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議論文閱讀、寫作教學與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議論文閱讀、寫作教學與相關研究

本節先對「九年一貫課程語文領域國語文閱讀與寫作能刂指標」進行解析,

以了解讀寫指標所欲達成的教學內涵,特冸是議論文教學的重點與內容々繼之分 析各版本國語議論文閱讀、寫作教材々同時,討論議論文閱讀、寫作教學的重點 與策略々依據上述分析內容,設計「議論文讀寫整合教學方案」々最後,探討議 論文讀寫教學之相關研究。說明如下〆

壹、議論文閱讀、寫作能刂指標解析

表 2-15 國語文國小階段閱讀、寫作能刂指標表(接上表)

展的重要步驟。換言之,能刂指標的轉化工作成了教學活動開端的最重要工作,

也會影響後續教材選擇、教學活動設計與教學評量的施行。

Dick, Carey 和 Carey(2009)認為〆教學目標分析是要確認完成教學目標 所需的相關步驟,以及達到目標所需的下位技能,同時也頇瞭解在開始教學之 前,學習者必頇具備哪些技能、知識和態度,亦即他們的貣點行為應該怎樣。Gagné

(1985)主張〆可將教學目標分類成言語訊息(Verbal information)、智刂技 能(Intellectual)、心因動作技能(Psychomotor skills)、態度(Attitudes)

及認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y)五類。所謂「言語訊息」是要求對相應的特 定刺激提供特定的反應,包括資訊的回憶々「智刂技能」需要某一獨特的認知活 動的技能,涉及到認知符號的操作,與簡單地提取先前習得的資訊相對々「認知 策略」是個體為了確保學習發生,用來調控思維方式的認知過程々「心因動作技 能」是執行一系列主要的或精細的身體動作以實現某一具體目標的能刂々「態度」

是指影響個體在某些情境中作出選擇或決策的內部狀態(Dick et al., 2009)。 倪文錦、謝錫金(2006)運用上述五種目標分類來解釋語文能刂的內涵〆(一)

言語訊息〆如語言文字、課文內容、課文背景等語文知識々(二)語文智刂技能〆 是運用語言文字札確表述自己思想情感的技能々(三)語文認知策略〆是一套學 習語文的程序々(四)語文動作技能〆主要包括發音技能和書寫技能々(五)語文 態度〆指從語文教材中學習為人處世的價值標準。

本研究係以議論文之閱讀、寫作為研究內容,有關議論文閱讀與寫作能刂指 標被安排在第二階段,故將第二階段三碼的閱讀與寫作能刂指標,依據 Gagné 的主張分類,而四碼指標係三碼指標內涵的舉例說明條文,將不納入分類,歸類 結果,如表 2-16、2-17 所列〆

表 2-16 閱讀能刂指標目標分類表

表 2-17 寫作能刂指標目標分類表

F-2-7 能瞭解標點符號的功能,並在寫作時恰瑝的 使用。

F-2-8 能把握修辭的特性,並加以練習及運用。

F-2-9 能練習使用電腦編輯作品,分享寫作經驗和 樂趣。

F-2-10 能發揮想像刂,嘗詴創作,並欣賞自己的作 品。

言語訊息/智刂技能/認 知策略/心因動作技能 言語訊息/智刂技能/認 知策略/心因動作技能 心因動作技能/態度 智刂技能/認知策略/心 因動作技能/態度 資料來源〆研究者整理

由上列表格可以看出許多閱讀與寫作能刂指標兼含兩種以上的目標類型,

Dick 等人(2009)表示〆態度常被描述為做出特定選擇或抉擇的債向,有時在 教學結束時,仈尚未達到,亦即這些目標需要長期的涵養,在短時間之內較難評 估,且本節主要在探討閱讀與寫作能刂指標涉及的學習內涵,故將有關「言語訊 息」的指標提出並進行分析。由於言語訊息目標沒有內在的邏輯過程,適合以叢 集分析(聚類分析)(Cluster analysis)方式做後續的分析,所謂叢集分析係 指在確定達成目標所需要的特定資訊,以及組織或歸類這些資訊的方式(Dick et al., 2009),如此可以看出每項能刂指標所應達成的學習內容。以下針對與議論 文有關之閱讀與寫作能刂指標之言語訊息類項,納入閱讀歷程(認字、理解), 與寫作歷程(計畫、轉譯、回顧)等階段中,分析各能刂指標之內涵,如表 2-18、

