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開閉眼介入安排對學習全身性 平衡技能之影響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開閉眼介入安排對學習全身性 平衡技能之影響 "

Copied!
5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體育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陳秀惠 博士

開閉眼介入安排對學習全身性 平衡技能之影響

研 究 生: 曾惇雅 撰

中 華 民 國 一○三年八月

(2)
(3)

國立臺東大學體育學系 碩士論文

開閉眼介入安排對學習全身性 平衡技能之影響

研 究 生:曾惇雅 撰 指導教授:陳秀惠 博士

中 華 民 國 一○三年八月

(4)
(5)
(6)

謝 誌

六年,在台東留下好多回憶。謝謝爸爸和媽媽在我的求學道路上盡全力的支 持我,讓我可以全心全意地完成我的學業,也謝謝您們總是抱容我的任性,謝謝 大姊、弟弟,在我的身邊關心我,二姊總是最好的聽眾,陪我一起吐苦水、幫我 解決論文的難題,我永遠愛你們。

謝謝親愛的秀惠老師,在行政事務繁忙之餘還常常撥空給予論文上的指導和 協助,陪我走過每一個難關,讓我可以順利的把論文完成,真的很感謝您。謝謝 親愛的有德老師和遠成老師,不辭辛勞的遠從台北和高雄來幫助我,在研究上給 了很多的建議和指導,讓我學到更多也讓論文更加完整。謝謝玉枝主任和各位老 師們,讓我在碩班的兩年裡得到更多的能量,還有最敬愛的范春源導師,謝謝您 總是用您的智慧在提點我們,讓我們可以更好更茁壯。

謝謝一起在五樓的川詠學長、彥廷學長、祥議學長、嘉智學長、仕涵學長、

消告學長、強哥、勞哥、郁芳學姊、普普,因為有你們才能度過艱難的碩一生活。

謝謝尚諭學長和我一起在知本校區趕報告、討論研究,謝謝詞訓學長、藝文學姊、

以亭學姊,給予我課業上的幫助,謝謝師大的上恩學長一起幫忙收實驗,給我論 文上的協助。謝謝 103 級的紹廷、宜徵、明嘉學長、枝榮學長,幫我分擔班代的 事務,謝謝每一位幫助過我實驗的參與者們。

謝謝鐵花的念聖姊、幸妤妹、小游奶奶,因為有妳們,度過好多開心大笑的 時刻,Liwei 哥和 鈞慧姊姊,謝謝你們的鼓勵和支持。還有一路上給我幫助的人 兒們,我都記在心裡了。

謝謝我愛的小矮人們,小爺阿姨、小沁、大長、小白、蔣婷、朱妹,還有我 的美麗佳雯和大寶貝,謝謝你們陪我笑、陪我哭、陪我一起走過青春,有妳們真 的好幸福。

最後,我終於完成我的碩士學位了!!!我愛你們~~~~~~~

(7)

開閉眼介入安排對學習全身性 平衡技能之影響

作者:曾惇雅

國立臺東大學體育學系

摘要

平衡能力不管是在日常生活當中,或是運動情境中都是很重要的 一項能力。目的:透過開閉眼介入練習的安排來探討是否會對學習全 身性平衡技能產生影響,而哪種練習安排會有較好的學習效益。方法:

以24名女大生為實驗參與對象,依據參與者的前測表現均分到控制組

(OO組)與兩組實驗組(OC組)與(CO組),進行不同開閉眼情 境的動態平衡練習。練習後進行中、後測與保留測驗。於測驗中蒐集 累計平衡時間和平衡幅度與頻率來進行分析。

結果:(一)於開眼情境的測驗中,平衡時間和平衡幅度有測驗的主 要效果(F(3,21)=185.33*,F(3,21)=179.51*),平衡頻率則出現組別與 測驗間的交互作用效果(F(6,21)=3.02*)。

(二)在閉眼情境的測驗中,平衡時間和平衡幅度皆出組別與測驗的 交互作用(F(6,21)=19.61*,F(6,21)=5.53*),平衡頻率有測驗的主要效 果(F(3,21)=2.95*)。結論:先進行閉眼練習,不僅閉眼成績進步,

其學習成效還可以遷移到開眼表現,從時效來看是較有效率的訓練方 法。先行開眼的練習效果無法遷移至閉眼情境,但接下來的閉眼練習 也能使學習者達到同樣的效果,能循序漸進的學到平衡技能。

關鍵字:視覺、全身性平衡技能、學習安排

(8)

The Influence of the Sequence With and Without Vision Practice on Learning Whole Body Movement Balance

Advisor: Hsiu-Hui Chen Graduated:Duen-Ya Tzeng Abstract

Balance is an important ability to human beings, not only in the daily life but also in athletic condition. Purpos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 sequence with and without vision practice will effect learning whole body movement balance or not, and which practice came with the better learning efficiency. Method:

Twenty-four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The

participant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of one control group (OO) and two experimental groups (OC& CO) according to their performance in pre-test. After practicing, participants were given middle-test, post-test and delayed test. The data for analyzing were cumulated balance time, balance amplitude and balance frequency by using Two-way ANOVAs (3 groups × 4tset). Results: 1. In with-vision condition, for the test factor, balance time and balance amplitude showed main effect

(F(3,21)=185.33* and F(3,21)=179.51* respectively) while balance frequency showed main effect and interaction effect with the group factor(F(6,21)=3.02*). 2. In without-vision condition, both balance time and amplitude revealed interaction effect (F(6,21)=19.61*, F(6,21)=5.53*

respectively) but balance frequency only revealed main effect in the test factor (F(3,21)= 2.95*). Conclusion: First practicing without vision on learning whole body movement balance, not only improve in the test of without vision but also transfer to the performance in with vision

condition. If practiced with vision first, the performance couldn’t be transfer to without vision condition. But participants can also learn the whole body balance gradually.

Key words: vision, whole body movement balance, practice scheduling

(9)

目 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次... iii

表次... iv

圖次... v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3

第三節 名詞解釋與操作性定義...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5

第一節 運動技能學習相關理論... 5

第二節 平衡的控制與理論... 9

第三節 視覺訊息提供與技能學習的相關文獻...10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 12

第一節 實驗參加者...12

第二節 操作與實驗設計...12

第三節 實驗流程...13

第四節 實驗器材...13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處理...15

第四章 結果 ... 16

第一節 平衡時間...16

第二節 平衡控制...26

第五章 討論與結論 ... 43

第一節 對於平衡結果表現的影響...43

第二節 對於平衡控制的影響...43

第三節 KR 的引導效果 ...44

第四節 建議...44

參考文獻 ... 45

中文部分 ...45

英文部分 ...46

附錄 ... 48

附錄一...48

(10)

