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平衡時間來看,在圖 4-9 和圖 4-10 中可以知道,先經過閉眼練習的 CO 組 在中測的開眼成績其水準與 OO 組及 OC 組並沒有顯著差異,而在閉眼測驗時,

OO 組和 OC 組並沒有任何進步的情形,只有 CO 組有顯著的進步。代表先經過 閉眼練習的 CO 組不僅閉眼成績進步,其學習成效還可以遷移到開眼測驗,但只 透過開眼練習的組別則沒有遷移的效果。引導假說的理論中指出在學習的過程中,

如果給予太多的訊息回饋,會導致學習者依賴訊息回饋進行操作,會干擾學習者 自我問題的解決能力 (Salmoni, Schmidt, & Walter, 1984)。因此就因為先開眼的 組別一開始擁有了強而有力的視覺回饋,所以在閉眼測驗中移除掉視覺後像是把 他的枴杖拿掉一樣,其學習表現馬上掉下來,而 CO 組在開眼後因為獲得準確的 視覺參照,馬上表現出和開眼練習組別一樣好的表現水準。

第二節 對於平衡控制的影響

利用平衡幅度和頻率來看三組平衡控制的情形,在圖 4-13 和圖 4-16 可以看 到在開眼測驗,三組的控制表現從中測開始幅度明顯變小,頻率則是維持或是變 快的趨勢,與黃曉穗(2008)的研究中出現一樣的平衡表現,給予同時性視覺的 學習者,會以較多的擺動來維持平衡,而出現較快的頻率。那閉眼測驗從圖 4-15 和圖 4-17 發現,CO 組在中測的平衡幅度變小、頻率也變慢,後測則是幅度變小、

頻率變快,OC 組在中測的平衡幅度變小、頻率變快,後測則是平衡幅度變小、

頻率變慢,由此可知,經過閉眼練習後,其閉眼的平衡控制型態會變成小幅度且 慢頻率,所以少了視覺參照的學習者會表現出小幅度,且晃動較小的平衡控制。

第三節 KR 的引導效果

動作學習的過程中,練習與回饋是兩項重要的因素 (駱宗義、劉有德,2006) , 本實驗中每次練習時給的 KR 回饋是否會造成學習者引導的效果?在圖 4-9 可以 看到,經過前五回的練習後,中測沒有給予 KR 回饋時,學習者的平衡表現水準 依舊保持,後測、保留測驗亦是如此。代表練習時提供的結果獲知能增進表現與 學習,而且沒有引導假說的效應出現。

第四節 建議

未來如果要讓初學者學習全身性平衡技能,在沒有安全疑慮和心理障礙的情 況下,就本研究結果會建議先進行閉眼練習,因為經過閉眼練習不僅閉眼成績進 步,其學習成效可以遷移到開眼表現,是較有效率的訓練方法。但如果沒有安全 感,還是可以先透過開眼練習來建立自信心,再來進行閉眼練習,但需花費較長 的學習時間。

在實驗設計的建議,本研究把平衡板的度數設定為 10 度,對學習者來說過 於簡單,所以在練習的中後期,學習者的平衡秒數都很接近,沒辦法看到更顯著 的表現差異,未來相關研究可以考慮把難度增加;在保留測驗的部分,可以把保 留時間再拉長,應該更可以看出其學習保留效果的差異。本研究只透過平衡板的 幅度變化來比較不同練習安排的學習情形,建議未來可以加入全身肢段來看學習 者在開閉眼的轉換時其平衡協調的變化情形。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石翔至、蔡正中 (2011)。人體平衡能力的評估與訓練成效之探討。中華體育季 刊,25(1),173-180。

成戎珠(1994)。動作發展新理論-動力系統理論之介紹。中華民國物理治療學 會雜誌,1, 88-98。

李玉蘋(1997)。情境干擾對三種倒立技能的學習效果。臺大體育學報,1,

169-194。

林靜兒、卓俊伶、張智惠、謝扶成(2003)。兒童在相對時宜工作的參數學習:檢 驗練習變異假說。臺灣運動心理學報 ,2,47-59。

林威秀、黎俊彥、鄭秀琴 (2002)。人體站立平衡能力之研究-生理特徵與 KAT2000。大專體育學術專刊,91 年度 (下),509-517。

林清和(1996)。運動學習程式學。台北:史文哲出版社。

胡名霞(2006)。動作控制與動作學習(第二版)。臺北市:金名。

陳秀惠、劉有德(2007)。複雜運動系統的學習曲線。體育學報,2,39-50。

陳秀惠、黃曉穗、楊聯聰(2008)。同時性視覺回饋訊息對學習全身性平衡技能 的影響。臺灣運動心理學報,13,39-52。

張智惠、卓俊伶(1997)。練習的安排-動作間與動作內的情境干擾。體育學報,

23,299-310。

黃曉穗(2008)。同時性視覺回饋對平衡技能學習過程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東大學,台東市。

