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9・

第四章 隆慶、萬曆年間的鴛鴦陣

一、 北方戰場與鴛鴦陣的轉型

(一) 薊鎮防守戰略、戰術概述

比對本文第二章的表,可看出薊鎮士兵以鴛鴦陣配置者有步兵、騎兵,

以及車兵中的奇兵,其結構跟抗倭鴛鴦陣差異非常大,而《練兵實紀》與

《練兵實紀雜集》在步兵、騎兵的編制上又有差異。周維強討論戚繼光薊鎮 軍隊對抗「北虜騎兵」的戰術時,引戚繼光奏議,點出大致上的戰術規劃,

即「以戰車為前鋒,以步兵為後繼,以騎兵收戰果」。1薊鎮鴛鴦陣的交鋒大 致發生在敵人接近戰車,車營奇兵與敵人短兵相接時,或是敵騎衝鋒接近步 兵時,或是薊鎮騎兵追擊敵騎時。

在戰術上薊鎮鴛鴦陣跟抗倭鴛鴦陣是截然不同的,江南陸地戰場上主力 就是步兵,以持冷兵器的鴛鴦陣跟拋射武器為主,但在薊鎮抗虜戰爭中,步 兵不是那麼「全面性」的角色,常常依附於戰車、車營,作為防守車兵跟騎 兵的隊伍,但是從整體戰術來看,薊鎮步兵仍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周維強 指出步兵是薊鎮戰場上的「基幹兵力」,人數最多,也常多營步兵合營,形成 較大的營陣組合。2南、北戰場的戰術差異,跟地理條件、敵人性質差異有 關,戚繼光於〈議虜〉一文中指出這個問題。3他指出倭寇航海而來受季風影

1 此為收錄至隆慶元年(1567)的〈議虜〉一文的論述:「戰則以車距敵,以步應 敵,敵稍卻則以騎馳之。」周維強另外指出這種戰術戚繼光北調薊鎮以前就在書信 中提過了。周維強,〈明代戰車研究〉,205。

2 周維強,〈明代戰車研究〉,235。

3 戚繼光撰、張德信校釋,《戚少保奏議》(北京:中華書局,2001),87-89。

2008),35。王兆春注意到戚繼光對新火器的引入、火器相關設備的品質管控(如火 藥品質、鉛彈圓滑度、銃管的精細度),新式火器軍種的建立,都有很深刻的創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的戰術傾向。這些小隊只在短距離內發動攻擊,攻擊時整隊衝上去,因此抗 倭鴛鴦陣核心的挨牌被拋棄了。被拋棄的其實不只是兵器,而是一整套「緩 進交戰」跟「後方士兵從左右繞出攻擊」的戰術,取而代之的是各層士兵各 執特定武器,衝上去後各自攻擊訓練好的不同位置,而在混戰時則連原先層 位都不管了,相較下兩伍一左一右的空間關係,戚繼光似乎沒有多著墨,可 能只是讓持同一種兵器的士兵,兩兩一組上場,減少膽怯或陣亡的風險。而 這反應在抗倭鴛鴦陣到薊鎮鴛鴦陣的演變,就是「從橫向包抄」轉為「縱向 攔截」。

圖 4.1:薊鎮步兵應敵營陣

資料來源:戚繼光,《練兵實紀》,卷 8,〈練營陣〉,8/9b-10a。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和鳥銃差不多,但是快鎗不像鳥銃有扳機跟火繩零件,而是僅靠插藥線於鎗 管底部洞口,再手動點燃藥線,戰況混亂中有時點燃後,尚未瞄準好敵人時 藥線就已經燒完,致使快鎗發射提早,自無準度可言。同時快鎗不像鳥銃有 前後準星和彎把槍柄可供射手「貼腮瞄準」,而是以長而直的木棍為握把。戚 繼光說薊鎮士兵喜歡將鎗柄夾在腋下,左手持槍、右手點火、再右手持槍 把,沒經過眼睛對照鎗管前後來瞄準,自然準度較低,他說快鎗射擊「百無 一二中」。29這裡還有一個跟設計、戰術無關的問題,比較接近「品管」層 次,戚繼光指出薊鎮快鎗做工粗劣,身短、柄短、體薄、鎗管內部歪斜、口 徑不一、鉛子不合等問題層出不窮,本質上就是打不準的東西。戚繼光在眾 人習慣已久,難以全面拋棄快鎗的情況下,只能先改善其外型跟品質,前述 鎗管二尺、木柄五尺、全長七尺的形制就是這樣訂出來的。30加長鎗管的快 鎗射得較準較遠,木柄加長使其倒轉過來可當木棍打擊,但戚繼光還是希望 能全部換成鳥銃。31