表 次

表 4-1 開眼測驗平衡時間描述統計量表 ...17

表 4-2 開眼平衡時間變異數分析摘要報表 ...19

表 4-3 閉眼測驗平衡時間描述統計量表 ...21

表 4-4 閉眼平衡時間變異數分析摘要報表 ...23

表 4-5 閉眼平衡時間-單純主要效果事後比較摘要表 ...24

表 4-6 開眼測驗平衡幅度描述統計量表 ...26

表 4-7 開眼平衡幅度變異數分析摘要報表 ...28

表 4-8 閉眼測驗平衡幅度描述統計量表 ...30

表 4-9 閉眼平衡幅度變異數分析摘要報表 ...32

表 4-10 閉眼平衡幅度-單純主要效果事後比較摘要表 ...33

表 4-11 開眼測驗平衡頻率描述統計量表 ...35

表 4-12 開眼平衡頻率變異數分析摘要報表 ...37

表 4-13 開眼平衡頻率-單純主要效果事後比較摘要表 ...38

表 4-14 閉眼測驗平衡頻率描述統計量表 ...39

表 4-15 閉眼平衡頻率變異數分析摘要報表 ...41

(11)

圖 次

圖 2-1 Schmidt 運動基模理論 ... 6

圖 2-2 吸引子景觀 ... 7

圖 3-3 實驗設計 ...12

圖 3-4 動態平衡儀 ...14

圖 3-5 開眼目標物 ...14

圖 3-6 高速攝影機 ...14

圖 3-7 反光球 ...14

圖 3-8 場地布置 ...14

圖 4-9 學習過程曲線圖 ...16

圖 4-10 開眼平衡時間描述統計量 ...18

圖 4-11 開眼平衡時間邊緣平均數描述統計量 ...20

圖 4-12 閉眼平衡時間描述統計量 ...22

圖 4-13 開眼平衡幅度描述統計量 ...27

圖 4-14 開眼平衡幅度邊緣平均數描述統計量 ...29

圖 4-15 閉眼平衡幅度描述統計量 ...31

圖 4-16 開眼平衡頻率描述統計量 ...36

圖 4-17 閉眼平衡頻率描述統計量 ...40

圖 4-18 閉眼平衡頻率邊緣平均數描述統計量 ...42

(12)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平衡能力的發展可說是一個很典型的感覺統合能力之發展,維持人體平衡及 對空間的定向感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工作(石翔至、蔡正中,2011)。在激烈或快 速的肢體活動時,如打球、跳舞、衝浪或體操選手行走於平衡木等動作,能維持 身體姿勢穩定與平衡控制的能力,對於動作的完成與傷害的預防更是重要(林威 秀、黎俊彥、鄭秀琴,2002),在許多運動競賽項目中,若要保持高水準的運動 表現,除了良好的肌力與耐力外,平衡往往都是必須具備條件之一。而日常生活 中,站立、走路、跑步、爬樓梯等,動態平衡姿勢控制也扮演著非常重要角色(戴 遠成、劉有德,2007)。Lee 與 Aronson (1974)在 「移動房間」 的實驗中發現,

視覺於不被察覺的情況下前後移動時,原本靜止站立的實驗參與者,身體出現明 顯的擺動。從實驗結果可以發現,外加的視覺會影響與平衡控制直接相關的體感 覺和前庭覺,甚至在有些運動情境中會由視覺來主宰知覺與動作的互動(陳秀惠、

黃曉穗、楊聯聰,2008)。

除了視覺以外,體感覺和前庭覺對於平衡控制也扮演相當重要的地位。在實 驗控制上,Sumway Cook 與 Black(1988)曾以開閉眼、戴上頭套或站在固定或 移動基底的操弄,來檢驗視覺、體感覺或前庭覺對於站立平衡控制的影響。結果 顯示三種訊息來源對於平衡控制都有其影響,但是在其中一種來源被移除或者不 正確時,個體會轉而仰賴其他訊息作為控制平衡。在學習過程中,如何安排這些 訊息值得進一步探討,而在運動技能學習的研究中,以操弄視覺的方式最為方 便。

Lee 與 Lishman(1975)指出當人類在學習一項新技能時會增加對視覺訊息 的依賴,當動作進入自動化期視覺依賴會降低,本體覺依賴會增加。謝玟娟(2010)

在視覺對學習拋環動作的影響研究中提出,專家組在關節的控制和拋環離標的距

(13)

離其穩定性都是閉眼優於開眼組。此研究結果間接支持了 Lee 與 Lishman (1975)

的論點。而另一方面, Robertson 與 Elliott(1996)讓初學者用最快的速度閉眼 或開眼走過平衡木,雖然訓練情境不同,在遷移測有視覺訊息時都能有不錯的表 現,但閉眼組更優異,鄭順天(2013)則在回饋型態與順序對國小六年級學童籃 球運動動作學習之影響的實驗中,也得到保留測驗中閉眼組優於開眼組的結果。

因此,雖然學習末段對於視覺的依賴可能降低,轉而仰賴本體覺,但是透過練習 的安排讓初學者及早利用本體覺,亦可能有助於學習。基於此,研究者以開閉眼 介入順序的實驗探討平衡板技能的學習,實驗中發現(曾惇雅,2013),先透過閉 眼後開眼來訓練的組別其成績略優於先給予視覺後閉眼的組別。然而,因為研究 對象數量不足,練習時間不夠長等因素,效果未達顯著,希望透過更完整的實驗 設計來了解這樣的學習安排所帶來的影響。

(14)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一、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的研究背景,本研究希望以全身性平衡技能學習中,透過開閉眼介 入學習安排來探討其對於技能表現的影響。研究問題為:

(一) 結合開閉眼的練習與開眼的練習對於全身性平衡技能學習之 影響是否有所差別?

(二) 開閉眼介入的順序不同對於學習全身性平衡技能之影響是否 有所差別?

二、研究假設

基於上述研究問題,本研究假設如下:

(一) 結合開閉眼的練習與開眼的練習對於全身性平衡技能學習之 影響有所差別。

(二) 開閉眼介入的順序不同對於學習全身性平衡技能之影響有所 差別。

(15)

第三節 名詞解釋與操作性定義

一、開閉眼

本研究是指透過開眼直視前方目標物來接收視覺訊息的練習,與透過閉上眼 睛只透過本體覺和前庭覺訊息的練習。

二、全身性平衡技能

本研究是指站立在動態平衡儀的平衡板上,保持水平的平衡技能。

三、學習安排

本研究指的學習安排是指於練習過程中,介入不同順序的開閉眼練習之安 排。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本研究學習者限定在女大學生,身體活動功能與視覺能力正常,

排除不同性別與身體活動功能異常者的學習情況。

二、在本實驗中,平衡技能為在動態平衡儀上站立的姿勢控制和平衡 維持能力。

(1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運動技能學習相關理論

一、閉鎖環理論

Adams 在 1971 年提出閉鎖環理論 (closed-loop theory) ,他認為人可以利用 各種感覺訊息的回饋功能控制長時間、持續性和慢速的動作技能,閉鎖環理論解 釋學習初期必須依賴其動作表現的回饋訊息形成一個參考值,利用此參考值,可 以一直修正錯誤的動作直到最接近真實動作,這個參考值形成的記憶痕跡代表最 正確的動作(林清和,1996)。記憶痕跡負責引發動作,而知覺痕跡,是負責動 作執行、控制與評估的機制,具有錯誤偵查與修正能力的功能,它會不斷地與正 確的參考值作比較並且修正動作,經由反覆的動作及回饋修正後達到完成動作之 最終目標 (Adams,1971)。但在 1993 年 Lankin,Hebert,與 Fairweather 指出閉鎖環 理論無法解釋第一次動作的產生和變異練習可以提高學習效果的現象,因為許多 動作技能學習的情境在實際運動情境當中,是可藉由變異練習來提升運動的技能,

