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3・

第二章 鴛鴦陣的淵源與概貌

一、 晚明「鴛鴦陣」的演變概貌

今人討論「鴛鴦陣」時,大致上都在討論戚繼光(1528-1588)的鴛鴦陣,

該陣法也常被視為戚繼光開創性的發明,這種認知可能是受文獻引導所致。《明 史・兵志》〈土兵〉記載:「浙兵,義烏為最,處次之,台、寧又次之,善狼筅,

間以叉槊。戚繼光製鴛鴦陣以破倭,及守薊門,最有名。」1《明史・兵志》〈訓 練〉則記載「浙江參將戚繼光以善教士聞,嘗調土兵,製鴛鴦陣破倭。」2《明 熹宗實錄》天啟 2 年(1622)12 月 25 日條記載:「近日兵法之精,無如先臣 戚継光鴛鴦陣最善。」3。戚繼光之子戚國祚(1567-?)為其父親編年譜時,

記載戚繼光於嘉靖 39 年(1560)「創鴛鴦陣、著《紀效新書》」。4這些史料在 文意上,會讓人直覺性地預設鴛鴦陣為戚繼光所創。

「鴛鴦陣創於戚繼光」的觀念似乎在晚明已形成,且為主流看法。茅元儀

(1594-1640)在《武備志》中分析、評價古今陣法時,論述道:「茅子曰:古 之人,陣而後戰,後世浸失其傳,至北宋時猶有為之者,茲以後寂焉五百載,

時見于空言耳。近世戚少保,始為鴛鴦陣,亦其便宜,非古陣制也」,這是明 確表示「鴛鴦陣始於戚繼光」的論述。5此外如汪道昆(1525-1593)為戚繼光

1 張廷玉等;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明史并附編六種》,卷 91,〈土兵〉(台北:鼎文書 局,1982),2251-2252。

2 張廷玉等;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明史并附編六種》,卷 92,〈訓練〉,2260。

3 溫體仁等,《明熹宗實錄》,卷 29(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影印 國立北平圖書館藏紅格鈔本微卷),1478。

4 戚國祚;李克、郝教蘇點校,《戚少保年譜耆編》(北京:中華書局,2003),34。

5 茅元儀,《武備志》,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子部第 23 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影印明天啟刻本),490。

多,在此不一一贅述,我們可以在清高宗(1736-1795 在位)的實錄中,看到

「鴛鴦陣創於戚繼光」的觀念被清人繼承。乾隆 9 年(1744)9 月 29 日,乾 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62),3963-3964。

7 覺羅勒德洪等,《大清高宗純(乾隆)皇帝實錄》,卷 225(臺北:華文書局,1964),

3307(225/33a-b)。

8 范中義,《戚繼光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278-279。

浙江,與胡宗憲(1512-1565)協同抗倭軍務。11唐順之僅實際參與抗倭戰爭 兩年,嘉靖 39 年剿倭於海上數月時得急病去世,但他關心軍事的時間至少可 浙江金華、溫州二府。自嘉靖 35 年(1556)至隆慶元年(1567)11 年間,戚 繼光參與的戰役涵蓋浙江、福建、廣東、江西等地,除了剿倭以外,也鎮壓山 賊、叛軍等武裝勢力。隆慶元年(1567)俺答(1507-1582)入寇,薊鎮(今

11 唐鼎元,《明唐荊川先生年譜》,收入《宋明理學家年譜續編》第四冊(北京市:北 京圖書館,2006),596-606。

12 唐鼎元,《明唐荊川先生年譜》,收入《宋明理學家年譜續編》第四冊,426。

13 唐鼎元,《明唐荊川先生年譜》,收入《宋明理學家年譜續編》第四冊,524。

14 戚國祚;李克、郝教蘇點校,《戚少保年譜耆編》,30-32。

15 戚國祚;李克、郝教蘇點校,《戚少保年譜耆編》,34。

16 戚國祚;李克、郝教蘇點校,《戚少保年譜耆編》,56。

論集》(北京:知識出版社,1990),368-38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留竹枝枒,因此形如掃帚,容易勾住、遮擋敵人的兵器。雖然大多數文獻沒有 明說狼筅的長度和重量,但基本上可確定這種兵器既長又重,難以靈活施展,

但是很耐砍、耐撞,主要用於擋下敵人的攻擊,以利隊友還擊。在伍長跟狼筅 手後面有三位長槍手(陣形見圖 2.1)。《武編》說明持長挨牌的伍長只許面對 左邊,而狼筅手只許面對右邊,這兩種兵器一長一短,都是防禦性的武器,互 相保護對方背後空隙與後方隊友,在擋下敵人第一波攻擊的空檔時,三位長槍 手會繞出這兩人身後還擊。22

