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建議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82-9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3 建議

基於上述結論,提出下列之建議:

1 對教師班級經營的建議

「Z 世代」為西元 1990 年以後出生的孩子,本研究對象是西元 1995 年後 出生的,這一群出生於高科技時代,自嬰兒期就在網路和電腦的環境中成長的青 少年(Geck,2006)。教師需要了解這些Z 世代學生的特質,若能將網際網路科 技融入各類班級經營活動中,並利用網頁做為師生及親師的溝通平台,將能協助 老師做好班級經營的工作。

因此對導師有以下幾點建議:

(1) 教師班級經營應有自我風格,並以網際網路為輔助工具。

(2) 教師應與家長建立良好關係 (3) 明確訂定班級常規並確實執行 (4) 鼓勵教師進修,充實自我

2 對學校和教育行政單位的建議

(1) 技藝專班學科成績低落,應設計適合技藝班成程度的教材。

(2) 導師班級經營不易,需要學校行政支援。

(3) 學校勿將技藝班標籤化,應以肯定的態度教導技藝教育的學生。

3 對未來研究者的建議

本研究僅以一所學校的一個班級為觀察及訪談對象,將來的研究者可用問卷 調查法,以量化資料探討技藝班之班級經營。又本研究的班級經營侷限於常規的 建立與親師關係,將來的研究者可探討班級經營的其他面向。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份

1. 王信智,「人力資源發展的觀點談技藝教育的設科規劃」,技藝教育,第 17 期,頁 23-25,1993。

2. 王文科,「有效的班級經營模式。教育實習輔導季刊」,頁 3-9, 1996。

3. 白芳芸,「國中任教非主科的初任導師應用經驗學習圈於班級經營之行動研 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2010。

4. 田宜純「以班級經營強化內在學習動機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

2008。

5. 李錫津,「班級常規輔導」,臺北:心理,頁 319-396,1990。

6. 吳天方、王世英,「國中技藝教育實施現況與興革之道」,技術及職業教育,

第 40 期,頁 15-18,1997。

7. 吳芝儀、李奉儒(譯)Michael Quinn Patton 著,「質的評鑑與研究」(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臺北:桂冠,1999。

8. 吳清山,「班級經營的基本概念」,臺北:心理,2002。

9. 周淑瓊,「國中專家/新手導師班級經營的信念、認知、行動策略與其班級經 營效果之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1999。

10. 周新富,「班級經營」,臺北:華騰文化,2006。

11. 林佩璇,「質性研究方法的理論基礎」,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 究方法,高雄:麗文,頁 93-134,2000

12. 林長賦,「教師班級經營、家長教育態度與國中技藝班學生學習滿意度關係 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2002。

13. 邱維城,「國中自願就業學生的輔導問題」,測驗與輔導,第 94 期,頁 657-660,1980。

14. 邱錦堂,「國中導師信念、班級經營策略對班級經營效能相關之研究」,國立 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2002。

15. 施慧敏,「國民小學班級常規管理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1994。

16. 高敬文,「質化研究方法論」,臺北:師大書苑,1999。

17. 高月圓,「國民中學導師班級經營策略之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 學所,碩士論文,未出版,2008。

18. 徐湘平,「全面品質管理理念在國民中學班級經營上的應用」,國立東華大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2004。

19. 許瓊櫻,「葉春蓮班級經營理念與實務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2002。

20. 教育部,「國中技藝教育班課程綱要暨設備參考標準」,臺北市:教育部,1996。

21. 教育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臺北市,教育部,2000。

22.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技藝教育學程教學活動設計教師研習手冊」,臺北市,

教育部,2005。

23. 教育部技職司,「發展與改進國中技藝教育方案-邁向十年國教目標」,臺北 市:教育部,1993。

24. 郭明德,「班級經營-理論、實務、策略與研究」,臺北:五南,2001。

25. 陳昆仁,「國中技藝教育班學生學習環境滿意度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北科技 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2001。

26. 黃德祥,「班級經營的常規經營」,學生輔導,第 45 期,頁 54-59,1996。

27. 張春興,「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1999。

28. 張春興,「教育心理學」,臺北: 東華,1996。

29. 張春興、林清山,「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1989。

30. 陳湘玲,「國小一年級級任教師班級經營策略之個案研究」,國立臺東師範學 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2000。

31. 單文經,「班級經營策略研究」,臺北:師大書苑,1994。

32. 單文經,「國民中學班級常規的經營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第 6 期,頁 9-11,1996。

33. 楊雅文,「臺南市國中技藝教育班學生職業成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 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1998。

34. 劉佑星,「班級經營的涵義、範圍與架構探討」,慈濟大學教育學程通訊—慧 命的磐石,第 30 期,頁 2-5,2008。

35. 劉素倫,「國中教師班級經營與學生學習動機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 導與諮商學所,碩士論文,未出版,2004。

36. 鄭瑞銀,「國民中學班級經營發展實例」,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2004。

37. 盧富美,「班級常規經營:常規與教學雙人行」,台北市:心理,2003。

38. 戴文琪,「灣「班級經營」博碩士論文之整合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 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2003。

39. 嚴祥鸞,「參與觀察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 性研究實例,頁 199。臺北:巨流,1996。

二 英文部分

1. Covey, (2009) ,.A School for Leadership. Educational Leadership Vol. 67, No. 2 , pp61-66.

2. Dreikurs,R., Grunwald,B.B., & Pepper,F.C. , (1982). , Maintaining Sanity in the classroom: Classroom management techmiques. New York: Harper & Row.