而在快又複雜的運動技能中,在選擇動作參數前還要先經過回饋的歷程,反應時 間上是來不及的(林清和,1996)。

二、基模理論

閉鎖環理論在經過學者們檢視並提出質疑後,Schmidt 在 1975 年提出基模理 論。基模理論主要是以運動程式的觀點解釋動作的形成,認為中樞神經系統是行 為的主要控制系統,只須經由已建立的基模中尋找適當、類似的基模而產生動作。

Schmidt 認為要透過學習來發展此動作基模,而形成動作基模有四種訊息來源:

(一)初始狀態(initial condition):執行動作前的訊息瞭解,包括動作前身體的 位置、四肢的空間感、周圍環境的狀態與目標距離等訊息。

(二)產生動作反應的特定性(response specification):在執行某一動作時,有 關肢體的方向、力量、速度、必須有其特定的規格或參數,這些有相關的動作反

(17)

應參數必須被儲存。

(三)動作反應的感覺結果(sensory consequence):對於動作反應的感覺結果通 常發生在運動中或運動後,包括視覺的、聲音的、本體感受器的回饋。

(四)動作反應的結果(response outcome :也就是對動作結果的獲知,動作者 被告知動作反應與真正動作間的差異。

此四種訊息會暫時儲存在短期記憶中,經過不同情境下的反覆練習並以摘要 或抽象的方式產生連結,形成動作基模。其練習過程中所發展的動作基模有兩個 層次,第一種是回憶基模,第二種是再認基模,回憶基模主要負責動作的啟動,

藉由過去動作反應結果組成動作程式參數,在不同的練習情境,改變動作程式的 參數,產生不同的運動結果,若個體對某一類別的動作技能能夠建立穩固的回憶 基模,在面對新的運動情境時,便可根據回憶基模所提供的訊息決定動作參數,

發展出新的動作。再認基模主要是負責動作的控制,強調學習者在尚未完成動作 前就依據預期的感覺結果得知動作反應是否正確,也就是在過程中經由感覺的結 果與最後之結果互相比較,如果個體能建立穩固的再認基模,在面對新的反應情 境時,便能夠以內在感覺回饋預測、評估真實的外在動作結果,並可用來修正回 憶基模,而穩固的再認基模是透過不同的學習經驗,且要有足夠的訓練量與多樣 化練習經驗,才能夠建立(Schmidt, 1975)。如下圖:

圖 2-1. Schmidt 運動基模理論(引自林清和,1996)

(18)

三、動力系統取向理論

從不同的角度去探討動作學習,過去的動作學習理論總是以大腦中樞神經為 出發點,它支配了人類的一切行為動作,Bernstein (1967) 提出自由度問題,要 達到動作協調就必須先控制各肌細胞的自由度,要解決如此多的自由度問題,那 麼大腦中樞神經的工作量想必非常驚人,而要做出快且正確的反應動作,又必須 經過訊息的輸入、大腦處理,再由動器輸出的過程,這些動作可說是難上加難 (黃 嘉君、楊梓楣,2008)。因此動力系統觀點認為,人是一個複雜系統由許多次系 統組織而成,而大腦、脊髓、肌肉及骨骼等這些次系統又分別被分配在不同部位,

以「當區權宜」的關係存在(Turvey, 1990) 。Newell (1986) 指出:個體受有機 體的限制、環境限制與工作限制等三者交互作用的影響後,個體中的次系統經由 自我組織而形成一個最佳化的協調方式。此系統結構穩定在一偏好的情形下稱之 為吸引子(成戎珠,1994)。將一個人的整體動作表現視為一景觀,在學新動作 前會受個體的發展、經驗而有不同的景觀,而學習新的技能就像在一大片山谷景 觀中尋找正在學習該動作谷底吸引子的路,尋找就是練習,當你找到山谷,就代 表你已經靠近此動作的吸引子,經過不斷的練習山谷就會向下挖深,而此動作技 能就會更穩定(廖庭儀,2002)。而動作表現是一個動態且開放的系統,所以當 學習者的限制因時間而改變時,景觀的狀態也會跟著改變來表現出新體驗和獲得 新技能的影響(劉有德等,2010),如下圖:

圖 2-2. 吸引子景觀(引自 劉有德等,2010)

(19)

四、影響運動學習的因素

在動作學習的過程中,練習與回饋是兩項重要的因素(駱宗義、劉有德,2006),

如果反覆練習是成功運動表現的基本條件,則掌握學習過程中行為的變化就是有 效發揮練習效果的關鍵(陳秀惠、劉有德,2007),所以使用最有經濟又正確的 練習步驟,對運動技能的學習有著很大的影響。

就運動程式的觀點來設計不同的練習安排有兩種,一是讓個體學習相同的類 化動作程式,但去調整其參數,是動作內的干擾,屬於變異練習。二是讓個體學 習不同的類化動作程式,是動作間的干擾,屬於隨機練習(張智惠、卓俊伶,1997)。 在不同的練習安排對動作學習的影響,學者們認為變異練習讓學習者在練習中的 動作表現有所抑制,但有助於動作學習,能有較好的學習保留效果(林靜兒、卓 俊伶、張智惠、謝扶成,2003)。在高度背景干擾練習(隨機練習) 時,遠比低 背景干擾練習(集團練習)要來的有效果。李玉蘋(1997)做了情境干擾對三種 倒立技能的學習效果的實驗,其結果顯示高程度之情境干擾在學習頭手、瑜珈及 對牆手倒立動作技能後遷移到學習正面側手翻的動作技能和一周後保留的成績 最佳。高情境干擾練習和變異練習可被視為對知覺運動景觀的頻繁干擾,練習一 組技能需要動作系統不停的搜尋和重新組織,這樣迫使學習者不斷去適應自己的 動作型態,可能會造成運動景觀不穩定,但在長期練習下學習效益自然產生

(Davids, Button, & Bennett,2007)。

(20)

第二節 平衡的控制與理論

Shumway-cook, Anne,Woollacott 與 Marjorie H (2006) 提出,當我們想要 了解個體與姿勢控制之間的關係之前,我們要先了解姿勢控制的任務和環境對任 務的影響;姿勢控制包含了身體在空間中達到穩定的狀態和方向的兩個目的。姿 勢控制不是由單一的控制系統操控,而是由許多系統相互影響的,個體的穩定及 方向必須隨著任務和環境而變化(Horak & Macpherson,1996),例如:坐在板凳 上閱讀和靜止的站立閱讀,前者的重力中心穩定度需求較小,因為有長板凳來完 全支持他的支撐基底,後者只有腳掌,所以需要的重力中心穩定性就提高很多。

在日常生活中,舉凡站立、走路、跑步、爬樓梯等,動態平衡姿勢控制扮演 非常重要角色,要產生動作的先決條件必須有良好的姿勢控制為基礎,視覺 (vision) 、體感覺 (somatosense) 與前庭覺 (vestibule) 是具有良好的姿勢控制 必備的感覺系統(戴遠成、劉有德,2007),而平衡又是經由此三者將訊息傳入 位於中樞的大腦皮質及小腦,經過統合之後釋出訊息至周邊骨骼肌肉系統,以維 持姿態穩定的能力(胡名霞,2006)。

