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訪談結果之分析

在文檔中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頁 106-119)

本節依據所選取的四位系所主管,與二位大學教師,進行訪談結果分 析,並依訪談大綱架構,將訪談分析歸納整理如下:

壹、系所主管對於現行高等教育評鑑制度之看法

一、面對 95 年度首度實施系所評鑑,各系所對前置作業的準備時間充足 與否,隨著系所成立時間的長短,呈現不一樣的看法

(一)對於新成立的系所,由於檔案資料累積的數量不多,或是教職員生 人數較少,因此在準備時也較為容易

  那我們這個所當然比較特殊,我們這個所是新成立的所,到現在才一年多。

因 此 實 際 上 在 開 始 準 備 評 鑑 的 時 候 , 很 多 相 關 的 準 備 的 作 業 都 是 第 一 次,……,但是以這樣的時間來說,我們應該是還算足夠啦(95G2)。

    我們不像其他系所可能有大學部、研究所或博士班那麼大,所以人很少,所 以(就準備時間或是前置作業而言)我們來講是夠的(95G4)

(二)對於成立已經有一段時間的系所,由於檔案資料累積一定程度,因 此在準備時,相對的必須花較多的時間來進行前置作業

  從實施到公布真正進行評鑑的前置作業可以說相當匆促,真正規劃上還是需 要緩衝時間來進行作業,正常來說應該是評鑑中心運作一年後再來進行評鑑比 較恰當,他是一種政策的進行,因此過於倉促(95G1)

其實作業上是滿倉促的,這種評鑑應該是在前幾年,每個大學要怎麼作,

你把他評鑑指標弄出來,然後大學才要去評鑑,而不是你現在定出來(定指標 出來)然後現在才要去作評鑑。我想這個是很倉促的。(95G3)

二、系所在進行自我評鑑作業過程中所產生的問題或執行上的困難

(一)系所過度強調外部評鑑的重要性,反而喪失評鑑的自我改善之功能   系所評鑑原本在於強調機構自我改善之功能,然而卻演變成過度強調 邀請外部專業人士來協助系所評鑑,雖然評鑑制度並未硬性規定要求必須 有外部專業團體先行對系所進行評鑑,對於系所主管而言,似乎認為若能 先進行外部評鑑工作,對於整個評鑑會有加乘效果,這之中所產生的困擾 在於系所是否有充足的經費邀請外部專業評鑑人員、足夠的時間以及是否 為了評鑑而評鑑的問題。

  另外就是有些學校規定要有校外評鑑委員的參與……,如果要加入校外評鑑

委員這個部分,除了評鑑制度並非硬性規定系所時間的分配不夠之外,經費也是 一項很重要的因素,因為不一定系所會有足夠的經費再邀請校外人士來協助自評 工作。(95G1)

  那本來評鑑中心也說,你們不一定要找外面的人來作評鑑啊,你們可以自己  看看啊,可是整體看起來,好像你們沒有找外面的委員來先幫你看過一次,你好  像沒有完成那個程序的感覺,……,所以我想這個對系所運作上比較困難一點    (95G23)。

(二)系所對於評鑑中心所規劃設計的評鑑指標內容敘述不甚瞭解      系所對於高教評鑑中心的一些指標內容,並不是很清楚。加上沒

有太多的時間對系所進行進一步的說明,造成系所在準備評鑑資料方 面,容易產生無所適從的疑慮。

       對於這些評鑑項目的內涵,我們在理解上可能會有一些困難,因為這可 能是第一次做,那到底要準備什麼樣的內容,也比較沒有辦法那麼多元,所

以就準備評鑑作業來講,我們就是盡可能以我們這些有限的資源來提供。

(95G2)

      我們要準備給評鑑中心看的是,要依照他的指標去建立的這些檔案,那 譬如說有一個像「雇主的滿意度」這很難真正去問啦,那我想他的評鑑的指 標很多項,那每一項有的敘述不是很明確,在準備上你要把這些資料放進 來,是有點困難了些,時間上是滿倉促的,那他也沒有召開一次會議說,針 對這些指標我們怎麼去準備那些資料的呈現,我想這樣子的一個過程對這些 同仁他們在準備這些資料的過程,壓力是滿大的(95G3)。

     有些項目,其實就是說這些東西有些很細(指評鑑的細部指標),那很 細,有些項目我們都分不出來到底要擺哪裡,那這個也是造成困擾,所以最 後就是說有些資料我們就重複的擺,比方說就是擺三個地方,所以這個就是 很無聊,那我們也不知道就是說樣怎麼辦,就是根據這個東西(95G4)。

  那另一個就是針對國際化的部分,如果我們的課程設計有國際化的東 西,可是在你這個指標裡面就沒有,比方說我的課程設計在這個裡面已經是 國際最領先的資料了,那你沒有在看這個啊,那我這樣不算國際化嗎?我的 授課內容都是最新的東西,最先進的科學知識,可是這不算國際化,所以這 個就是指標上面的困擾(95G4)