劉有德、謝宗諭、陳秀惠、嚴雅婷、戴遠成、江涵芸、王衍超、李易潔、陳尹華、

鄭光志(譯)(2010)。技能學習的動力:限制導向的觀點。台北市:禾楓。

(Keith Davids,Chris Buttons,& Simon Bennett,2007)

廖庭儀(2002)。自然回饋強度對運動技能學習曲線結構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鄭順天(2013)。回饋型態與順序對國小六年級學童籃球運動動作學習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駱宗義、劉有德(2006)。自我控制學習策略在運動技能學習上的應用。中華體 育季刊,3,85-92。

戴遠成、劉有德(2007)。練習與工作限制對動態平衡姿勢控制的影響。高雄師 大學報,22,23-38。

謝玟娟(2010)。視覺對學習拋環動作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台北市。

二、英文部分

Adams, J. A. (1971). A closed-loop theory of motor learning.Journal of Motor

Behavior, 3, 111-150.

Bernstein, N. (1967). The coordination and regulation of movements.

London:Pergamon.

Horak, F. B., & Nashner, L. M. (1986). Central Programming of Postural

Movements: Adaptation to Altered Support-Surface Configurations.

Journal of Neurophysiology, 55, 1369-1381.

Horak, F. B., Sumway-Cook A., & Black FO. (1988). Are vestibular deficits

responsible for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in children?InsightsOtolaryngol ,3:2

Hoak, F. B., & Macpherson, J. M. (1996). Postural orientation and quilibrium.

New York, IL: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ay, L. & Redon, C. (1997). The control of goal-directed movements in children:

a role of proprioceptive muscle afferents.Human movement science, 16, 433-451.

Keith Davids, Chris Button, & Simon Bennett.(2007). Dynamics of Skill Acquisition:

A Constraints-Led Approach. Illinois:Human Kinetics.

Lee, D. N. & Aronson, E. (1974). Visual proprioceptive control of standing in human infants.Perception and Psychophysics, 15, 529–532.

Lee, D. N. & Lishman, R. (1975). Visual proprioceptive control of stance.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 1, 87-95.

Landin, D. K., Hebert, E. P., & Fairweather, M.(1993). The effects of variable

practice on the performance of a basketball skill.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4, 232-237.

Lee, A. J. Y., & Lin, W. H. (2007). The influence of gender and somatotype on single-leg upright standing postural stability in children. Journal of Applied

Biomechanics, 23, 173-179.

Newell, K. M. (1986). Constrain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ordination.In M. G. Wade & H. T. A. Whiting (Eds.), Motor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Aspects Of

Coordination And Control, 341-360. Dordrecht:Martinus Nijhoff.

Robertson, S. & Elliott, D. (1996). Specificity of learning and dynamic balance.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7(1), 69-75.

Salmoni, A. W., Schmidt, R. A., & Waiter, C. B. (1984). Knowledge of results and motor learning: A review and critical reappraisal.Psychological Bulletin, 95, 355-386.

Schmidt, R. A., & Wrisberg, C. A, (2004) . Motor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3

rd ed.). Champaign, IL:Human Kinetics.

Shumway-cook, Anne, Woollacott, & Marjorie H. (2006). Motor Control translating

research into clinical-practice 3rd. USA:PA.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Turvey, M. T. (1990). Coordination.American Psychologist, 45(8), 938-953.

附錄 附錄一

研究題目:開閉眼介入安排對學習全身性平衡技能之影響 指導教授:陳秀惠 老師

研究生 :曾惇雅

研究單位:國立臺東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 您好:

感謝您參與本次的研究!在您簽下本同意書前,請先詳細閱讀以下實驗相關 內容,以便於幫助您瞭解本研究的程序及相關事項,保障您的權益。本研究目的 在藉由開閉眼透過兩種不同知覺訊息的安排來看學習全身性平衡能力的影響,了 解怎麼樣的練習安排會有較好的學習成效和保留效果,期望對實際運動指導提供 參考的知識。

您在研究過程中將擔任學習者,首先進行站在動態平衡儀上,努力維持平衡 板的水平開眼、閉眼各三次的前測,之後接著練習一天一回合,一回合 10 次,

每次 30 秒的練習。依前測成績會均分到開眼組、開+閉眼組、閉+開眼組,按照 組別的練習安排進行練習,分別在第五天、第十天會進行中測及後測,並於五天 後再進行保留測驗。

關於本實驗參加者的基本資料在未經您的同意前不會告知非本研究之相關 人員。參加者在實驗中如有不舒服或改變意願,可隨時退出本實驗。本實驗所有 過程將於國立台東大學動作行為實驗室進行。經過詳細閱讀並了解以上所述內容,

我 (簽名)同意參與上述研究。

中華民國 年 月 日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