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陣法與身體:晚明軍事文化中的鴛鴦陣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陣法與身體:晚明軍事文化中的鴛鴦陣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29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指導教授:陳. 立. 秀. 芬. 博士. 政 治 大. 晚明軍事文化中的鴛鴦陣. ‧. ‧ 國. 學. 陣法與身體:.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研究生:吳承瑾 2016年7月. i n U. v. 撰.

(2) 摘要 本文以鴛鴦陣為主軸,討論三個議題。第一個議題是藉由探討鴛鴦陣的 淵源,論述嘉靖 32 年(1553)倭亂以來,官員、將領跟士人如何交流來自各 地的兵學知識,並將行之有年的舊戰術,整合成新的陣法。第二個議題透過. 政 治 大. 細膩分析各時期多種鴛鴦陣的戰術細節,並將唐順之、戚繼光等人的鴛鴦 陣,和同時代類似陣法與更早的中國陣法(八陣思想)比較,以討論鴛鴦陣. 立. 戰術跟文化的特殊性跟延續性。這部分將鴛鴦陣跟當時社會背景連結,並修. ‧ 國. 學. 正以往學者的看法。第三個議題則討論鴛鴦陣如何跟晚明的軍事文化、社會 文化互動。這部分透過「巫術挪用」、 「物質文化」 、「身體思維」來切入,以 討論軍事制度是在何種社會背景運作,以及如何塑造士兵的感官與身體,建. ‧. 立軍旅生活特有的「體感」 。. n. al. er. io. sit. y. Nat 關鍵詞. Ch. engchi. i n U. v. 鴛鴦陣、演禽戰法、戚繼光、唐順之、倭寇、八陣. .i..

(3)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1 二、研究回顧…………………………………………………………………3. 政 治 大. (一)鴛鴦陣研究回顧…………………………………………………3 (二)倭寇戰術與武術研究回顧………………………………………7. 立. (三)軍事文化與相關理論性著作回顧………………………………9. ‧ 國. 學. 三、史料簡述………………………………………………………………..15 四、方法與範圍…………………………………………………………......18 五、章節安排………………………………………………………………..20. ‧. 第二章. 鴛鴦陣的淵源與概貌. y. Nat. sit. 一、晚明「鴛鴦陣」的演變概貌…………………………………………..23. al. er. io. 二、「鴛鴦陣」兵學知識形成的背景………………………………………37. n. 三、抗倭戰爭中明人對兵學知識的整合…………………………………..57. Ch. i n U. v. 四、小結: 「博採」與「重組」的時代風潮………………………………63. 第三章. engchi. 抗倭鴛鴦陣與古陣文化. 一、既有鴛鴦陣研究的問題……………………………..…………….…...65 (一)回到編隊體系去看戰術………………………………………..66 (二)古陣研究的啟發………………………………………………..69 二、持續演變的抗倭鴛鴦陣………………………………………………..74 (一) 「伍長」的功能…………………………………………………74 (二)埋伏與包抄:抗倭戰場與戰術應變…………………………..87. .ii..

(4) 三、鴛鴦陣與古典八陣……………………………………………………115 (一)抗倭鴛鴦陣與裴緒八陣之比較………………………………115 (二) 「用陣三分」與「四面如一」………………………………..122 四、小結……………………………………………………………………126. 第四章. 隆慶、萬曆年間的鴛鴦陣. 治 政 (一)薊鎮防守戰略、戰術概述……………………………………129 大 立 (二)從包抄到攔截…………………………………………………133. 一、北方戰場與鴛鴦陣的轉型……………………………………………129. ‧ 國. 學. (三)陣法設計中的政治……………………………………………140 二、廣東鴛鴦陣再評價……………………………………………………151. ‧. (一)廣東鴛鴦陣的運作方式………………………………………151 (二)三個時期鴛鴦陣綜覽…………………………………………156. y. sit. 抗倭戰場的厭勝之戰. io. er. 第五章. Nat. 三、小結:兵學知識的競爭與鴛鴦陣的設計理念………………………170. al. n. v i n Ch 二、戰術與巫術……………………………………………………………183 i U e h n c g (一)衝刺、埋伏、包抄……………………………………………183. 一、蝴蝶陣與演禽戰法……………………………………………………173. (二)巫術內容………………………………………………………188 三、與人類學巫術、禁忌理論之比較………………..…………………..190 四、演禽戰法與「倭」寇…………………………………………………198 五、戚繼光的厭勝之術……………………………………………………201 (一)神像旗…………………………………………………………201 (二)祀牌符咒………………………………………………………209. .iii..

(5) 六、小結……………………………………………………………………212. 第六章. 物質文化、體感與鴛鴦陣. 一、軍旅生活的空間、時間節奏…………………………………………215 (一)軍令的規訓……………………………………………………215 (二)鴛鴦陣的權力關係……………………………………………221. 治 政 (一)金皷旗號與感官………………………………………………222 大 立 (二)抗倭戰場的「視覺感受」……………………………………228. 二、軍器、物資與人的關係………………………………………………222. ‧ 國. 學. (三)連結人跟物品的體感…………………………………………232 (四)軍旅中的物質文化……………………………………………237. ‧. 三、武藝所操練的體感……………………………………………………240 (一) 「花法」的再檢視……………………………………………..240. sit. y. Nat. (二)抗倭同儕的武術觀念比較……………………………………246 (三)武術中的體感…………………………………………………252. io. er. (四)競賽、考核和娛樂……………………………………………266. al. n. v i n Ch 五、小結:鴛鴦陣身心合一的訓練特色…………………………………270 engchi U. 四、論「保常盈之氣」……………………………………………………267. 第七章. 結論………………………………………………………………271. 徵引書目……………………………………………………………………....279. .iv..

(6) 圖次 圖 1.1: 〈出警圖〉儀仗隊配備的「鎲鈀」形兵器……………………..………12 圖 2.1: 《武編》 「秘戰」隊形配置………………………………………………28 圖 2.2:十八卷本《紀効新書》「鴛鴦陣」隊形陣圖…………………………..29 圖 2.3:十四卷本《紀効新書》「鴛鴦陣」隊形陣圖…………………………..30. 治 政 圖 2.5: 《練兵實紀雜集・馬營解》馬隊圖……………………………………..33 大 立 圖 2.6: 《籌海圖編》狼筅圖……………………………………………………..39. 圖 2.4: 《練兵實紀雜集・步營解》步隊圖……………………………………..32. ‧ 國. 學. 圖 2.7: 《武編》挨牌兵與燕尾牌兵……………………………………………..44 圖 2.8: 《武編》燕尾牌兵的標槍與腰刀………………………………………..45. ‧. 圖 2.9: 《武編》燕尾牌…………………………………………………………..48 圖 2.10: 《武編》挨牌……………………………………………………………49. sit. y. Nat. 圖 2.11: 《籌海圖編》藤牌………………………………………………………56 圖 3.1: 《束伍篇》描述的四進位菱形編制……………………………………..67. io. er. 圖 3.2: 「寧、台操練法」的伍、隊、攢………………………………………..83. al. n. v i n Ch 圖 3.4:鴛鴦陣變二伍、二伍變小三才陣圖……………………………………85 engchi U 圖 3.5:鴛鴦陣變三才陣圖………………………………………………….…...86 圖 3.3:伍操圖……………………………………………………………………84. 圖 3.6:行軍圖……………………………………………………………………89 圖 3.7:行軍時「總」的隊形……………………………………………………91 圖 3.8:大兵、伏兵合圍陣圖……………………………………………………93 圖 3.9: 「單總作戰」陣圖………………………………………………………..94 圖 3.10: 「單總作戰」陣形變換示意圖…………………………………………95 圖 3.11: 「單總作戰」陣形示意圖………………………………………………96. .v..

