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綠建築 EUI 與標章年期及使用人數相關性分析

第三章 綠建築用電耗能調查

第三節 綠建築 EUI 與標章年期及使用人數相關性分析

本研究所蒐集之辦公綠建築案例,標章取得年期自 89 年起至 100 年均有分佈,依照圖 4.6 之散佈情形所示,越近期的個案 EUI 有上升的 趨勢;為實施分級評估前的免分級評估之辦公綠建築,大致上 EUI 確有 高於實施分級評估後之合格級個案的情形,但銅級個案確有高於合格級 個案的情形出現,是否受不同指標項目得分或權重影響(圖 4.7),值得 另案深入探討研究。辦公綠建築使用人數因個案屬性與開放範圍不同,

有極大的差異,如一般辦公室、郵局、警察局與圖書館等,排除圖書館 類綠建築後,EUI 與使用人數之相關性亦不明顯。(圖 4.8、圖 4.9)

辦公綠建築EUI與標章年期相關分析

0 50 100 150 200 250

85 90 95 100 105

綠建築標章取得時間(年 ) EUI

kWh/m2.yr

圖 4.6 辦公綠建築 EUI 與標章年期相關分析

辦公綠建築EUI與標章等級相關分析

0 50 100 150 200 250

0 1 2 3 4 5

免評估 合格級 銅級 銀級 黃金級 鑽石級 標章等級

EUI kWh/m2.yr

圖 4.7 辦公綠建築 EUI 與標章等級相關分析

辦公綠建築EUI與使用人數相關分析

0 50 100 150 200 250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使用人數(人)

EUI kWh/m2.yr

圖 4.8 辦公綠建築 EUI 與使用人數相關分析

不含圖書館之辦公綠建築EUI與使用人數相關分析

0 50 100 150 200 250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使用人數(人)

EUI kWh/m2.yr

圖 4.9 不含圖書館之辦公綠建築 EUI 與使用人數相關分析 第 四 節 綠 建 築 屬 性 群 組 之 EUI 比 較 分 析

本研究將辦公綠建築個案再區分為中央機關暨所屬單位、圖書館、

一般辦公室、辦公與實驗室、辦公與備勤、郵局及學校內辦公類等,依 圖 4.10 所示,學校內的辦公用途建築 EUI 最低,中央機關暨所屬單位

(平均 61.66kWh/ m2.yr)與郵局(平均 74.45 kWh/ m2.yr)次之,圖書 館(平均 107.59kWh/ m2.yr)與一般辦公室(平均 94.69 kWh/ m2.yr)綠 建築則 EUI 分佈較廣,警消機關具有備勤空間的綠建築則有部分個案明 顯高於其他各類的情形(平均 122.57k Wh/ m2.yr)。另被歸類為辦公綠 建築的個案,尚有遊客中心及辦公與實驗共用的綠建築,EUI 約在 80-90

kWh/ m2.yr 左右。

辦公綠建築屬性群組EUI比較

84.55 30.83 57.69 95.89 73.80 90.39 98.12 41.91 49.92 51.27 72.30 72.48 83.74 86.53 88.84 90.94 90.94 97.04 108.13 114.33 116.27 126.09 156.11 162.89 91.59 57.34 123.75 130.01 35.79 52.13 77.45 99.41 107.47 35.59 37.76

168.07 179.18

241.90

186.20

0 50 100 150 200 250

C CP CP CP L L L L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L OR OR OR OR P P P P P S S

C:遊客中心 CP:中央機關 L:圖書館 O:一般辦公室 OL:辦公與實驗室 OR:辦公與備勤 P:郵局 S:學校 建築屬性群組

kWh/m2.yr

圖 4.10 辦公綠建築屬性群組 EUI 比較

第 五 節 一 般 辦 公 建 築 EUI 比 較 分 析

本研究另蒐集一般辦公建築(大坪林聯合開發大樓)之用電資料,

進行 EUI 分析,地面以上樓層 EUI 平均為 223.8 kWh/ m2.yr(含地下停 車場 EUI 平均為 176.79 kWh/ m2.yr),相較於一般辦公綠建築平均值

94.69 kWh/ m2.yr 高出許多。惟如以個別樓層進行 EUI 比較,則必須共 同分攤公共設施用電(含空調冰水主機、電梯等)EUI,換算後,一般 辦公樓層最低者為 13F 及 14F 一側,為 102.62 kWh/ m2.yr,仍較一般辦 公綠建築為高。

