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解題能力試題的開發

大考中心在「指定科目考試數學考科」和「學科能力測驗數學考科」上,設 定的測驗目標是對測驗考生是否具有下列所指出的解題能力:

C1:能從情境中辨識數學元素並形成問題 C2:能瞭解條件的充分性與一致性

C3:能應用適當的定義、定理或性質

C4:能使用相關的數學知識或策略轉換問題 C5:能使用、修改或推廣程序

C6:能運用推理能力

C7:能檢驗結果的合理性與正確性 C8:能使用數學語言表達解題過程

因此本論文對於解題能力的試題,遵循上述之原則,以九八課程綱要為編排 主軸,參酌九五暫綱及八八課綱及各版本教科書與坊間之參考書、講義、各類競 賽等試題進行選題修題或自行開發,由此編製而成。針對學生的評量施測時,無 法只對解題能力試題作施測,故與嘉徽老師之概念性試題及森游老師之程序性試 題合而為一份試題,選取三所高中,每所三個班級,以每節課50 分鐘的施測時 間實施。在本節中本論文節錄出解題能力試題,每題附上「答案」、「答對率」

(多選題為「得分率」)與「說明」,以供參考。

C

難題。與下一題作比較,可得知當題目所扯到的三角形個數較多,或 跟平常比較不熟悉的圖案時,對學生的困難度就會提高許多,但由答 對率的數據來看,對解題能力試題的設計而言仍是不錯的結果。

3. 如右圖,在ΔABC中,ACBCCDAB,已知AD=1, BD=3, 求tan A

[答 案] 3 [答對率] 66%

[說 明] 跟上題相較之下,本題的答對率非常高,超乎預期(依個人十幾年的任 教經驗,可明顯比較得知國中的幾何訓練,自從都是選擇題的國中基 本學力測驗開始後,就不如以往)。訪問數位學生,她們表示本題圖案 是國中常見的,這個圖所呈現的相似關係以前常做,且有多種的解法 如下: (1)有同學說由直角三角形的母子性質(CD2 = ADCD),就直接

可得知CD,而這樣tan A就知道了,這類同學的數學能力是屬於較優

者,要不然就是國中時被訓練得數學性質都已公式化了。(2)有同學令 x

CD= ,由ΔCADBCD得知兩三角形邊長的比例關係後,即可求 出CD,進而求得tanA。(3)有同學令CD=x,接下由三個商高定理求 出CD,進而求得tan A。由以上可知,國中的數學能力堆疊的多寡,

對這道問題 的作答情形有很大的影響,雖然由答對率使得此題的難度 類別呈現的是易的結果,但該題讓同學有多元的方法解決此題,這也 是設計解題能力試題最好的呈現之一。

4. 如右圖,ABCD是面積為9 正方形,在各邊上取一點EFGH 也形成一正方形,且EFGH 的面積為的5。已知BE> AE (1)試求AE 。 (2)試求tan∠BFE之值。

A B

C

D

A

F E

B

G C H D

[答 案] (1)1 (2)2 [答對率] (1)89% (2)85%

[說 明] 本題之數據及問法的設計經教授及小組成員討論修改後呈現(原來的 數據較不好且直接求tan∠BFE),本題的答對率比上題更高,原本猜 想同學是否因直觀猜測AE =1,BE=2可滿足該題設計的數據,但實際 訪問數位學生之後,學生很輕易地利用四個三角形的全等關係及商高 定理做出答案。此道問題本來就不難,若要測驗學生的解題能力或許 應該去掉第(1)個小題的問法,讓學生自行思考從何下手。

B. 廣義角三角函數

1. 如右圖,四邊形ABCD為一正方形,EFFG,∠CEF =θ,已知EF =a, FG b= ,下列選項何者可以表示此正方形的邊長?

(1)asinθ +bcosθ (2)asinθ −bcosθ (3)acos

θ

bsin

θ

(4)acos

θ

+bsin

θ

(5)asin

θ

+btan

θ

[答 案] (2) [答對率] 28%

[說 明] 本題是改自 93 年指定考科數學乙的題目,另外此題也與前面「銳角三 角函數及其關係」的第2 題相仿,但不因前面做過稍類似(其實學生一 點感覺也沒有,不會覺得類似)而有較佳的成績表現,其得分率兩題差 不多,題中之

θ

為鈍角,對學生而言,要將圖中三角形之解題的關鍵 角度用

θ

表示,其複雜性增加許多,而且也不少學生對廣義角中三角 函數的互補、互餘關係不夠熟悉,因此學生的表現不如想像的好。

2. 若

θ

之終邊落在第二象限,則 3

θ

之終邊可能落在那裡?