(7) 圖 3.12: 「單官作戰」陣圖………………………………………………………97 圖 3.13: 「單官作戰」陣形變換示意圖…………………………………………98 圖 3.14:出戰初出立定圖………………………………………………………101 圖 3.15:倭寇劫掠鄉間民宅……………………………………………………104 圖 3.16:剿倭官兵行經崎嶇地形………………………………………………105 圖 3.17: 「單哨作戰」陣圖與示意圖…………………………………………..108. 政 治 大 圖 3.19:交戰、退兵陣圖………………………………………………………111 立 圖 3.20: 「大四疊」與「方營」陣圖…………………………………………..114. 圖 3.18:俞大猷「三疊勢」 、「奪前蛟勢」陣圖………………………………110. ‧ 國. 學. 圖 3.21:裴緒「牝陣」陣圖……………………………………………………117 圖 3.22:宋代官方「牝陣」陣圖………………………………………………119. ‧. 圖 3.23:裴緒「常山蛇陣」陣圖………………………………………………121 圖 4.1:薊鎮步兵應敵營陣……………………………………………………..139. Nat. sit. y. 圖 4.2:快鎗……………………………………………………………………..144 圖 4.3:廣東鴛鴦陣大陣………………………………………………………..154. io. n. al. er. 圖 4.4:水兵陸戰陣圖…………………………………………………………..158. i n U. v. 圖 4.5: 「寧、紹操練法」大陣…………………………………………………161. Ch. engchi. 圖 4.6:裴緒「罘罝陣」陣圖…………………………………………………..162 圖 5.1:五方真形旗……………………………………………………………..203 圖 5.2:五方神旗………………………………………………………………..204 圖 5.3:門旗……………………………………………………………………..205 圖 5.4:二十八宿號帶…………………………………………………………..206 圖 5.5:二十八宿真形旗………………………………………………………..207 圖 5.6:六丁六甲旗……………………………………………………………..208 圖 5.7:祀牌符咒………………………………………………………………..211. .vi..

(8) 圖 6.1:五方旗…………………………………………………………………..225 圖 6.2:高招……………………………………………………………………..226 圖 6.3:鼓手……………………………………………………………………..228 圖 6.4:眺望敵情的倭寇………………………………………………………..230 圖 6.5:裝黑布罩的燈籠………………………………………………………..231 圖 6.6:城腳懸掛式燈籠………………………………………………………..232. 政 治 大 圖 6.8:軟壁……………………………………………………………………..236 立 圖 6.9:大篷鏟…………………………………………………………………..247 圖 6.7:方營的外圍防守………………………………………………………..235. ‧ 國. 學. 圖 6.10: 〈倭寇圖卷〉中的大篷鏟……………………………………………..248 圖 6.11: 〈倭寇圖卷〉中的偃月刀……………………………………………..249. ‧. 圖 6.12: 「淺野世本」 《西遊記》中的九齒釘鈀………………………………251 圖 6.13:長鎗對戳場面…………………………………………………………259. Nat. sit. y. 圖 6.14: 「自背平磨至刃」與「鎬造」………………………………………..262 圖 6.15: 「手刀」與「腰刀」…………………………………………………..264. io. n. al. er. 圖 7.1:鴛鴦陣相關議題………………………………………………………..271. i n U. v. 圖 7.2:兵學知識典範與實際戰爭樣貌的差異………………………………..272. Ch. engchi. 圖 7.3:陣法設計的多元性與政治性…………………………………………..273 圖 7.4:戰術、武術與軍器圖…………………………………………………..275 圖 7.5:鴛鴦陣與物質文化、政治文化………………………………………..277. .vii..

(9) 表次 表 2.1:唐順之《武編‧秘戰》陣形示意………………………………………34 表 2.2:戚繼光十八卷本《紀效新書》鴛鴦陣示意……………………………34 表 2.3:戚繼光十四卷本《紀效新書》鴛鴦陣示意……………………………35 表 2.4:戚繼光《練兵實紀》騎兵、馬隊陣形示意……………………………35. 治 政 表 2.6:戚繼光《練兵實紀》車營奇兵隊陣形示意……………………………36 大 立 表 2.7:羅拱辰〈牌論〉陸戰隊形示意…………………………………………43 表 2.5:戚繼光《練兵實紀》步兵、步隊陣形示意……………………………36. ‧. ‧ 國. 學. 表 5.1:演禽戰法的儀式與戰術………………………………………………..176.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ii.. i n U. v.

(10) 第一章. 緒論. 一、 研究動機 研究戚繼光(1528-1588)或晚明的抗倭歷史,很難不討論到「鴛鴦. 政 治 大. 陣」 ,這是一種主要用於步兵的戰術,由十個人構成戰鬥的基本單位(還有一 名不參與戰鬥的火兵,另含隊長共十二人) 。鴛鴦陣因用於抗倭戰爭大獲成功. 立. 而聞名,也直接影響當時一些軍隊的編制和訓練方式,其相關研究成果相當 1. ‧ 國. 學. 豐碩。 既有研究多將鴛鴦陣視為戚繼光開創性的發明,幾乎視為代表他的 「招牌」 。 2即使有學者注意到唐順之(1507-1560)的著作《武編》中,記載 了結構更簡單的鴛鴦陣(也稱為「秘戰」) ,時代可能比戚繼光更早,但論述. ‧. 也僅輕輕帶過,雖認為其有可能啟發了戚繼光的鴛鴦陣,仍強調戚繼光的原. y. Nat. 創性。. sit. 戚繼光多次透露其武術、軍事技藝相當成分學自抗倭的同僚,甚至來自. er. io. 一些民間經驗。因此筆者認為若一味強調戚繼光的原創性,論點就有過於片. al. v i n Ch 習、引用他人技術的特質。鴛鴦陣在不同時空下不斷改變,除了顯示戚繼光 engchi U n. 面的問題。史料不止顯現了戚繼光的獨創性,也透露了戚繼光能分析、學. 1. 關於鴛鴦陣相關的「捷報」,最常被提及的是嘉靖 40 年(1561)的「台州大捷」,. 該年多場會戰明軍皆獲勝,斬獲首級往往數百至千餘,但每場明軍陣亡人數都在個 位數。參見戚國祚編、李克、郝教蘇點校,《戚少保年譜耆編》(北京:中華書局, 2003),56-66。 2. 學者常認為戚繼光於嘉靖 39 年(1560)創立鴛鴦陣,並撰寫《紀効新書》。參見許. 保林, 《中國兵書通覽》(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0),233。解文超,《明代兵書研 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57。該論點的根據,出自戚繼光之子戚國祚 (1567-?)編纂的《戚少保年譜耆編》 ,參見戚國祚編、李克、郝教蘇點校,《戚少 保年譜耆編》 ,34。 ・1・.

(11) ・2・. 緒論. 對戰術調整頗具彈性,也反映晚明軍事文化的複雜性。筆者認為若藉助更多 元的史料和更細膩的觀點,可以以「鴛鴦陣」為起點,先將其源流、演變過 程、運作特色等議題釐清,再跟中晚明軍事經驗、民間武術,甚至敵人的軍 事經驗相比較,便能以一種類似知識史的方法來討論大環境如何促使鴛鴦陣 形成、流傳?以及官方的力量如何攝取這些軍事知識、制度、文化等資源? 在這種討論方式下,鴛鴦陣就能和晚明社會有更深的聯繫,並呈現官方知識 跟地方知識相互激盪的現象。. 政 治 大 過程,大多僅著墨單一時空、單獨文本下,某一種鴛鴦陣的內容。若不明瞭 立 鴛鴦陣的演變過程,文獻中的敘述有時會很難解釋。例如戚繼光於隆慶 3 年 鴛鴦陣的戰術內容在不同時代間差別很大,但學者較少著重討論其演變. ‧ 國. 學. (1569)北調,鎮守薊州衛(今屬河北省唐山市) 、永平府(今部分屬河北省 唐山市、部分屬河北省秦皇島市) 、山海衛(今屬河北省秦皇島市)等處。 3. ‧. 此時期步兵、騎兵編制雖和鴛鴦陣架構相似,但也發生了許多變化。戚繼光 於萬曆 11 年(1583)調任廣東後,於著作中記載的鴛鴦陣,也跟前兩個時期. Nat. sit. y. 不同。這些類似鴛鴦陣的隊形間呈現怎樣的沿革關係?反映何種情勢與時代. io. er. 條件?仍值得討論。. 同時,鴛鴦陣本身運作的細節仍有許多未明瞭之處,例如鴛鴦陣本身還. n. al. i n U. v. 可以拆散成更小的隊形,單一的鴛鴦陣又可以跟別的鴛鴦陣組成多種更大的. Ch. engchi. 陣形,這些運用上的變化究竟配合何種戰術?因應何種戰況?反映何種需 求?各隊伍或成員之間如何配合?學者大多只略微提到,僅轉述戚繼光著作 中的片段描述而已,鮮有深入分析者。這些戰術又跟同時期類似的抗倭陣 法、甚至更早期的中國陣法有何關係?這部分有系統地的研究的學者也不 多。 本論文想解決的問題有三個層面,第一個是追溯「鴛鴦陣」的淵源、釐. 3. 這些駐防地皆位於今天河北省東北方,緊鄰長城南側和山海關南面,為長城最東端. 防線,對抗塞北蒙古騎兵。戚國祚編、李克、郝教蘇點校,《戚少保年譜耆編》, 240。.