不同樓層EUI比較圖

y = 7414.1x R2 = 0.8728

0 500,000 1,000,000 1,500,000 2,000,000 2,500,000 3,000,000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使用人數(人)

圖 4.12 一般辦公建築個案使用人數與用電量相關性分析

第 六 節 小 結

本研究依所調查之有效辦公綠建築 37 案例分析結果顯示,依屬性 區分,警消機關具有備勤空間的綠建築最高,圖書館類次之,其下為一 般辦公室綠建築(平均 94.69 kWh/ m2.yr)、中央機關暨所屬單位與郵 局,學校內的辦公用途建築 EUI 最低。再以一般辦公建築個案 EUI 分 析結果比對,辦公綠建築 EUI 確實明顯低於一般辦公建築(223.8 kWh/

m2.yr),但 EUI 與建築、設備規模、標章取得年期與等級、使用人數等 因素,未呈現直接或顯著相關性。

第五章 住宅部門 CO

2

排放基線 BAU 推估分析

第 一 節 我 國 能 源 統 計 與 CO2排放統計說明

經 濟 部 能 源 局 為 因 應 依 聯 合 國 氣 候 變 化 綱 要 公 約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要 求,所有締約方應提供溫室氣體各種排放源和吸收匯的國家清冊,

以促進有關氣候變化和應對氣候變化的資訊交流,以及行政院環境 保護署為提供我國國家清冊統計數據及相關溫室氣體管制策略評 估需要,特進行我國燃料燃燒 CO2 排放統計。

我國燃料燃燒 CO2 排放統計,係遵照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 遷專家委員會(IPCC)」1996 年發布之「IPCC 國家溫室氣體清冊指 南」計算方法,及排放係數等相關規範與我國能源最新統計數據所 估算的結果,且逐年隨我國能源統計資料更新而作調整。100 年度 依據能源局 99 年公告之 1990 年至 2009 年能源平衡表統計數據 進行計算,其中因部分能源統計數據調整更新與天然氣熱值修正,

並改以 1996 年發布之「IPCC 國家溫室氣體清冊指南」計算方法 及調整部分統計方式計算之。

我國燃料燃燒 CO2 排放量計算,主要係採用 1996 年「IPCC 國家溫室氣體清冊指南」中第一級算法 (Tier 1)的「部門方法 (Sectoral Approach)」,由「最終消費部門」計算其能源消費所產生 之 CO2 排放量。[15]

部門方法計算步驟簡介如下:

1.計算部門能源消費量:依據本年 100 年公布之能源平衡表 (熱值單位) 1990 年~2010 年各部門最終能源消費量並進行單 位轉換,其中石化原料業所使用之石油腦與 LPG 屬於原料用 途,而非能源使用項目計有無煙煤、焦炭、潤滑油、柏油、

溶劑油、石油焦、其他石油產品等,及國際航空之能源消費 量,在計算 CO2排放量時皆不予以納入。

2.採用 IPCC 1996 年「IPCC 國家溫室氣體清冊指南」各燃料類 別 CO2排放係數(tC/TJ)預設值。

3.將能源消費量乘上 CO2排放係數,可得各部門燃料燃燒 CO2

排放量 Qfin (kton CO2)。

4.將電力排放按各部門用電量比例分配於各部門之計算方式:

(1)計算發電部分之 CO2電力總排放量 Qelec (kton CO2) (2)電力排放之總 CO2排放量×各部門消費電量比例;分配原

則為:部門消費電力之 CO2排放量 Qelec-s=發電之 CO2 總排放量 Qelec ×【(部門之消費電量/(能源部門自用之消 費電量+最終消費之消費電量)】

(3)各部門別 CO2總排放量=各部門燃料燃燒之 CO2排放量 Qfin +各部門電力消費之 CO2排放量 Qelec-s。

我國 1990 年按部門方法計算之燃料燃燒 CO2 總排放量為 110,830 千公噸 CO2,逐年持續成長,2000 年為 215,449 千公噸,

2007 年成長至 262,811 千公噸,然 2008 年卻減少至 252,025 千公 噸 CO2,而 2009 年更減少至 239,526 千公噸 CO2,2010 年則緩慢 成長至 254,484 千公噸 CO2

