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舒曼《大提琴協奏曲,作品一二九》CD 版本比較

第四章 舒曼《大提琴協奏曲,作品一二九》之演奏詮釋

第五節 舒曼《大提琴協奏曲,作品一二九》CD 版本比較

筆者選擇大提琴界中的當代名家,迪普雷(Jacqueline Du Pré, 1945-1987)及馬友友做 為有聲資料的比較和分析,選擇前者的原因為迪普雷擅長以耐人尋味的音樂詮釋,根據

(一)迪普雷(Jacqueline Du Pré)之演奏版本

【表 4-3】CD「版本一」資訊

唱片名稱 舒曼:鋼琴協奏曲,大提琴協奏曲(Schumann: Piano Concerto、Cello concerto)

出版公司 金牌大風(Gold Typhoon Music)

指揮 費雪狄斯考(Fischer-Dieskau),巴倫波因(Daniel Barenboim) 演出者 大提琴/迪普雷(Jacqueline Du Pré)

鋼琴/巴倫波因 (Daniel Barenboim)

樂團/倫敦愛樂(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第一樂章速度較為和緩,許多長音換弓位置使用上半弓,聲音感覺比較像是握在手 心裡,音色會比較細膩,情感包覆在每一個音之中,不同與其他版本,有些部分的速度 較不前進,甚至有點停頓感,「再現部」的「主題一」帶著激情但又隨即低落,與「呈

22 此大提琴協奏曲為英國作曲家艾爾加晚年的作品,因為迪普雷擅長演奏此曲,為其作品 的代表演奏家之一,也被採用為英國女大琴家迪普雷的傳記電影《無情荒地有琴天》(Hilary and Jakie)中的主題曲。

56

示部」做比較,再現部」的「主題一」較為前進並有生命力,長音的延伸度也較有張力,

整個樂章音色聽起來,抖音比較細微,不是很炫麗型的抖音,音色的對比不會很誇大,

與迪普雷演奏的艾爾加 E 小調大提琴協奏曲的音色相較,音色的厚度和張力有很大的不 同,因為舒曼的音樂講究音色內斂,而不是外放華麗的表現。

第二樂章的速度緩慢,抖音的方式較第一樂章放鬆,屬於比較軟的音色,像是一種 哀求的口吻,「主題一」很平靜地演奏,轉入第三樂章前的段落,使用好幾個滑音表現 音程的大跳,速度不斷的趨前,進入第三樂章。然而,舒曼給第三樂章的速度標題「十

分活潑快速的」,筆者認為,迪普雷的速度不算活潑,而是比較穩定的感覺,每個音很 輕鬆但是非常清楚,迪普雷的手腕鬆緊適切,多用食指與拇指咬絃,運弓較為穩定,聽 起來也很舒服,此外,在音樂的情境中較無掙脫枷鎖的勝利,少了一種雄性的霸氣,而 是比較具有女性柔和細緻的詮釋,但在「尾奏」末段速度轉為很快,一口氣撐到最後結 束全曲。

整首曲目聽起來,筆者覺得這是一個比較「冷靜」迪普雷,不是說音樂不美、不動 人,而是迪普雷的激情被憂愁環伺,沒有得到抒解和釋放,但迪普雷自己很喜愛舒曼的 錄音,筆者認為,由於艾爾加的協奏曲讓迪普雷被套上了一貫的形象,然而,迪普雷的 大提琴音樂是多元的,他將舒曼帶有悲劇的內省淨化,而用大提琴唱出無限延展的餘韻 走向最後的光明。

57

(二)馬友友(Yo-Yo Ma)之演奏版本

【表 4-4】CD「版本二」資訊

唱片名稱 舒曼:大提琴協奏曲(Schumann: Cello concerto) 出版公司 索尼音樂(Sony Music)

指揮 戴維斯(Sir Colin Davis) 演出者 大提琴/馬友友 (Yo-Yo Ma)

鋼琴伴奏/艾克斯 (Emanuel Ax)