身體姿勢平衡控制是指個體維持直立姿勢,並保持身體重心於支撐基底內的 能力 (Lee & Lin,2007),由於人體所有活動皆需藉由狹小雙腳來提供有限的支 撐基底,因此人體身體姿勢的平衡是相當獨特且重要的,需要許多部份的高度整 合,包含肌力與神經肌肉控制之運動系統,和感覺與運動因素整合之中樞神經系 統(林威秀、黎俊彥,2009)。Horak & Nashner (1986) 提出人體常用來以維持 平衡穩定的移動策略有四種:

(一) 足踝策略(ankle strategy):人體通常使用此策略來彌補較小的干擾,遠端 小腿肌肉群會先收縮,並以踝關節為之點來調整重心平衡。

(二) 髖關節策略(hip strategy):當干擾程度較大,但還不至於有跌倒的危險 時,人體會使用此策略處理干擾,身體以髖關節為支點調整重心位置。

(21)

(三) 懸垂策略(suspensory strategy):當身體重心受到向上或向下的垂直干擾,

或者雙腳出現兩個方向的上下移動,為了適應不同的環境,會出現一腳伸直、另 一腳彎曲的反應,對於地面垂直上下移動時所發生的姿勢反應稱為懸垂策略。

(四) 跨步策略(steppingstrategy):當重心位移幅度過大,使得足踝策略與髖策 略不足以維持平衡時,就必須以跨步策略來維持平衡。

第三節 視覺訊息提供與技能學習的相關文獻

Lee 與 Aronson (1974) 在「移動房間」的這個研究中發現,視覺於不被察 覺的情況下前後移動時,原本靜止站立的實驗參與者,身體出現明顯的擺動。從 實驗結果可以發現,外加的視覺會影響與平衡控制直接相關的本動覺和前庭覺。

由於視覺訊息的重要性,在運動技能的學習過程中,指導者常會利用各種視覺訊 息作為學習者的重要參考來源,特別是初學階段的平衡和姿勢控制能力(陳秀惠、

黃曉穗、楊聯聰,2008)。Hay (1997) 研究當無任何視覺回饋下進行指向目標 活動,實驗結果說明:不論任何年齡,其肌肉自體的控制力在缺乏視覺回饋下控 制移動軌跡往往就像是錯誤的訊號。

Robertson 與 Elliott (1996)讓初學者用最快的速度閉眼或開眼走過平衡木,

雖然訓練情境不同,在遷移測有視覺訊息時都能有不錯的表現,但閉眼組更優異。

謝玟娟(2010)在視覺對學習拋環動作的影響研究中提出,開閉眼兩種練習情境 對動作表現都是有幫助的,但專家組在關節的控制和拋環離標的距離其穩定性都 是閉眼優於開眼組。陳秀惠、黃曉穗與楊聯聰(2008)也發現沒有提供同時性視 覺回饋組的學習效果非但不亞於有提供的組,甚至有些超越的傾向。研究者將訊 息回饋無法在移除後繼續維持或者促進表現的情形,解釋為柺杖效應,提出引導 假說理論加以解釋,在學習的過程中,太多的動作回饋,會導致受試者依賴動作 回饋進行操作,會干擾學習者自我問題的解決能力(Salmoni, Schmidt, & Walter,

(22)

1984)。鄭順天(2013)在回饋型態與順序對國小六年級學童籃球運動動作學習 之影響的實驗中也得到保留測(閉眼→開眼組)在 t 考驗中達顯著水準,不僅學 習成效有保留還進步。曾惇雅(2013)在平衡板開閉眼的實驗中發現,先以閉眼 方式訓練本體覺和前庭覺,後加入視覺訊息回饋的組別略優於先給予視覺後訓練 本體覺與前庭覺的閉眼組別,於隔年的預備實驗,其學習保留效果也有是較好的 趨勢。

小結

沒有視覺訊息回饋的練習,利用其他的訊息來幫助他維持動作的平衡與穩定,

像是本體覺和前庭覺。閉眼提供了學習者接受內在本體回饋的機會,使得動作精 確性與穩定性提高,然而,來自外在訊息的視覺則讓學習者容易有所參照,且與 經驗較一致,因此使得結果表現較佳。能否透過練習的安排使得兩者的優點兼顧 有待探討。

(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一節 實驗參加者

本研究以 24 名女大學生(年齡 20.04±1.19 歲,身高 160.21±5.66 公分,體重 54.25±10.41 公斤)為實驗參與對象,參與者並無運動專長,也沒有操作過平衡 板的經驗,身體活動功能正常。依據實驗設計分為三組每組 8 人,第一組為開眼 控制組(以下簡稱 OO 組),第二組為先開眼後半期介入閉眼組(以下簡稱 OC 組),第三組為先閉眼後半期介入開眼組(以下簡稱 CO 組)。

第二節 操作與實驗設計

本研究的目標技能為參與者站立於動態平衡儀(Lafayette model 16020 LR) 的平衡板上保持水平雙腳距離與肩同寬。其中在測驗部分,分別是開眼站立並直 視前方目標物,還有閉眼站立,完成學習後隔一週進行保留測驗。

實驗設計採分組前中後測,中間依照組別介入不同練習的方式進行。其中分 組的依據為在前測後依據表現進行能力均質的分組。接著進行學習,於實驗後依 照蒐集之測驗結果進行組別內和組別間學習前中後與保留的比較。

圖 3-3. 實驗設計

(24)

第三節 實驗流程

一、實驗參加者在實驗進行前,必須先簽署實驗參加者同意書 (附錄一),並了解實驗內容與流程。

二、每位實驗參加者先進行開閉眼各三次的前測,將受試者依據前測 表現,平均分配至三組。

三、每天練習一回合,每一回合為 10 次的練習,每次練習時間為 30 秒,依照自己的組別安排進行練習。

四、每次練習結束會給予平衡秒數之結果獲知(KR)。

五、第五回合結束時會進行中測,測驗內容與前測一樣。

六、於所有練習結束後進行後測,五天後進行保留測驗。

第四節 實驗器材與場地布置

一、動態平衡儀(Lafayette model 16020 LR):實驗參加者需在 動態平衡儀上進行前中後測、平衡的練習、與保留測驗,動態平 衡儀可以測量出參加者在每一次平衡過程中的平衡時間。

二、開眼目標物:測驗過程中需將視覺目標置於此球體,排除參加者 測驗過程中找尋其他平衡參照機制。

三、高速攝影機與三維動作分析系統(Qualisys motion capture systems) : 實驗過程中有高速攝影機與擷取軟體,主要用於拍攝實驗參加者測驗中 平衡板與水平時的位移變化。

四、反光球:約為直徑 1 至 2 公分的球體,球體表面為反光材質,

主要在於讓三維動作分析系統藉由反光標誌的反射,擷取測驗過 程中動態平衡儀幅度的變化情形。

(25)

