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4.2 電子掃描顯微鏡觀察

本研究挑選 Spiriferella sp.、Neospirifer sp.、Fusispirifer sp.、

Trigonotreta sp.、Elivina sp.等五類主要的腕足動物進行殼體微細構造 的觀察,以進一步檢查保存度的結果;在陰極射線下,判斷為保存良 好的殼體(NL),在電子掃描顯微鏡下可以清楚的觀察到纖維層與稜柱 層;而保存不好的殼體則有受到溶蝕作用的影響(圖 4.3)。

圖 4.3 電子顯微鏡下殼體照片。(A:WAU156_Trigonotreta sp. ;B:

WAU152_Spiriferella sp. ;C:WAU064_Elivina sp. ;D:

WAU129_Spiriferella sp.) P:稜柱層;F:纖維層;DF:溶蝕現 象的纖維層。

23

4.3 殼體元素組成分析

在陰極射線顯微鏡下,大部分保存良好的殼體會呈現不發光的現 象,某些碳酸鈣殼體在陰極射線下雖然同樣呈現不發光的現象,但若 殼體遭受成岩作用因 Fe2+在殼體中富集也會使得殼體在陰極射線下 仍會呈現有不發光的現象(Meyers, 1974;Pierson, 1981; Frank et al., 1982)仍會受到成岩作用影響。所以本研究以電子微探針進行腕足動 均為(0.3mmol/mol) (表 3.1),所有不發光的數值當中 Fe/Ca 與 Mn/Ca 值皆沒超出偵測極限,部分發光的數值當中 Fe/Ca 與 Mn/Ca 值只有一 個高於偵測極限,發光部分的殼體 Mn/Ca 值雖然大多數在偵測極限 下,但也有許多 Fe/Ca 值高於偵測極限,總體來說高於偵測極限者多 為圍岩與發光部分殼體。

在保存良好不發光的殼體中有 5 個標本,包含有兩個種屬 Elivina

24

sp.與 Spiriferella sp.。種屬間元素的平均濃度(單位 ppm) Elivina

sp.(N=2) (Na:1890~1910;Mg:640~850;Sr:1350~1420;S:6920~7480);

Spiriferella sp.(N=3) (Na:1870~2030;Mg:580~860;Sr:1120~1530;

S:4850~7460)。以上數值顯示西澳洲二疊紀腕足動物化石的 Na、S 含量皆包含在南太平洋、北大西洋及地中海等現生腕足動物殼體的元 素含量範圍內(Brand et al., 2003),而 Mg 含量也與現今地中海腕足動 物殼體數值相當接近,Sr 含量則近似於印度的數值。整體來說西澳洲 二疊紀腕足動物組成元素數值都介於現生淺海腕足動物殼體元素組 成含量範圍內,且兩種屬間並沒有明顯的元素組成差異(圖 4.4)。

25

圖 4.4 西澳洲二疊紀腕足動物化石保存良好殼體之元素組成比較圖。(A)Na、S 平均含量;(B)Mg、

Sr 平均含量。

26

4.4 殼體穩定碳氧同位素分析

本研究共分析了 112 個標本共計有 368 個穩定碳氧同位素分析數 據,包含有不發光殼體 249 個分析點、部分發光殼體 18 個分析點、

發光殼體 101 個分析點。平均碳同位素數值分別為 4.5±0.7‰(NL)、

4.0±0.8‰(NL+L) 、2.9±2.2‰(L);平均氧同位素數值則分別為 -0.1±0.5‰(NL)、-0.5±0.5‰(NL+L) 、-1.2±1.3‰(L)。

由殼體穩定碳氧同位素散佈的結果來看(圖 4.5),可以發現從不發 光的殼體到部分發光殼體以及發光殼體,有一明顯同位素數越來越輕 的趨勢,這樣的結果可能是因為成岩作用過程中伴隨著部分溶解及再 結晶作用的碳氧同位素同樣變輕的結果。利用統計檢定(T 檢定)可以 明顯的區分不發光與發光的殼體數值(p<0.05)。而不發光保存良好的 殼體數值我們認為保留了古環境的訊號,所以之後的討論皆為不發光 保存良好的殼體數值。

27

圖 4.5 西澳洲二疊紀腕足動物化石殼體碳氧同位素紀錄。(A)不同種屬 穩定碳氧同位素分布圖;(B) 不同種屬平均穩定碳氧同位素。

28

4.5 碳、氧同位素紀錄

為了瞭解二疊紀時期 Carnarvon 盆地與 Canning 盆地環境上的變 化,本研究利用保存良好不發光的殼體碳同位素數值來比較。碳同位 素數值依地層由老至年輕排列依序是 Callytharra Fm. (CF:4.4±0.5‰, N=28),Jimba Jimba Calcarenite (JJM:4.5±0.8‰, N=4),Coyrie/Madeline Fm. (C&MF:4.7±0.8‰, N=10),Quinnanie Shale/Cundlego Fm.

