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章主要針對事件觸發受測者反應時間實驗資料擷取及刺激-反應模式實驗資 料擷取與處理進行說明。

4.1 事件觸發之受測者反應時間資料擷取說明

針對3.2 節中所設計之事件車觸發事件(減、加速事件)組合,探討受測者之減、

加速反應,圖4.1 為實驗過程中駕駛車與事件車速率變化圖(完整駕駛車與事件車速 率變化圖如附錄二所示),其中波動起伏較大為駕駛車之速率變化曲線,波動較規律 則為事件車之速率變化曲線,其中本研究之反應時間定義為事件發生(事件車開始減 速或加速)至駕駛者鬆開(或踩)油門的時間(秒),如圖 4.1 圓圈註明處,每位受測者進 行兩個實驗組合,每個實驗組合內有三個事件,一個事件包括一個減速及加速事件,

因此共可得120 筆事件刺激反應時間,其中反應時間大於三秒之資料視為受測者之 缺漏值,不列入分析資料。

受測者1實驗組合一

0 5 10 15 20 25 30 35

27.4 33.7 39.9 46.2 52.4 58.7 65 71.2 77.5 83.7 90 96.3 103 109 115 121 128 134 140 146 153 159 165 171 178 184 190 196 203 209 215 221 228 234 240 246

時間(秒)

速率(公尺/秒)

4.1 事件刺激反應時間資料擷取 4.2 刺激-反應模式實驗資料擷取說明

以往對於車流資料之蒐集多以攝影的方式,將實際車流狀況拍攝下來,之後再 經由影像處理取得車輛的動態資訊,而其轉換的過程可能會有誤差的產生。然駕駛

36

模擬系統之資料蒐集乃由電腦全程監控,完整記錄所有車輛資訊,因此在良好設計 之駕駛模擬系統下,較為有效且完整地蒐集駕駛行為與車流資料。

由於以往對於GM 模式參數值(α 、

m

l

)之研究,多以實車測試及實地觀測方 式搜集資料,再利用統計分析方法分析資料校估而得,然而很多實地觀測之資料是 在低速或停等啟動狀況,無法反映一般跟車行為。因此,本研究以10 位擁有大客車 駕駛執照之國道客運駕駛者為研究對象,每位受測者進行減速、等速、加速事件,

進行約10 分鐘的實驗,並記錄事件車速率、駕駛車速率、兩車間距、兩車速差等資 料,而本研究分析之資料擷取自3.2 節中設計之步驟 2(及步驟 6),當駕駛車的時速 達到90km/hr~100km/hr 時,並於駕駛車前方 200m 出現事件車,而駕駛車會持續前 進直到與事件車的距離為 80m 後,事件車以時速 90km/hr 開始移動之資料到步驟 3(步驟 6)之事件車緊急煞車前之紀錄資料。至於本研究所校估之基本公式如公式 (4.2.1)所示,式中

α

l ,m

m

l

即為本研究之校估參數值。

[

( ) ( )

]

)]

( )

( [

)]

( ) [

( 1

1 1 ,

1

X t X t

t X t X

t t t X

t

X

l n n

n n

m n

m l

n +

+ +

+ −

= +

+ & & &

&&

α

(4.2.1)

其中,

n

:前車

+ 1

n

:後車 )

(t

X

n :前車在 t 時間時的位置 )

1(

t

X

n+ :後車在 t 時間時的位置 )

(t

X

&n :前車在 t 時間時的速率(mph)

)

1(

t

X

&n+ :後車在

t

時間時的速率(mph)

)

1(

t t

X

&n+ +∆ :後車在

t + ∆ t

時間時的速率(mph)

)

1(

t t

X

&&n+ +∆ :後車在

t + ∆ t

時間時的加減速率

m

:後車駕駛者對於「速率」反應的敏感度參數

l

:後車駕駛者對於前後車之「車間距」反應的敏感度參數

m

α

l , :跟車的敏感度參數

37

本研究中為了探討不同延遲時間∆t(time lag)之刺激-反應模式,因此進行不同

∆t=0.5 秒、1 秒、1.5 秒、2 秒之分析。圖 4.2 為實驗過程中駕駛車與事件車速率變 化圖,其中波動起伏較大為駕駛車之速率變化曲線,波動較規律則為事件車之速率 變化曲線,而參數建立之資料選取,以∆t=0.5 舉例說明,兩車間距與兩車速差之資 料取 t 秒時兩車間距及兩車速差,即為 t 秒時兩車間距與兩車速差;後車速率取

(t+0.5)秒之後車速率,即為後車(t+0.5)秒時速率;而後車加速率則為後車在(t+1)

秒之速率減後車在(t+0.5)秒之速率之值再除以 0.5 秒,即為後車(t+0.5)秒之加 速率。

受測者1實驗組合一

0 5 10 15 20 25 30 35

27.4 33.7 39.9 46.2 52.4 58.7 65 71.2 77.5 83.7 90 96.3 103 109 115 121 128 134 140 146 153 159 165 171 178 184 190 196 203 209 215 221 228 234 240 246

時間(秒)

速率(公尺/秒)

圖4.2 資料擷取說明圖

4.3 刺激-反應模式擷取資料之篩選與處理

本研究應用GM 第五代刺激-反應模式(公式 4-1),校估其參數值(α 、

m

l

),

以建立本土化大客車跟車駕駛刺激-反應模式,在參數校估前須先處理

X

&&n+1(

t

+∆

t

)與 )]

( )

(

[

X

&n

t

− &

X

n+1

t

符號相異、

X

&&n+1(

t

+∆

t

)為零及[

X

&n(

t

)− &

X

n+1(

t

)]為零之情況;即後車 速率大於(或小於)前車速率,而後車仍在加速(或減速)或後車仍在等速行駛的情況,

而資料處理過程如下說明:

t t+0.5 t+1

38

1. )

X

&&n+1(

t

+∆

t

為負,[

X

&n(

t

)− &

X

n+1(

t

)]卻為正時,則刪除該筆數據,原因為當 )]

( )

(

[

X

&n

t

− &

X

n+1

t

為正時,表示前車之車速大於後車之車速,前車正在遠離後車,

故後車之正常反應應無減速之可能,故不列入參數校估之資料。

2. )

X

&&n+1(

t

+∆

t

為正,[

X

&n(

t

)− &

X

n+1(

t

)]卻為負時,表示後車之車速大於前車之車速,

後車正在接近前車,故後車之正常反應應無加速之可能,故不列入參數校估之資 料。

3. 當

X

&&n+1(

t

+∆

t

)為零時,則刪除該筆數據,因為GM 跟車模式所探討的是動態跟車 行為,等速率跟車不具實質意義,故不列入參數校估之資料。

4. )][

X

&n(

t

)− &

X

n+1(

t

為零時,後車應無加速或減速之反應,此為不穩定的跟車行為,

故不列入參數校估之資料。

3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