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關於霍爾斯特的《第一組曲》

第一節 英國軍樂隊的發展

東征時,軍隊以使用「蕭姆管」(shawm)29、「風笛」(bagpipe)、「號角」(trumpet)

30及「鼓類」演奏音樂,以提昇軍隊士氣來幫助作戰。

8 甫鼓」(Davul)35,因此被稱做「Zurna-Davul 樂隊」。到了十七世紀(巴洛克時 期)再加入了「長形小號」(Boru)36、「銅鈸」(Zil)、「碗鼓」(Kös)37, 和「塔架鈴」(Turkish Crescent)38等樂器。39

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勢力從十八世紀初開始逐漸地衰退,對於歐洲各國已不 Wind Band (CA: Winds Publications, 1985), 135.

33 據說其他兵種也都有專屬軍樂隊,如騎兵。同註 31。

9

Haydn, 1732-1809)、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乃至於進入十九世紀的作曲家如卡爾‧韋 伯(Carl Maria von Weber, 1786-1826)、舒伯特(Franz Schubert, 1797-1828),及 葛令卡(Mikhail Glinka, 1804-1857)等人的作品,皆有其元素在內,可見土耳其

10

貳、中世紀至十九世紀中期的英國軍樂隊發展

英國最早在文獻上有關管樂器出現在戰爭之中的記載,是在一首描述 1333 年

「哈利登山戰役」(The Battle of Halidon Hill)43的「敘事曲」(Ballad)中,曲中 描述風笛、號角和鼓,在戰場上震耳欲聾地奏響著。在文藝復興時期,軍樂隊也 開始有了組織化,騎兵會使用號角,步兵則使用「鼓笛」(fife)及鼓。文獻上記 載大約是在亨利八世(Henry VIII, 1491-1547)時,鼓笛逐漸取代了風笛,與號角 及鼓一起在戰場上使用。44

英國軍樂有了較具組織的發展,應是從十七世紀歐洲的「三十年戰爭」(Thirty

Years' War, 1618-48)45期間開始。在此之前,歐洲的軍力都是臨時招募而來,戰 後即解散。此時形成常備軍隊後,要訓練士兵依照一致的步伐、節奏集體行走,

因而展生了「進行曲」(March),軍樂也成為軍隊中發展的重點。英國在 1644 年的「馬斯頓荒原戰役」(The Battle of Marston Moor)46之後,建立了第一支的 常備軍,政府也明文規定陸軍的每個騎兵或步兵連都要配一位號角手及一至二位

http://www.timreynish.com/pdf/british-wind-music-before-1981.pdf (accessed Feb. 18, 2019).

45 十七世紀初,歐洲因宗教問題而引發的戰爭,但最後卻成為歐洲各國間利益及權力的爭奪 戰。

46 發生於 1644 年 7 月 2 日,是 1642-1651 年英國內戰(English Civil War)中的一役。

47 Esmail Khalili, Gustav Holst’s Suite in E-flat, Op. 28a: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Original Manuscript and Later Editions (MM diss., Texas A&M University-Commerce, 2009).

11

在十七世紀歐洲的軍樂隊所使用的樂器還是以蕭姆管與鼓為主,十七世紀後 半葉開始,由蕭姆管改制而成的「雙簧管」(Hautbois)48便代替了蕭姆管。查理 二世(Charles II, 1630-1685)流亡法國時,便看到路易十三(Louis XIII, 1601-1643)

當時法國宮廷著名的「雙簧管合奏團」(Les Grands Hautbois du Roi)49,進而仿 效,於 1678 年左右將「雙簧管」與「低音管」帶入了英國,取代了蕭姆管。英國 爾(Georg Friedrich Händel, 1685-1759)的《皇家煙火》(Music for The Royal

Fireworks, HWV 351, 1749)中,就可見得到這樣的樂器編制,只是人數更為龐大。

十八世紀中葉前,「單簧管」經由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的介

12

紹進入了英國,在後半葉也很快地加入了英國軍樂隊的行列之中。53

「七年戰爭」(Seven Years' War, 1756-63)54期間,英國軍團大量成立自己部 隊裡的軍樂隊。當時,成立軍樂隊成為各軍團間的榮譽與驕傲,也是軍備相互競 兵衛隊」(Grenadier Guards)57樂隊編制,也包含了一支長笛、六支單簧管、三支 低音管、一支無鍵小號、三支自然號、兩支蛇形號及一名打擊人員,共十七人。58 30.001.0001/omo-9781561592630-e-0000040774 (accessed Feb. 18, 2019).