整體來看,1990 至 2010 年之年平均成長率為 4.2%,其中 2008 年因受到油價高漲的影響,以及金融風暴之衝擊,導致產業活動低 迷,能源消耗量減少,燃料燃燒 CO2 排放首度呈現減少趨勢,較 2007 年減少 4.1%;2009 年各主要業別景氣雖逐漸復甦,然因政府 持續推動節能措施,能源消費維持負成長,CO2排放量較 2008 年 減少 5.0%;2010 年受國內外景氣持續復甦影響,CO2排放量已回 升至 2008 年水準。再者,以 1990~2010 之年度成長率來看,2000 年之 10.3%最高,其次為 1991 年之 8.2%,而以 2007 年 1.4%為最 低。

依主計處資料計算,1990 年人均排放量約 5.5 公噸 CO2/人,

逐年持續揚升,至 2000 年為 9.7 公噸 CO2/人,2002 年突破 10 公 噸 CO2/人至 10.2 公噸 CO2/人,2007 年為 11.5 公噸 CO2/人,2008 年因油價高漲及金融風暴衝擊,降為 11.0 公噸 CO2/人,2009 年更 降為 10.4 公噸 CO2/人,2010 年景氣回暖,又回升至 11.0 公噸 CO2/ 人。1991 至 2010 年間人均排放量年平均成長率約為 3.4%,其中 2009 年較 2008 年減少 5.3%,2010 年相較 2009 年卻增加 6%,兩 者有極大之差距。

就各部門之 CO2排放量分析(不包括電力消費排放),按能源、

工業、運輸、住宅、服務業及農業等部門進行分類,在各部門不包 括電力消費排放之情況下,能源部門 2010 年 CO2排放為 167,320 千公噸(占總排放的 65.7%),較 2009 年(157,961 千公噸)增加 5.9%;

工業部門 2010 年 CO2排放為 42,775 千公噸(占總排放的 16.81%),

較 2009 年(38,169 千公噸)增加 12.1%;住宅部門 2010 年 CO2排放 量為 4,741 千公噸(占總排放的 1.9%),較 2009 年(4,749 千公噸)減 少 0.2%,主因天然氣日漸普及,替代液化石油氣所致。

表 5.1 各部門燃料燃燒 CO2排放量(各部門不包括電力消費排放)[15]

單位:千公噸CO2

能源 工業 運輸 農業 服務業 住宅 總計

數量 % 數量 % 數量 % 數量 % 數量 % 數量 % 數量 %

1990 50,697 45.7 30,207 27.3 19,447 17.5 2,916 2.6 3,581 3.2 3,983 3.6 110,830 100.0 1991 57,178 47.7 31,690 26.4 20,676 17.2 2,672 2.2 3,490 2.9 4,215 3.5 119,920 100.0 1992 61,261 47.8 33,141 25.8 23,788 18.6 2,645 2.1 2,953 2.3 4,422 3.4 128,210 100.0 1993 68,935 50.1 33,383 24.3 25,837 18.8 2,647 1.9 2,464 1.8 4,335 3.2 137,602 100.0 1994 73,922 50.8 34,347 23.6 27,261 18.7 2,693 1.8 2,985 2.0 4,437 3.0 145,643 100.0 1995 79,914 52.2 34,956 22.8 28,529 18.6 2,748 1.8 2,418 1.6 4,573 3.0 153,138 100.0 1996 85,537 52.9 35,918 22.2 29,498 18.3 2,775 1.7 3,142 1.9 4,728 2.9 161,599 100.0 1997 96,466 55.4 37,575 21.6 30,226 17.4 2,449 1.4 2,457 1.4 4,825 2.8 173,998 100.0 1998 105,761 57.1 38,232 20.6 31,521 17.0 2,020 1.1 2,916 1.6 4,925 2.7 185,375 100.0 1999 113,250 58.0 39,172 20.0 32,439 16.6 2,019 1.0 3,122 1.6 5,381 2.8 195,382 100.0 2000 129,723 60.2 42,007 19.5 32,870 15.3 2,337 1.1 3,187 1.5 5,326 2.5 215,449 100.0 2001 134,861 61.3 40,946 18.6 32,909 15.0 2,429 1.1 3,526 1.6 5,153 2.3 219,825 100.0 2002 138,900 61.0 43,757 19.2 34,191 15.0 2,433 1.1 3,457 1.5 5,079 2.2 227,818 100.0 2003 149,164 62.9 42,309 17.8 34,159 14.4 2,782 1.2 3,920 1.7 4,843 2.0 237,177 100.0 2004 155,160 63.3 42,610 17.4 35,496 14.5 2,946 1.2 4,077 1.7 4,920 2.0 245,209 100.0 2005 161,938 64.4 41,425 16.5 36,472 14.5 2,599 1.0 4,203 1.7 4,998 2.0 251,636 100.0 2006 169,335 65.3 42,750 16.5 36,400 14.0 1,630 0.6 4,232 1.6 4,834 1.9 259,180 100.0 2007 173,040 65.8 44,592 17.0 35,064 13.3 1,080 0.4 4,185 1.6 4,850 1.8 262,811 100.0 2008 167,400 66.4 41,187 16.3 33,093 13.1 1,356 0.5 4,192 1.7 4,798 1.9 252,025 100.0 2009 157,961 65.9 38,169 15.9 33,435 14.0 993 0.4 4,218 1.8 4,749 2.0 239,526 100.0 2010 167,320 65.7 42,775 16.8 34,565 13.6 938 0.4 4,146 1.6 4,741 1.9 254,484 100.0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2011年5月。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千公噸

