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重本抑末」

自春秋戰國時代以降,伴隨著商品經濟的快速成長,工商成 為致富的捷徑,這在當時已是相當普遍的事實,棄本逐末的趨勢 已無法阻擋。這種情形在漢代更加顯著,工商發展甚至已侵蝕農

業生產的根基,因工商發展而累積起來的龐大資本,在社會上缺 乏可供再投資的管道,如此一來,富商大賈的巨額財富,一是投 向個人奢華的享受,造成社會上奢靡風氣的氾濫;二是轉而兼并 土地或經營高利貸,這些都將造成農村經濟重大的破壞,進而危 及漢帝國統治的基柢。所以,抑商之舉勢在必行,這也就是何以 漢代士人在論及奢華風氣時必與上述問題相提並論,此外,漢代 士人批判奢華風氣多從機巧的設計徒然浪費人力著眼,強調「重 本抑末」的必要性。

在強調自給自足的農業社會中,財富主要是由農業生產所提 供,要富國就必須要致力於農業生產,重農成為發展社會經濟、

累積國家富力的必要手段。春秋末期,儒家首先提出「本」的概 念,認為治國和個人修養都有「本」,所謂:「君子務本,本立而 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809

,儒家此處所說的「本」

是一道德範疇而不是經濟範疇。最先賦予「本」經濟概念的是墨 家,墨家認為「固本而用財,則財足」

810

;但對「本」的內容作 出明確定義的是法家,商鞅變法規定:「大小僇力本業耕織、致 粟帛多者,復其身」

811

,明白指出「本業」就等同於生產粟帛,

換言之,「本」等同於農業生產,並進而將工商活動與農業生產 對稱,視之為「末」,認為政治力應介入調控,以維持農戰政策 的落實,達到國富兵強的政治訴求。

商鞅是中國經濟思想史上,最先將「本」、「末」兩個概念相 提並論者,他將農業視作「本業」、「本事」,並限定為專指「耕 織致粟帛」之男耕女織的農業生產形態,這種生產形式最有利於 國家追求富強,配合其農戰的理念,認為在農戰以外可以獲利的 其他職業,諸如商賈、技藝、游談、辯說等等都要加以禁止,「末 事不禁,則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眾。」

812

則有害於農業生產,他

809 《論語˙學而》,頁 4。

810 《墨子˙七患》,頁 16。

811 《史記˙商君列傳》,頁 2230。

812 《商君書˙外內》,頁 37。

強調要「事本禁末」,認為「能事本而禁末者富」

813

。商鞅是為 了壹民於農戰而談論本末問題的,對農戰以外一切可以獲得名利 的行業,都要加以禁限、打擊,他指出:「農之用力最苦而贏利 少,不如商賈、技巧之人。苟能令商賈、技巧之人無繁,則欲國 之無富不可得也。」

814

就經濟發展條件來說,工商業的獲利確實 遠高過於農業,因此在提倡重農思想的同時,必須對工商業的發 展施限,如此才能真正落實國家的重農政策。

商鞅「重農抑末」的觀點是在於禁抑、壓制商品生產和商品 流通的工商業,尤其是贏利較多的商業及從事奢侈品製造的手工 業,以維護男耕女織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這個看法其實反映 了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之間的衝突。為了禁抑、打擊工商業,商 鞅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重徵工商稅、限制商人經營範圍,

以及「廢逆旅」、「貴酒肉之價」

815

以增加行商的困難,以及加重 商人所負擔的徭役等措施,達到其「抑商」的目的。

商鞅強調重農思想,但他所謂的「農」僅限於「粟帛」,其 他農作物以及林、牧、漁業等生產都不包含在內,對「本業」的 界定相當狹隘,他進一步提出「壹山澤」的政策,由國家壟斷山 澤顓利,禁限人們採伐與開發,其壟斷政策的目的不是為了增加 國家財政的收入,也不是為了保護自然資源、防止濫加採伐,主 要是為了堵塞農戰以外的利途,使人民除農戰之外「無所於食」

816

。這種把「農」等同於「粟」的狹隘農業生產觀,是商鞅首先 提出來的看法,商鞅「重本抑末」的措施配合其農戰政策的推動,

確實為秦國的富強奠定深厚的基礎,使秦國最終能統一天下。

除了商鞅從國家施政的層面來探討「重本抑末」的觀點外,

先秦諸子對社會上背本趨末情形的日益惡化,及衍生的負面影響 有深刻的體會,因此,對這些問題也有深入的討論。老子雖然沒

813 《商君書˙壹言》,頁 18。

814 《商君書˙外內》,頁 37。

815 《商君書˙墾令》,頁 3。

816 《商君書˙墾令》,頁 3。

有明確的使用本、末此一對稱的名詞,但他認為社會禍亂是由於 人類智慧進步及工藝技巧發展所造成的,即所謂:「大道廢,有 仁義;智慧出,有大偽。」

817

「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技巧,

奇物滋起。」

818

工藝技巧愈發達,難得之貨越多,人們的欲望也 隨之滋長,於是奸謀詭計、盜竊亂賊之事就會發生。惟有「絕巧 棄利」

819

、「不貴難得之貨」

820

,把一切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的工 具和技能統統棄置不用,才能消弭亂源,重歸純樸安靜的社會,

所以,在其「小國寡民」的理想藍圖中,「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沒有工藝技巧的發展,交通貿易也不發達,「民至老死不相往 來」,「雖有舟輿,無所乘之」

