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行動導覽系統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行動導覽系統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分為三節,,分別從「行動導覽系統」、「擴增實境」、「行動擴增實境」

三個面向進行探討。

第一節 行動導覽系統

本節先是探討行動導覽、再探討行動導覽介面設計。

壹、行動導覽

「導覽」的涵義為:「引導觀覽,是藉由一種有意的安排,來施行引導活動,

經由導覽人員來進行,以達到某種教育計劃性的目的(歐雅芳,2004)」。導覽是 經由第三者的引導與傳達,所產生的認知與獲得豐富的資訊(吳麗玲,2000)。

Edson 與 Dean(1994)提出,導覽為讓事物更可以被理解,亦或給予事物特殊 意義的過程,意義上有三:(1)解釋或澄清;(2)翻譯或說明;(3)依據個人對 藝術方面的理解作表現或陳述。吳麗玲(2000)歸納導覽為一種溝通的過程、服 務觀眾的方式並且具有教育性。導覽提供各種環境資訊,使觀眾可以順利找到特 定的地方,以確保在參觀過程的舒適與安全,對參觀路線提供建議,使觀眾可自 由參觀(Loomis,1987)。藉由導覽的引導,參觀者可對環境、展品等產生瞭解,

以獲取更豐富的資訊以達教育目的。導覽解說具備有資訊、引導、教育、娛樂、

宣傳、靈感啟發等六大功能(Grinder& McCoy,1985)。訊息本身並非解說,必須 經過加工處理、詮釋與再組合才能成為解說(鐘昌修,2002)。吳佩修與朱斌妤

(2001)提出解說為一種結合多種範疇的藝術,不管其展現的內容是科學、歷史、

或建築上的。針對不同的遊客特性而建立不同的解說層次與內容,以配合不同興 趣與年齡層次的遊客(鐘昌修,2002)。解說媒體係在解說過程,傳播者將其解

6

說訊息傳遞給觀眾時所需的各種工具與方法(張明洵、林玥秀,2002)。行動導 覽系統即為使用手持裝置作為解說媒體中介,與使用者進行引導、解釋、教育之 過程。導覽能讓使用者瞭解整體空間資訊的情境,保持使用者方向感,避免方向 錯亂並降低認知超載(Lai & Danaher,1999)。整體資訊的環境意象與體驗意象,

是印象形成之基礎(Reynolds,1965),為一種組織、選擇與解釋外在資訊產生內 化的認知過程(Kolter&Armstrong,2000)。

張明洵與林玥秀(1994)將解說媒體分為「人員導覽」與「非人員導覽」兩 RFID)、全球定位系統(GPS)等,讓使用者進行訊息擷取或接觸的動作(宋曜 廷、張國恩、于文正,2006)。行動導覽普遍具備:高互動性、較佳的學習效果、

整合多種媒介並可攜帶、小型化等的特色(杜慶真等人,2006)。AoKi 與 Woodruff

(2000)提出目前行動導覽系統依照所能支援的導覽功能,分成三種「互動層次」,

7

路向伺服端擷取資料,或直接擷取內建於行動載具上的資料庫。

Aoki 與 Woodruff(2000)仍認為,結合這三層次的互動更能提供貼心服務。比 如在兩層次的互動上,再加上電子羅盤對使用者面向或動作判斷,可以將展品的 研究中(Chu,Hwang,&Tsai,2010),每位小學生手持一台 PDA,並且外接 RFID 讀取器,以辨識標籤,取得提示訊息,藉由數位科技的附註,學習辨識蝴蝶的外

8 常出現的資訊架構與瀏覽問題,也可能再行動網頁重新上演。Laurini 與 Servigne

(2007)提出網頁選單常用的六種隱喻手法,為網頁服務適應小螢幕需求而改變

9 空間資訊最為有效的方法(黃婉婷、賴進貴, 2007)。Robinsonet al.(1984)提出 用圖的三階段,分別為:

10

3. 地圖詮釋(Map Interpretation)

理解環境中所呈現出的空間特徵,並對其地理現象做合理的描述,並解 釋地圖與真實環境之間的關聯性。

祝勤捷(2001)提出網頁介面設計的原理分為四大類十二項,分別為第一類

「畫面設計」,原則為使用熟悉的語言文字、螢幕畫面設計一致性、減少使用者 的記憶負擔、簡潔美觀的畫面設計;第二類「內容」,原則為使用明確的項目與 指引、階層式的資料呈現、增強系統的互動性、網站的權威性;第三類「使用支 援」,原則為對使用者的支援、提高網站的有效及可靠性;第四類「傳輸與連結」, 原則為合理的下載速度、定時得更新連結。儘管此原則主要應用於網頁上,但也 有部分項目是用於行動載具介面導覽設計。

綜合上述的看法,使用純文字導覽介面設計,無法充分讓使用者對整體環境 有初步概觀的認識,因此,地圖在表達空間、分布、定位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可 藉助地圖學上地理資訊的表示方法,讓使用者更能清楚知道自身在環境空間的關 係。除此之外,介面設計原則應螢幕畫面一致性、簡潔美觀、明確指引、階層式 的呈現資料,並有互動性,以減輕使用者使用系統時的負擔。

1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