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魯迅:〈二十四孝圖〉

在文檔中 孝與中國文化 (頁 95-112)

我所收得的最先的畫圖本子,是一位長輩的贈品:

《二十四孝圖》。這雖然不過薄薄的一本書,但是下圖上說,

鬼少人多,又為我一人所獨有,使我高興極了。那裡面的故 事,似乎是誰都知道的;便是不識字的人,例如阿長(魯迅 褓母),也只要一看圖畫便能夠滔滔地講出這一段的事跡。

但是,我於高興之餘,接著就是掃興,因為我請人講完了二 十四個故事之後,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難,對於先前痴心 妄想,想做孝子的計劃,完全絕望了。

95

「人之初,性本善」麼?這並非現在要加研究的問 題。但我還依稀記得,我幼小時候實未嘗蓄意忤逆,對 於父母,倒是極願意孝順的。不過年幼無知,只用了私 見來解釋「孝順」的做法,以為無非是「聽話」,「從 命」,以及長大之後,給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飯罷了。

自從得了這一本孝子的教科書以後,才知道並不然,而 且還要難到幾十幾百倍。

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如「子路負米」,「黃 香扇枕」之類。「陸績懷桔」也並不難,只要有闊人請我 吃飯。「魯迅先生作賓客而懷橘乎?」我便跪答云,「吾 母性之所愛,欲歸以遺母。」闊人大佩服,於是孝子就做 穩了,也非常省事。「哭竹生筍」就可疑,怕我的精誠未 必會這樣感動天地。但是哭不出筍來,還不過拋臉而已,

到「臥冰求鯉」,可就有性命之虞了。我鄉的天氣是溫和 的,嚴冬中,水面也只結一層薄冰,即使孩子的重量怎樣 小,躺上去,也一定嘩喇一聲,冰破落水,鯉魚還不及游 過來。自然,必須不顧性命,這才孝感神明,會有出乎意 料之外的奇跡,但那時我還小,實在不明白這些。

97

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於發生反感的,是「老萊娛親」

和「郭巨埋兒」兩件事。

我至今還記得,一個躺在父母跟前的老頭子,一個抱 在母親手上的小孩子,是怎樣地使我發生不同的感想呵。

他們一手都拿著「搖咕咚」。這玩意兒確是可愛的,北京 稱為小鼓,蓋即鼗(粵音桃,搖鼓)也,朱熹曰:「鼗,小鼓,

兩旁有耳;持其柄而搖之,則旁耳還自擊」,咕咚咕咚地 響起來。然而這東西是不該拿在老萊子手裡的,他應該扶 一枝拐杖。現在這模樣,簡直是裝佯,侮辱了孩子。我沒 有再看第二回,一到這一頁,便急速地翻過去了。

那時的《二十四孝圖》,早已不知去向了,目下所 有的只是一本日本小田海儇所畫的本子,敘老萊子事云:

「行年七十,言不稱老,常著五色斑斕之衣,為嬰兒戲 於親側。又常取水上堂,詐跌仆地,作嬰兒啼,以娛親 意。」大約舊本也差不多,而招我反感的便是「詐跌」。

無論忤逆,無論孝順,小孩子多不願意「詐」作,聽故 事也不喜歡是謠言,這是凡有稍稍留心兒童心理的都知 道的。

99

然而在較古的書上一查,卻還不至於如此虛偽。師覺授

(南朝宋人,生卒年不詳)《孝子傳》云,「老萊子……常衣斑斕 之衣,為親取飲,上堂腳跌,恐傷父母之心,僵仆為嬰兒 啼。」(《太平御覽》四百十三引)較之今說,似稍近於 人情。不知怎地,後之君子卻一定要改得他「詐」起來,

心裡才能舒服。鄧伯道(鄧攸 ?-326)棄子救侄,想來也不過

「棄」而已矣,昏妄人也必須說他將兒子捆在樹上,使他 追不上來才肯歇手。正如將「肉麻當作有趣」一般,以不 情為倫紀,誣蔑了古人,教壞了後人。老萊子即是一例,

道學先生以為他白璧無瑕時,他卻已在孩子的心中死掉了。

至於玩著「搖咕咚」的郭巨的兒子,卻實在值得同情。

他被抱在他母親的臂膊上,高高興興地笑著;他的

父親卻正在掘窟窿,要將他埋掉了。說明云,「漢郭巨 家貧,有子三歲,母嘗減食與之。巨謂妻曰,貧乏不能 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但是劉向《孝子傳》

所說,卻又有些不同:巨家是富的,他都給了兩弟;孩 子是才生的,並沒有到三歲。結末又大略相像了,「及 掘坑二尺,得黃金一釜,上云:天賜郭巨,官不得取,

民不得奪!」

101

我最初實在替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黃金一釜,

這才覺得輕鬆。然而我已經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並 且怕我父親去做孝子了。家境正在壞下去,常聽到父母愁 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親竟學了郭巨,那麼,該 埋的不正是我麼?如果一絲不走樣,也掘出一釜黃金來,

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時我雖然年紀小,似乎也明 白天下未必有這樣的巧事。

現在想起來,實在很覺得傻氣。這是因為現在已經 知道了這些老玩意,本來誰也不實行。整飭倫紀的文電 是常有的,卻很少見紳士赤條條地躺在冰上面,將軍跳 下汽車去負米。何況現在早長大了,看過幾部古書,買 過幾本新書,什麼《太平御覽》咧,《古孝子傳》咧,

