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食物生產之環境負荷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五節 食物生產之環境負荷

近期研究顯示,食物生產與消費造成了 10~30%的環境影響(Hertwich et al, 2009 and Tukker, 2006 and Kanzig et al, 2011),而食物生產所造成之環境影響涉及 多個層面,例如氣候變遷、土地與水資源影響、人類與生態毒理影響、優養化、

酸化、土壤肥力退化以及地景變遷等(Franziska et al, 2012),為了減低食物生產所 造成之環境影響,各國皆提出了諸多測量環境負荷之方法,例如法國、瑞士聯邦 環保署等,鼓勵各項食物生產商,為食品標示其碳足跡與環境足跡之標籤(Cros et al, 2010 and Jungbluth et al, 2011)。因此本研究利用食物生產之碳足跡與水足跡相 關文獻探討,進一步分析臺灣食物生產可能造成之環境負荷。

稻米耕種所產生之水足跡

作物水足跡最早之定義為作物需水量除以產量,爾後又依水源特性發展為綠 色水足跡(土壤水分蒸發散)(Chapagain and Hoekstra, 2004)、藍色水足跡(灌溉用 水)與灰色水足跡(肥料施用所涉及之水污染稀釋量)(Hoekstra and Chapagain, 2008),將綠色、藍色及灰色水足跡加總即為作物之總水足跡。

15

Iribarren et al. (2010)針對西班牙西北部之加利西亞漁業活動碳足跡的估算指 出,沿海漁業和遠洋漁業的碳排量與捕獲量、產值呈正相關;以集約方式養殖大

16

菱鲆,需要大量的電力,其碳排量與產量呈負相關。Tyedmers et al. (2007)指出漁 業活動使用的能源成本與碳排放量影響水產養殖活動,內陸養殖場大部分採中央 電網提供電力,箱網養殖主要依靠柴油或其他化石燃料供電,因此箱網養殖的鮭 魚比粗放式養殖的貽貝消耗更多的能源。養殖生產過程中除持續消耗的燃料與電 力外,飼料(包括魚)與水資源的依賴更是關鍵的問題(Bostock et al., 2010),例 如養殖生產 1 噸蝦需要 1.4 噸的野生魚類作為飼料(Tacon et al., 2008),這還不 包括土地利用改變上的生態功能損失,其未將這些成本也計算在內。美國奧勒岡 大學 Kanftman 教授在 2012 年的美國科學促進協會(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會議中指出,生產一袋 1 磅裝的冷凍蝦,會產生 1 噸 的 CO2,故養殖生產的生態轉換效率顯然是低於自然生產者,如何善用野生資源,

在全球致力於減碳的時代,顯得特別重要。

以國內養殖蝦為例,冉繁華(2010)指出,過去臺灣是超集約式的養殖,投入 的能源較多,臺灣養殖戶過去每平方米至少會投入 100 尾以上的蝦苗,蝦子愈擠,

愈需要打氣的設備,也就愈耗能。在臺灣地區養殖漁家經濟調查報告僅列出一個 家戶每年花多少元在水電油料費上,並未將水、電、油料費分別統計,資料的缺 乏是未來計算養殖漁業碳足跡面臨的主要挑戰。而養殖業是未來海產供應的主力,

但養殖的環境成本過高,未來必須重視養殖碳足跡,至少不要大於捕撈漁業的碳 足跡。

17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