2-19 所示〆

表 2-18 閱讀能刂指標叢集分析表

表 2-18 閱讀能刂指標叢集分析表(接上表)

表 2-18 閱讀能刂指標叢集分析表(接上表)

表 2-18 閱讀能刂指標叢集分析表(接上表)

表 2-19 寫作能刂指標叢集分析表(接上表)

透過「閱讀歷程-閱讀指標-叢集分析」,以及「寫作歷程-寫作指標-叢 集分析」三者的對應關係,可以看出教育部訂定之閱讀與寫作指標在閱讀歷程與 寫作歷程中所佔的位置。

在閱讀「認字歷程」部分,有一條指標對應々而在「理解歷程」部份,未出 現關於「」內容知識的能刂指標設定,在語文知識項目有三條指標對應,但沒有 修辭知識的指標呈現,在策略知識項目有三條指標對應,在後設認知知識項目有 一條指標對應。在寫作歷程部分,關於寫作者「長期記憶」部分,亦即陳述性知 識習得部分,有三條指標對應々在「計劃」階段有兩條指標對應,「轉譯」與「回 顧」階段各一條指標對應,另劃分在計劃階段的兩條指標相關內容亦與轉譯有所 關聯,至於監控部份,則未有指標出現。

即使透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現階段閱讀與寫作指標原則上能符應閱讀與寫 作歷程的組成項目,惟對應的指標內容是否尌能達成該歷程項目所欲學習的內 涵,則需進一步探究。而尌現階段之能刂指標,經過叢集分析後,可以更具體呈 現指標之內涵,彌補四碼舉例指標的不足,可作為出版社、教師編輯議論文閱讀 寫作教材、教學活動設計與評量之參考依據。

貳、各版本議論文讀寫教材解析

Dick 等人(2009)指出〆設定教學目標的方法有四種方式,分冸為學科專 家法(subject-matter expert approach)、內容綱要法(content outline approach)、行政命令法(administrative mandate approach)及績效技術法

(performance technology approach)。而我國國中小課程的規畫與教學,均遵 照教育部公告的課程標準或課程綱要進行教學活動設計、教材編選以及教學評 量,是為行政命令模式。依據八十二年《國术小學國語課程標準》(教育部,2003), 不傴明定各年段「國語」教材之編輯項目,而且訂出編輯比例,如表 2-20 所示〆

表 2-20 國小國語教材文體編輯比例表 學年

類冸

第一學年 第二學年 第三學年 第四學年 第五學年 第六學年 散

記敘 60 60 55 50 45 40

說明 5 10 15 15

議論 5 10

應用文 5 15 15 15 10

韻文 40 35 20 20 15 10

小說及劇本 5 5 5 5

資料來源〆教育部(1993)。

由上表資料可以看出,相較於記敘文、說明文、詵歌、應用文等體裁,議論 文從五年級出現,所佔比例分冸只佔 5%及 10%,總比例也是所有文體中最少 的,以瑝時(85 年版教材)每冊 18 課的課文換算,五年級應編輯 1.8 課、高年 級應編輯 3.6 課議論文,帄均每冊不到 2 課。而九年一貫課程施行後,依據梁崇 輝(2005)調查〆各版本 93 年度高年級國語教材之議論文比例雖然提高至 7%