(12) 陣法與身體:晚明軍事文化中的鴛鴦陣. ・3・. 清其確切的演變過程,討論軍事知識如何被流傳、被挪用。第二個層次是探 討鴛鴦陣戰術運作的特色,並與中國陣法文化傳統相比較。這部分將回顧、 修正既有的研究成果,並盡可能呈現清晰的陣法運作圖像,讓讀者可以確切 理解當時軍隊透過操作鴛鴦陣,以及一場戰鬥大概會呈現什麼流程。第三個 層次是討論鴛鴦陣所反映的軍事文化。由於鴛鴦陣在戚繼光的軍隊中,直接 影響了行政編制、武藝訓練、軍器設計的規劃。因此透過戚繼光所留下的豐 富史料,研究者可以較為深刻地描寫晚明軍隊運作、生活的情景。這部分將. 政 治 大 令賞罰如何建構出一套軍事生活? 立. 以較為抽象的「體感」為核心,討論多種主題,如物質基礎、武藝訓練、號. ‧ 國. 學. 二、 研究回顧. ‧. 鴛鴦陣研究回顧. sit. y. Nat. (一). io. er. 學界研究明代軍事文化,論及鴛鴦陣的著作非常多,筆者在此以中文、 英文著作為主,討論其研究成果具啟發性或有所不足之處。中文學術成果論. n. al. i n U. v. 述較深入者,有范中義《戚繼光評傳》 、〈《紀效新書》十四卷本成書時間與內. Ch. engchi. 容〉 、楊業進〈戚繼光戰術的創革與中國古典戰術的終結〉 、王兆春〈戚繼光 對火器研製和使用的貢獻〉 、解立紅〈論戚家軍長短結合的兵器配備〉 、朱亞 非〈練兵與練將——戚繼光軍事理論再探討〉 、鄭樑生〈靖倭將軍戚繼光〉 等。 范中義的《戚繼光評傳》對鴛鴦陣和鴛鴦陣武術有較精闢的論述。他注 意到唐順之《武編》中記載的秘戰鴛鴦陣可能影響了戚繼光的鴛鴦陣。 4范中. 4. 范中義, 《戚繼光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278-279。關於唐順之的. 秘戰,參見唐順之, 《武編》 ,收入《中國兵書集成》第 13 冊(北京:解放軍出版 社;瀋陽:遼瀋書社,1989,影印萬曆 46 年徐象橒曼山館刻本),635-638。.

(13) ・4・. 緒論. 義認為鴛鴦陣不像某些學者所認為的,是「小而疏散」的隊形,也不認為鴛 鴦陣是因應火器普及化所產生的戰術。 5他注意到戚繼光的軍隊是以鴛鴦陣為 基礎的陣形和編制,在戰爭中常常以此為單位,編為更大的隊形,並主張戚 繼光在實戰中都將鴛鴦陣組成具有頭、翼、尾的菱形大陣,根據戰場狀況或 接敵位置靈活變換方向。 6范中義也比較戚繼光和相近時期的將領的戰術異 同,如唐順之、俞大猷等,他主張戚繼光對於「練心」觀念的詮釋,深度勝 過同時期的將領。 7. 政 治 大 「鴛鴦陣」異同,並比較深入地考察十八卷本和十四卷本《紀效新書》差異 立 的學者。 但是他並未重視唐順之「秘戰」和戚繼光不同時期的「鴛鴦陣」間 但范中義也忽略了一些問題。他是少數論及唐順之「秘戰」和戚繼光. 8. ‧ 國. 學. 有其演變軌跡。要了解這個演變軌跡,關鍵在於探討戚繼光鴛鴦陣中兩位盾 牌手(長挨牌和圓藤牌)的差異,但范中義跟其它學者都忽略了,僅將其一. ‧. 概視為盾牌手。范中義在《戚繼光評傳》中引用《紀效新書》插圖時,混用 十八卷本和十四卷本的陣圖,但他沒指出這兩組陣圖在武器配置上即有明顯. Nat. sit. y. 差異。另外范中義認為戚繼光的鴛鴦陣符合古陣「四面如一」觀念,但其實. io. er. 范中義對「古陣」的認知,來自明代趙本學和俞大猷對古陣的詮釋。如果參 考李訓詳〈古陣新探——新出史料與古代陣法研究〉一文,會發現「四面如. n. al. i n U. v. 一」並非古陣的概念,而屬於宋代以後發展出來的八陣法,相反地鴛鴦陣的. Ch. engchi. 野戰用法其實和「四面如一」的八陣大不相同。 9李訓詳一文稍後會詳細討 5. 范中義認為依《紀校新書》所載,鴛鴦陣成員作戰時緊密排列,互相依恃,並不. 「疏散」,並認為鴛鴦陣仍是冷兵器作戰陣法,他反駁的對象為中國軍事史編寫組的 《中國軍事史・兵器卷》和軍事科學出版社的《中國軍事百科全書》 。范中義,《戚 繼光評傳》,279-280。 6. 范中義, 《戚繼光評傳》,281-282。. 7. 范中義, 《戚繼光評傳》,199-212。. 8. 范中義, 〈《紀效新書》十四卷本成書時間與內容〉,收入閻崇年主編《戚繼光研究. 論集》 (北京:知識出版社,1990),368-385。 9. 李訓詳, 〈古陣新探——新出史料與古代陣法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 所碩士論文,1999),181。.

(14) 陣法與身體:晚明軍事文化中的鴛鴦陣. ・5・. 論。 楊業進〈戚繼光戰術的創革與中國古典戰術的終結〉一文將鴛鴦陣跟拿 破崙的縱隊戰術相比較,指出鴛鴦陣的「戰術單位」可讓其在戰場上面對大 量但鬆散的敵人時,更容易形成相對多數,因而達到以寡擊眾的目的。 10這 點可謂中肯,但他主張鴛鴦陣是因應火器普及而產生的鬆散小隊作戰戰術, 正好是被范中義駁斥的論述。另外楊業進主張鴛鴦陣相較於「上古中國跟古 典西方習慣的方陣戰術」是從緩慢遲鈍到機動迅速的進步過程,也正好是李. 政 治 大 王兆春〈戚繼光對火器研製和使用的貢獻〉中,將戚繼光在薊州對抗蒙 立 古騎兵時步、騎兵隊形,以及水兵、車兵白刃戰時的隊形都視為「鴛鴦陣」 訓詳〈古陣新探——新出史料與古代陣法研究〉一文所反駁的觀點。. ‧ 國. 學. 的一種,這種討論方式別的學者較少使用,但很中肯。 11他指出了這時期鴛 鴦陣跟早期抗倭時的鴛鴦陣有所不同,但主要是強調後來配置了更多火器。. ‧. 解立紅〈論戚家軍長短結合的兵器配備〉一文著重討論鴛鴦陣中長兵器和短 兵器的互動,以及同時結合冷兵器和火器的戰術。 12「長短相衛」確實是鴛. Nat. sit. y. 鴦陣的特色,但是解立紅對鴛鴦陣細節的描述不夠精確,例如他將不同時期. io. er. 的鴛鴦陣組成混在一起論述、將短兵中的大刀誤認為倭刀,以及認為鴛鴦陣 作戰於南方時,士兵因泥濘潮濕不著盔甲,只以盾牌防禦等地方。. n. al. i n U. v. 朱亞非〈練兵與練將——戚繼光軍事理論再探討〉一文論述了抗倭時期. Ch. engchi. 的鴛鴦陣以及對抗蒙古時期的步兵隊形,該文整理、列舉了戚繼光步、騎、 車、水各兵種的軍制和戰術,但並無深入論述鴛鴦陣演變的歷史意義。 13鄭. 10. 楊業進〈戚繼光戰術的創革與中國古典戰術的終結〉 ,收入閻崇年主編《戚繼光研. 究論集》(北京:知識出版社,1990),91-105。 11. 王兆春〈戚繼光對火器研製和使用的貢獻〉,收入閻崇年主編《戚繼光研究論集》. (北京:知識出版社,1990),151-152。 12. 解立紅〈論戚家軍長短結合的兵器配備〉,收入閻崇年主編《戚繼光研究論集》. (北京:知識出版社,1990),157-160。 13. 朱亞非, 〈練兵與練將——戚繼光軍事理論再探討〉《齊魯文化研究》,1(濟南,. 2002):155-161。.