(1)第一象限 (2)第二象限 (3)第三象限 (4)第四象限 (5) x 軸上 。

b a

B D

G

A

C

θ

F

E

[答 案] (1)(2)(4) [得分率] 40%

[說 明] 本題非隸屬開發試題,仿間參考書籍常可見到,亦是學校老師常考的 問題,因為該題可強化學生對同界角的表達,而並非直觀認為第二象 限是介於90°與180°之間,由學生的得分率可顯示此道試題是一道不 錯的解題能力試題,學生對廣義角的數學知識仍認識不夠徹底,因為 如此,所以學生三角函數的表現,大大差於之前單元的表現,因為之 前的單元「銳角三角函數及其關係」以國中學過的兩三角形的全等、

相似等性質及商高定理就足以應付,但高中的三角真正的可說是自「廣 義角三角函數」才開始。學習三角函數的不佳現象(成績不好、挫折感 變大) 自此開始,因此教師授此單元時,宜選擇較好的試題,花多一 些的時間,增加學生學習的效能。

3. 設cos

θ

=0,

2 ) 1

cos(

θ

+

α

= ,且0° ≤ <

θ

360°,0° ≤ <

α

360°,則

α

的可能角度 為下列何者?

(1)30° (2)60° (3)90° (4)150° (5)210° 。 [答 案] (1)(4)(5)

[得分率] 14%

[說 明] 由上題的說明當中,可知同學對此單元的學習結果不佳。同學若要能 駕馭這個單元,必須掌握學習此單元的幾個要點: (1)清楚知道廣義角 三角函數的定義。(2)熟悉廣義角當中的三角函數之特殊角與值的互化 關係。(3)廣義角中三角函數的互補、互餘關係。因本題又涉及兩個未 知的角度且需要討論(分

θ

= 90°及

θ

= 270°之情形),困難度當然增加,

由得分率顯示此題為難題,能答對的學生應該是真的把此單元學得很 清楚,由此題再推廣變化(例如將已知條件的cos

θ

=0改成sin

θ

=0),

則更可徹底呈現上述學習「廣義角三角函數」這個單元的三個要點,

此題是一道值得玩味再三的題目。

4. 如下圖,小思、小維兩人分別A 點、 B 點出發( A 點在0°位置,B 點在90°位 置),依逆時針方向跑圓形操場,若小思與小維的速度比是5:2 (即在同時間 內,若小思跑了5°,則小維跑了2 ),試求 °

(1)第一次小思追上小維是在多少度的位置上。

(2)第五次小思追上小維是在第幾象限的位置上。

[答 案] (1)150 (2)1 [答對率] (1)45% (2)19%

[說 明] 第(1)小題由答對率可知其為中偏易試題,而第(2)小題則為難題,有關

“速度--距離--時間"的追趕問題是從小學時代就有介紹的(更具代表 性的是時鐘之長短針的追趕問題),但很多小朋友都覺得不容易懂。訪 問數位第(1)小題答對而第(2)小題答錯的學生,呈現兩種結果,一種是 說由大概的感覺(估算)就可以知道答案;另一種就是由以前學過追趕 問題的觀念得到的,但呈現的想法有兩類,其一是以假設小思每秒可 追5°−2°=3°的想法,則需要90°÷3°=30(秒)方可追上,因此會在

°

=

×

° 30 150

5 的地方追上;而其二是利用代數方程解之如下,設t 秒後 追上,由題意可得5°×t=90°+2°×tt =30故得5°×30=150°。而皆 答對的同學,就是仿上面的觀念再多出360°×4去解罷了(實際上學生 是說下一次追上就是多一個360°,再下一次追上再多一個360°,如此 一一推論解出), 雖然學生沒有列出同界角觀念的式子(老師心中理想 的式子)5°⋅t =90°+360°⋅k+2°⋅t解之, 不過有如上一一推論解出的 想法解出也很不錯了,建議題目再設計第(3)小題,將追上的次數一下 子增加很大(情境變成在跑馬拉松),即例如問第二十次追上會在哪裡,

