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雪霸國家公園武陵地區生態環境資源之維護

5.1 武陵地區之重要性與特色

一、武陵地區之重要性

武陵地區為雪霸國家公園東邊之主要入口,同時亦是台灣櫻花鉤吻鮭 之重要棲息地。此外,區內因有四個分屬不同部會的管理機關其經營理念 亦有所差異,因此,如何求取生態保育與遊憩間之平衡點,為此區永續經 營之重要課題。

武陵地區位於雪霸國家公園東南隅,是由雪山山脈圍繞而成高海拔的 山區,闕居大甲溪流域上游,大致涵蓋德基水庫上游集水區大甲溪支流七 家灣溪、高山溪與有勝溪水系。行政轄區隸屬台中縣和平鄉。武陵地區的 範圍,東側以羅葉尾山、武佐野群山為界,與有勝溪相隔;西臨雪山東峰 與大安溪流域分隔;南達馬武霸山支脈連接中橫公路宜蘭支線;北起桃山、

池有山和品田山與淡水河流域區隔。武陵地區在原始自然的環境裡,蘊育 種類繁多的植物相,亦提供動物所需的食物來源與適當的棲息地,使得此 區擁有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然而在此棲息的台灣櫻花鉤吻鮭,卻是全球 珍貴稀有的陸封性鮭魚,亦是我國瀕臨絕種保育類的國寶魚。此外,武陵 地區亦是大甲溪上游源流所匯集的集水區,源流不斷且豐沛清澈的溪水,

供應了大臺中地區兩百萬居民生活的飲用水源(汪靜明,1995[13])。

二、武陵地區之環境特性

武陵地區的氣候、土壤等自然優異的環境條件,適於自然生物之保育。

(一)氣候

武陵於氣候分布上,歸屬於台灣亞寒帶山地氣候區(汪靜明、林永發,

2002[15])。

1. 氣溫

全區位在高山地區,終年氣溫平均約在15℃左右,月低溫(67℃)

出現在冬季一月、二月;月高溫(2122℃)出現在夏季六月、七月間。

武陵山中的微風氣候,多受到地形(高度和谷型)、季節風向與降雨量影 響。

2. 風向

武陵的狹長谷地受雪山山脈圍繞,白天多吹由南往北的向山風,夜晚 則轉變成由北向南的向谷風。本地溫度大約隨著高度,每增加100 m遞減 0.450.6℃;夜晚因為受河谷地形影響,會出現谷底氣溫低於山稜的逆溫 現象。冬季時節,東北季風沿著蘭陽溪谷抬升而上,在思源埡口附近翻過 羅業尾山後,逕降至武陵南谷,造成南谷較北谷多風寒的現象。

3. 雨量

武陵地區年降雨量約1,600 mm,年降雨天數約有 120天。全區主要降

雨量(80﹪)集中在濕季(2月~8月),少量出現在乾季(9月~翌年1

月)。冬季時,溼度較高的東北季風從太平洋登陸台灣後,受到中央山脈 阻隔,氣流被迫上升膨脹斷熱,因此導致豐沛的雨水降在東側向風坡;而 位在背風坡的武陵地區,則處在雨影下的乾季。 夏季時,氣流溼度大的西 南季風,自台灣海峽在西部登陸後,受到豐原山地、東勢丘陵、雪山等山 脈的阻擋,濕空氣被抬上升後,常在武陵地區形成地形雨。在夏季,午後

(二)地形

武陵是由雪山山脈圍繞而成的山谷,呈南北走向的狹長型谷地,海拔

1,7003,325 m,部分地形高低多變化。山谷兩側坡度大,平均大約達40

~50。。

山谷東側是羅業尾山,北側由桃山、池有山及品田山所組成,西側是 雪山,南側由中橫公路宜蘭支線連接馬武壩山。武陵地區群山環繞,溪流 河谷密佈,在早期造山運動、流水侵蝕等地質作用下,顯現出裸露山岩、

褶皺、斷層、河谷等地形地勢景觀。武陵北面桃山、池有山、品田山和喀 拉葉山等四座高山,素有「武陵四秀」之稱,享譽登山旅遊界。武陵四秀 山頂稜脊處處可見裸露山岩地景。桃山尖峰聳立天際,山形如水蜜桃,或 如泰雅族原住民所稱的拳頭(Kuba)。品田山的山形與褶皺岩層,因形狀似