821

,老子的經濟思想是受其哲學上 天道自然觀的影響,崇尚「無為」,人法自然而無為,無為也就 無欲。

荀子對本、末的探討相當深入,他主張抑制工商業的過度發 展,所謂「務本禁末之為多材也」

822

,已將「務本」與「禁末」

兩者聯繫起來,提出「工商眾則國貧」的觀點。他又指出:「論 百工,審時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備用,使雕琢文采不敢專造 於家,工師之事也。」

823

由「使雕琢文采不敢專造於家」這句話 來看,他的「禁末」是指政府要嚴格控制奢侈品的生產,便於維 持消費上的等級差別,使奢侈品的生產是有限度的進行,以免危 及農業的生產。

法家常將「抑末」與「重本」相提並論,認為要發展農業,

就要有足夠的勞動力,必須使農民固著於土地,心無二志,因此 抑制工商經營是必要的措施,如此才能避免勞動力分散和農民心 志不定。對於法家所說的「禁末」所謂的「末」,究竟是指商業 還是指一般手工業產品的製造和運銷,或者是指奢侈品的生產和

817 《老子˙第十八章》,頁 10。

818 《老子˙第五十七章》,頁 35。

819 《老子˙第十九章》,頁 10。

820 《老子˙第三章》,頁 2。

821 《老子˙第八十章》,頁 46-47。

822 《荀子˙君道》,頁 163。

823 《荀子˙王制》,頁 107。

銷售,理解上不盡相同。但這個問題在《管子》書中是很清楚的,

是把「末產」、「末作」與「文巧」並稱的。所謂末產、末作、文 巧,是指「雕文刻鏤」、「錦繡綦組」等奢侈品的生產活動,「凡 為國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則民無所游食,民 無所游食,則必農」

824

「菽粟不足,末生不禁,民必有饑餓之色,

而工以雕文刻鏤相 也,謂之逆。布帛不足,衣服毋度,民必有 凍寒之傷,而女以美衣錦繡綦組相 也,謂之逆」

825

《管子》各 篇關於「末產」或「末作」的涵義是明確的,並且是一致的,認 為末產是屬於文巧、玩好的生產,是陷國家人民於貧困的生產,

必須予以禁斷;反之,「工事無刻鏤,女事無文章,國之富也」

826

才是理想的生產模式。《管子》將奢侈浪費視為政治上的倒行逆 施,必須嚴厲禁止,並點出重本抑末的重要性,在〈治國篇〉中 更將此視為富國彊兵的先決條件,文曰:

凡為國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則民無所游 食,民無所游食則必農。民事農則田墾,田墾則粟多,粟 多則國富,國富者兵彊,兵彊者戰勝,戰勝者地廣。是以 先王知眾民、彊兵、廣地、富國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

止奇巧,而利農事。

827

細究《管子》書中「末作」的含義,並不是指一般工商業,

而是與刻鏤文采、文巧玩好、游食等劃上等號的,認為這些行業 應該在政府整治或抑制之列。魏文侯曾問李克刑罰之源安生?他 回答說:「生於姦邪淫佚之行」,並指出:

彫文刻鏤,害農事者也;錦繡纂組,傷女工者也。農事害,

則飢之本也;女工傷,則寒之原也。飢寒並至,而能不為 姦邪者,未之有也。男女飾美以相矜,而能無淫佚者,未 嘗有也。故上不禁技巧,則國貧民侈;國貧窮者為姦邪,

824 《管子˙治國》,頁 261。

825 《管子˙重令》,頁 180。

826 《管子˙立政》,頁 10。

827 《管子˙治國》,頁 261。

而富足者為淫佚,則驅民而為邪也。

828

即認為追求「彫文刻鏤」、「錦繡纂組」之奢侈享用,將不利農 業生產而導致飢寒並至的情況,最後終會出現社會嚴重失序的弊 病,這與《管子》的觀點相當類似,可見追求「彫文刻鏤」、「錦 繡纂組」之奢華風氣盛行,社會上不僅出現背本趨末的現象,也 已經衍生出社會資源虛耗浪費的問題。

古代社會很早就出現輕商的觀點,《國語》載叔向語曰:「絳 之富商」「唯其功庸少也」,且「無大績於民故也」。韋昭注曰:「言 無功庸,雖富不得服尊服過于朝。」

829

顯示商人的社會地位相對 低下,而孟子視工商求利者為「賤丈夫」的說法,與這種思想是 一脈相承的。政府的「抑商」措施與道德觀念中的「輕商」思想 相互配合,出現「重義輕利」觀,把工商獲利視為不義,這種輕 商抑末的觀點隱含著對商賈的輕視,並把計算贏利視為下賤之 事。這在法家的相關論述中常常出現,如商鞅重本抑末的施政理 念,衍生出重農賤商的政治現實,商賈的政治地位與社會身分,

遭到刻意的裁抑。韓非進一步推衍賤商的觀點,把工商業者同俠 士、儒生等視為「五蠹」,工商之民是無益於耕戰的「五蠹」之 一,所以要使其「名卑」,而這種對工商業者歧視的主張最終成 為國家政策,所以,在秦始皇時是將商人與罪人等同視之。

農業生產是國家富強的重要基礎,重農的思想也因而落實到 國家施政的層面。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巡行天下,刻石歌功頌 德,於始皇二十八年(218B.C.)琅邪臺刻石中提及「上農除末」

830

,但對「得丹穴,擅其利數世,家頗不貲」

831

的巴寡婦清卻築

830

,但對「得丹穴,擅其利數世,家頗不貲」

831

的巴寡婦清卻築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