(15) ・6・. 緒論. 樑生〈靖倭將軍戚繼光〉一文從四個方向入手,分別討論戚繼光的生平、其 靖倭活動的發展過程、戰略戰術和治軍方式。鄭樑生對鴛鴦陣的討論主要集 中在對陣法的幾種轉換上,點出鴛鴦陣的幾種變體,並陳述這幾種陣形的功 能。 14其史料來自《紀效新書》十八卷本,故只討論抗倭時期的鴛鴦陣。該 文的強項在於對戚繼光抗倭的事件放入時間軸中,以及整理戚繼光治軍號令 跟各級成員所受到的命令。但是鄭樑生並沒交代鴛鴦陣被發明的時間,對鴛 鴦陣的發展過程也較少提及,僅大致說明鴛鴦陣的結構和戚繼光治軍的號令. 政 治 大 以上學者往往傾向把鴛鴦陣描述成一個完美配合,設計完整的陣形,其 立 成員、兵器的配置方法只有一種樣板。但史料中的鴛鴦陣其實呈現了多種不 形式。. ‧ 國. 學. 同樣貌,這表示成員配置方式或武器的形制,極可能隨時間發生了變遷,甚 至陣形設計本身可能就存在著矛盾處。文獻中有許多關於鴛鴦陣操作的描. ‧. 述,至今難以解釋,甚至相互矛盾,也因此不同學者的論文往往重現出不同 樣貌的鴛鴦陣,眾說紛紜。這反映鴛鴦陣本身內容極可能是不斷改變的,而. Nat. sit. y. 這個改變的過程為何?意義為何?正是本文想去解決的問題。. io. er. Peter A. Lorge 在《中國武術:從古代到二十一世紀》 (Chinese Martial Art: From Antiquity 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一書中,指出戚繼光在較早出. n. al. i n U. v. 版的十八卷本《紀效新書》中,紀錄徒手戰鬥的訓練,但在較晚出版的十四. Ch. engchi. 卷本《紀效新書》中已刪除這段資料,只留下持武器戰鬥的訓練方法。Lorge 認為戚繼光早期的軍事觀念,重視陣形跟武術訓練,因此會要求士兵跟敵人 貼身打鬥。 15這段論述暗示我們戚繼光的武術、戰術觀念也許會因為某些因 素而改變。 以上學者在討論戚繼光與明代軍事發展時,幾乎都會提到戚繼光是火器 發展的推手,對中國戰爭技術在使用銃、炮、爆炸性武器方面做了許多嘗試 14. 鄭樑生〈靖倭將軍戚繼光〉,收入氏著《中日關係史研究論集》(臺北:文史哲出. 版社,2009),1-58。 15. Peter A. Lorge, Chinese Martial Art: From Antiquity 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 168..

(16) 陣法與身體:晚明軍事文化中的鴛鴦陣. ・7・. 和實踐,也留下不少經驗。大多數學者的論述集中在兩個要點,一是介紹新 式火器的種類與用途,二是統計火器在軍隊中的普及率,但是討論深入者不 多。對明代火器用於戰爭的研究,以周維強的〈明代戰車研究〉較為深入且 完整,該篇博士論文的觀點,是將戰車視為火器發展蓬勃的產物,周維強廣 泛蒐集了明代製造、使用戰車,以及將戰車搭載火器投入戰爭的紀錄,以論 述明代車戰的實用性和侷限性。周維強對火器和車戰的研究極為深入,但美 中不足之處在於他將目光集中在火器上,因此即使他注意到明代搭載火器的. 政 治 大 文第六章有兩節專門討論戚繼光在薊鎮時期的軍隊戰術,但關於步兵、騎兵 立 的編制、考核方式,僅整理制度流程而已。 周維強對於隆慶 6 年(1572). 戰車,始終須要步兵和騎兵的協助,卻沒深入討論冷兵器作戰的細節。該論. 16. ‧ 國. 學. 薊鎮大閱合練做過細膩的整理,這場軍事演習等於是驗收戚繼光改革薊鎮兵 制 3 年來的成果。 17戚繼光鎮守薊鎮 15 年(1569-1584)間,其實沒有遇到. io. 倭寇戰術與武術研究回顧. al. sit. y. Nat. (二). er. 佳案例。. ‧. 大規模的戰事,因此薊鎮大閱合練是理解戚繼光如何操作薊鎮大型戰爭的最. n. v i n Ch 漢文史料中紀錄的倭寇戰術。他主要透過鄭若曾(1503-1570) 《籌海圖編》 、 engchi U. 石原道博在〈關於倭寇的戰術〉(倭寇の戦術について)一文中,整理出. 采九德《倭變事略》 (1558 成書)等文獻,但石原主要做的是整理性的介 紹,進一步的論述並沒有很深入。 18石原更早的《倭寇》一書,細緻討論. 中、日兩國對倭寇的討論與討論態度。並分析倭寇的組成,討論來自日本的 「真倭」與中國人假扮的「假倭」之間差異。在討論中國對倭寇的討論態度 時,石原指出中國文獻展現了肯定其強悍,與憎惡其行為兩種態度並行的現 16. 周維強, 〈明代戰車研究〉 (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 233-235。 17. 周維強, 〈明代戰車研究〉 ,239-250。. 18. 石原道伯,〈倭冦の戦術〉 , 《海事史研究》,20(東京,1973):15-24。.

(17) ・8・. 緒論. 象。這一章節也整理出許多倭寇的戰術模式。. 19. 田中建夫在《倭寇――海的歷史》 (倭寇――海の歴史)中,透過文獻描 述和繪畫、印刷品圖像,來討論明代中國人對倭寇的印象。這些資料呈現了 許多倭寇在航海、水戰、陸戰時所使用的物品,也留下了許多倭寇在寇掠、 戰鬥時的行動方式,能幫助本文建立倭寇戰術的概觀。田中透過繪畫的圖像 紀錄,分析到倭寇使用武器的外觀、尺寸,並將其和同時代日本戰國時期兵 器做比較,這點是中文研究成果較少提及的。 20. 政 治 大 寡擊眾的原因。該文有鑑於倭寇組成份子中非日本人佔有相當大比例,因此 立 以古代文獻也用過的「海寇」稱之,而非使用今日學界較常使用之「倭寇」 。 賴育鳴〈明嘉靖年間的海寇〉一文分析倭寇得以對抗明軍時,長期能以. ‧ 國. 學. 賴育鳴整理海寇的機動戰術、間諜戰術、埋伏戰術、偽裝戰術、攻城戰術、 宗教信仰,討論相當細緻。 21該文對建構「戚繼光對手」的形象幫助甚大,. ‧. 但用到圖像史料較少是一缺陷。. 太田弘毅《倭寇:商業、軍事史的研究》 (倭寇:商業・軍事史的研究). Nat. sit. y. 一書,以中國、日本、朝鮮半島、琉球、安南、麻六甲、暹邏等地區的地域. io. er. 文化、日本宗教信仰、亞洲季風氣候、船舶技術、貿易關係(以日本刀、扇 子、硫磺、焰硝、火藥、鐵、火器為例子)等角度切入,替十六世紀亞洲海. n. al. i n U. v. 域倭寇活動提供一種物質文化、跨地域貿易的研究視野。太田注意到漢文文. Ch. engchi. 獻描寫倭寇形象、戰術時,呈現複雜多面向的性質,有些倭寇被描述展現不 同於中原、獨特的服飾、戰術,呈現強悍、華麗的特質。有些則「佯裝為明 軍」 ,採用偷襲的戰術,呈現詭異的特質。 22本書另一個具啟發性的觀點是藉 由物品的流動,來看一個時代的政治活動,戚繼光軍隊運作的物質基礎中, 包含太田深入研究過的鐵和火藥,藉太田一書了解軍器產、銷的模式,應有 助於理解明代軍事活動。 19. 石原道伯, 《倭冦》 (東京:吉川弘文館,1964),4-54。. 20. 田中健夫,《倭寇――海の歴史》 (東京,教育社,1982),181-190。. 21. 賴育鳴, 〈明嘉靖年間的海寇〉, 《中興史學》,9(臺中,2003.4):15-23。. 22. 太田弘毅,《倭寇:商業・軍事史的研究》(橫浜:春風社,2002),56-64。.