「品」、「田」而名,具有硬砂岩斷層與四面垂崖等地形景觀。武陵西側的 雪山,是七家灣溪水系的源頭。雪山由山稜所環繞,呈現完整的圈谷地形 景觀。雪山向東南方延展,在七家灣溪主流觀魚台附近將山谷分割成南北 不對稱的兩個山谷。

武陵谷地的型態呈北寬南長狹短的倒葫蘆形;北谷平均寬度約 550 m

谷長2,000 m,而南谷寬度約300 m、谷長 850 m。在地形上,武陵谷地北

高(1,850 m)南低(1,720 m),呈現高低起伏的地勢。 武陵谷地是大甲溪

眾多源流的主要集水區。七家灣溪與高山溪等溪流,從雪山山脈流至武陵 谷地的時候,因為坡度急遽變緩,導致河水搬運砂石能力減弱,因此在下 游武陵溪匯流處附近,堆積成沖積扇的河谷地形(汪靜明、林永發,

2002[15])。

(三)水文

武陵的溪流是大甲溪的源流,表5-1為武陵地區溪流概況表。

北方的七家灣溪全長約15.3 km,集水面積約5,603 ha,是大甲溪的主

要源流。溪頭源自雪山的桃山西溪(又稱無名溪)以及桃山的桃山溪,二 條支流匯流於武陵吊橋附近,而後貫流於武陵河谷。高山溪,昔稱雪山溪,

發源於雪山主峰與志佳陽大山,全長約10.6 km,流域面積達3,960 ha,下

游與七家灣溪在武陵農場場部附近合流。

在武陵東南方的有勝溪,發源於羅業尾山,全長約 11.4 km,流域面積

達3,112 ha,上游在思源埡口和蘭陽溪上游河谷分水,下游(又稱伊卡丸溪)

南流到志良節附近(武陵國民賓館)與七家灣溪下游會合。自此,在武陵 地區由七家灣溪、高山溪和有勝溪等三條支流匯聚後的流水,一般泛稱大 甲溪主流(汪靜明、林永發,2002[15])。

表5-1武陵地區溪流概況表

河川名 發源地 流域長度 流域面積 相關重要支流

七家灣溪 雪山 15.3 56.03 品田溪、池有溪、桃山西溪、桃山溪 高山溪 雪山 10.6 39.60 又稱雪山溪、武陵溪

有勝溪 羅葉尾山 11.4 31.12 馬鰣溪、香菇溪、伊卡丸溪

※1.汪靜明、林永發,2002[15] 2.單位:流域長度km;流域面積km2

武陵地區主要是由大甲溪上游源頭溪(七家灣溪、高山溪、有勝溪),

所匯聚而成的自然集水區。大甲溪流域的水力蘊藏冠居全台,歸因於上游 武陵流水源源不斷而且豐沛。在武陵匯流的淡水,在下游地區匯聚成六座

近年來由於集水區環境之變遷,尤其是農業活動的增加,對於武陵地 區溪流造成明顯的影響,進而改變了溪流的生態。依(汪靜明 1992[11])

的生態研究結果歸納可知,武陵地區的七家灣溪已露出農業化生態徵候 群,這主要包括:水文不穩定、溪道與流水形態改變以及溪床底質多樣性 降低。在水質方面,這些農業化溪流水體的混濁度、沈積量、營養鹽(磷 酸鹽、硝酸鹽)和外來有機物輸入量都明顯增多,實不利於台灣櫻花鉤吻 鮭之生長。

(四)植物

武陵的植物是隨海拔升高而分成闊葉樹林、針闊葉混生林等不同氣候 的植物帶(汪靜明、林永發,2002[15])。

武陵地區的闊葉樹林分布在海拔1,7002,500 m之間,一般生長在坡

度平緩、土層深厚、濕度適中的地方。依林相外觀又可分為常綠及落葉二 種闊葉樹林。1.常綠闊葉樹林:常見的大多是殼斗科的櫟木樹種,如栓皮櫟、

森氏櫟等。2.落葉闊葉樹林:主要分布在崩坍地或洪水後的岩礫地,主要樹 種有台灣赤楊、台灣紅榨槭、青楓、楓香、尖葉槭、栓皮櫟、台灣胡桃、

千金榆、化香樹等;在秋、冬季落葉期,景觀繽紛別緻。

針闊葉混生林分布在海拔1,7003,000 m之間的七卡山莊、桃山瀑布 及山凹谷地等潮濕低溫的地區。中海拔針闊葉混生林(1,7002,500 m)針

葉樹以台灣二葉松、台灣五葉松等為代表,以及森氏櫟、栓皮櫟、大葉石 櫟等多種殼斗科闊葉樹種。 針闊葉混生林是一種演替進行中的過渡植被,

通常在環境陰濕、地勢平坦、土層肥厚的地區,適合闊葉樹的生長;而環 境向陽乾燥、山勢陡斜、土層瘠薄的地方,比較適合針葉樹的演進。在七 家灣溪畔的混生林中,台灣二葉松等針葉樹多是分布在向陽、乾燥、瘠薄

