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貳、 、 、 、避難行為 避難行為 避難行為 避難行為

貳 貳

貳、 、 、 、避難行為 避難行為 避難行為 避難行為

一、火災中避難行為的研究

有關火災中避難行為的研究,較為著名的火災中人員避難行為之 研究分別整理如下[2]

(一) 英國 Woods 對於英國近千件(952)火災案例中進行與火 災有關人員的會談與調查,研究發現人們的反應行動有三 種基本形態:逃離建築物、展開滅火或控制火勢蔓延及通 知其他人逃離現場或報警,而大部分的行動反應為上述三 種基本反應之一或是混和型,報告中亦針對是否有火災經 驗,對場所是否熟悉及不同年齡層等因素進行探討。

(二) 美國學者 John L.Bryan 博士針對米高梅(MGM)及希爾 頓(Hilton)兩大飯店災後旅客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其發現 火災之後的避難行為,交叉分析避難人員的行為模式,且 針對上述 Woods 研究進行深入探討,也提出英美之間避難 人員行為模式的異同。

(三) 英國學者 David Canter 針對 23 名男性與 18 名女性作為樣 本,依據 49 種基準動作來加以分析因性別不同所產生的火 場行為特性,例如男性在感知及解讀火災徵兆能力上較 低,女性逃出後會觀看及請求協助而非如男性一般企圖再 進入火場拯救等等行為的研究,Canter 並編輯整理著作 Fire and Human Behavior(火與人類行為)一書,此書為蒐集相 關研究的首例。

(四) 我國學者黃楚材對於台北市 76 年所發生的建築火災之相 關人士進行問卷調查,藉以瞭解各項避難特性,此為我國 對火災中避難人員行為模式實證研究的重要報告。

二、人類避難行為配合心理學之研究 :::

火場中人員避難行為模式多受心理因素影響,因此針對於心理學 方面結合避難研究而歸納人類避難行為及特性模式的相關研究整理 如下[4]

(一) 日本學者室崎益輝以 1984 年大阪科學技術中心大廈,火災 為例,整理出避難行動的特質:

1. 危急反應之避難:動物在遇到突發恐懼之環境時,因為 肉體疲勞之蓄積而造成心理的混亂,所以人類在遇到火 災等危險時,有時會出現昏倒的行為。

2. 限時的避難(Time Race):火災所產生的煙對人類避難 是一種危害,所以火災的發展與避難時間及速度呈現相 對的關係。

3. 移動行動之避難:避難是由危險移向安全的移動行為,

必須考慮目的及移動路線。

4. 空間制約行動之避難:避難行動受到空間形態限制,例 如高層建築避難形態主要是以縱向避難為主。

另該研究亦針對路徑的選擇加以探討,歸類後發現人 員避難具有歸巢性、日常動線志向性、向光性、易視途徑 選擇性、跟從性及直進性的傾向。

(二) 日本學者藤本盛久及羽倉弘所著「現代建築防災工學」中,

認為避難基本有下列之傾向:

1. 往經常使用之出口或樓梯方向。

2. 往明亮方向的習性(向光性)。

3. 往開闊的空間方向。

4. 對火及煙有恐懼心理(即使是小火或些許的煙亦會迴 避),而往反方向避難。

5. 危險逼近因心理因素而無法辨識時,會有迷惑和逃往狹 窄角落方向的行動,容易造成避難的另一種傷害。

6. 迷惑程度增加,跟從性越高。

7. 緊急狀況下發揮充分的力量。

(三) 日本學者今出重夫的研究跟上述藤本盛久的研究有相近的 結論,在危急時會出現驚人的力量、向光性、往開闊空間 逃生、對火煙恐懼、逃入角落、從眾性及絕望的跳樓等行 為模式。

(四) 日本 S.Horiuchi 等三位學者研究結論如下:

1. 經常使用該建築物者會有不同於一般使用者的行為模 式,例如嘗試去滅火,警告並協助他人避難。

2. 選擇避難路徑大多數以煙的濃度(量)為主。

3. 避難者若熟悉建築物會選擇常用的路徑,而不熟悉者會 出現跟隨及依賴他人的現象。

4. 熟悉建築物的與否,決定在濃煙中判別出口的成功率。

5. 熟悉建築物與否為決定避難速度及難易的主要因素。

(五) 美國華盛頓大學 John P. Keating 博士研究指出緊急事件和 行為的關係如下:

1. 高度焦慮下人們注意焦點變得很狹窄,對於太複雜及不 明顯的訊息無法判別。

2. 狀況不明顯時,出現模仿其他重要人員的行為(跟從 性)。

3. 高度壓力下選擇熟悉的事物及方向。

4. 在緊急事件下人員認知能力有限,重要引導訊息應簡單 並一再重複出現增加判別的能力。

5. 一氧化碳的濃度會破壞人員的判斷能力。

(六) 美國學者 Bernard M.Levin 博士整理出火災中共通的行為模 式:

1. 避難時人員寧可選擇熟悉但並非最佳路線。

2. 女性傾向警告協助他人,男性傾向滅火行動火防止火勢 蔓延。

3. 驚慌的狀況較少發生,英雄主義跟利他行為卻普遍會發 生。

4. 若沒有不必要的障礙,在當時大部分的建築物中,很多 嚴重不能行動的人也能自行避難。

5. 輕微模糊的火災徵兆無法讓人員產生對火災的認知及 反應。

(七) 我國學者廖明川亦歸納出火災中人類有各項行為產生:

1. 習慣性行為:例如建物中服務人員習慣使用樓梯,一般 人員習慣使用電梯,避難時就會出現不同的避難路徑,

在前述美國米高梅及希爾頓飯店的案例中,火災時有超 過一成的旅客得知火警後回到自己的房間,此亦為習慣 性驅使。該研究更指出火災中的各項行為以習慣性最為 明顯。

2. 從眾行為:在緊急狀況下容易使人失去主見而形成盲從 的現象,最常見的即為集體逃生,或群眾聚集於同一空 間,或是群體跳樓逃生等。

3. 驚慌行為:遇到濃煙或高溫時會使人員容易失去應變彈 性。

4. 無逃生行為:火場中會出現部分利他行為,學者 Rown Matthew 整理歸納出無逃生行為的原因為等待進一步訊 息、等待協助及通知消防隊、進行滅火或防止濃煙擴 散、尋找其他人、警告或幫助他人及搶救財物等六個因 素。對避難場所的不確定性,亦可能使避難人員停留原 地不做任何避難動作,等待進一步訊息及協助。

(八) 我國學者丁育群博士認為,避難計畫應考慮下列人類的本 能行動:

1. 回巢本能:意外時人類會本能的折返原來途徑,或日常 慣用途徑以求逃脫,亦稱歸巢本能,此種本能對於非建 築物的慣用者尤其重要,在規劃避難路徑時應考量。

2. 躲避本能:人類察覺異狀後會先驅進異狀地點以求確 認,確認緊急狀況後就會直覺避離該地點。

3. 向光本能:火場的煙具有遮蔽性,且通常會有停電的可 能,而向光性讓人員會向有光源的地方避難,因此對於 容易造成混淆的燈具應予以限制。

4. 左轉本能:大部分的人為右撇子,習慣使用右手且較發 達,在黑暗中步行時會自然地左轉,若避難路徑可以事 先依此特性於在交叉點規劃左轉可以減少混亂,提高避 難成功率。

5. 追隨本能:建築物內發生非常狀況時,群眾將追隨一位 領導以求避難,因此在不特定對象多數人使用的空間安 排適當的誘導者是必須的。

(九) 我國學者黃楚材整理綜合相關學者見解,提出人類在建築 物內遇到火災緊急事件時所產生的行動大致如下:

1. 歸巢特性:人類對每天生活的空間較有安全感,有些人 在火場會折返自己的房間亦有保護財產之意。

2. 習慣特性:火場中人員可能會選擇熟悉但較危險的路 徑,但於熟悉環境中相對應變能力也較強。

3. 從眾特性:亦即模仿特性,眾人一起行事可獲得安全 感,故緊急狀況下會有跟隨前往的情形發生。

4. 向光特性:在視線不清下人們希望獲得安全會朝明亮能 看清楚的地方前進。

5. 往開闊地方:越開闊的地方障礙可能越少,安全性可能 也較高。

6. 鴕鳥心態:在危險逼近而無法有效應變時只好躲入浴室 或屋角減少危險。

7. 潛力被發揮:危急時人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力量以排除障 礙逃生。

8. 高度焦慮下僅能接受簡單明顯的事:因此在避難誘導之 廣播或提示應力求簡潔清楚。

此外,由該研究問卷結果得知,避難者在火災發生到 結束之逃生行為包括:確認火災訊息,利用樓梯、窗戶或 陽台逃生,逃生路徑選擇,逃生時未都能見到逃生指標等。

(十) 我國學者王琳、花茂琴首先提出行為分類,分為逃生前行 為(例:通知、察看、預防等)及逃生後行為(例:自覺 火場狀況是否適合避難、樓梯主要逃生動線、避難行為)。

(十一) 英國學者 Peter. G. Wood (1970 年) 針對英國近 1000 個火災案例當事人調查指出,避難個體會視火災嚴重性迅 速逃離現場,再回火災現場的大多是男性。

(十二) <林鴻志,民 94 年>提及人員避難行動特性:火災發生時,

以室內空間(避難對象空間)作為逃生的起點,此時有兩 種選擇:人員避難可能經由窗戶或陽台等緊急出口逃生,

或選擇移動到走廊。當人員到達走廊後,又有三種移動可 能:廁所或良好的防火區劃室等待救援、逃到門廳再到樓 梯間或直接由戶外安全梯逃到地面層。避難人員抵達樓梯 間時,因建築物規模不同,可經由直通樓梯、安全梯或特 別安全梯進行避難移動方向選擇,朝火源之反方向進行移 動至屋頂平台或一樓地面層。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大型商場防火安全特性 大型商場防火安全特性 大型商場防火安全特性 大型商場防火安全特性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