圖 3-4. 動態平衡儀

圖 3-5. 開眼目標物

圖 3-6. 高速攝影機

圖 3-7. 反光球

圖 3-8. 場地布置

(26)

第五節 資料收集與處理

一、資料收集:

(一) 平衡時間:蒐集學習者前中後測、保留測、10 回的練習,將 動態平衡儀角度設定在左右各正負 10 度範圍,以動態平衡儀 的計時器測量每一次維持平衡的時間。

(二) 平衡幅度:在平衡板左右板面上標示兩點反光標誌,代表平 衡板的座標位置,蒐集參加者在前中後測與保留測平衡板擺 動的座標數據,動作過程中以高速攝影機拍攝反光標示,事 後再以分析軟體匯出其三維座標。計算平衡板水平和測驗 時,每次試做的垂直軸座標時間序列的平均振幅與頻率。

二、資料處理:

以 SPSS 進行統計考驗,利用二因子混合設計重複量數檢驗各組別與測驗的 效果與交互作用,主要效果與交互作用達顯著時,以 LSD 法進行事後比較。本 研究統計之顯著水準定為α<.05。

(27)

第四章 結果 第一節 平衡時間

一、平衡時間學習曲線

將學習者的前中後測、保留測和 10 回的練習之平均平衡時間以曲線圖呈現 三組的學習過程,如圖 4-9:

圖 4-9. 學習過程曲線圖

在練習 10 回的過程中,先進行閉眼練習的 CO 組在後五回的開眼練習平均 高於 OO 組。就中測的閉眼平衡秒數可看出,沒有經過閉眼練習的兩組,其表現 不會因為經過開眼練習而進步。OC 組在經過後五回的閉眼練習後,其閉眼的後 測和保留測秒數明顯進步,而沒有經過閉眼練習的 OO 組,沒有進步的趨勢。

0 5 10 15 20 25 30

O前測 C前測 P1 P1 P2 P2 P3 P3 P4 P4 P5 P5

O中測 C中測 P6 P6 P7 P7 P8 P8 P9 P9 P10 P10

O後測 C後測 O保測 C保測

OO組 OC組 CO組

(28)

二、開眼測驗

表 4-1 和圖 4-10 為開眼測驗平衡時間的描述性統計。

表 4-1

開眼測驗平衡時間描述統計量表 (N=8)

自變項二

自變項一

測驗

前測 中測 後測 保留測 邊緣平均

組 別

OO 組 M SD

12.09 5.01

24.67 2.10

26.14 3.18

26.15 2.25

89.05

OC 組 M SD

13.82 3.24

24.41 3.31

25.20 3.24

25.54 3.56

88.97

CO 組 M SD

16.69 4.41

26.16 2.05

27.64 1.38

28.05 1.23

98.54

邊緣 平均數

(N=24)

M SD

14.20 4.53

25.08 2.56

26.33 2.81

26.58 2.66

92.19

(29)

圖 4-10. 開眼平衡時間描述統計量

0 5 10 15 20 25 30

前測 中測 後測 保留測

OO組 OC組 CO組

平衡秒數(秒)

(30)

以二因子混合設計重複量數變異數分析和事後比較,來看 OO 組、OC 組和 CO 組的前中後測和保留測平衡時間的差異情形。

由表 4-2 中可知交互作用項之 F 值=1.14,p=0.35>.05,未達顯著水準,表示組 別與測驗在依變項的平衡時間沒有交互作用。但在測驗組內有達顯著差異,代表 是有學習效果的。

表 4-2

開眼平衡時間變異數分析摘要報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p

組別 30.35 2 15.17 2.42 0.11

測驗 2536.42 3 845.47 185.33* 0.00 交互作用 31.19 6 5.20 1.14 0.35 組內(誤差)

受試者間 131.66 21 6.27 殘差 287.41 63 4.56

全體 95

*p=.05

(31)

以重複量數檢驗事後比較測驗間的差異,結果顯示組內測驗達到顯著差異,

其事後比較如下圖 4-11,前測顯著小於中、後和保留測驗,中測也顯著小於後測 和保留測驗,而後測和保留測之間則沒有差異。

圖 4-11. 開眼平衡時間邊緣平均數描述統計量

0 5 10 15 20 25 30

前測 中測 後測 保留測

開眼平衡時間邊緣平均數

平衡秒數(秒)

(32)

三、閉眼測驗

表 4-3 和圖 4-12 為閉眼測驗平衡時間的描述性統計。

表 4-3

閉眼測驗平衡時間描述統計量表 (N=8)

自變項二

自變項一

測驗

前測 中測 後測 保留測 邊緣平均

組 別

OO 組 M SD

9.97 2.12

10.85 4.51

12.86 3.84

14.09 2.57

47.77

OC 組 M SD

9.75 2.30

10.57 3.20

20.87 3.29

20.29 3.89

61.48

CO 組 M SD

10.80 1.87

22.25 4.18

22.73 3.77

21.99 3.23

77.77

邊緣 平均數

(N=24)

M SD

10.17 2.06

14.55 6.74

18.82 5.59

18.79 4.67

62.33

(33)

圖 4-12. 閉眼平衡時間描述統計量

0 5 10 15 20 25 30

前測 中測 後測 保留測

OO組 OC組 CO組

平衡時間(秒)

(34)

由表 4-4 中可知交互作用項之 F 值=19.61,p=0.00<.05,達到顯著水準,表 示組別與測驗在依變項的平衡時間有顯著的交互作用。除了交互作用,測驗的主 要效果項亦達顯著,F 值=90.66,p=0.00<.05,由於兩個自變項的交互作用達顯 著,需進一步進行單純效果比較,以得知水準間差異。

表 4-4

閉眼平衡時間變異數分析摘要報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p

組別 225.48 2 112.74 14.60* 0.00 測驗 1226.19 3 408.73 90.66* 0.00 交互作用 530.37 6 88.40 19.61* 0.00 組內(誤差)

受試者間 162.19 21 7.72 殘差 284.02 63 4.51

全體 95

*p=.05

(35)

以重複量數檢驗單純主要效果組別間的差異,結果顯示三組在中測、後測和 保留測達到顯著差異,其差異情況如表 4-5。

表 4-5

閉眼平衡時間-單純主要效果事後比較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值 事後比較

組別

在前測 4.90 2 2.45 0.55

在中測 710.41 2 355.20 22.21* OO 組<CO 組;

OC 組<CO 組 在後測 440.62 2 220.31 16.60* OO 組<OC 組;

OO 組<CO 組 在保留測 276.35 2 138.18 12.89* OO 組<OC 組;

OO 組<CO 組 測驗

在 OO 組 84.30 3 28.10 5.50* a<c;a<d;b<d 在 OC 組 873.48 3 291.16 68.11 * a<c;a<d;

b<c;b<d

在 CO 組 798.78 3 266.26 64.30* a<b;a<c;a<d;

*p<.05 注:事後比較欄中 a 表前測;b 表中測;c 表後測;d 表保留測

(36)

經過單純主要效果顯著性的檢定結果如表 4-5 可以得知:

(1) 就測驗而言,三組在前測並沒有達顯著差異,在中測 OO 組和 OC 組平衡 時間都顯著小於 CO 組,而後測和保留測驗 OO 組則顯著小於 OC 組和 CO 組,但 OC 組與 CO 組之間並沒有顯著差異。