的坡地,並形成上層林冠,株數不多;而分布其間的闊葉樹則形成次層林 冠。

此外,武陵農墾的人工蔬果區,主要分布在於北谷河階地。在植栽分 布上,七家灣溪畔種植果樹較多,蔬菜類次之。

(五)動物

根據調查,武陵地區的蝶類有9種、魚類4種、兩生類5種、爬蟲類 12種、鳥類77種、哺乳類 23種,一共有129 種;其中71種是台灣地區特

有種或特有亞種(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1992[102])。武陵陸域的中大型 鳥獸類種數,均達雪霸國家公園全區比例70﹪以上。哺乳類動物有長鬃山 羊、水鹿、山羌、臺灣獼猴、黃鼠狼、臺灣野豬等。武陵水域中的魚類僅 有4種,其中在這裡棲息的陸封型台灣櫻花鉤吻鮭(Oncorhynchus masou

formosanus)卻是全球珍貴稀有的太平洋鮭魚,也是我國的國寶魚,現今僅

存在武陵地區七家灣溪和高山溪。此外,罕見的水生哺乳類動物-亞洲水 鼠,也是棲息在高山溪和有勝溪中珍貴的物種。唯武陵農場以及桃山瀑布 等人類活動頻繁的遊憩或農業地區,已較難看到大型野生動物(雪霸國家 公園管理處,2001a[106])。

(六)人文

195677日東西橫貫公路正式開工,支線由梨山北行經武陵至宜 蘭,於196059日正式通車,啟動了本區的開發,臺灣榮民農墾服務 所在此時設立武陵墾區,而在1963 5 10日正式定名為武陵農場(雪 霸國家公園管理處,1997[105] )。

家灣溪遺址」一處。七家灣溪遺址位於七家灣溪與梨園坑溝合流處北側的 河階緩坡地,也就是武陵遊客中心西南方。這個區域恰在雪山山脈與中央 山脈交接的高山峻嶺,地勢雖高,但擁有相當平緩的高山平夷面及谷地。

出土陶器有罐與缽,上有繩紋;石器的種類有斧鋤形器、石片器、刮 削器、網墜及石錛等。從石器反應的種類,可知其生產適應型態是以漁獵 為主與農林墾殖為副。遺址內發現柱洞現象,顯示當時居住在木構的建築 物裡。而發現數量多的木炭,則顯示長期用火的現象。由碳十四年代測定 結果顯示,本遺址大約是在距今3,2004,300 年前之間,主要分布的年代

是在距今3,500 年前,其文化屬性應該是繩紋紅陶晚期的持續性發展,為較

泰雅族活動時期更早的史前時代先民所遺留。

(七)土地使用

武陵地區在1960 5 9日中部橫貫公路通車後,本區開始有森林砍 伐與農業開墾等活動,並且有人陸續移居於此。武陵農場為行政院輔導會 所管理,總面積為714.24 ha,其中428 ha 土地位在雪霸國家公園範圍內。

除武陵農場土地外,尚有林務局轄屬之國有林土地,面積約為4,880 ha,其

中3,711.49 ha 規劃為武陵森林遊樂區,與武陵農場以「武陵風景區」名稱

共同經營(汪靜明,1995[13])。另外,為了保育瀕臨絕種之保育類野生 動物--台灣櫻花鉤吻鮭,地方主管單位台中縣政府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於

199710 1日公告以台中縣大甲溪流域上游區域為主之「櫻花鉤吻鮭野 生動物保護區」,面積約為7,124.7 ha,以七家灣溪集水區為主要範圍,並 以山稜、溪谷等自然地貌為界線(台中縣政府,1997[10])。

目前雪霸國家公園計畫範圍內,將武陵地區境內土地依環境資源、土 地利用、區位條件等特性,劃成各種分區:包括「櫻花鉤吻鮭生態保護區」、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