29 戚繼光,《紀効新書》,卷 13,〈守哨篇〉,(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李承勛刊 本),13/16b-17a。

30 戚繼光,《練兵實紀雜集》,卷五〈軍器解〉,收入《中國兵書集成》第 19 冊(北 京:解放軍出版社;瀋陽:遼瀋書社,1994,影印軍事科學院藏清代京都琉璃廠擺 板本),663-665。

31 戚繼光,《練兵實紀雜集》,卷五〈軍器解〉,收入《中國兵書集成》第 19 冊,

66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圖 4.2:快鎗

本圖出自十四卷本《紀効新書》。資料來源:

戚繼光,《紀効新書》,卷 13,〈守哨篇〉,

13/16a。

1996),1380-1381。

定本)》(北京:中華書局,2007),148-154。關於連枷,參見馬明達,〈從連枷棍到 二節棍〉,收入氏著《說劍叢稿(增定本)》,172-179。

國立北平圖書館藏紅格抄本),4546(211/8b-9a)。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練兵實紀》,會發現戚繼光改革薊鎮軍制、武備的工作,阻力大得驚人,但 改革時的政治手腕也相當細膩、多層次,而在推廣新戰術的過程中,薊鎮鴛 鴦陣產生非常特別的發展。而薊鎮鴛鴦陣至少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設計,以 及刻意某段時間採用操作困難、需要火器手臨戰更換隊形的鴛鴦陣,則是因 為軍事改革推廣上的政治考量。

二、 廣東鴛鴦陣再評價

(一) 廣東鴛鴦陣的運作方式

廣東鴛鴦陣的戰術跟束伍制度,相較於抗倭鴛鴦陣與薊鎮鴛鴦陣也有著 顯著不同。若將兩部《紀効新書》、《練兵實紀》等文獻相互比較,可發現十 四卷本《紀効新書》的科層名稱,部分延用義烏兵舊稱、部分延用薊鎮舊 稱。這個時期的鴛鴦陣戰術,將一隊改為兩伍,捨棄挨牌改設兩名藤牌手,

並且取消伍長這個職位,科層間也取消嚴格了的四進位規則。但戚繼光在廣 東時仍沿用了一些十八卷本《紀効新書》〈操練篇〉的戰術,甚至陣圖也沿用 舊圖。

十四卷本《紀効新書》的束伍科層,五人一伍,十人一隊,含火兵、隊 長則十二人。一隊雖有兩伍,但不設伍長,設「隊總」一名;三總、四總或 五總為一「旗」,設「旗總」一名;三旗、四旗或五旗為一「哨」,設「哨 官」一名;三哨、四哨或五哨為一「司」,設「把總」一名;三司、四司或五 司為一「營」,三營、四營或五營為一「師」。在「司」級以下,「旗」相當於 義烏兵的「哨」,「哨」相當於義烏兵的「官」,「司」相當於義烏兵的「總」, 基本組成單位都是「隊」,但由於進位方式不同,廣東鴛鴦陣同一層級的人數 會有差異。

范中義注意到這個進位規範的變化,他舉戚繼光提出「明活法」的觀念 為例,將之視為戚繼光「不拘泥於成法」的表現,並認為戚繼光這樣的配置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根據一司的大小跟當下地形,決定排成單層或雙層,但每層都是橫陣,兩層 之間相距二十步(約 32 公尺)。每層中按旗而聚,每旗中間相距三丈(約 9.6 公尺),而每旗下的三到五隊排成相距一丈(約 3.2 公尺)的橫排。鳥銃隊原 本在前隊後面,聽號令間隊而出,立於前層士兵前五步處立定。鳥銃手也採 鴛鴦陣隊形,十人二列五層,剛好兩兩分五層輪流射擊,但也可依戰況一次 射盡。當敵人欺近至百步(約 160 公尺)內後,鳥銃手聽令打放,接著前排 兵中的鈀手出列至鳥銃手處放火箭,弓箭手也出列射箭,兩者頻率關係是鈀 手放一支火箭,射手射九枝箭。接著鼓手點鼓,鈀手、弓箭手歸隊,全隊各 鴛鴦陣小隊聽號令吶喊,接著聽鼓聲一擁而上,用緊密隊形壓迫敵兵交戰

