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血流限制──再灌流的的效果與機制

測驗的方式改為 65%的一次最大反覆重量 (Repetition Maximum) 的最大反覆次數,則 使用Flossband 無法加速肌力恢復,也無法降低受試者的痠痛程度 (Gorny & Stoggl, 2018)。

即使對下肢使用Flossband 似乎沒有降低痠痛程度的情形,但是將 Flossband 應用於上肢 的DOMS 時,卻發現受試者的痠痛程度明顯降低 (Prill, Schulz, & Michel, 2019)。除此 之外,在一些下肢傷病個案研究中的治療過程加入 Flossband 也發現個案的疼痛程度相 較使用前顯著下降 (Borda & Selhorst, 2017; Cage, Warner, & Stevenson, 2018; Weber, 2018),

且於手術後使用Flossband 可以降低患肢的腫脹程度 (Kage & Patil, 2018)。

由前段可知,運動後使用 Flossband 或許具有加速恢復肌力、降低肌肉痠痛程度、

降低組織受傷造成之疼痛程度及腫脹多種功用。然而,Flossband 看似具有非常多的效果 及用處, 但是目 前無 充足之研 究解釋 Flossband 作用的效果與其機制。Driller 與 Overmayer (2017) 認 為 Flossband 的機制來自於血流限制──再灌流 (Blood Flow Restriction──Reperfusion,以下簡稱血流限制) 與 Sanctband 公司所稱之海綿效應相似;

然而目前仍無明確證據說明 Flossband 的效果由血流限制造成,且也無直接之證據指出 纏繞Flossband 後確實可以破壞筋膜產生 Sanctband 公司宣稱的效果。

第二節 血流限制──再灌流的的效果與機制

血流限制──再灌流是一種透過壓脈帶加壓肢段使該處組織產生缺血 (Ischemia) 之 反應並在鬆開壓脈帶後產生血管舒張而有較多血液灌流量的理論。現今血流限制通常用 於提升運動表現、訓練、術後復健、減緩疲勞等處;由於利用血流限制提升運動表現通 常在運動或測驗前介入,因此又把這種方式稱為缺血性預處理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IPC)。在過去的研究中發現連續 7 天,每天 4 組 5 分鐘的 IPC 可以提升受試者於 Keirin 騎乘表現測試 (Keirin Cycling Performance) 中的表現 (Lindsay et al., 2017),在其他研究 中也發現IPC 可以提升全力騎乘腳踏車 3 分鐘 (3min Cycling all-out)的功率和縮短 5 公 里計時測驗的時間 (Bailey, et al., 2012a; Griffin, Ferguson, Gissane, Bailey, & Patterson, 2018)。透過 IPC 也可以減少跑步時的乳酸堆積速率 (Bailey, et al., 2012b),延緩肌力運

7

動的疲勞產生 (Barbosa et al., 2015; Tanaka et al., 2016),降低運動中 RPE 增加速度 (Cruz, De Aguiar, Turnes, Pereira, & Caputo, 2015)。

然而,IPC 雖然可以提升運動中的表現,卻無法消除等長收縮運動或是等速肌力運 動後產生的疲勞 (Halley, Marshall, & Siegler, 2018, 2019)。有些人為了降低運動後產生的 疲勞,於運動後使用血流限制的技術,這種在運動後使用以促進恢復的方式稱為間歇性 加壓技術 (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 Technology, IPCT)。目前已知 IPCT 具有消 除術後或腳踝扭傷產生之腫脹的效果,也可以促進組織修復 (Khanna, Gougoulias, &

Maffulli, 2008; Tessari, Tisato, Rimondi, Zamboni, & Malagoni, 2018),消除 DOMS 的痠痛 程度及恢復因 DOMS 而減少的關節活動度也是 IPCT 的功用之一 (Franz et al., 2018;

Haun et al., 2017; Heapy et al., 2018)。然而,大多數 IPCT 的研究都未發現運動後以 IPCT 處理後,肌力有所恢復,僅發現IPCT 可以促進恢復踩踏腳踏車之功率 (Arriel, De Souza, Da Mota, & Marocolo, 2018; Beaven, Cook, Kilduff, Drawer, & Gill, 2012; Cochrane, Booker, Mundel, & Barnes, 2013; Haun et al., 2017)。

為了確認 IPC 及 IPCT 是否產生血流限制的機制,學者使用非侵入式的 NIRS 測量 受試者在接受IPC 及 IPCT 處理時的肌肉氧飽和度,其中包含 TSI、O2Hb、HHb 及 tHb,

還有透過超音波觀察血流變化。研究發現在 IPC 處理時,TSI、O2Hb、tHb 皆呈現下降 的趨勢,而 HHb 則呈現逐漸上升的趨勢,在 IPC 的再灌流期前述四項數值之趨勢皆與 處理時相反;以IPCT 處理時則發現,血流量呈現逐漸減少的趨勢 (Bailey, et al., 2012a;

Barstow, 2019; Caru, Levesque, Lalonde, & Curnier, 2019)。然而,IPC 在介入過程中與使 用Flossband 介入過程不同,纏繞 Flossband 後,通常會執行低強度運動,此過程與另一 利用血流限制方法相似。這種方法稱為血流限制訓練 (Blood flow retriction training, BFR)。

因此本研究僅討論BFR 過程中之血流或肌肉氧飽和度,以了解使用 Flossband 時變化。

在比較是否使用BFR 的低強度運動中發現,單純執行低強度運動所提升之 HHb 顯著低 於使用BFR (Lauver, Cayot, Rotarius, & Scheuermann, 2017);在 80%1RM 之肌力訓練、

80%1RM 之 BFR 及 20%1RM 之 BFR 間比較也發現 BFR 於兩種強度下可使 HHb 增加 的程度顯著高於僅執行肌力訓練 (Biazon et al., 2019)。IPC、IPCT 與 BFR 用以限制血流

8

之壓力通常介於130 至 220 毫米汞柱 (mmHg),此範圍為確實能造成血流限制之壓力,

因此本研究選取120 及 180mmHg 之壓力纏繞觀察巫毒帶產生之血流限制效果。

本節探討血流限制之應用效果與其介入當下之血流、氧飽和度變化。IPC 可以提升

運動表現,IPCT 則可以消除腫脹、降低肌肉痠痛程度,但無法恢復肌力。在血流及氧飽

和度方面則得知,IPC、IPCT 及 BFR 皆於介入過程中產生 HHb 增加之情形。因此若於 本研究中發現纏繞Flossband 當下產生相同情形,可以推測使用 Flossband 可能確實可以 限制血流。

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