(Qsh:4.9±0.6‰, N=5),Wandagee Fm. (WF:4.2±0.7‰, N=9);

Noonkanbah Fm. (NF:5.1±1.1‰, N=6),Lightjack Fm. (LF:5.4±0.2‰, N=2),Hardman Fm. (HF:4.8±0.3‰, N=3)(表 4.1),在 Carnarvon 盆地 中碳同位素數值並沒有明顯的變化,而 Canning 盆地也沒有明顯的變 化;兩盆地之間 Noonkanbah Fm.與年代相近的 Coyrie/Madeline Fm.、

Quinnanie Shale/Cundlego Fm.相比並無明顯差異,但與 Wandagee Fm.

有將近1‰的變大趨勢(圖 4.6)。

將西澳洲二疊紀碳同位素紀錄與 Compston(1960)、Lowenstam (1961)、Korte et al. (2008)的研究中大致相同層位的碳同位素數值紀比 較,本研究平均碳同位素數值與 Compston(1960)比較,在 Callytharra Fm.及 Hardman Fm.沒有明顯的差異,但在 Wandagee Fm.與

Noonkanbah Fm.卻有相對較大 1.0‰與 0.7‰的變化;而與 Korte et al.

(2008)比較上,在 Callytharra Fm.、 Coyrie/Madeline Fm.、Wandagee Fm.、Hardman Fm.沒有顯著的差異,只有在 Noonkanbah Fm.時期本 研究的平均碳同位素較 Korte et al. (2008)變大 1.3‰(圖 4.6)。

氧同位素數值根據地層排列依序為 Callytharra Fm. (-0.1±0.5‰, N=28),Jimba Jimba Calcarenite (-0.1±0.5, N=4),Coyrie/Madeline Fm.

(-0.2±0.4‰, N=10),Quinnanie Shale/Cundlego Fm. (-0.1±0.4‰, N=5),

Wandagee Fm. (-0.5±0.7‰, N=9);Noonkanbah Fm. (0.1±0.5‰, N=6),

29

Lightjack Fm. (-0.6±0.9‰, N=2),Hardman Fm. (-0.0±0.3‰, N=3) (圖 4.6)。在相同盆地中層與層的氧同位素變化並沒有明顯的差異,而比 較兩盆地年代相近的層位數值變化,Noonkanbah Fm.與

Coyrie/Madeline Fm.、Quinnanie Shale/Cundlego Fm.並沒有明顯上的 差異,但與 Wandagee Fm.則有將近 0.7‰變大的趨勢圖(4.6)。

本研究氧同位素數值與 Compston(1960)的比較上,在 Callytharra Fm.與 Wandagee Fm.的平均氧同位素數值並無明顯差異,但,

Compston(1960)的研究在 Noonkanbah Fm .比本研究較小 0.7‰,在 Hardman Fm. 則比本研究較小 2.6‰;Lowenstam(1961)的數值在 Noonkanbah Fm 時期與本研究也沒有明顯的差異,而本研究與 Korte et al. (2008)相比,在 Coyrie/Madeline Fm.與 Noonkanbah Fm.本研究分 別比 Korte et al. (2008)數值較大 1.2‰與 0.6‰,而在 Callytharra Fm.、

Wandagee Fm.、 Hardman Fm.皆無明顯上的差異(圖 4.6)。

Compston(1960)與本研究的比較上有些不一致的結果,有可能是因為 成岩作用的影響使得當時所研究的殼體所含的氧同位素較小,或是生 物間棲息地的不同,也有可能是由於在同地層間不同深度的差異所造 成的。

30

圖 4.6 西澳洲二疊紀 Carnarvon 盆地與 Canning 盆地穩定碳氧同位素年代地層圖。

31

表 4.1 西澳洲二疊紀平均碳氧同位素紀錄與前人研究:Callytharra Fm. (CF);Jimba Jimba Calcarenite (JJM);

Coyrie/Madeline Fm. (C&MF);Quinnanie Shale/Cundlego Fm. (Qsh);Wandagee Fm. (WF);Noonkanbah Fm. (NF);