在戚繼光十八卷本《紀効新書》中,鴛鴦陣的規模擴大了。參與戰鬥的基 本單位是十人,稱一「隊」。除了隊長外,剩下十人分左右兩列而立(其實最 後方會有一名火兵,不直接參與戰鬥,但應會隨軍而行,提供野戰時的餐點,

22 唐順之,《武編》,前集卷 4,〈陣〉,收入《中國兵書集成》第 13 冊(北京:解放 軍出版社;瀋陽:遼瀋書社,1989,影印萬曆 46 年徐象橒曼山館刻本),635-637。

圖 2.1:《武編》「秘戰」隊形配置

資料來源:筆者依《武編》敘述自繪,《武編》敘 述參見唐順之,《武編》,前集卷 4,〈陣〉,收入

《中國兵書集成》第 13 冊(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瀋陽:遼瀋書社,1989,影印萬曆 46 年徐象橒曼 山館刻本),635-63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所以一隊其實是十二人)。隊長位於隊伍中,不直接參與肉搏戰,頭前兩個士 兵右邊持長挨牌,左邊持藤牌。藤牌是圓形的藤編盾牌,藤牌手不同於長挨牌 手,他會配備鏢鎗,並於投擲鏢鎗後持腰刀攻擊,較之於長挨牌手更積極進攻,

動作也較機動而多變化。耐人尋思的是長挨牌手被稱為「伍長」,但藤牌手不 被如此稱呼。23在藤牌手和長挨牌手身後各站一名狼筅手,狼筅手身後各站兩 名長槍手,長槍手身後各站兩名「短兵手」,「短兵」可能是叉、鈀、钂鈀、棍 槍、偃月刀、鉤鐮等兵器(陣形見圖 2.2)。24

23 戚繼光,《紀効新書》,卷 2,〈操令篇〉,2/24a。

24 戚繼光,《紀効新書》,卷 2,〈操令篇〉,2/24b。

圖 2.2:十八卷本《紀効新書》鴛鴦陣陣圖

該隊形配置與相關戰術,本文簡稱「抗倭鴛鴦陣」。資料 來源:戚繼光,《紀効新書》,卷 2,〈操令篇〉(臺北:國 家圖書館藏明嘉靖間定遠東牟戚氏家刊本),2-24b。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練兵實紀》的成書時間雖較《紀効新書》十四卷本早,但比較《紀効新 書》十八卷本、《練兵實紀》,和《紀効新書》十四卷本等三份文獻中的鴛鴦陣,

會發現《練兵實紀》所反映的薊鎮鴛鴦陣,和兩部《紀効新書》的配置差異較 大,最晚成書的《紀効新書》十四卷本,其鴛鴦陣反而和最早成書的《紀効新 書》十八卷本較像。從《紀効新書》十四卷本的陣圖來看,鴛鴦陣捨去了長挨 牌,全部使用藤牌,在十八卷本版中,鴛鴦陣隊長立於右邊長挨牌手旁邊,但 在十四卷本的版本中,隊長立於兩位藤牌手中間(陣形見圖 2.3)。25究竟盾牌 配置,和隊長位置的變化,有沒有什麼意義?本文將逐步討論。

25 戚繼光,《紀効新書》,卷 7〈營陣篇〉,(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李承勛刻本), 7/22b(十四卷本)。

圖 2.3:十四卷本《紀効新書》鴛鴦陣陣圖

該隊形配置與相關戰術,本文簡稱「廣東鴛鴦陣」。

資料來源:戚繼光,《紀効新書》,卷 7,〈營陣篇〉

(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李承勛刊本),7/22b。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十二人,此外十名士兵皆為鳥銃手。殺手則每隊十二人中除隊長、火兵外,十 名士兵分兩列,共五層。第一層為圓牌腰刀手(圓牌可能是藤、木或皮革等材 質),第二層為狼筅手,第三層為長鎗手,兼配弓箭,第四層為钂鈀手,兼配 火箭,第五層為大棒手,兼配弓箭,大棒是一種長 8 尺(2.56 公尺)、粗 2 寸

(6.4 公分)的木棍。27我們可以注意到這兩種步兵陣形,差異在於鳥銃配置 方法、快鎗有無、長鎗有無、大棒有無,以及是否需要中途轉換隊形上。例如 在《練兵實紀・練伍法》的版本中,第一、二層的鳥銃手和快鎗手會在射擊完 後退到後面,換成圓牌手跟狼筅手在前鋒。但它們的相同之處在於肉搏戰隊形 的前鋒,都是藤牌和狼筅的組合(陣形見圖 2.4)。