(2) 就 OO 組來說,前測的平衡時間顯著小於後測和保留測,中測也顯著小於 保留測,而前測和中測、中測和後測並沒有達顯著差異。

(3) OC 組在前測和中測的平衡時間都顯著小於後測和保留測,但前測和中測 之間並沒有達顯著差異,後測和保留測亦是如此。

(4) CO 組的前測平衡時間顯著小於中、後、保留測,但中、後、保留測之間 並沒有顯著差異。

(37)

第二節 平衡控制

一、幅度-開眼測驗

表 4-6 和圖 4-13 為開眼測驗平衡幅度的描述性統計。

表 4-6

開眼測驗平衡幅度描述統計量表 (N=8)

自變項二

自變項一

測驗

前測 中測 後測 保留測 邊緣平均

組 別

OO 組 M SD

109.96 26.31

50.22 13.63

50.73 21.63

44.68 8.78

255.59

OC 組 M SD

103.25 14.74

50.12 14.49

44.40 13.35

40.20 10.11

237.97

CO 組 M SD

94.05 12.38

44.28 15.07

33.39 7.25

37.66 8.29

209.38

邊緣 平均數

(N=24)

M SD

102.42 19.17

48.21 14.06

42.84 16.31

40.84 9.18

234.31

(38)

圖 4-13. 開眼平衡幅度描述統計量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前測 中測 後測 保留測

OO組 OC組 CO組 平衡幅度(mm

(39)

由表 4-7 中可知交互作用項之 F 值=0.67,p=0.67>.05,未達顯著水準,表 示組別與測驗在依變項的平衡幅度沒有交互作用。

表 4-7

開眼平衡幅度變異數分析摘要報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p

組別 543.75 2 271.88 2.05 0.15 測驗 62210.34 3 20736.78 179.51* 0.00 交互作用 464.59 6 77.43 0.67 0.67 組內(誤差)

受試者間 2785.36 21 132.64 殘差 7277.86 63 115.52

全體 95

*p=.05

(40)

以重複量數檢驗事後比較測驗間的差異,結果顯示組內測驗達到顯著差異,

其事後比較如下圖 4-14,前測的平衡幅度顯著小於中、後和保留測驗,中測也顯 著小於後測和保留測驗,而後測和保留測之間則沒有差異。

圖 4-14. 開眼平衡幅度邊緣平均數描述統計量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前測 中測 後測 保留測

開眼平衡幅度邊緣平均數

平衡幅度(mm )

(41)

二、幅度-閉眼測驗

表 4-8 和圖 4-15 為閉眼測驗平衡幅度的描述性統計。

表 4-8

閉眼測驗平衡幅度描述統計量表 (N=8)

自變項二

自變項一

測驗

前測 中測 後測 保留測 邊緣平均

組 別

OO 組 M SD

76.40 18.32

81.46 13.03

82.90 19.80

89.32 19.21

330.08

OC 組 M SD

97.97 16.95

83.21 15.88

62.07 15.69

70.15 18.01

313.4

CO 組 M SD

98.75 18.31

65.33 24.44

55.16 18.00

68.28 17.07

287.52

邊緣 平均數

(N=24)

M SD

91.04 20.09

76.66 19.44

66.71 20.93

75.95 19.88

310.36

(42)

圖 4-15. 閉眼平衡幅度描述統計量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前測 中測 後測 保留測

OO組 OC組 CO組

平衡幅度(mm )

(43)

由表 4-9 中可知交互作用項之 F 值=5.53,p=0.00<.05,達到顯著水準,表 示組別與測驗在依變項的平衡幅度有顯著的交互作用。除了交互作用,測驗的主 要效果項亦達顯著,F 值=10.29,p=0.00<.05,需進一步進行單純效果比較,以 得知水準間差異。

表 4-9

閉眼平衡幅度變異數分析摘要報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p

組別 461.90 2 230.95 1.54 0.24 測驗 7266.59 3 2422.20 10.29* 0.00 交互作用 7810.57 6 1301.76 5.53* 0.00 組內(誤差)

受試者間 3158.41 21 150.40 殘差 14834.95 63 235.48

全體 95

*p=.05

(44)

以重複量數檢驗單純主要效果組別間的差異,結果顯示三組在前、後和保留 測間達到顯著差異,其差異情況如表 4-10。

表 4-10

閉眼平衡幅度-單純主要效果事後比較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值 事後比較

組別

在前測 2574.71 2 1287.36 4.03* OC 組>OO 組;

CO 組>OO 組 在中測 1554.26 2 777.13 2.29

在後測 3336.20 2 1668.10 5.20* OO 組>OC 組;

OO 組>CO 組 在保留測 2193.01 2 1096.51 3.34* OO 組>OC 組;

OO 組>CO 組 測驗

在 OO 組 692.04 3 230.68 0.99

在 OC 組 5924.78 3 1974.93 8.81* a>c;a>d;b>c;b>d 在 CO 組 8460.33 3 2820.11 11.33* a>b;a>c;a>d;d>c

*p<.05 注:事後比較欄中 a 表前測;b 表中測;c 表後測;d 表保留測

(45)

經過單純主要效果顯著性的檢定結果如表 4-10 可以得知:

(1) 就測驗而言,OC 組和 CO 組在前測的平衡幅度大於 OO 組,經過練習後,

在後測和保留測驗,OO 組的平衡幅度都顯著大於 OC 組和 CO 組,而 OC 組和 CO 組之間則沒有顯著差異。

(2) 就 OO 組來說,測驗間沒有達到顯著差異。

(3) OC 組在前測和中測的平衡幅度都顯著大於後測和保留測,但前測和中測 之間並沒有達顯著差異,後測和保留測亦是如此。

(4) CO 組的前測平衡幅度顯著大於中、後測和保留測,保留測驗則顯著大於 後測,而中測和後測、保留測驗沒有差異。

(46)

三、頻率-開眼測驗

表 4-11 和圖 4-16 為開眼測驗平衡頻率的描述性統計。

表 4-11

開眼測驗平衡頻率描述統計量表(單位:幅/秒) (N=8)

自變項二

自變項一

測驗

前測 中測 後測 保留測 邊緣平

均數

組 別

OO 組 M SD

157.22 16.88

153.42 13.74

145.07 19.85

152.69 15.73

608.4

OC 組 M SD

151.68 11.39

163.70 15.64

165.87 22.89

164.21 18.31

645.46

CO 組 M SD

139.46 13.76

171.71 21.31

168.25 20.05

165.90 16.14

645.32

邊緣 平均數

(N=24)

M SD

149.45 15.53

162.94 18.13

159.73 22.69

160.93 17.10

633.05

(47)

圖 4-16. 開眼平衡頻率描述統計量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220

前測 中測 後測 保留測

OO組 OC組 CO組

平衡頻率(幅

/ 秒)

(48)

由表 4-12 中可知交互作用項之 F 值=3.02,p=0.01<.05,達到顯著水準,表 示組別與測驗在依變項的平衡頻率有顯著的交互作用。除了交互作用,測驗的主 要效果項亦達顯著,F 值=3.69,p=0.02<.05,需進一步進行單純效果比較,以 得知水準間差異。