13

十八世紀軍樂隊所演奏的樂曲還是以進行曲為主,大部分是由樂隊指揮譜寫,

小部份由其他作曲家譜寫,如海頓在 1790 年第一次拜訪倫敦時,便譜寫了幾首的 軍隊進行曲給當地的軍樂隊。59

進入十九世紀初,軍樂隊編制越來越龐大,1820 年當時的英國「皇家砲兵團」

(Royal Regiment of Artillery)60樂隊,編制上已有兩支長笛、三支雙簧管、十一 支單簧管、三支低音管、兩支無鍵小號、三支有鍵軍號(Keyed Bugle)61、兩支自 然號、三支長號、一支奧菲克萊德號(Ophicleide)62、兩支蛇形號、兩支英國蛇 號(Bass-horn)63,及五名打擊人員,共三十九人。64

十九世紀英國軍樂隊的發展與歐陸有著相當大的不同,1820-1845 年間,奧地 代富魯格號(Flugelhorn)的前身,1810 年由英國人喬瑟夫‧哈利迪(Joseph Halliday, 1772–1827)

所改造發明。

14 樂隊編制的發展。最早出版這種期刊的是「蘇格蘭衛隊」(Scots Guards)66的德 國指揮卡爾‧布賽(Carl Boosé, 1815-1868)。原來布賽只是為自己樂隊演奏需求

1853 年「克里米亞戰爭」(Crimean War, 1853-56)68爆發,1854 年英國 向俄國宣戰,在戰爭開始之前的一場慶祝英國女皇誕辰的閱兵大典上,於黑海兩

15

岸聚集了數千名英國軍隊與其隨行樂隊。在典禮中,所有軍樂隊一同奏起英國國 歌時,卻因為沒有統一的編制及樂譜,照成演奏時混亂不堪,各吹各調,女王在 盟軍面前顏面盡失。有鑒於此,在 1856 年巴黎停戰協定之後,1857 年劍橋公爵喬 治親王(George William Frederick Charles, 1819-1904)69在觀看到法國已從成立軍 事音樂學校得到成功之後,主張採用相同的系統成立軍樂學校,英國「皇家軍事 音樂學校」(Royal Military School of Music)70因此誕生。

1857 年整建過後的皇家砲兵團樂隊的編制如下【表 2-1-1】71。可以發現的是,

16 的司令官約翰‧亞瑟‧卡格希爾‧薩默維爾(John Arthur Coghill Somerville,

1872-1955)更有信心推展軍樂隊原創音樂的寫作。編制無法統一的狀況到 1921 年則有了一個重大的突破,薩默維爾於十二月七日召開了一次會議,所有軍種的 軍樂隊指揮都出席了這場會議。在這場會議之中,明訂出軍樂隊中所使用的樂器

72 同註 47。

17

及人數。最小的室內樂隊是二十人,室外樂隊則是二十五人,以及向上增加至五 十人的樂隊編制,如下【表 2-1-2】73。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排除了「細管上低音 號」於編制之外,以及「中音薩克管」、「次中音薩克管」,不管樂隊編制最多 只使用一支。由表中可以發現,現今管樂團所使用的樂器配置與其已經幾乎相同。

霍爾斯特於 1922 年首演及而後出版的《F 大調第二組曲為軍樂隊》作品二十八第 二號(Second Suite in F for Military Band, Op. 28, No. 2)74,也就以這樣的編制修 訂了自己在 1911 年所寫的原稿,將細管上低音號刪除。75

73 Jon C. Mitchell, From Kneller Hall to Hammersmith: The band works of Gustav Holst (Tutzing:

Verlegt Bei Hans Schneider, 1990), 112.

74 本文之後將其《F 大調第二組曲為軍樂隊》作品二十八第二號,統一簡稱為《第二組曲》。

75 Jon C. Mitchell, “J. A. C. Sommerville and the British Band in the Era of Holst and Vaughan Williams,” in The Wind Ensemble and Its Repertoire, ed. Frank j. Cipolla and Donnald Hunsberger (New York: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Press, 1994), 116.

18

【表 2-1-1】英國皇家軍事音樂學校 1921 年會議明訂編制表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