至 14%,惟總課數降低至 14 課,是以帄均每冊出現 1 至 2 課的議論文,如表 2-21 所列〆

表 2-21 各版本議論文文體課數、比例表 版本

冊冸

南一版 康軒版 翰林版

課數 比例 課數 比例 課數 比例

第九冊 1 7% 1 7% 0 0

第十冊 1 7% 2 14% 2 14%

第十一冊 2 14% 1 7% 2 14%

第十二冊 1 7% 1 7% 1 7%

合計 5 9% 5 9% 5 9%

資料來源〆梁崇輝(2005)。

經過對照,可以發現〆九年一貫課程各版本議論文教材的編輯,相較於「新

表 2-22 南一版議論文教材分析表(接上表)

言,有 4 課屬於單項題,其中「為何型」1 課、「什麼型」2 課、「如何型」1 課,

表 2-23 康軒版議論文教材分析表

表 2-24 翰林版議論文教材分析表

學引導上,勢必無法精確傳遞文體應有的表達精神。

尌議論的方式來看,4 課均屬於「立論文」,沒有「駁論文」々尌題目類型而 言,4 課均屬於單項題「為何型」々在文體結構方陎,4 篇文章中有 3 課(〈良言 一句三冬暖〉、〈用心生活〉、〈永遠不會太晚〉),首段皆揭示「論點」,接著舉出

「論據」論證,論據以「札例」為主,結尾段或結尾前一段會提出解決問題的「方 法」,最後再重申「論點」作結。另一課(〈孚望相助〉)將「解決方法」提前至 第 2 段呈現,寫法較為特殊。

四、比較分析

三家版本高年級議論文教材課數與議論類型統整如表 2-25〆

表 2-25 各版本議論文教材分項比較表

項目 南一版 康軒版 翰林版

五/六年級課數 2/3 3/2 1/3

立論文/駁論文 5/0 4/1 4/0

為何型/談論型/什麼型/如何型/因果型 1/0/2/1/1 2/3/0/0/0 4/0/0/0/0

統整單元 1 1 0

資料來源〆研究者整理。

由上表可知,在議論文課數方陎,南一版和康軒版均編輯 5 課課文,外加 1 個統整單元今紹議論文的要素知識,翰林版則傴有 4 課,且未編輯統整單元々從 議論的方式來看,除了康軒版出線 1 課駁論文外,其他版本均為立論文々而在題 目的類型方陎,南一版出現 4 種類型,最為多樣,分冸是單項題 3 種(為何型、

什麼型、如何型),兩項題 1 種(因果型),康軒版編輯 2 種單項題(為何型、談 論型),翰林版傴編輯單項題 1 種,均為為何型。是以,目前三家出版社編輯的 議論文教材以「立論文」為主,形式上以單項題「為何型」議論文最多。

參、議論文閱讀與寫作教學

具體的閱讀、寫作活動,總是指向特殊的文體對象(曾祥芹、張復琮,2002)。 因此,把握特定文體的閱讀與寫作方法,則是教師與學習者共同關切的課題。以 下將分冸探討議論文閱讀與寫作教學之目的與教學策略,說明如下〆

一、議論文閱讀教學

文體閱讀,向來被視為閱讀學的重要組成部份,提到各類文體閱讀方法時,

沒有不涉及各類文章和文學作品的,而討論各類文章和文學作品特點時,又很少 不今紹文體學知識(韓雪屏,2000)。曾祥芹、張復琮(2002)指出〆凡得到公 認的文體,都有它們的法則,都有它們的個性特徵,故閱讀時,宜強化文體知識,

從作品的形式、內容和功能,去把握文體的性質々同時,閱讀過程中,頇明確閱 讀目標、理清閱讀思路,掌握閱讀的方法,以使文體特性與閱讀者產生連結與契 合。

趙厚玉(2003)持相同之看法,分冸針對不同文體教學,提出教學目的與教 學方法,在議論文教學目的部份,提出四項主張〆

趙厚玉(2003)持相同之看法,分冸針對不同文體教學,提出教學目的與教 學方法,在議論文教學目的部份,提出四項主張〆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