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表徵

表徵(representation)是指將現實世界的事物用以抽象或符號化的形式來呈現代表 的歷程;在認知心裡學中,表徵則是指將訊息處理譯碼而轉換成另一種形式,以便吸收、

儲存或運用的歷程(張春興,1996)。Paivio將人類的表徵系統分為兩種,一種是文字表 徵系統,專門處理語言相關的訊息;另一種是非文字表徵系統,專門處理圖像相關的訊 息。文字表徵與非文字表徵兩系統在結構及功能上相異卻又各自獨立,當兩系統運作而 使表徵間產生連結,進而儲存概於兩系統中,即為雙元編碼論(dual coding theory)。

表徵是以布魯納(Bruner)的認知表徵理論為基礎開始發展,之後由Paivio將人類的表 徵系統分為文字表徵系統(verbal representation system)以及非文字表徵系統(nonverbal representation system)。

一、 表徵的類型

認知心理學的代表人物─布魯納(Bruner)將人類對於環境周遭的事物,經由 知覺而將外在物體或事件轉換為內在心理事件的過程,稱為認知表徵(cognitive representation)。意指人類經由認知表徵的過程獲得知識。布魯納將認知表徵的發 展,分為以下三個階段(引自張春興,1996):

1. 動作表徵(enactive representation)

三歲以下的幼童需要依靠動作來認識這個世界,即從中獲得知識。

2. 形象表徵(iconic representation)

兒童可藉由對物體的心像(mental image)、照片、圖形等來學習,即可 獲得知識。

3. 符號表徵(symbolic representation)

運用符號、語言文字作為依據的求知方式。當認知發展到達此階段,表示 學習者已能用抽象思考的方式獲得知識。

布魯納雖然是依認知發展來區分,但考量在知識經驗上,尤其是求知方式上,

同年齡的學生仍具有很大的個別差異。因此,實際教學時,應視學生實際情況、配 合學生身心發展進行教學,而不是只使用上述所提的某一種表徵。

二、 多重表徵

(一) 多重表徵的意義

在單一表徵中加入了圖形或動畫等其他型式表徵,經由運用數個表徵的結合彌 補單一表徵不足的地方,即可使學習者經由較豐富的資訊獲得知識並理解,且能在 不同的表徵系統間操作,並將表徵與表徵之間作出連結而獲得正確的概念。

(二) 多重表徵的功能

Ainsworth (1999)根據表徵所具有的特性,將多重表徵歸納分為以下三種功 能:

1. 互補角色(complementary roles):學習者可以透過不同表徵、不同資訊者 做出不同的處理及推論,達到相輔相成的。

2. 限制詮釋(constrain interpretation):採用一個對學習者熟悉或較具體的表 徵來協助學習者理解另一個抽象不具體的表徵,或是利用表徵的內在特性 去限制另一個表徵的說明。

3. 建構深層理解(construct deeper understanding):利用多重表徵建構學習者 更深層的知識理解,提高學習者所接受的抽象化,促進增加表徵之間的關 聯及延伸性。

三、 動態表徵

隨著電腦科技發展、多媒體技術不斷提升,學習者可透過動畫模擬或者是虛擬實境 的方式認識科學家所建構的科學微觀世界,還可直接將動態屬性的科學概念視覺化、結

構化,減少學習者進行推測和想像時所造成的心智負荷。針對不同表徵的優缺點進行綜 合分析比較,動態表徵(例:動畫、語音)其優點為能流暢的直接表達動作過程(Lewalter, 2003),還可以提供學習者靜態表徵所無法呈現的完整動態資訊(Lowe, 2003),缺點為 在快速撥放下有容易同時呈現過多或複雜的內容。而相對的,靜態表徵(例:圖片、文 字)其優點為有不隨時間改變資訊的性質,因此學習者可依照各自吸收的速度閱讀並將 內化(Tversky, Morrison, & Betrancourt, 2002),缺點則為無法提供學習者像動畫般連續動 的想像空間。動畫的最大優點就是彌補使用圖片與文字進行教學的缺點,因為動態表徵 所呈現的訊息內容隨時間改變,靜態表徵則不會,此即為兩個表徵的主要不同處

(Ainsworth & VanLabeke, 2004)。由於動態表徵和靜態表徵各有其優缺點,故本研究 將針對此單元使用此兩種表徵類型於教學活動,以便進一步分析比較。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