(三)對於新成立的系所某些評鑑指標值得重新商榷

    就新成立的系所而言,某些指標是系所無法準備資料來呈現,例如   「畢業生升學與就業表現」,新成立的系所在此項指標所表現出來的分   數相對的就較為弱勢

     譬如說學生畢業後的出路啦,相關的問題等等。因為我們才剛成立,

  這些項目都沒有他這些幾乎是完全沒辦法作詳細的提供(95G2)。

    因為剛成立一年的系所,基本上他所有的課程啦、師資啦、都還沒有完全開 設,學生才剛剛近來第一年,數量有限的情況之下沒辦法把整個所那個規劃啦、

整體來呈現,那這樣來評鑑那整體上比較欠缺他的意義(95G2)。

三、系所對於目前的評鑑制度設計與規劃來檢驗辦學品質之看法

(一)評鑑設計加入了訪談與觀察較能反映出系所實際的運作現況

     這一次主要是以教學評鑑為主,行政工作的評鑑為輔。在訪談及觀察的部 分或許能夠達到反映出辦學品質與狀況,這也是過去進行評鑑工作時較 為缺 乏的兩項,這一次評鑑特別將這兩項重點加入,應該能反映出來整個學校的實 際情況。(95G1)

(二)對於新成立的系所而言,尚處於探索與發展階段,無法於短時間內  即反應某種程度的辦學品質與績效

    我們新成立的所基本上還沒有充分展現的機會還沒有去實際操作跟調 整。因為新設系所總是會有一些摸索和調整。他必須要達到一定的穩定的程 度,來發揮,而不是短短一年之間能夠達到的。所以說課程的發展他必需要經 過相當的時間,慢慢的修正或調整。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一下子要看我們最 好的表現,基本上是很困難的(95G2)

四、系所評鑑制度是否能完整反映出系所的辦學品質尚有疑慮

(一)系所主管對於人為因素的疑慮,造成系所憂心評鑑委員能否真實的     反映出系所的品質

     你本來評鑑就要有很客觀的一個標準去看,其實這些定出來的指標,大部分 也是很符合你這些系所應該作的,但是這些委員能不能從這個角度去看,我是覺 得很有疑慮,會不會造成認知上的問題(95G3)。

那現在問題就來了,你這樣臨時湊出一批人來作這樣的評鑑,現在的問題就 是說,那到底在每一個委員裡面,他們在想什麼?那個就出現很大的問題,那當 然評鑑中心有找他們來講習,那這些大學教授這麼好來講習嗎?(95G4)

(二)評鑑無法呈現真實的系所運作情況,原因可能在於評鑑與進退場機  制等手段結合

     由於評鑑結果將系所分為三級,包括後續的停招、減招等措施,

涉及系所未來的招生壓力,因此系所面對評鑑時,反而會憂慮真實描 述系所現況會讓評鑑分數降低,進而無法真實呈現系所實際運作情況       因為你不只是來評鑑而已,事實上你還來看我們通不通過,還分三級,那

變成說比方說我們明明作不到的,我們就絕對不寫在系所發展計畫裡面,所以 我覺得這個對系所造成一種困擾,就變成說其實搞不好我很想作,可是因為你 又要來評鑑,又要來問我有沒有做到,那如果說我已經沒達到,那為什麼我還

把他寫進去說我沒有達到,所以我是覺得這是這一次評鑑裡面的最大一個問題

(95G4)

五、評鑑制度的設計與規劃在執行時所可能面臨到的困境

(一)評鑑中心所設計的評鑑指標多從系的角度考慮而發展,未考量所的  發展情況

    大學機構與研究所具有不同的發展特質,因此系與所的指標不宜混 用,而是應該考慮系與所的不同特質與不同標,分別進行評鑑指標的 設計與規劃。

  他評鑑的指標是比較適用於系的,那系跟所之間是基本上有比較大的差

異,因為系比較會強調教學的部分,還有學生輔導的這些,但是研究所強調的 是有學術活動,所以他的評鑑指標如果從這個方面來瞭解的話,基本上比較適 合有系的(指系和所同時兼具)(95G2)

  但是未來系和所的評鑑還是分開來進行會比較好一點,在這個部分可能可 以有所調整(95G1)

(二)設計國際化指標時宜參酌各系所不同的生態,而不是全部一昧的要  求朝向國際化邁進

國際學習經驗,這個部分不要說是學生,有時候老師也很難去達到,以我 們目前新設立的所來說,也只有一位學生有這樣的機會出國交流(95G1)。

譬如國際化的部分或是學術交流的部分,那些一個所的知名度都還沒打 開,根本還沒有餘力去拓展這種國際交流的關係(95G2)。

     另外在評鑑指標的設計過度偏向國際化發展,對於某些具有在地 性質的系所而言,發展國際化並非必要與絕對趨勢,反而扼殺該系所

     另外在評鑑指標的設計過度偏向國際化發展,對於某些具有在地 性質的系所而言,發展國際化並非必要與絕對趨勢,反而扼殺該系所

在文檔中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頁 106-11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