表 4-12

開眼平衡頻率變異數分析摘要報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p

組別 455.80 2 227.90 1.79 0.19 測驗 2610.50 3 870.17 3.69* 0.02 交互作用 4271.22 6 711.87 3.02* 0.01 組內(誤差)

受試者間 2679.05 21 127.57 殘差 14865.68 63 235.96

全體 95

*p=.05

(49)

以重複量數檢驗單純主要效果組別測驗間的差異,結果顯示 CO 組在組內測 驗間達到顯著差異,其差異情況如表 4-13。

表 4-13

開眼平衡頻率-單純主要效果事後比較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值 事後比較

組別

在前測 1321.99 2 660.99 3.28 在中測 1344.54 2 672.27 2.27 在後測 2600.77 2 1300.38 2.95 在保留測 827.12 2 413.56 1.47 測驗

在 OO 組 621.98 3 207.33 0.98 在 OC 組 1020.83 3 340.28 1.76

在 CO 組 5238.92 3 1746.31 5.78* a<b;a<c;a<d

*p<.05 注:事後比較欄中 a 表前測;b 表中測;c 表後測;d 表保留測 經過單純主要效果顯著性的檢定結果如表 4-13 可以得知:

(1) 就測驗而言,三組並沒有達到顯著差異。

(2) CO 組在前測的平衡幅度頻率有顯著大於中、後、保留測,但中、後、保 留測之間並沒有顯著差異。

(50)

四、頻率-閉眼測驗

表 4-14 和圖 4-17 為閉眼測驗平衡頻率的描述性統計。

表 4-14

閉眼測驗平衡頻率描述統計量表(單位:幅/秒) (N=8)

自變項二

自變項一

測驗

前測 中測 後測 保留測 邊緣平

均數

組 別

OO 組 M SD

189.21 27.67

183.45 29.47

179.93 31.70

168.42 16.15

721.01

OC 組 M SD

168.55 20.69

183.40 21.12

168.64 19.51

160.19 13.70

680.78

CO 組 M SD

174.63 12.17

157.55 21.41

171.06 18.78

163.05 17.90

666.29

邊緣 平均數

(N=24)

M SD

177.46 22.06

174.80 26.36

173.21 23.53

163.89 15.69

689.36

(51)

圖 4-17. 閉眼平衡頻率描述統計量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220

前測 中測 後測 保留測

OO組 OC組 CO組

平衡頻率(幅/秒

(52)

由表 4-15 中可知交互作用項之 F 值=1.77,p=0.12>.05,未達到顯著水準,

表示組別與測驗在依變項的平衡幅度頻率沒有交互作用。但測驗的主要效果項達 顯著,F 值=2.95,p=0.04<.05,需進一步進行主要效果比較,以得知水準間差 異。

表 4-15

閉眼平衡頻率變異數分析摘要報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p

組別 803.80 2 401.90 1.57 0.23 測驗 2506.55 3 835.52 2.95* 0.04 交互作用 3003.42 6 500.57 1.77 0.12 組內(誤差)

受試者間 5385.46 21 256.45 殘差 17813.06 63 282.75

全體 95

*p=.05

(53)

以重複量數檢驗事後比較測驗間的差異,結果顯示組內測驗達到顯著差異,

其事後比較如下圖 4-18,保留測驗的平衡頻率顯著小於前、中、後測,而前、中、

後測之間沒有顯著差異。

圖 4-18. 閉眼平衡頻率邊緣平均數描述統計量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220

前測 中測 後測 保留測

閉眼平衡頻率邊緣平均數

平衡頻率(幅/秒)

(54)

第五章 討論與結論 第一節 對於平衡結果表現的影響

從平衡時間來看,在圖 4-9 和圖 4-10 中可以知道,先經過閉眼練習的 CO 組 在中測的開眼成績其水準與 OO 組及 OC 組並沒有顯著差異,而在閉眼測驗時,

OO 組和 OC 組並沒有任何進步的情形,只有 CO 組有顯著的進步。代表先經過 閉眼練習的 CO 組不僅閉眼成績進步,其學習成效還可以遷移到開眼測驗,但只 透過開眼練習的組別則沒有遷移的效果。引導假說的理論中指出在學習的過程中,

如果給予太多的訊息回饋,會導致學習者依賴訊息回饋進行操作,會干擾學習者 自我問題的解決能力 (Salmoni, Schmidt, & Walter, 1984)。因此就因為先開眼的 組別一開始擁有了強而有力的視覺回饋,所以在閉眼測驗中移除掉視覺後像是把 他的枴杖拿掉一樣,其學習表現馬上掉下來,而 CO 組在開眼後因為獲得準確的 視覺參照,馬上表現出和開眼練習組別一樣好的表現水準。

第二節 對於平衡控制的影響

利用平衡幅度和頻率來看三組平衡控制的情形,在圖 4-13 和圖 4-16 可以看 到在開眼測驗,三組的控制表現從中測開始幅度明顯變小,頻率則是維持或是變 快的趨勢,與黃曉穗(2008)的研究中出現一樣的平衡表現,給予同時性視覺的 學習者,會以較多的擺動來維持平衡,而出現較快的頻率。那閉眼測驗從圖 4-15 和圖 4-17 發現,CO 組在中測的平衡幅度變小、頻率也變慢,後測則是幅度變小、

頻率變快,OC 組在中測的平衡幅度變小、頻率變快,後測則是平衡幅度變小、

頻率變慢,由此可知,經過閉眼練習後,其閉眼的平衡控制型態會變成小幅度且 慢頻率,所以少了視覺參照的學習者會表現出小幅度,且晃動較小的平衡控制。

(55)

第三節 KR 的引導效果

動作學習的過程中,練習與回饋是兩項重要的因素 (駱宗義、劉有德,2006) , 本實驗中每次練習時給的 KR 回饋是否會造成學習者引導的效果?在圖 4-9 可以 看到,經過前五回的練習後,中測沒有給予 KR 回饋時,學習者的平衡表現水準 依舊保持,後測、保留測驗亦是如此。代表練習時提供的結果獲知能增進表現與 學習,而且沒有引導假說的效應出現。

第四節 建議

未來如果要讓初學者學習全身性平衡技能,在沒有安全疑慮和心理障礙的情 況下,就本研究結果會建議先進行閉眼練習,因為經過閉眼練習不僅閉眼成績進 步,其學習成效可以遷移到開眼表現,是較有效率的訓練方法。但如果沒有安全 感,還是可以先透過開眼練習來建立自信心,再來進行閉眼練習,但需花費較長 的學習時間。

在實驗設計的建議,本研究把平衡板的度數設定為 10 度,對學習者來說過 於簡單,所以在練習的中後期,學習者的平衡秒數都很接近,沒辦法看到更顯著 的表現差異,未來相關研究可以考慮把難度增加;在保留測驗的部分,可以把保 留時間再拉長,應該更可以看出其學習保留效果的差異。本研究只透過平衡板的 幅度變化來比較不同練習安排的學習情形,建議未來可以加入全身肢段來看學習 者在開閉眼的轉換時其平衡協調的變化情形。