(18) 陣法與身體:晚明軍事文化中的鴛鴦陣. (三). ・9・. 軍事文化與相關理論性著作回顧. 李華彥在〈近三十年來明清鼎革之際軍事史研究回顧〉一文中,期許研 究晚明軍事史的學者,多關注薊遼地區軍民跟北京的互動,並多注意財政、 軍政因人際關係而起的變化。 23軍事改革或軍事行動跟社會經濟背景脫不了 關係,這個觀點不只適合研究明末軍事活動,也很適合處理明嘉靖朝至萬曆 朝(1522-1620)東南地區的軍事體制變化。. 治 政 大 代軍事發展提出了四階段的觀點,第一是朱元璋起事至宣德年間(1352立 1435)的「開創和強盛時期」,第二是正統至正德年間(1436-1521)的「停. 范中義、王兆春、張文才、馮東禮在其合著的《明代軍事史》中,對明. ‧ 國. 學. 滯和削弱時期」 ,第三是嘉靖至萬曆年間(1522-1620)的「變革和發展時 期」 ,第四是天啟至崇禎年間(1621-1644)的「衰弱和敗亡時期」。作者認為. ‧. 第三階段的發展特色有幾點,一個是武器裝備由冷兵器為主轉向以火器為 主。 24第二則是士兵來源由世襲衛所兵為主,轉變為以招募的士兵和僉派的. sit. y. Nat. 民壯為主。第三是戰略政策形成由海防三大防區、 「九邊重鎮」的軍事體系, 取代早期衛所分小區塊設防的結構。第四是在東南抗倭、北方抗虜的戰爭中. io. n. al. er. 取得優勢。第五是軍事思想產生較大發展,大量兵書湧現。 25這論述提供研. i n U. v. 究鴛鴦陣一個宏觀的背景,鴛鴦陣確實是衛所制度衰敗時,地方募兵、民壯. Ch. engchi. 力量茁壯下的產物。地方性武裝勢力如何運作,跟在地戰爭文化、戰術、武 術思維息息相關,因此研究鴛鴦陣的淵源與內涵,可以進一步瞭解這種軍事 體制的轉型,細節如何運作。. 23. 李華彥, 〈近三十年來明清鼎革之際軍事史研究回顧〉 ,《明代研究》 ,23(臺北,. 2014.12):148-149。 24. 火器(firearms)指以火藥爆炸動能產生殺傷力的武器,如銃、炮、火箭、地雷、. 水雷、炸彈、現代槍枝等。冷兵器(melee weapon)指不靠火藥爆炸動能,以機械物 理性動能產生殺傷力的兵器,如刀、棍、弓、弩、投石機等。 25. 范中義、王兆春、張文才、馮東禮,《明代軍事史》 ,收入中國軍事科學院主編. 《中國軍事通史》第 15 卷下冊(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2-4。.

(19) ・10・. 緒論. 黃仁宇《萬曆十五年》一書在第六章〈戚繼光——孤獨的將領〉中以明 代皇帝制度結構、資源整合能力、文武關係、菁英階層對科技、教育的態 度,來探討為何戚繼光僅能成為曇花一現的「進步將領」 ,無法將其對軍事技 術的發現與發明傳承下去,推動軍事技術的進步。該文將戰術、軍中人際關 係和物質技術整合成一套解釋中國軍事文化和政治文化的大論述。 黃仁宇對鴛鴦陣的描述很籠統,且混淆了不同時期的鴛鴦陣。 26他描述 鴛鴦陣的目的是論述戚繼光的軍隊內部充滿矛盾。黃仁宇將這些矛盾開展出. 政 治 大 實,卻仍須用宗教信仰和嚴刑峻法來約束士兵。二是社會限制了技術進步, 立 黃仁宇認為戚繼光軍隊雖然大量裝備火器,卻同時使用「連枝帶葉的大毛 非常多層次的討論,一是從將、兵教育水準不足,因此戚繼光即使精準、務. ‧ 國. 學. 竹」狼筅、鐵叉和藤牌來戰鬥,不脫農民戰爭性質,對官方提供的兵器也無 法完全掌握品質。 27他將這些問題歸因於中國政治傳統傾向文官壓抑武官,. ‧. 因此戚繼光雖在軍務上事必躬親,卻仍須和文人應酬;即使清廉,但仍要求 自己兄弟送厚禮給張居正。 28黃仁宇的結論是戚繼光之所以成功,在於能和. Nat. sit. y. 政治環境妥協,靠建立私人關係在體制上找改革機會,但大環境下中國鬆散. io. er. 的農村結構,始終無法普及教育、匯集資源人力,投注在持續而有規模的科 技發展上,甚至較為先進的個人、部門或地區會被社會打壓,以縮短和落後. n. al. i n U. v. 者之間的距離。因此從張居正到戚繼光,即使個人或小眾再有才能,也只能. Ch. engchi. 做有限的改革,無法根本地改變社會。 29被黃仁宇視為具農民軍色彩的鴛鴦 陣,就成為「有限改革」的旁證了。 黃仁宇某些論述具說服力,但也留下不少問題。他對鴛鴦陣具「農民色 彩」的論述帶有某種程度偏見,因為戚繼光帶領的是專業化的募兵,職業跟 活動範圍已脫離原鄉。鴛鴦陣的兵器即使「含天然材質」 ,也針對戰術目的刻 意設計過,且其戰術講求合作無間的默契,需由高度訓練過的士兵來操作, 26. 黃仁宇, 《萬曆十五年》(臺北:食貨出版社,2003),220-223。. 27. 黃仁宇, 《萬曆十五年》,220-225。. 28. 黃仁宇, 《萬曆十五年》,240-243。. 29. 黃仁宇, 《萬曆十五年》,245-247。.

(20) 陣法與身體:晚明軍事文化中的鴛鴦陣. ・11・. 因此不能跟揭「竿」起義的軍裝混為一談。而像「鎲鈀」一類「叉」形的兵 器,也不是農具,而是專門化的兵器,在明人繪製的〈出警圖〉中儀仗隊也 配置相似型制的兵器(見圖 1.1) 。 30 黃仁宇對薊北軍官教育水準偏低的關注頗具啟發性,暗示明代軍隊有關 信仰、倫理等「人情世故」的事物,可能含有許多不同於菁英階層知識體系 的元素,若要解讀或再現這些事物,我們可能要藉由更多元的史料或方法。 但黃仁宇心思不在解讀軍士的思維,而在以現代化史觀討論明代軍隊「走向. 政 治 大 無法關注陣法、戰術運作的細膩處。黃仁宇學說最大的貢獻在討論戚繼光戰 立 術、戰略的極限跟毛病,這是中文學界向來傾向避開的話題。中文學界往往. 進步時的困境」 。這種研究取向使黃仁宇雖能指出大環境對戚繼光的牽制,但. ‧ 國. 學. 將戚繼光呈現為完美、精準、進步的將領,論文也完全傾向呈現他的先進與 巧妙,並以大量篇幅描寫戚繼光的戰功。這種態度反映在研究成果上,雖不. ‧. 致於嚴重忽略戰史和軍事思想的課題,但絕對是偏頗的。黃仁宇提醒我們再 偉大的思想自身都可能有矛盾,雖然他本人無法完全指清這些問題,但討論. Nat. sit. n. al. er. io. 30. y. 一套軍事體系的缺陷,這思考方向仍是對的。. Ch. engchi. i n U. v. 〈出警圖〉與〈入蹕圖〉經朱鴻考證,為萬曆 11 年(1583)皇帝謁陵活動的宮廷. 史畫。參見朱鴻,「明人出警入蹕圖」本事之研究〉, 《故宮學術季刊》,22.1(臺北, 2004.09): 210。這一年戚繼光正好被調往廣東,結束鎮守薊鎮的生涯,在〈出警 圖〉圖中,有幾名戎裝的衛士手執形狀類似鎲鈀的兵器。《明會典》記載侍衛編制時 提到「叉刀」這種裝備,代表「叉」形的兵器可能很早就用於明帝國正式軍隊,而 非臨時挪用於民間的農民兵器。參見申時行等修, 《明會典》 ,卷 142,〈侍衛〉(北 京:中華書局,1989,據萬曆重修本排印),729。同時,謁陵儀仗隊穿戴的是極為 正式的服裝,例如錦衣衛此時才會穿上大紅蟒衣、飛魚烏紗帽、鑾帶、配上繡春 刀,這套服飾、兵器平日辦公時不會穿戴,因此謁陵儀仗隊中的「叉」狀兵器,絕 對不能跟民間的「鐵叉」相提並論。參見易強, 《歷史的線索:錦衣王朝》 (臺北: 三民書局,2014),32-33。.

