Determine a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