Lightjack Fm. (LF);Hardman Fm. (HF)。

FM This study Compston(1960) Lowenstam(1961) Korte et al. (2008)

δ13

C±σ‰(n)

δ18

O±σ‰ (n)

δ13

C±σ‰(n)

δ18

O±σ‰ (n)

δ13

C±σ‰(n)

δ18

O±σ‰(n)

δ13

C±σ‰(n)

δ18

O±σ‰ (n) HF 4.83±0.34 (3) -0.02±0.24(3) 5.00±5.00(1) -2.60±-2.60(1) 5.07±0.30(2) -0.40±0.31(2) LF 5.40±0.20 (2) -0.63±0.87(2)

NF 5.11±1.08 (6) 0.15±0.46(6) 4.02±1.14(14) -0.58±0.83(12) -0.93±0.73(4) 3.78±0.09(3) -0.55±0.24(3) WF 4.15±0.66 (9) -0.51±0.67(9) 2.97±0.40(3) -0.50±0.10(3) 4.05±1.21(9) -0.38±0.70(9) Qsh 4.88±0.55 (5) -0.09±0.35(5)

C&MF 4.65±0.77(10) -0.17±0.39(10) 4.27±0.21(4) -1.24±0.14(4)

JJM 4.49±0.77 (4) -0.07±0.48(4)

CF 4.42±0.48 (28) -0.05±0.52(28) 4.54±0.62(7) 0.04±0.54(5) 3.88±0.79(4) -0.38±0.81(4)

32

4.6 西澳洲二疊紀腕足動物化石殼體穩定碳氧同位素記錄在環境上的

意義

將 Mii et al. (2012)東澳洲的碳同位素數值與本研究西澳洲碳同位 素數值相比,Mii et al. (2012)的數值大部分皆比本研究大 0.6‰ ,且 東澳洲在 Wandrawandian Siltstone 時期還有一碳同位素最大值 7.0‰

(圖 4.7),這樣的差異可能是因為在二疊紀時期東南澳洲地區長期有湧 升流的作用影響(Jones et al., 2006)。整體上西澳洲二疊紀碳同位素紀 錄與 Grossman et al. (2008)中的盤古東邊副熱帶地區烏拉爾山的數值 較為接近,而與盤古大陸西邊熱帶地區的美國大陸較不相同,這表示 盤古大陸東邊副熱帶地區與古特提斯海地區有著相似的海水循環條 件 (參見古地理圖 P.9)。

本研究的西澳洲氧同位素記錄與前人研究(Compston, 1960;

Lowenstam, 1961;Korte et al., 2008)比較大致上是沒有明顯差異的(圖 4.6)。西澳洲氧同位素紀錄由早二疊紀以來呈現較正且趨近於 0.0‰的 趨勢除了在 Wandagee Fm.與 Lightjack Fm.有略為變小到-0.5‰與 -0.6‰外,其餘數值皆接近 0.0‰,而這樣的記錄與前人研究(Korte et al., 2008;Mii et al., 2012)東澳洲的氧同位素紀錄相比是較為偏大的,

且西澳洲氧同位素並沒有隨著冰期與間冰期變化而有所改變(Fielding et al., 2008;Isbell et al., 2003),呈現平穩的趨勢(圖 4.8)。

一般而言,較大的氧同位素數值代表著較寒冷的氣候溫度,然而,

考慮到古地理位置的分布及二疊紀古氣候模擬的重建(Kutzbach and Ziegler, 1994;Fluteau et al., 2001;Gibbs et al., 2002;Kiehl and Shields, 2005),西澳洲地區的海洋表水溫度不應該比高緯度的東澳洲雪梨盆 地地區來的低(圖 4.9)。因此,考慮到另一個影響氧同位素的因子:鹽 度效應。在二疊紀時期,Carnarvon 盆地與 Canning 盆地的海水鹽度

33

應比東澳洲雪梨盆地來的高。水體中鹽度的改變主要是由於河水的注 入、降水或蒸發等因素造成的,而淡水的注入會使得海水的氧同位素 數值變小,所以合理的解釋西澳洲地區氧同位素數值較其他地區來的 大應為蒸發作用造成的影響。

34

圖 4.7 西澳洲地區 Carnarvon 盆地與 Canning 盆地碳同位素紀錄與前人研究比較圖。

35

圖 4.8 西澳洲地區 Carnarvon 盆地與 Canning 盆地氧同位素紀錄與前人研究比較圖。

36

圖 4.9 二疊紀氣候模式模擬海表溫分布圖(修改自 Kiehk and Shields, 2005)。(A)西澳洲 Carnarvon 盆地與 Canning 盆地所在位置(B)東澳洲雪梨盆地所在位置。