這樣子可刺激較優秀的學生,將一一的推論,發展出 歸納一般化的 A B

結果,以同界角觀念解出。

C. 正餘弦定理

1. 如下圖,三角形ABC之三邊長為AB=5, BC =6, CA=7,若四邊形ABDE , ACFG皆為正方形,求EG

[答 案] 4 7 [答對率] 29%

[說 明] 本題在坊間的參考書籍、講義應該都可以見到,算是一道很普遍的試 題,若教師有補充過,答對率應該會很高,但是由學生的答對率裹可 知教師應該未補充說明過,因此更可顯示出學生思考解題能力的欠缺

,或沒有培養好解題的思路,嚴格來説這道題目的想法並不難。以個 人的經驗分享以下的教學分析,相信學生可以表現得更好,並且大都 可進一步應對不同圖形的類似題。欲找EG,而跟EG有關的三角形為 ΔAEG,但已知資訊(條件)是ΔABC的三個邊長,所以必須思考這兩個 三角形的關係,發現∠EAG與∠BAC互為補角關係,再利用餘弦定理 即可解之。此道試題的題型是很適合拓展學生的思路,教師與學生可 多多參考,並藉此題的解析想法培養更棒的教學法與解題能力。

2. 有大小兩圓相交於A , B 兩點,如右圖,過 B 有一線段CD交大圓於C,交小 圓於D ,且ACD=45°, ∠ADC =60°,求大圓與小圓之面積比。

[答 案]

2 3

[答對率] 39%

[說 明] 單一個圓來測學生正弦定理的觀念,學生只要

會定理公式,選擇正確的程序操作就可快速的做出來了,但是只要題 目的問法轉個彎(外接圓半徑的關係與圓面積的關係),且又多一個圓,

A

C 45° B 60°D

1 2 A

B P

S T

Q

A C B D

P 試題的困難度對學生而言,就增加非常多了,因此所呈現的答對率會 低些,本題的思考方式與上題相仿,學生對這類的問題可多多整合比 較,一定可以會有更加的學習效能。

3. 如右圖,已知∠PAQ=60°,AB 平分 PAQ∠ ,並以P , Q 為圓心,並分別以 12 為半徑畫兩半圓,若兩半圓皆與 AB 相切,且切點分別為S, T , (1)求AP 的長。

(2)求 PQ 的長。

[答 案] (1) 2 (2)2 3 [答對率] (1)93% (2)32%

[說 明] 經過教授與小組成員的討論後,原本想多佈下第(1)第小題後,學生應 該可以同理將AQ 找出來,而再對ΔAPQ以餘弦定理解得PQ。我們發 現由答對率結果顯示出此題對同學而言仍不能輕易解出,爲更清楚了 解第(1)第小題的引導有否差別,未來可挑選能力相當的幾個班級,分 別給與直接求PQ,或先求 AP 的引導後再求 PQ,或先求 AP 再求 AQ

的引導最後再求PQ ,看看求 PQ 的長的答對率是否會有層次的差異,

這樣就可對學生或試題再做進一步的研究分析。

4. 兩張大小相同的紙,各折出 7 個大小相同的矩形,且其寬度為 1 公分(BC=1 公分),放置如右圖,使頂點 A 重合, P 與另一張紙之折線重疊(點 P 落在CD 上),則

(1)求cos∠PAC。 (2)求BP 。

[答 案] (1)5

7 (2) 5

60°

60°

C D

A B

E [答對率] (1)73% (2)74%

[說 明] 從第(1)小題的答對率可看出,對程度較差的學生,即使很簡單的只是 定義的問題,還是有不會的,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圖形比單純的三角形 複雜一點點。原本預計學生可以第(1)小題做出來的結果,對ΔABP利 用餘弦定理將BP 求出,但有不少同學對ΔACP及ΔABP用商高定理而 求出。從學生的分享做法當中,可發現兩三角形有共同的高的問題(如

[說 明] 從第(1)小題的答對率可看出,對程度較差的學生,即使很簡單的只是 定義的問題,還是有不會的,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圖形比單純的三角形 複雜一點點。原本預計學生可以第(1)小題做出來的結果,對ΔABP利 用餘弦定理將BP 求出,但有不少同學對ΔACP及ΔABP用商高定理而 求出。從學生的分享做法當中,可發現兩三角形有共同的高的問題(如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