《人口問題》咧(粵音呢),《節制生育》咧,《二十世紀 是兒童的世界》咧,可以抵抗被埋的理由多得很。

103

不過彼一時,此一時,彼時我委實有點害怕:掘好 深坑,不見黃金,連「搖咕咚」一同埋下去,蓋上土,

踏得實實的,又有什麼法子可想呢。我想,事情雖然未 必實現,但我從此總怕聽到我的父母愁窮,怕看見我的 白髮的祖母,總覺得她是和我不兩立,至少,也是一個 和我的生命有些妨礙的人。後來這印象日見其淡了,但 總有一些留遺,一直到她去世——這大概是送給《二十 四孝圖》的儒者所萬料不到的罷。

學習(思考)重點:

一.為何魯迅說:「講完了二十四個故事之後,才知道

『孝』有如此之難。」?(作者童年時只以「私見」

理解「孝」,與《二十四孝》所載「孝行」的標準的 大不相同)

二.文中把《二十四孝》事蹟是否可以仿傚,分為三類:

(1) 可以勉力仿效;

(2) 有些可疑,但做不來不過丟臉;

(3) 有性命之虞。雖然如此,即使是第一類,也不見 得作者樂於從事。(文章只說「勉力仿效」) 三.魯迅小時候為何說〈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發

生反感」?(虛偽裝佯,侮辱孩子)

105

四.文章兩次引用〈老萊娛親〉、〈郭巨埋兒〉較早版本,意 義何在?(對「孝」極端行為的描述,每況愈下)

五.歸納文章所載,魯迅小時候對〈二十四孝〉有何觀感:

(1) 方始喜愛《二十四孝》這本書冊圖文並茂,讀後覺得 掃興;

(2) 虛偽斯詐;

(3) 行徑極端;

(4) 是讓人不喜歡的謠言;

(5) 不可能如此巧合

六.既然魯迅童年時候已不盡相信《二十四孝》,為何〈郭巨 埋兒〉仍影響了他和祖母的感情?

(1) 故事的形象性、畫面感鮮明強烈,成為了作者的夢魘 (2) 可聯繫同學看電影、動漫時,印象特別深刻的感受

一.「(親愛)是一種最平凡、也最普通的愛。」

二.「親愛之情是最沒有歧視性的一種愛……在依戀者與被依 戀者之間,不存在年齡、性別、階級以致教育程度的 藩籬。一個受過大學教育、才智出眾的年青人,肯定 和她的老奶媽是住在不同世界裡的人,但他們仍有能 會彼此親愛。」

三.「親愛之情是一種很謙卑的愛,從來不會裝腔作勢。一 個人有可能會為自己墮入愛河或交上一個新朋友而洋 洋得意。但親愛之情卻是保守的,甚至靦腆的……親 愛之情所擁有的,正是一張平凡無華的臉。」 107

附:魯易斯(C. S. Lewis):《四種愛.親愛》

四.「我們很少會誇示自己所親愛的人,除非是對方已經遠 離或死亡。我們把這種愛視為是心照不宣,而這樣的 心照不宣,在男女之愛中是不被容許的。這種心照不 宣,和親愛之情那種自在、靜默的本質是一致的。如 果親愛之情常常被大聲掛在嘴邊,那它就不再是親愛 之情了。」

五.「親愛之情的耀眼之處,正在於它可以讓人從個人品味 的約束中釋放出來。被親愛之情繫在一起的兩造,可 能根本完全沒有以互相吸引的地方,而他們之所以會 生出親愛之情,純粹只是命運把他們生在同一個家庭 或放在同一個團體使然。」

六.「試問,在真實世界裡,十九世紀小說家筆下那些『快 樂家庭』到底有幾個?尤有甚者,到底,是不是所有不 快樂的家庭,都是種因為家人之間缺乏親愛之情呢?我 想答案恰恰相反。很多時候,家庭的不快樂不但不是愛 的欠缺所引起,反而是愛的過剩所造成。親愛之情是一 把兩面刃,它既可以為善,也可以為惡。」

七.「在我看來,十九世紀禮讚親愛之情那些甜得發膩的歌 曲或詩歌,幾乎全都是面目可憎之作。它們是面目可憎 的,因為它們是虛假不實的。它們把某些要靠運氣才能 得着的福份,說成是一種現成的、唾手可得的東西。它 暗示,我們根本不用做任何事情,只要站在那兒,親愛 之情自己會澆灌我們,就像淋浴一樣簡單。

109

學習(思考)重點:

一.親人的血脈關係與生俱來,親人的愛需要刻苦經營。

二.「愚孝」這個說法有一個問題:它好像假設「愚孝」

仍是「孝」,只是其心態、行徑愚昧而已。但不理智 的「孝」,傷害自己和別人的所謂「孝」,真的還可 以稱為「孝」嗎?

三.還是,這些行徑才是對「孝」最大的傷害?是「不 孝」,或者是泯滅「孝」(無孝)。

四.我們應該記得「三不孝」中的「阿意曲從,陷親不 義」,但更大的問題是:當「不娶無子,絕先祖祀」

觀念大行其道之時,為甚麼「阿意曲從,陷親不義」

的教訓,卻無法阻擋那些「自殘殘人」的所謂孝行?

五.我們應該——或者說必須通過《二十四孝》、《明 史.孝義傳》的慘痛教訓,學到甚麼?

111

「孝」即使不說,我們能夠感受。

有時候它默然無聲,因而細水長流。

在文檔中 孝與中國文化 (頁 95-112)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