A

B

37

相對於東澳洲,Lever (2004)根據 Carnarvon 盆地 Kennedy Group 的沉積構造及較少的煤炭的埋藏量,認為當時西澳洲為較乾燥的環境 條件。另外,Scotese et al.(1999)在西澳洲地區也有蒸發岩的發現紀錄 (圖 4.11),這個解釋與所推測的西澳洲地區有較高鹽度的海洋環境結 果一致,但 Haig.(2003)由有孔蟲研究認為在早二疊紀 Kungurian 時期 是一個低鹽度海洋環境。

進一步的比較,比較同時期西澳洲(Callytharra Fm 與

Coyrie/Madeline Fm)與東澳洲(Upper Pebbly Beach Fm.與 Berriedale Limestone)腕足動物殼體的微量元素濃度(Mii et al., 2012),西澳洲的 Mg 含量比東澳洲大約 100ppm (Mg/Ca 約 0.5mmol/mol)左右,較大的 Mg/Ca 數值代表著較高的溫度,所以由 Mg/Ca 可以推測在 Sakmarian 與 Artinskian 時期,西澳洲溫度比東澳洲來的高。而 Na 與 S 的含量 也分別的比東澳洲的紀錄大約 300ppm 與 2030ppm,這進一步暗示西 澳洲地區比東澳洲地區有著較高鹽度的海洋環境。

38

圖 4.10 早二疊紀時期全球蒸發岩、冰磧石及煤層分布圖。在西澳洲地區有出現蒸發岩的紀錄而東澳洲地 區沒有。(取自 http:www.scotese.com)

39

圖 4.11 西澳洲地區腕足動物殼體元素組成與 Mii et al., 2012 比較圖。

40 Spiriferella sp.的紀錄上為 3.6‰~5.4‰,Elivina sp.為 3.1‰~4.4‰;氧 同位素則分別是-1.2‰~0.7‰與-0.3‰~0.5‰。由圖 4.12 可以觀察到碳 氧同位素並沒有明顯的正相關,表示在此並沒有明顯的季節性淡水注 入或融冰水的影響(Mook, 1971)。

季節性分析實驗裡我們挑選了 3 隻 Spiriferella sp.、2 隻 Elivina sp.

進行電子微探針分析分別是 WAU04、WAU063、WAU064、WAU109 及 WAU110,分析的 Mg/Ca 範圍在 0.6mmol/mol~3.6mmol/mol 間(圖 4.12)。利用氧同位素以及 Mg/Ca 的數值變化的週期震盪,我們可以 估算季節性上的溫差紀錄(Mii and Grossman, 1994; Ivany and

Runnegar, 2010)。在季節性上的判斷,認為西澳洲地區的變化並不像 Ivany and Runnegar (2010)利用東澳洲的冷水種雙枚貝類 Eurydesma sp.所做出來的結果那樣規律,因此,計算了在季節性變化裡最大的溫 差範圍。

利用氧同位素計算二疊紀西澳洲地區的最大溫差(表 4.2),在 Callytharra Fm.為 2°C~7°C;Coyrie/Madeline Fm.為 1°C ~7°C。另外,

Pérez-Huerta et al. (2008)認為現生腕足動物與二枚貝類有相同的機制,

因此可以利用 Mg/Ca 來做為溫度計算的指標。我們利用 Pérez-Huerta et al. (2008)的公式去計算二疊紀西澳洲地區的 Mg/Ca 溫度(表 4.2),

在 Callytharra Fm.為 2°C ~4°C;Coyrie/Madeline Fm.為 1°C ~2°C。對 於氧同位素紀錄所計算出來的溫差範圍與 Mg/Ca 所計算出來的溫差

41

範圍有不一致的現象,認為也許是因為腕足動物的種屬不同,生物間 的差異所造成的結果,所以在 Mg/Ca 計算溫度上未來還需要更多的 研究。

42

表 4.2 西澳洲季節性氧同位素及 Mg/Ca 紀錄。Mg/Ca 計算溫度公式參 考 Pérez-Huerta et al. (2008):T=((Mg/Ca)+0.6(±0.29)/(0.7(±0.2))。

表 4.2 西澳洲季節性氧同位素及 Mg/Ca 紀錄。Mg/Ca 計算溫度公式參 考 Pérez-Huerta et al. (2008):T=((Mg/Ca)+0.6(±0.29)/(0.7(±0.2))。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