(21) ・12・. 緒論 圖 1.1:〈出警圖〉儀仗隊配備的「鎲鈀」形兵器.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資料來源:佚名,〈出警圖〉(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精選」數位檔案,查詢時間 2016 年 7 月 4 日)。(http://theme.npm.edu.tw/selection/Article.aspx?sNo=04001151).

(22) 陣法與身體:晚明軍事文化中的鴛鴦陣. ・13・. Kathleen Ryor 的〈晚明菁英文化實踐中的文人與武人〉(Wen and Wu in Elite Cultural Practices during the Late Ming)以幾位文人和武人的著作、社交 活動、社交關係來討論嘉靖朝以來,文人和武人如何在菁英文化的場域中互 動。Ryor 舉出的武人包含戚繼光、俞大猷等人,皆積極參與、學習文人社群 的活動,如繪畫、書法、作詩、飲宴等,並互相餽贈、收藏其作品。許多文 人除了學習、談論兵書、兵法與軍事活動以外,也習武或收藏刀劍。晚明菁 英社會也發展出崇拜「劍客」、 「俠客」的文化,除了為武將、武人寫傳記以. 政 治 大 事文化的興趣。Ryor 主張文人的風尚很大程度是被武人影響的,同一時間武 立 人的菁英階層也積極學習、操作文人菁英的活動。 這個論述擴大了黃仁宇 外,也撰寫小說性質的武俠作品,這些行動與作品透露文人對軍事知識、軍. 31. ‧ 國. 學. 的討論範圍,也很大程度修正了黃仁宇所謂「武人被迫要去討好文人」的觀 點,呈現文武間互相學習、互相影響的現象。. ‧. 王鴻泰〈武功、武學、武藝、武俠:明代士人的習武風尚與異類交游〉 以「心態史」的方法,分析中晚明文人談兵風尚的意涵,討論文人在這類談. Nat. sit. y. 兵、習武、論劍的活動背後,追求的是什麼。該文相較於前述 Ryor 的文章,. io. er. 更側重討論文人吸收兵學、武學,王鴻泰將文人談兵的心態歸結成四種層 次:追求參與軍事活動立功(武功)、培養兵學、武術知識(武學) 、追求在. n. al. i n U. v. 社交場域中受歡迎的武術技藝(武藝) ,整合前述三種經驗與才藝,形成一種. Ch. engchi. 追求「武俠人生」的價值觀與「特殊品味」 (武俠) 。 32這四層次的討論側重 文人,因此即使是對「建立功勳」典範人物的討論,王鴻泰仍以王守仁 (1472-1529)和明武宗朱厚照(1505-1521)為主,對武將的討論很少。這 四項中「武藝」部分的討論對本文啟發很大,王鴻泰不只將武藝看做是戰場 上的技藝,也將其放在城市文化中討論,在城市文化中武藝具有很高的「游 31. Kathleen Ryor, “Wen and Wu in Elite Cultural Practices during the Late Ming,” in Nicola. Di Cosmo ed. Military Culture In Imperial Chin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219-242. 32. 王鴻泰, 〈武功、武學、武藝、武俠:明代士人的習武風尚與異類交游〉, 《中央研. 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85.2(臺北,2014):209-267。.

(23) ・14・. 緒論. 藝」特質,是社交活動中頗受歡迎,頗具娛樂性的活動。王鴻泰將「技藝」 跟「社交」整合在一起看,他跟 Ryor 都注意到軍事技藝在明代菁英階層的社 交活動中,擁有一個活躍的地位。若是日後的研究可以試從筆記、文集、小 說中看到文人和武藝知識互動的細節。王鴻泰跟 Ryor 都注意到軍事技藝在明 代菁英階層的社交活動中,擁有一個活躍的地位。 若要探討軍事技藝和人的互動,戚繼光的兵書會是很好的材料。因為其 著作以大量的篇幅書寫軍事訓練的細節,並會分篇發給士兵誦讀(由識字者. 政 治 大 過,因此應能印證陣法運作樣貌。雖然戚繼光不是描寫文人習武,而是討論 立 如何把平民有效率地練成士兵,跟王鴻泰討論的議題不一樣,但戚繼光軍隊. 帶領),並刻意「詞句淺白」以便軍人學習。這些軍事技藝確實曾在戰場實踐. ‧ 國. 學. 中將「嬉戲」跟「操練」合一的概念,以研究文化的角度,應該能和「兵 學、武藝、游藝成為社交媒介」的議題相呼應。Ryor 和王鴻泰都注意到兵學. ‧. 和武藝在文人圈連結人際關係的現象,而戚繼光紀錄了一些特定的訓練方 式,可以讓一群來自農村、礦場的平民在操作武藝時形成緊密的組織,這背. Nat. sit. y. 後說明了兵法、武學和社交、教育間,可能存在某種共通特質,是研究軍事. io. al. n. 視角的方法來研究。. er. 文化時不錯的切入點。同時這說明了戚繼光兵學的實踐,可以用更細膩、多. i n U. v. 若要理解鴛鴦陣的運作細節或原理,李訓詳〈古陣新探——新出史料與. Ch. engchi. 古代陣法研究〉一文可以提供相當多啟發。這篇博士論文主要反駁了以往學 者對先秦古陣法的誤解,並試圖還原古陣法的樣貌。以往學者多以為先秦步 兵最早採用遲緩的方陣作戰,以及春秋時發展出步卒跟隨馬車衝鋒的「魚麗 陣」等觀念,但李訓詳利用考古文物、簡帛文獻,對照傳統文獻的描述,認 為古陣基本上採用陣面寬,張開兩翼的陣形,縱深較薄,同時始終強調機動 (中央一個中軍加上左右各一翼,共三陣)的戰術反 性。 33這種「用陣三分」 而跟鴛鴦陣相似,但是這種以左、中、右橫列展開的陣形,具有明顯的方向 性,其前軍、後軍、左翼、右翼分工相當清楚,跟范中義所描述的「四方如. 33. 李訓詳, 〈古陣新探——新出史料與古代陣法研究〉,52-55。.

(24) 陣法與身體:晚明軍事文化中的鴛鴦陣. ・15・. 一」恰恰相反。李訓詳認為上古馬車是和步兵分離作戰的,兩者皆強調機動 性。 34他認為先秦的八陣指的是八種不同形貌、不同功能的陣形,用於不同 情況,而非宋代兵家根據數術、九宮圖所設計出來的一陣含八個部分,將營 隊輜重都包在陣裡的隊形。 35李訓詳還認為宋代的八陣法,大陣中包有小 陣,戰陣跟軍營合在同一個隊伍系統裡,是「營陣合一」的風格。中國陣法 走向這種持重、緩慢風格,時間大概在漢代以後,跟漢人騎兵戰的技術衰微 有關。 36由於戚繼光鎮守薊北時採用營鎮合一的「行營兵車」戰術,因此李. 政 治 大 對古陣法的內涵和性質有許多洞見,能修正學界對古陣法的許多誤解。雖然 立 他研究的範圍主要集中在春秋至戰國時代,對於宋代和明代的論述只作為比 訓詳對營鎮合一、八陣法的研究也多有啟發作用。李訓詳學說的價值在於他. ‧ 國. 學. 較對象稍稍提到,但若藉助李訓詳對古陣運作原理的研究成果,我們會更容 易理解明代陣法的原理,並能看出明代鴛鴦陣的獨特性或延續性。李訓詳在. ‧. 其論文最後章節中,試著論證陣法具有「打破個人疆界,塑造團體感」的訓 練效果,並從陣法名稱討論這些千奇百怪的名目,如何反映「雅」 、「俗」階. Nat. sit. y. 層的政治權力,但他對明代陣法的部分僅稍微點到。 37另外關於戰車、車營. io. 實用性和侷限性,對鴛鴦陣的描述較少。. n. al. 三、 史料簡述. Ch. engchi. er. 的研究,周維強〈明代戰車研究〉有詳細討論,只是該文重點在討論兵車的. i n U. v. 由於本文以鴛鴦陣的沿革、運作內涵為主要探討對象,故主要引用的史 料是唐順之的《武編》 、戚繼光的《紀効新書》 、《練兵實紀》、俞大猷(15031579)的《續武經總要》、 《正氣堂集》 ,以及鄭若曾(1503-1570)的《籌海 圖編》,這類著作一般被視為「兵書」。 《武編》是唐順之學習兵學知識的筆 34. 李訓詳, 〈古陣新探——新出史料與古代陣法研究〉,93-94。. 35. 李訓詳, 〈古陣新探——新出史料與古代陣法研究〉,135-136。. 36. 李訓詳, 〈古陣新探——新出史料與古代陣法研究〉,193-195。. 37. 李訓詳, 〈古陣新探——新出史料與古代陣法研究〉,199-204。.