27 戚繼光(1528-1588),《練兵實紀》,收入《中國兵書集成》第 19 冊,70-75。

圖 2.4:《練兵實紀雜集・步營解》步隊圖

資料來源:戚繼光,《練兵實紀雜集》,卷 6,〈步營解〉,收入《中國兵書集成》第 19 冊

(北京:解放軍出版社;瀋陽:遼瀋書屋,1994,影印軍事科學院藏清代京都琉璃廠擺 板本),72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馬隊在《練兵實紀・練伍法》中分多種編制,除了純粹配備鳥銃的火器手 外,配備冷兵器參與肉搏戰的馬隊分兩種。第一種沒有特定名稱,其十名士兵 兩兩並立為五層,第一層是鳥銃手兼配雙手長刀,第二層是快鎗手兼配腰刀,

第三層是钂鈀手兼配火箭,第四層是夾刀棍手兼配弓箭,夾刀棍是「大棒」尖 端再加上 5 寸(16 公分)長的短刀,第五層是大棒手兼配弓箭。第二種被稱 為「輕騎殺手」,其十名士兵一樣分兩列五層,前兩層是弓箭手兼配腰刀,第 三、四層是弓箭手兼配鉤鎗(鉤鎗可能是指「鉤鐮」,也可能是鉤鐮跟長鎗並 稱的叫法,鉤鐮為一種鎗頭下帶有數把小鐮刀的長鎗),第五層是钂鈀手兼配 火箭。但《練兵實紀雜集・馬營解》中沒有提及「火器手」和「輕騎殺手」, 只剩下前述由鳥銃長刀、快鎗腰刀、火箭钂鈀、弓箭夾刀棍、弓箭大棒組成的 隊伍編制(陣形見圖 2.5)。跟步兵、馬兵相比,車營奇兵隊在文獻敘述上歧異 較小,在《練兵實紀・練伍法》和《練兵實紀雜集・車營解》中的其編制相同,

一隊十人,除了隊長和火兵外,八名士兵頭四位為鳥銃手,兼拿雙手長刀;再 來兩位是藤牌腰刀手,兼配石塊;後兩位是钂鈀手,兼配火箭。

圖 2.5:《練兵實紀雜集・馬營解》馬隊圖

資料來源:戚繼光,《練兵實紀雜集》,卷 6,〈馬營解〉,收入《中國兵書集成》第 19 冊,70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以上各種鴛鴦陣的形貌,這裡稍微以表格的形式整理,以便讀者快速理解 其配置、形貌。由於隊長(或稱對總)和火兵變化比較小,同時隊長跟火兵在 現場是不直接和敵人肉搏的,因此表格僅呈現肉搏戰的主體:士兵。見表 2.1 至表 2.6。

表 2.2:戚繼光十八卷本《紀效新書》鴛鴦陣示意 左列 右列

第一位 藤牌手 挨牌手

(伍長)

第二位 狼筅手 狼筅手 第三位 長鎗手 長鎗手 第四位 長鎗手 長鎗手 第五位 短兵手 短兵手

附註:僅呈現隊長、火兵以外的士兵 表 2.1:唐順之《武編‧秘戰》陣形示意

(僅一列)

第一位 挨牌手(伍長)

第二位 狼筅手 第三位 長鎗手 第四位 長鎗手 第五位 長鎗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表 2.4:戚繼光《練兵實紀》騎兵、馬隊陣形示意

《練兵實紀‧練伍法》騎兵 《練兵實紀雜集・馬營 解》馬隊 騎兵一般隊伍 輕騎殺手

左伍 右伍 左列 左列 左列 左列

第一層

鳥銃長刀 手(伍長)

鳥銃長刀

手(伍長) 腰刀手 腰刀手 鳥銃長刀 手

鳥銃長刀 手 第二層 快鎗手 快鎗手 腰刀手 腰刀手 快鎗手 快鎗手 第三層 钂鈀手 钂鈀手 鉤鎗手 鉤鎗手 钂鈀手 钂鈀手 第四層 夾刀棍手 夾刀棍手 鉤鎗手 鉤鎗手 夾刀棍手 夾刀棍手

鳥銃長刀 手 第二層 快鎗手 快鎗手 腰刀手 腰刀手 快鎗手 快鎗手 第三層 钂鈀手 钂鈀手 鉤鎗手 鉤鎗手 钂鈀手 钂鈀手 第四層 夾刀棍手 夾刀棍手 鉤鎗手 鉤鎗手 夾刀棍手 夾刀棍手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