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藝術理論中的情感表現

一、 達文西《論繪畫》與《最後的晚餐》的探討

達文西在《論繪畫》中寫道:「一個好的畫家應該畫好兩樣主要的東西:人 和人的心靈意向。……繪畫中最重要的事是人物的體態應表現出他的內心狀態,

如渴望、鄙視、憤怒和同情等等。……」所以達芬奇筆下每個人物都是有情感、

有思想的。為了達到這個目地,他也建議畫家應該隨身帶著速寫本,以便「……

把人們談話與爭執的神態與動作記錄下來,要以極快的筆觸畫在速寫本上。……

保留這些速寫,作為你探索形式的參考。」事實上這也正是達芬奇自己平時的習 慣。可以想像,長久以來一直在觀察人們言談舉止和心理關係的達芬奇,在創作

《最後的晚餐》(圖 3)時已經累積了可觀的經驗。

圖 3 達文西 《最後的晚餐》手稿

(參考資料:李賢文,《達文西藝術論》,頁 27。 )

一幅圖畫或任何人物被創作出來,都應該使人一看就能從人物的姿態,輕易 認出他們的思想活動(如圖 4、5)。因此,你如果要畫一個品德高尚的人正在說 話,要讓他的手勢,像是理所當然伴隨著良善的言辭那般,同樣的,如果想描繪 一個性情野蠻的人,就讓他的動作兇猛激烈,像是朝聽眾猛烈揮動胳膊,腦袋和 胸膛都往前衝,超出他腳的位置,好像在追隨著他的雙手。

17

圖 4 達文西 人物手稿

(參考資料:李賢文,《達文西藝術論》,頁 28。 )

圖 5 達文西 人物手稿

(參考資料:李賢文,《達文西藝術論》,頁 28。 )

你若想表現一個人對著一群人講話,應考慮他要處理的事務是什麼,並使他 的動作適切於這樣的談話主題。也就是說,如果他是具有說服力的,就讓他的動 作與此相符,如果他手邊的議題是將會引起爭論的,就讓演說者的右手手指握住 左手的指頭,收起兩邊較小的手指,臉部表情保持警覺,轉向群眾、嘴巴微張,

好讓他看起來像是在說話;如果他是坐著的,就畫他的頭向前傾,讓他看起來像 是準備要站起來了。如果你筆下的演說者是站著的,要讓他身軀跟頭部都朝著群 眾,整個人略微的俯身向前。這一邊的群眾呢,你必須表現他們全體注視著演說 者的臉,安靜而專注的聽著,一副十分敬佩的模樣,畫一些老人嘴角向下緊抿,

對他們所聽到的話表示驚訝,他們的面頰佈滿皺紋,眉毛抬高、在前額造成一道

18

19

筆者以達文西《最後的晚餐》這件作品借古喻今,說明其畫面裡的人物姿態 和「信任」的內涵。《最後的晚餐》是米蘭的聖瑪利亞.格拉齊耶隱修院餐廳內 牆上的一幅壁畫。這是一幅富有戲劇力量和會話邏輯的名作。達文西選擇了這樣 一刻予以描繪:當耶穌說:「我實在的告訴你們,你們之中有一個人要出賣我。」

使徒們就甚憂愁,一個個的問他說:「是我嗎?」這時,使徒中經歷了人類的全 部情感反應:從驚恐、憤怒和懷疑,都表現在敏感的面部表情和手勢中,而這些 面部表情和手勢是探索每一個人物心靈深處的最佳途徑(如圖 6、7)。在這一過 程中,只有被孤立的反叛者猶大心裡明白。他的身軀向後移動,臉上出現深深的 陰影,一隻手抓著對他命運攸關的盛有 30 塊銀元的錢袋。耶穌對他說:「看哪,

那出賣我之人的手,與我一同在桌子上。」12

圖 6 達文西《最後的晚餐》左側局部 圖 7 達文西《最後的晚餐》右側局部 (參考資料:李賢文,《達文西藝術論》,頁 31。 ) (參考資料:李賢文,《達文西藝術論》,頁 31。 )

據說,達文西在米蘭尋找當地的人民,而畫出畫面裡使徒們的模樣。他花費 了長時間漫步在監獄中,尋找適合想像中的猶大該有的面部表情,真正呈現了讀 者想像中猶大模樣。另外,以這幅畫的形式,達文西充分刻畫著使徒們當下的騷 動情形。他相信,畫中的圖應該讓人們能夠容易地認可他們的態度和頭腦想法,