(25) ・16・. 緒論. 記,是一部內容複雜的著作,如兵法、兵器、物資、兵制、戰史等課題都有 論及。許保林《中國兵書通覽》將其視為「類書」 ,述而不作。 38但筆者認為 《武編》的內容也包含了唐順之的見聞筆記,有些可能是現存文獻唯一的記 載。 39考量到唐順之對武藝、兵法有一定的造詣(唐順之就曾教導過戚繼光 槍法),筆者認為推定《武編》在編纂時完全不帶入唐順之個人意見、完全 「述而不作」是很武斷的。因此本論文在引用《武編》資料時,仍會個別討 論引述部分的性質,以免誤解其意涵。 《武編》除了記載了比戚繼光鴛鴦陣結. 政 治 大 資料。有些唐順之沒有說明來源的資料,從內容的分析來看很可能是當時口 立 耳相傳的知識。這些資料很適合跟戚繼光的著作相比較,以提供詮釋軍事文. 構更單純的秘戰鴛鴦陣外,還收錄多種武術、戰術、信仰儀式、物品工藝等. ‧ 國. 學. 化的論述基礎。. 戚繼光的著作,包含兩種版本的《紀效新書》 、《練兵實紀》等三部兵. ‧. 書,其內容是其訓練將、兵的手冊,記載了編制、軍規、號令、武術、戰 術、訓練方法、器物等課題,而《練兵實紀》內容又可細分為《練兵實紀》. Nat. sit. y. 和《練兵實紀雜集》兩部分。就時間先後而言,最早成書的是《紀效新書》. io. er. 十八卷本(1560) ,再來是《練兵實紀》 (約 1571, 《練兵實紀》又可細分為 《練兵實紀》和《練兵實紀雜集》兩部分) ,最晚的是《紀效新書》十四卷本. n. al. i n U. v. ,本文十八卷本、十四卷本都會參考,這兩 (約 1584) 。 40關於《紀効新書》. Ch. engchi. 38. 許保林, 《中國兵書通覽》 ,402。. 39. 唐順之有時用類似編纂類書的方法,將古籍內容打散、重新編到自己著作的篇章. 中,這時他會在引述前註明出處,例如他引述北宋許洞(976-1015)《虎鈐經》時, 會以「許洞曰」為開頭,接著才引述《虎鈐經》的文句。但這只是《武編》部分內 容的樣子,有時唐順之並沒有為內文說明出處(例如關於「秘戰」的討論就沒有資 料出處),這時《武編》看起來就很像筆記,有些內容也像作者的自身經驗。 40. 本文採用的《紀効新書》是臺北國家圖書館藏「嘉靖定遠東牟戚氏家刊本」,但其. 實該刊本由於內文出現「隆慶」二字,故刊刻時間應不早於隆慶年間(1567-1572) 刊本。參見戚繼光, 《紀効新書》 (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明嘉靖間定遠東牟戚氏家刊 本),1/15b。《紀効新書》、 《練兵實記》在成書時間上有個模糊性,這點范中義有注 意到。在《戚繼光兵法新說》一書中他指出現存最早的《紀效新書》是隆慶刊本,.

(26) 陣法與身體:晚明軍事文化中的鴛鴦陣. ・17・. 者書名雖相同,但其實為內容差異甚大的兩部著作。十八卷本描述抗倭時期 的軍制(1560-1569) ,十四卷本則描述戚繼光調守廣東後規劃的軍制(15831584) 。在時空背景上, 《紀效新書》十八卷本為戚繼光於嘉靖年間因應抗倭 戰爭所作, 《練兵實紀》則為戚繼光於隆慶 3 年(1569)至萬曆 10 年 (1582)調任薊鎮,因應防守「北虜」而作, 《紀效新書》十四卷本則是戚繼 光於萬曆 11 年(1583)調任廣東後,為了整飭廣東駐軍,於萬曆 12 年 (1584)所作。這三部兵書因應的是不同空間、不同對手、不同戰術文化習. 政 治 大 訓練之記載,細膩度遠勝過同時期的軍事著作,故本文呼應史料資訊詳細程 立 度,會以戚繼光的鴛鴦陣發展為討論主軸,以兩部《紀効新書》跟《練兵實 慣的士兵,且都記載了具各自特色的鴛鴦陣,由於戚繼光著作對軍事體制、. ‧ 國. 學. 紀》為主要討論史料,並以唐順之、俞大猷、鄭若曾等人的著作為主要輔助 資料。此外本文也將利用戚繼光的文集、年譜,來補充兵書論述不足之處,. 考察、追溯和鴛鴦陣相關的軍事文化、技術。 41. ‧. 並對照《明史》 、《明實錄》 、私修史書、明人筆記,以及相關地區之方志,以. Nat. sit. y. 關於倭寇的戰術,本文除了參考前人研究外,也將參考明人記載倭寇活. io. al. er. 動的著作,如采九德(1577 年貢生) 《倭變事略》就專以紀錄倭寇活動為. n. v i n 而《練兵實記》成書不早於隆慶 C 5h年,並認為《練兵實記雜集》可能編纂於隆慶年 e n,而未給予明確時間的定論,這個保留應該 間至萬曆初(依文意估算約 1571-1584) gchi U 是較周延的。相較下解文超《明代兵書研究》雖較晚出版,但斷言嘉靖 39 年跟隆慶 5 年為《紀効新書》 、《練兵實記》兩書撰著之年,論述恐有過於簡化議題之嫌。關於 《練兵實紀》成書時間,參見朱亞非主編,《戚繼光志》 (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2009),70。關於《紀效新書》十四卷本成書時間,參見范中義,〈 《紀效新書》十四 卷本成書時間與內容〉,收入閻崇年主編《戚繼光研究論集》 ,371。關於《練兵實記 雜集》的成書時間,參見范中義, 《戚繼光兵法新說》 (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2007),17-27。關於解文超的論述,參見解文超, 《明代兵書研究》 (天津:天津人民 出版社,2010),56。關於《練兵實紀》成書時間,見同書頁 59。 41. 明人筆記著作中,除了較為通曉兵學者外,通常能細膩描述陣法的文獻不多,而. 官方「史書」 、「政書」 (如《明史》、 《明會典》 )一類文獻,通常僅記錄軍事單位的 成立或廢除時間、員額、部署地區、執掌、常備器物等資訊,不會述及陣法細節。.