(56)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石翔至、蔡正中 (2011)。人體平衡能力的評估與訓練成效之探討。中華體育季 刊,25(1),173-180。

成戎珠(1994)。動作發展新理論-動力系統理論之介紹。中華民國物理治療學 會雜誌,1, 88-98。

李玉蘋(1997)。情境干擾對三種倒立技能的學習效果。臺大體育學報,1,

169-194。

林靜兒、卓俊伶、張智惠、謝扶成(2003)。兒童在相對時宜工作的參數學習:檢 驗練習變異假說。臺灣運動心理學報 ,2,47-59。

林威秀、黎俊彥、鄭秀琴 (2002)。人體站立平衡能力之研究-生理特徵與 KAT2000。大專體育學術專刊,91 年度 (下),509-517。

林清和(1996)。運動學習程式學。台北:史文哲出版社。

胡名霞(2006)。動作控制與動作學習(第二版)。臺北市:金名。

陳秀惠、劉有德(2007)。複雜運動系統的學習曲線。體育學報,2,39-50。

陳秀惠、黃曉穗、楊聯聰(2008)。同時性視覺回饋訊息對學習全身性平衡技能 的影響。臺灣運動心理學報,13,39-52。

張智惠、卓俊伶(1997)。練習的安排-動作間與動作內的情境干擾。體育學報,

23,299-310。

黃曉穗(2008)。同時性視覺回饋對平衡技能學習過程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東大學,台東市。

劉有德、謝宗諭、陳秀惠、嚴雅婷、戴遠成、江涵芸、王衍超、李易潔、陳尹華、

鄭光志(譯)(2010)。技能學習的動力:限制導向的觀點。台北市:禾楓。

(Keith Davids,Chris Buttons,& Simon Bennett,2007)

(57)

廖庭儀(2002)。自然回饋強度對運動技能學習曲線結構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鄭順天(2013)。回饋型態與順序對國小六年級學童籃球運動動作學習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駱宗義、劉有德(2006)。自我控制學習策略在運動技能學習上的應用。中華體 育季刊,3,85-92。

戴遠成、劉有德(2007)。練習與工作限制對動態平衡姿勢控制的影響。高雄師 大學報,22,23-38。

謝玟娟(2010)。視覺對學習拋環動作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台北市。

二、英文部分

Adams, J. A. (1971). A closed-loop theory of motor learning.Journal of Motor

Behavior, 3, 111-150.

Bernstein, N. (1967). The coordination and regulation of movements.

London:Pergamon.

Horak, F. B., & Nashner, L. M. (1986). Central Programming of Postural

Movements: Adaptation to Altered Support-Surface Configurations.

Journal of Neurophysiology, 55, 1369-1381.

Horak, F. B., Sumway-Cook A., & Black FO. (1988). Are vestibular deficits

responsible for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in children?InsightsOtolaryngol ,3:2

Hoak, F. B., & Macpherson, J. M. (1996). Postural orientation and quilibrium.

New York, IL: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ay, L. & Redon, C. (1997). The control of goal-directed movements in children:

(58)

a role of proprioceptive muscle afferents.Human movement science, 16, 433-451.

Keith Davids, Chris Button, & Simon Bennett.(2007). Dynamics of Skill Acquisition:

A Constraints-Led Approach. Illinois:Human Kinetics.

Lee, D. N. & Aronson, E. (1974). Visual proprioceptive control of standing in human infants.Perception and Psychophysics, 15, 529–532.

Lee, D. N. & Lishman, R. (1975). Visual proprioceptive control of stance.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 1, 87-95.

Landin, D. K., Hebert, E. P., & Fairweather, M.(1993). The effects of variable

practice on the performance of a basketball skill.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4, 232-237.

Lee, A. J. Y., & Lin, W. H. (2007). The influence of gender and somatotype on single-leg upright standing postural stability in children. Journal of Applied

Biomechanics, 23, 173-179.

Newell, K. M. (1986). Constrain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ordination.In M. G. Wade & H. T. A. Whiting (Eds.), Motor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Aspects Of

Coordination And Control, 341-360. Dordrecht:Martinus Nijhoff.

Robertson, S. & Elliott, D. (1996). Specificity of learning and dynamic balance.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7(1), 69-75.

Salmoni, A. W., Schmidt, R. A., & Waiter, C. B. (1984). Knowledge of results and motor learning: A review and critical reappraisal.Psychological Bulletin, 95, 355-386.

Schmidt, R. A., & Wrisberg, C. A, (2004) . Motor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3

rd ed.). Champaign, IL:Human Kinetics.

Shumway-cook, Anne, Woollacott, & Marjorie H. (2006). Motor Control translating

research into clinical-practice 3rd. USA:PA.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Turvey, M. T. (1990). Coordination.American Psychologist, 45(8), 938-953.

(59)

附錄 附錄一

研究題目:開閉眼介入安排對學習全身性平衡技能之影響 指導教授:陳秀惠 老師

研究生 :曾惇雅

研究單位:國立臺東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 您好:

感謝您參與本次的研究!在您簽下本同意書前,請先詳細閱讀以下實驗相關 內容,以便於幫助您瞭解本研究的程序及相關事項,保障您的權益。本研究目的 在藉由開閉眼透過兩種不同知覺訊息的安排來看學習全身性平衡能力的影響,了 解怎麼樣的練習安排會有較好的學習成效和保留效果,期望對實際運動指導提供 參考的知識。

您在研究過程中將擔任學習者,首先進行站在動態平衡儀上,努力維持平衡 板的水平開眼、閉眼各三次的前測,之後接著練習一天一回合,一回合 10 次,

每次 30 秒的練習。依前測成績會均分到開眼組、開+閉眼組、閉+開眼組,按照 組別的練習安排進行練習,分別在第五天、第十天會進行中測及後測,並於五天 後再進行保留測驗。

關於本實驗參加者的基本資料在未經您的同意前不會告知非本研究之相關 人員。參加者在實驗中如有不舒服或改變意願,可隨時退出本實驗。本實驗所有 過程將於國立台東大學動作行為實驗室進行。經過詳細閱讀並了解以上所述內容,

我 (簽名)同意參與上述研究。

中華民國 年 月 日

數據

圖 3-4.  動態平衡儀
圖 4-10.  開眼平衡時間描述統計量 051015202530前測中測後測 保留測 OO組 OC組 CO組 平衡秒數(秒)
圖 4-12.  閉眼平衡時間描述統計量 051015202530前測中測後測 保留測 OO組 OC組 CO組 平衡時間(秒)
圖 4-13.  開眼平衡幅度描述統計量020406080100120140前測中測後測 保留測 OO組 OC組 CO組 平衡幅度(mm)
+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hospitality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based on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nd also determine the moderating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researcher’s 19 years learning process and understanding of martial arts as a form of Serious Leisure and then to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It also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ir leisure lives, or even health.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extent to which leisure constraint and leisure activity demand to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ulticultural literacy and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explore the learning performance of grade 7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competencies during mathematics problem posing instruction.. According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work enthusiasm of the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the attitude of the enthusiasm and the effect of the enthusiasm.. In thi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status of elementary excellent teachers, strategy used and promoting factors.. A questionna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