也就是清楚的觀察到畫中人物的表情態度。確實地,《最後的晚餐》舉例證明出

12 威廉˙弗萊明 瑪麗˙馬里安著 宋協立譯,《藝術與觀念》。北京:北京大學,2008。頁 286。

20

那種信仰,表達了圖中應有的情感和心理現實主義。使徒們被安排在四個小組 中,而耶穌位於畫中心,達文西將耶穌放在畫中間,主要目的是以透視和三角的 形式,象徵著三位一體的觀念,提供了平靜和穩定的空間。而相對的是,使徒們 的動作和面部表情,卻在耶穌欲宣布背叛者時表達出他們驚訝的感覺。

筆者在此次以現代人互動情感意識為發想的創作想法來源,確實也受到《最 後的晚餐》的啟發,進而開始思考人與人的互動中,存在著許多的內心情緒和防 衛性而所表現出來的舉動和姿態,無不為緊緊相關,正如現代人戴著假面示人,

人前人後不一樣,這也是讓筆者在研究和創作中著迷的地方。同樣的,從人群的 互動姿態來看,我們可以在古典的藝術作品中,尋找以達文西《最後的晚餐》為 發想的作品不計其數,以當時文藝復興時期就已經有藝術家延續這樣的形式作 畫,例如委羅內塞,在其創作的一件值得探討的作品《利未的家宴》(圖 8)中,

整體結構即是以《最後的晚餐》當作出發點,從 12 位使徒轉變為大約 50 個人物 的大型創作,此種畫面結構類似的作品還包括了《迦拿的婚宴》(圖 9),但筆者 仍就特別在意的是畫面裡頭人與人之間的表情與姿態的變化,充分表現了人物的 情感和他們之間的互動。甚至是畫家自己成為畫面裡頭的角色之一,而與朋友在 其內的畫面內容傳達也格外的生動有趣,戲劇性張力十足。

圖 8 保羅.委羅內塞《利未的家宴》1573 年 5.54m×12.8m

(參考資料:威廉˙弗萊明 瑪麗˙馬里安著 宋協立譯,《藝術與觀念》,頁 312。 )

21

圖 9 保羅.委羅內塞《迦拿的婚宴》1563 年

(參考資料:威廉˙弗萊明 瑪麗˙馬里安著 宋協立譯,《藝術與觀念》,頁 314。 )

二、 從「寫實主義」探討當代社會

一八三O年代以後,產業革命的成果明顯的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此際發展的 寫實主義繪畫,完全將目光投注於周遭日常生活現實環境中,恰好與擴大現實世 界的浪漫主義的戲劇性、非日常性形成對比。

「寫實主義」一詞早在十九世紀初的哲學領域即已出現,但直至一八三六年 新聞記者蒲朗許使用這個名詞,才確立了寫實主義的美術基礎,一八四O至五O 年代成為主張明確的「寫實主義」。寫實主義要求正確、完全、忠實地描寫當下 生活的社會環境,譬如庫爾貝等畫家利用寫實的技法,描繪當時不太被重視的農 民和勞動者,所代表的理念恰巧與學院理念反其道而行,成為具有革命性的開創 之舉。

寫實主義代表人物庫爾貝在一八六一年發表了一篇宣言:

繪畫,就其根本而言,是種具體藝術,因此它只能涵括真實與實存事 物的表達。它是一全然物質性的語言,這語言當中的每個字都指涉可見可

22

23

表現論美學家科林伍德(R.G. Collingwood, 1889-1943)主張藝術應該表現情 感,情感的表現是藝術至高無上的目的,即認為藝術必然與情感有關,且有喚起

24

25

26

命運持消極悲觀態度,否定人類整體生存意義,用自然性對抗人性,悲觀地看待 技術與現代物化生活,精神迷網、信仰迷失、無節制的享樂、與自暴自棄的悲觀 主義混雜,以致精神靈魂沉湎於物化生活而難以自拔。19

尼采的時代正流行著達爾文(Darwin)學說,以及薛林(Schelling)、黑格 爾(Hegel)、叔本華(Schopenhauer)的思想,同時普魯士軍事行動使得德國在

19 光明網,(當代虛無主義批判),http://www.gmw.cn/01gmrb/2007-05/22/content_610433.htm,2013 年3 月 2 日檢索。

20 黃尹姿,<尼采的真理觀與知識觀:權力意志的一種表現型態>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1997。頁 5。

27

第三章 創作表現與實踐歷程

筆者在本研究中以探討繪畫中的內在情感表現為主軸,再藉由情緒傳達以姿 體和群體互動的方式,表現「信任與不信任」這個主題。另一方面也試圖創作出 能夠與觀眾產生共鳴的繪畫作品,在內在與外表的兩個面向之中,找尋新的繪畫 詮釋方式。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