(見圖 4.3)。

圖 4.3:廣東鴛鴦陣大陣

資料來源:戚繼光,《紀効新書》,卷 7,〈營陣篇〉,15a。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形大陣。戚繼光在廣東練兵時,沒有硬性規定要調派伏兵,但是十四卷本

《紀効新書》仍收錄抗倭時期的陣圖,從陣法來看,一司以下的單旗,各自 之間有空隙,不是完全緊密連在一起的,以一字橫陣的排法,本來就很容易 隨敵勢而變,繞道兩側包抄之。同時〈營陣篇〉既有伏兵相關規定,也提到

「一頭、兩翼、一尾」中的「尾」是「策應兵」,因此廣東鴛鴦陣應該也能操 作抗倭鴛鴦陣習用的戰術,只是訓練上流程簡化了許多。

相較於十八卷本《紀効新書》將四進位科層的後陣稱為「後營」、「後 哨」,十四卷本則將一單位的後方隊伍稱為「策應兵」。顧名思義,這部分應 該擔負著相當多元的功能,伏兵的角色,同時也可能僅在前方殺敵時,視情 況增援特定位置,這樣也能一定程度得到抗倭時期「間隊而進」的效果,只 是隊形較為彈性。此外策應兵應該也能在前方後撤的過程中突然殺出,發揮

「伏兵於正兵後方」之效果,如此一來十四卷本《紀効新書》撤兵時轉身吶 喊的訓練,除了練習退兵以外,可能也在練習誘敵。

跟廣東鴛鴦陣相比,抗倭鴛鴦陣在交鋒時相對持重、保守,但是在埋 伏、圍攻的訓練中,義烏兵又展現其輕疾的一面,抗倭鴛鴦陣戰術程序較為 明確,讀者耙梳〈操練篇〉時即可模擬一場義烏兵的戰鬥大致流程會怎麼 跑,以及伏兵跟大兵如何協助對方。相較下十四卷本《紀効新書》〈營陣 篇〉、〈實戰篇〉的陣法運作描述相對模糊而單純,僅用單純的橫陣對敵,進 攻只是「衝刺」、「蟻附」,沒有強制規範的伏兵戰術,也不強調追擊敵兵,即 使保留一些抗倭時期戰術,但基礎的戰術較為接近薊鎮步營。廣東鴛鴦陣的 大型陣形,非常類似薊鎮鴛鴦陣的兩橫排陣形,但是結構更簡單,連左、

中、右三分的結構都省略,變成兩條一字橫陣。

(二) 三個時期鴛鴦陣縱覽

如何解釋廣東鴛鴦陣「濃厚的薊鎮戰術傾向」?這原因可能是「時間因 素」,即戚繼光在薊鎮「待太久了」,十五年來致力於薊鎮軍制改革的戚繼 光,確實可能已和自己抗倭時期的作戰風格、兵法觀念有所不同,同時調任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關於盾牌手、狼筅手搭配關係的變化,其實反應很深層的戰術變動。56

56 戚繼光,《練兵實紀》,卷 4,〈手足篇〉,4/16b。

圖 4.4:水兵陸戰陣圖

資料來源:戚繼光,《紀効新 書》,卷 18,〈水兵篇〉,18/29a。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形的「結攢法」,就看不出明顯的戰鬥方向,這可能是待命或集合的隊形,而 非戰鬥所用。可惜戚繼光描述不多,無法深入探討之。

圖 4.5:「寧、紹操練法」大陣

資料來源:戚繼光,《紀効新書》,卷 8,〈操練篇〉,8/43b-45a。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圖 4.6:裴緒「罘罝陣」陣圖

資料來源:曾公亮、丁度,《武經總要》,卷 8,〈裴子法〉,收入《中國兵書集成》第 3

資料來源:曾公亮、丁度,《武經總要》,卷 8,〈裴子法〉,收入《中國兵書集成》第 3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