(27) ・18・. 緒論. 主,很能幫助讀者理解倭寇的戰術。而唐順之《武編》中記載的「演禽戰 法」是明人對倭寇戰術詳當詳細的紀錄,本文會專章討論之。 42 本文也將藉助圖像史料來呈現軍事文化,這類圖像可能來自兵書中的插 圖,或當時的繪畫作品。戚繼光、唐順之、鄭若曾、茅元儀(1594-1640)等 人的著作都有關於軍需物品、戰術操練的圖像。這類資料說明軍事知識傳承 具有圖文並用的現象,因此解讀兵書不可忽略對圖像的解釋。明人繪畫如仇 英(-1552)的〈倭寇圖卷〉 ,一定程度再現了倭寇與明軍的裝扮、兵器樣. 政 治 大. 貌、打鬥畫面,並可和文獻中戰爭、戰術的描述相印證,幫助我們理解文字. 立. 史料。. ‧ 國. 學. 四、 方法與範圍. ‧. 本文希望以鴛鴦陣為起點來串連、描繪明代軍事文化中的多種面向。除 了考察鴛鴦陣結構、兵器、武術、戰術在歷史上的源流跟演變,也希望進一. sit. y. Nat. 步分析、詮釋這套戰術、訓練制度背後的軍事文化。關於鴛鴦陣的流變,本 文將透過比較不同時空下史料資訊,來掌握相關戰術流傳、挪用的痕跡。關. io. al. er. 於軍事文化的描繪,本文則將參考「日常生活史」和「身體人類學」的研究. n. v i n Ch 在胡曉真、王鴻泰主編的論文集《日常生活的論述與實踐》中,王鴻泰 engchi U. 觀點來處理史料。. 主張透過對日常生活細節細膩地描寫,可寫出「有血肉」的歷史著作。但是 他認為日常生活內容龐雜,為避免討論流於瑣碎,仍需就特定問題去組織史 料。 43該書各篇論文涉及的議題很廣,如時間觀、服飾選擇與品味、價值. 42. 晚明士人留下倭寇記載的著作不少,例如郭光復(?-1616)《倭情考略》 、徐學聚. (1583 年進士)《嘉靖東南平倭通錄》 、茅坤(1512-1601)《紀剿除徐海本末》等, 但是以紀錄倭寇劫掠地點、官兵剿倭戰果、雙方死傷等記錄為主,論述倭寇戰術者 很少,采九德《倭變事略》是其中較特別的著作。 43. 胡曉真、王鴻泰主編,《日常生活的論述與實踐》(臺北:允臣文化,2011),50-. 53。.

(28) 陣法與身體:晚明軍事文化中的鴛鴦陣. ・19・. 觀、族群認同的關係、節慶活動與社會結構中權力拉鋸的關係,這些作品試 著透過對一個議題細膩的描述,來呈現古代世界的特殊性與其內在的運作脈 絡。這點鼓勵筆者在分析戚繼光軍事文化流變之餘,試著用多種角度去細膩 觀察軍隊中各種活動的意義跟關連,並扣準一個焦點:這套軍事制度如何讓 人在其中自處?而人又如何與軍事文化互動。 余舜德《體物入微:物與身體感的研究》一書,啟發筆者處理物質文化 和軍事訓練等議題的觀點。余舜德提出「體感」這個切入點,主張透過分析. 政 治 大 知。他主張人會使用特定感官去感知物,並用特定方式去詮釋感官得到的資 立 訊,而這些方式是被文化教導出來的。換言之,人是以其受到文化塑造的身 人如何整合不同身體感官的資訊去感知物品、建構對物品與體制文化的認. ‧ 國. 學. 體,去感覺世界、認識世界,並得到具有某種文化特色之價值觀。因此余舜 德強調在處理文化如何塑造人跟物之間關係時,要以觀察該文化使用身體、. ‧. 使用感官的特色為切入點。 44剛好這個將感官與認知緊密結合的研究方法, 非常適合運用於詮釋軍事操練、武藝訓練、戰術運作等高度涉及身體操作的. Nat. sit. y. 課題。故本文將藉助這種方法,串連史料中對軍事技藝的描述、物質基礎等. io. er. 資料,幫助理解鴛鴦陣背後的軍事操練跟軍旅生活。不同的是,余舜德的研 究方法來自人類學領域,因此實踐上會藉助田野調查來取得資料,同時較不. n. al. i n U. v. 傾向討論一個文化在時間序列中的演變。本論文則無法藉助田野調查,需由. Ch. engchi. 史料透露的線索來「再現」那些體感,但某種程度應該仍具有說服力,同時 本文會更注重討論鴛鴦陣在時間序列中的演變問題。 「考察日常生活」和「分析體感」可結合形成好用的研究方法。例如在 探討號令、操練、軍器使用、信仰儀式、競賽考核時議題,我們可以透過這 兩點切入,以整合龐雜的史料資訊。例如描繪軍中時間、空間觀與生活節奏 對人的影響,可掌握軍事活動如何塑造軍人的生活型態,再檢視軍旅生活中 的操練、實戰,則鴛鴦陣就不只是一套戰術,而是幫助研究者一探晚明軍事. 44. 余舜德, 《體物入微:物與身體感的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15-22。.

(29) ・20・. 緒論. 文化的一種戰爭型態,甚至某種屬與軍人的生活形態,這對於軍事文化研究 將是可行的嘗試。同時本文也希望透過細膩描繪軍旅生活,呼應 Ryor、王鴻 泰對武藝流行於文人社交圈的描述,為其提供一個「古代社會屬於某些武人 的生活面貌」,並補充李訓詳對陣法可以「打破個人疆界,塑造團體感」的論 述。 在研究範圍上,本文以戚繼光的兵書為主、其他抗倭將領的著作為輔, 故大致侷限在嘉靖 30 年代的抗倭戰爭,和戚繼光北調薊鎮、南調廣東時段內. 政 治 大 後,約 23 年的時間跨距。但本文不只討論此時期內鴛鴦陣的變化,也涉及相 立 關軍事技術、戰術的溯源,因此會不時碰觸到更早時代的陣法文化。 五、 章節安排. 學. ‧ 國. 的鴛鴦陣發展。雖然本文研究主軸只有自嘉靖 39 年前後,至萬曆 11 年前. ‧. 本文第二章將討論鴛鴦陣的概貌,讓讀者大致知道各時期鴛鴦陣小隊的. sit. y. Nat. 樣貌差異。接著該章會追溯鴛鴦陣戰術的源頭,討論這套兵學知識的產生背 景。然後討論明人如何整合這些知識,並如何重組這些技術。該章節的研究. io. al. er. 目的在建構一個「鴛鴦陣起源的社會背景」 ,去看明人如何博採、重組豐富的. n. v i n Ch 第三章將以戚繼光十八卷本《紀効新書》的記載為主軸,分析抗倭時期 engchi U. 兵學資源。. 的鴛鴦陣戰術。由於戚繼光用於抗倭戰爭的鴛鴦陣,戰術記載最為豐富、複 雜,同時又可跟唐順之、俞大猷等人的陣法相比較,且討論陣法設計無法撇 開戰術應用,故第三章僅討論抗倭時期的鴛鴦陣。本章節也將回應范中義 「鴛鴦陣符合古陣精神」的論述,以及李訓詳對中國古陣文化研究成果,去 看鴛鴦陣跟中國陣法文化,究竟處於何種關係。 第四章將討論隆慶至萬曆年間的鴛鴦陣,即聚焦於戚繼光調任薊鎮以後 鴛鴦陣的發展(1569-1584) 。由於戚繼光晚年於 1583 調任廣東時設計的鴛鴦 陣,其戰術跟 1569 年以來鎮守薊鎮時的相近,故本章將這兩時期的鴛鴦陣合 併於一章討論。第四章也將在第二、三章的基礎上,討論其戰術、兵學知識.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京都聖感禪寺住持 (臣) 僧  (超永)  編輯 京都古華嚴寺住持 (臣) 僧  (超揆)  較閱 進呈 六祖下二世 (旁出).

明攝山棲霞寺沙門釋法會傳  燕京吉祥院沙門釋明信傳  新城壽昌寺沙門釋慧經傳  青陽九華山沙門釋性蓮傳

能燒掉功德之林;瞋恨也如 同刀劍,會傷害我們的法身 慧命。在《法苑珠林》中記 載,瞋恚有六點過患:失善

  案靈裕法師寺誥。凡有十名寺。一曰寺 (義準釋名) 。二曰淨住 (穢濁不可同居) 。三曰 法同舍 (法食二同界也) 。四曰出世舍 (修出離世俗之所也) 。五曰精舍

第二位是慈惠法師, 1934 年出生,宜蘭人,1965 年出家,同年

z 1263年,中國建有清真寺35 座之多。據傳今北 京東四清真寺、普壽寺、法明寺等,河北著名的 定州禮拜寺、泊鎮清真寺、威縣清真寺等,

現時,STEM 教育已融入了在小學課程當中;不少學校在規劃及組織 STEM 相關學習活 動時,更融入藝術教育/人文精神的學習元素,以

故事內容大概如下:在山西普救寺借宿的書生張珙(字君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