樂團/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 (Bavarian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曲目 舒曼《A 小調大提琴協奏曲,作品一二九》

(Schumann: Cello concerto in A minor, op.129) 舒曼《幻想曲,作品七十三》

(Schumann: Fantasiestücke op. 73) 舒曼《慢板與快板,作品七十》

(Schumann: Adagio and Allegro in A-flat major, op.70) 舒曼《五首大提琴與鋼琴的風格民謠》

(Schumann: 5 stücke im Volkston für Violincello und Klavier op. 102)

我心中「理想的」典範與馬友友的詮釋唱法相當雷同,速度的韻律感、音樂的濃密

58

筆者認為馬友友將個人的風格融入在舒曼的音樂,在長的樂句中有緩與急的變化,

和迪普雷演奏較弱的音量和婉轉的唱法相比,馬友友以較肯定的音色音量詮釋,可以聽 到不斷的能量在累積並等待迸發的時機,「尾奏」的速度比較積極和充滿朝氣,以輝煌 的氣勢做結束。

(三)綜觀迪普雷與馬友友之 CD 版本比較

嚴格說起來,筆者沒有最喜歡、最想效法的版本,因為每一次聆聽不同版本都有 不同的心得,在練習的過程中,遇到的瓶頸和問題都會因練習的階段有所不同,所以 筆者建議在聽 CD 時,可以一口氣欣賞完全曲,從完整性的演奏之中分析演奏家們的 層次分配,情感的鋪陳,音樂的大方向和架構;此外,也可以針對特定片段擷取,仔 細研究其音色和詮釋,欣賞之後也不是一個音一個音的去揣摩,而是必須先消化這些 聽覺的刺激,再進行練習找尋自己與演奏家們詮釋的平衡點。

最初練習時,筆者個人偏好較激情和具有能量的詮釋,速度感才可以支持「協奏 曲」應有的炫技,也追求音色的飽滿,經歷研究文獻和樂曲分析理性探討,針對舒曼 作品中「完美音色」定義就在筆者心中產生了疑問,如果把音拉的太滿,過於「健康 爽朗」的音色,這不符合舒曼的性格,也許就是要帶有一點點遺憾和失落,才接近舒 曼的風格特色,所以,筆者認為在練習中要有所取捨和拿捏,然而在筆者聽了迪普雷 的演奏,便解答了這個問題,迪普雷的音色,彷彿舒曼撐起羸弱的身軀行走於河畔,

那一份空虛就是一種性格;第二樂章的速度,倘若擔心速度太慢而導致音樂無法流動,

59

這份擔憂其實是演奏功力不足,才會想要一直將速度推前,來彌補音色的空洞,也就 是為何可從「慢板」樂曲看出演奏家們的實力。

筆者推斷演奏家們在練習與演奏時,相同片段會有不同的技巧運用,例如在第三 樂章的「主題一」,練習過程時,要刻意咬緊每一個音,讓右手可以確認位置,最後 到達演奏階段時,才讓手腕放鬆。此外,在第二樂章雙音抖音部分,筆者推薦是馬友 友的版本,馬友友的抖音詮釋得較有層次,先以安靜開始再將抖音擴大做漸強,但筆 著認為其實最難的是完全平穩且在小聲內做到沒有接縫的抖音,這比馬友友做「漸強 式抖音」困難,但是這就是身為演奏者必須做的選擇和判斷,因為最難的技巧未必是 最適合的演奏方式,每個人、每首樂曲、每個舞台,每個時間,因為各種因素的不同,

演奏者都要去做調整以達到追求的效果。透過比較 CD 版本來學習演奏家們箇中精華,

期待自己的演奏更加卓越,但筆者明白,喜歡誰、崇拜誰,都不是首要重點,而是,

內化大師們的音樂,成為自己的靈魂。

60

音樂歷史中的舒曼,誠如美術歷史中的梵谷( Vincent Willem van Gogh, 1853-1890 ),

「把最美好的藝術的留給世界,而把瘋狂留給自己」。 每當舒曼的音樂入耳,我便徜徉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