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關於舒曼

第二節 音樂與文學背景

蕭邦(Frederic Chopin,1809-1849)、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16)、及兩位歌劇史上的巨擘華格納(Richard Wagner,1813-1883)與威爾第

好,在他的鋼琴作品中,音樂與文學的關聯性成為其獨特的風格,他將文學應用於音樂

另一首作品 82《森林情景》(Waldszenen,Op.82),在 1849 年完成的初稿中,九首小

曲前均附有一首短詩,最後出版時只留下第四首「陰暗的地方」的附詩,是由黑伯爾(C.F.

第三節 舒曼鋼琴之創作特色

一、標題的擬定:

舒曼對於標題的運用,除了與文學的連結外,也會在樂曲創作結束時給予一個標題。但

有時舒曼給予的標題無法與音樂內容相結合,是因為標題是在舒曼創作完後才賦予的,

而非一開始就與樂思同時產生的8。因此在不了解樂曲的創作背景下,常常無法了解其

中的涵義。故舒曼的作品不能被稱作是「標題音樂」9

二、術語的使用:

舒曼在術語的使用上,是以德文術語標示,與今日廣泛的義大利術語不同。值得一提的

是,舒曼在「速度」術語的使用上,並非真的用來表示樂曲的「速度」,而是像巴洛克

(Baroque)時期一樣,用來表示樂曲的「風格」。如:《給青少年的三首奏鳴曲》第三首第

一樂章10(譜例 2-3-1)

譜例 2-3-1 Op.118 No.3 mov.1

8 John Gillespie, Centuries of Keyboard Music, pp.210-211

三、曲式:

取其中一首單獨演出,例如《兒童曲集》(Album fur die Jugend Weihnachtsalbum,Op.68 )

及《幻想曲集》(Fantasiestucke,Op.12);第二種類型是每首小品都有標題,而標題間有

敘述性質,大多需要完整的演奏,作品有《狂歡節》;第三種則由一連串不具單獨標題,

但包含整體敘事性的小曲集結而成的作品,如《大衛同盟》(Davidsundlertanze,Op.6)、《克

萊斯勒魂》、《蝴蝶》等..

(二)奏鳴曲式(Sonata form)

舒曼以古典時期講求結構嚴謹的奏鳴曲形式來表達熱情的、充滿幻想和如詩般的十

九世紀浪漫樂派理念,以賦予奏鳴曲另外一種不同的、屬於浪漫樂派語法的風貌,這種

曲式承襲了古典的風格再加以擴展,一樣運用主題貫串發展,重要作品有作品 11、作品

(三)變奏曲式(Variation form)

作手法就像朗誦詩具有詩節的意義。

(二)回憶(主題的再現)

舒曼喜歡在作品中回憶其他作品的片段,例如克拉拉主題 C-F-G-C 在多部作品中的

重現,或是在樂曲中短暫嵌入另一部作品的主題,在《狂歡節》中「佛洛倫斯坦」

(Florestan)就有這樣的用法,在中段時出現《蝴蝶》的主題,與前後的樂句在速度

及風格上產生突兀而強烈的對比。在本曲作品 118《三首為青少年的鋼琴奏鳴曲》第

三號的最後一個樂章中,也出現第一號第一樂章中的四小節片段主題。(譜例 2-2-1)

譜例 2-2-1 Op.118 No.1 mov.1

Op.118 No.2 mov.Ⅳ mm.34-37

1

34

Op.118 No.2 mov.Ⅳmm.147-150

五、節奏:

節奏在舒曼的鋼琴音樂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整體音樂氣氛的表現有時會藉由拍子

和節奏之間微妙的變化,不僅使樂曲呈現出強烈的不安定個性,更傳達出具有舒曼個人

風格的節奏表現。大量使用切分音(syncopation)及不規則的重音(譜例 2-2-2),造成

節奏的飄逸性和不安定的感覺。此外舒曼也喜歡使用交錯節奏(cross-rhythm),如二對

三或三對四的手法11,例如作品 17《幻想曲》的第三樂章(譜例 2-2-3),互補節奏,如:

《給青少年的三首奏鳴曲》第一首第二樂章(譜例 2-2-4)的使用,都使作品更加有活力。

137

145

譜例 2-2-2 Op.118 No.1 mov.Ⅲ

譜例 2-2-3 Fantasie Op.17 movⅢ

譜例 2-2-4 Op.118 No.1 mov.Ⅱ

1

六、和聲:

浪漫樂派的作曲家經常使用豐富的聲響來發揮浪漫主義的精神,基本上,舒曼的和

聲理念承襲貝多芬和舒伯特,他們三個人對於和聲的創作手法,在音樂史上的確具有承

先啟後的地位,但舒曼更加豐富多采的音樂語言,提供了更多變的和聲層次,在調性上

達到擴展和模糊的理想。舒曼為了用來暗示、象徵、轉化情緒,所以在和聲上避免使用

原位主和絃,經常使用轉位和絃,而且大量使用半音或和聲外音(譜例 2-2-5),也喜愛使

用附屬和絃和拿玻里和絃來作調性的擴展。 而作品 118 是寫給孩童彈奏,所以和聲簡

單不複雜。

譜例 2-2-5 Op.118 No.3 mov.Ⅰ

C: 倚音 A:

7 D:

9

13

第四節 作品一一八《三首為青少年的鋼琴奏鳴曲》創作背景

舒曼的家庭生活在七個孩子的陪伴下找到最大的樂趣,七個孩子學習彈琴的技巧主 要都是由他們的母親克拉拉所教授的。在 1838 年創作的作品 15《兒時情景》,是舒曼送

給克拉拉的創作,描寫的是大人的回憶,而在 1848 年創作的作品 68《青少年曲集》,他

寫的是特別給孩童彈奏的音樂。

不像前面這兩首作品,舒曼在他去世的前兩年,花了他最後的創作心力,在 1853

年的夏天六月 11 至 24 為他的女兒,分別是八歲的(Julie);十歲的(Elise)和十二歲

的(Marie), 寫了這首作品 118《三首為青少年的鋼琴奏鳴曲》當作孩子們的教材。由

於對象是孩童,所以這三首奏鳴曲的曲式架構不像舒曼其他的奏鳴曲如此艱深龐大,三

首奏鳴曲皆有四個樂章,每個樂章的篇幅不長,由於是舒曼要送給摯愛女兒彈奏的,所

以不僅只是要孩子們練習彈奏技巧,更藉由這首作品,舒曼把對孩子們無盡、偉大的愛,

都換化成每個音符每個樂章,表達父親無限的關愛。

第三章《第一號 G 大調奏鳴曲》樂曲分析 第一節 第一樂章

第一樂章為 G 大調活潑的(Lebhaft)四四拍子,曲式為 ABA 三段體, A 段高音

部旋律和低音部伴奏皆用級進方式進行,令人有種很安定的感覺,左手的旋律與右手對

唱,製造出如歌唱式的效果,雙手均為圓滑奏(譜例 3-1-1)。在 A 段的第 5、6 小節,

左右手為互補節奏,左手用切分音型,且皆有重音記號,讓音樂的進行在流暢性中仍有

一些拉鋸(譜例 3-1-2)。A 段開始於 G 大調,樂曲進行至第 7 小節,重複出現屬七和絃

來強調之後的Ⅴ級半終止,而減七和絃的出現,似乎是在為 B 段將轉為關係調 E 小調作

為伏筆(譜例 3-1-3)。B 段(mm.14-34)則始於切分音節奏的弱起拍子,並且利用主和

絃的第三音 B 音轉至關係小調 E 小調,而 B 段的主題素材則與 A 段完全不同,在寫作

手法上用八分休止符的方式與 A 段的圓滑奏形成對比(譜例 3-1-4),自 16-18 小節以音

階上行推進至 f 的音量,並用跨小節的方式來打破小節線,使音樂的織度更為密集,在

34 小節時用 E 小調 i 級七和弦的第七音 D 音來轉回 A 段 G 大調(譜例 3-1-5),整個樂 章顯得純淨而恬適。

譜例 3-1-1 OP.118 No.1 mov.Ⅰ

譜例 3-1-2 OP.118 No.1 mov.Ⅰ

譜例 3-1-3 OP.118 No.1 mov.Ⅰ

7/Ⅴ Ⅴ 5

互補節奏

5

10

譜例 3-1-4 OP.118 No.1 mov.Ⅰ

譜例 3-1-5 OP.118 No.1 mov.Ⅰ

e:

G: Ⅰ Ⅰ6

e: i i7

G:

44

30

35 49

第二節 第二樂章

第二樂章是一首〝Ziemlich langsam〞非常慢的 E 小調主題式的變奏曲,共四個變

奏,主題(mm.1-6)由短-短-長的動機構成(譜例 3-2-1),旋律主題雖然是以附點節奏

和絃式的方式進行,但旋律線條隱藏在高音聲部,E 小調配上非常慢的速度,一開始即

以一股悲傷而低吟的氣氛緩緩奏出,而且在第三拍刻意加上重音記號,來對比之前的十

六分休止符,讓音樂的進行在直立式的音響中,仍有一個向前推進的動力(譜例 3-2-1)。

譜例 3-2-1 OP.118 No.1 mov.Ⅱ

第一變奏(mm.7-18)以三聲部線條呈現,織度較主題更為密集,旋律以圓滑奏開

始於右手第一部,左手則保留主題的低音聲部(譜例 3-2-2),至第 13 小節旋律交換於

左手聲部進行對位(譜例 3-2-3),讓主題有如大提琴的音色,深沉卻又穩重。

譜例 3-2-2 OP.118 No.1 mov.Ⅱ

主題動機

6

譜例 3-2-3 OP.118 No.1 mov.Ⅱ

第二變奏(mm.19-24)主題暗藏於三連音旋律中,與左手伴奏相互對唱,為曲子增

添浪漫色彩(譜例 3-2-4),也讓樂曲的流暢性倍增,但相較於第一變奏,這時主題的旋

律線條因為三連音的寫作手法,而更浮出於聲部之上,有種即將要撥雲見日的感覺。

譜例 3-2-4 OP.118 No.1 mov.Ⅱ

左右聲部對位 6

12

17

17

到了第三變奏(mm.25-30)轉為平行 E 大調,沿用主題和絃式的手法,可說是從主

題-第一變奏-第二變奏-第三變奏,旋律層層堆疊下音響效果更為豐富飽滿,以非常圓滑

奏似聖詠的方式進行,在聲部進行中技巧性的使用倚音,嚴肅中似乎也帶點詼諧的口吻

(譜例 3-2-5)。

譜例 3-2-5

第四變奏(mm.31-40)又回到 E 小調,旋律呼應主題的八分音符且第四變奏用一種

似豎琴般撥奏的寫法,讓音樂織度較前一變奏單薄。在此變奏中,以減值的手法(譜例

3-2-6),增加樂曲的張力,表現出一種不安、緊張感,緊接在 34 小節出現〝Zurückhaltend.〞

術語,讓樂曲的進行有稍加停頓、緩和的感覺,A-E-E 三個音帶有一絲不捨的惆悵。而

37 小節進入尾聲 Coda 時停留在Ⅴ級,右手一連串的十六分音符音階彷彿裝飾音,由左 手再延續主題(譜例 3-2-6),又再次出現(Etwas langsamer)速度變慢的術語,宣告音

倚音 22

27

譜例 3-2-6 OP.118 No.1 mov.Ⅱ

v i 33

37

第三節 第三樂章

第三樂章屬 ABA 三段體,A 段動機構成主要以高音聲部音階下行的旋律為主(譜

例 3-3-1),旋律為充滿歌唱式的線條且極為圓滑奏,在第 3 小節第二拍加上重音記號,

強調四分音符的長度,A 段始為 C 大調,在結束節出現〝Zurückhaltend. ImTart〞術語,

但下一小節又隨即恢復原速,利用倚音帶到Ⅴ34及減七和絃(譜例 3-3-2),舒曼想讓音

樂的進行至此在流動中稍加的停頓。

譜例 3-3-1 Op.118 No.1 mov.Ⅲ

譜例 3-3-2 Op.118 No.1 mov.Ⅲ

B 段(mm.33-48)則用了許多十六分音符二度下行音階(譜例 3-3-3),此時音樂的

動機 1

C: Ⅴ34 vii0 25

進而製造緊湊、緊張的氣氛,到 47 小節達到高峰,此時 B 段轉成關係調 A 小調,左手

改以緊密三度音程斷奏上行,而節奏風格也漸趨強烈,與右手形成強烈對比(譜例

3-3-3)。再次回到 A’段時,舒曼用了 B 段 A 小調的 v 和絃--A 大調Ⅰ7--C 大調來作為轉

調手法(譜例 3-3-4),使音樂再次回到 C 大調而結束。

譜例 3-3-3 Op.118 No.1 mov.Ⅲ

譜例 3-3-4 Op.118 No.1 mov.Ⅲ

動機:二度音程模進

三度音程

A: v A: Ⅰ7 C: Ⅵ

7

33

47

第四節 第四樂章

第四樂章屬輪旋曲曲式,A 段(mm.1-19)弱起拍子開始於 G 大調,但在第 4 小節

Ⅵ級上的附屬和絃似乎有出現 E 小調的影子,舒曼技巧性的在左手第三拍用休止符來表

現三拍子的強-弱-弱音量及弱起的主旋律。(譜例 3-4-1)

譜例 3-4-1 Op.118 N0.1 mov.Ⅳ

B 段(mm.20-76)出現左右兩聲部應答的寫作方式(譜例 3-4-2),這時的調性也逐 漸轉成 E 小調,B 段的主題不斷的在模進中發展,而調性也在 E 小調與 E 大調中游移,

時而光明時而陰暗,表現出作曲家充滿矛盾的性格(譜例 3-4-3),77 小節回到 G 大調。

時而光明時而陰暗,表現出作曲家充滿矛盾的性格(譜例 3-4-3),77 小節回到 G 大調。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