3. Emmer, E. T. , (1987) ,.Classroom management. In M.J. Dunkin (Ed.),The internationalencyclopedia of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Oxford: Pegramon Press.

4. Edwards,C.H. , (1993). ,Classroom discipline and management. New York:

Macmillan.

5. Geck, Caroline, , (2006) , “The Generation Z Connections: Teaching Information to the Newest Net Generation,” Teacher Librarian, Vol. 33, No. 3:, pp.19-23.

6. Jones, V. F., & Jones, L. S. , (1995). , Comprehensive classroom management:

c-reating posi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for all students (4th ed.). Needham Height, MA: Allyn & Bacon.

7. Hoy, W. K., & Miskel, C. G. , (2004).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7th ed.). New York: McGraw Hill.

8. Matsumura, L. C., & Steinberg, J. R. , (2002). ,Collaborative, School-Base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Settings for Teachers: Implementation and Links to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lassroom Practiceand Student Learning. CSE Technical Report 568.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9. Merriam, S. B. , (1998) ,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case study applications in education.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10. McIntosh, J. D. , (2009). ,Classroom management, rules, consequences, and rewards! Oh, my! Science Scope, Vol. 327 No.9,,pp 49-51.

11. Pedota, P. , (2007) , Strategies for effective classroom management in the Secondary Setting. The Clearing House, Vol. 80, No. 4, pp163-166.

【附錄一】國中技藝教育實施要點

國中技藝教育實施要點

壹、依據

一、中華民國八十八年六月二十三日華總一義字第八八OO一四一七三O號公布

『教育基本法』第三條。

二、教育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

三、中華民國九十年十二月十日臺90 技(四)字第九O一七六四四五號函公布之

『教育部技藝教育改革方案』。

貮、目的

針對技藝學習較有興趣的學生,開設技藝教育選修課程,協助其對生涯的認識,

以利於未來之生涯發展。

參、學程設計理念

一、生涯試探:學程目標旨在提供學生生涯試探之機會、以奠定其生涯發展基礎,

教材內容在協助學生具備認識自我,及繼續發展能力。

二、多元發展:學程內容應兼顧學生興趣、性向、能力等方面之差異,以提供學 生多元選擇機會。教材內容則力求因材施教、適性發展,並考慮地域特性與學校 特色,充分配合地方產業發展需要。

三、課程連貫:參酌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架構,以及辦理學校現存科班課程及 地區產業需求等因素,兼顧學制的縱向連貫和橫向聯繫。

肆、職群設計原則

一、採職群開設,全學年度由規劃的十三職群中任選二至四職群授課為原則。每 職群授課內容需包含職群概論及二個主題以上,十三職群及主題內容詳如表一所 示。

二、學程轉銜向下銜接九年一貫八年級生涯覺察及試探之課程,向上銜接實用技 能學程第一年段課程。

三、 職群開設應配合現存之國中技藝教育或地區合作單位之資源開設,具生涯 試探的功能,國中技藝教育與高職實用技能學程之銜接詳如表二所示。

伍、實施對象

招收技藝表現優異或對技藝實習較具性向、興趣之九年級(國三)學生。

陸、開班模式

一、本學程上課時間以學生每週選修三到六節為原則,可運用彈性及外加時數,

每職群每週授課三節最高至五節,每班招生人數以十五至四十名為原則,偏 遠及離島地區得視需要酌減人數。

二、學生每學期選修一至二職群,第二學期不得重複選修相同職群。

三、開班分為兩種模式:

(一)自辦式:由國中依該校之資源與環境現況,獨立辦理本學程,上課地點在自 辦國中。

(二)合作式:由擬辦理技藝學程之國中與鄰近之國中、高職、專科或職訓中心合 作辦理,上課地點可依實際條件在合作單位上課,偏遠地區得依實

際需要專案辦理。

柒、申請程序

一、國中之「課程發展委員會」參與規劃國中技藝教育學程之相關 事宜。

二、國中應成立「技藝教育學生遴薦與進路輔導委員會」辦理技藝 教育學程學 生薦輔相關事宜,有關細則另行訂定之。

三、國中依其需求規劃提出實施計畫,並依國中技藝教育學程申辦流程向縣市教 育局提出申請。

四、縣市政府應成立「國中技藝教育推動委員會」以教育局長為召集人,置委員 數人及兼任秘書一人,並遴請學者專家參與,負責開班模式、課程規劃、職群及 合作單位之評估、師資(含師傅)、契約之規劃與審查等有關事宜。

五、縣市政府教育局彙整審核各校開班計畫,並將核定情形陳報教育部備查。

捌、師資遴聘

一、各校辦理國中技藝教育學程所聘用之職群科目教師以兼任為限,不得要求增 加編制員額。

二、各校遴聘職群科目兼任教師,以具有任教科目專長,且富教育熱誠之教師或 行業實務專家為限。已登記為合格教師且有與任教科目相關實務經驗或實務 研習者,得優先聘用。

玖、教材發展與選編

一、 各校得視需要選用部編參考教材。

二、 各校得因應地區特性、學生特質與需求,依「學程綱要」自編或選編合適 教材。

拾、學習評量

一、學生成績評量,應參照國民中小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直轄市、縣(市)主 管教育行政機關訂定之相關成績評量辦法及技藝教育學程成績評量辦法辦理。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82-97)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