表 5.2 各部門燃料燃燒 CO2排放量(各部門包括電力消費排放) [15]

單位:千公噸CO2

能源 工業 運輸 農業 服務業 住宅 合計

年別

數量 % 數量 % 數量 % 數量 % 數量 % 數量 % 數量 % 1990 13,594 12.3 51,597 46.6 19,545 17.6 3,695 3.3 10,481 9.5 11,918 10.8 110,830 100.0 1991 13,704 11.4 56,306 47.0 20,778 17.3 3,574 3.0 11,993 10.0 13,566 11.3 119,920 100.0 1992 13,596 10.6 60,100 46.9 23,914 18.7 3,522 2.7 12,518 9.8 14,558 11.4 128,210 100.0 1993 15,206 11.1 62,760 45.6 25,966 18.9 3,664 2.7 13,819 10.0 16,186 11.8 137,602 100.0 1994 16,965 11.6 65,138 44.7 27,384 18.8 3,718 2.6 15,465 10.6 16,973 11.7 145,643 100.0 1995 17,908 11.7 67,981 44.4 28,655 18.7 3,871 2.5 16,226 10.6 18,497 12.1 153,138 100.0 1996 18,658 11.5 70,982 43.9 29,640 18.3 4,014 2.5 18,212 11.3 20,093 12.4 161,599 100.0 1997 21,250 12.2 77,844 44.7 30,424 17.5 3,773 2.2 19,601 11.3 21,105 12.1 173,998 100.0 1998 22,358 12.1 81,395 43.9 31,749 17.1 3,258 1.8 21,920 11.8 24,695 13.3 185,375 100.0 1999 22,548 11.5 87,527 44.8 32,696 16.7 3,357 1.7 23,579 12.1 25,675 13.1 195,382 100.0 2000 24,790 11.5 98,977 45.9 33,169 15.4 3,820 1.8 26,719 12.4 27,974 13.0 215,449 100.0 2001 25,833 11.8 99,410 45.2 33,210 15.1 3,926 1.8 28,359 12.9 29,087 13.2 219,825 100.0 2002 25,178 11.1 105,334 46.2 34,505 15.1 3,970 1.7 29,181 12.8 29,650 13.0 227,818 100.0 2003 26,602 11.2 108,862 45.9 34,473 14.5 4,425 1.9 31,527 13.3 31,288 13.2 237,177 100.0 2004 27,300 11.1 113,265 46.2 35,843 14.6 4,627 1.9 32,746 13.4 31,428 12.8 245,209 100.0 2005 28,504 11.3 114,258 45.4 36,823 14.6 4,270 1.7 34,395 13.7 33,385 13.3 251,636 100.0 2006 29,186 11.3 120,074 46.3 36,776 14.2 3,403 1.3 35,972 13.9 33,769 13.0 259,180 100.0 2007 28,841 11.0 125,524 47.8 35,627 13.6 2,856 1.1 35,873 13.6 34,089 13.0 262,811 100.0 2008 26,382 10.5 119,765 47.5 33,832 13.4 3,101 1.2 35,494 14.1 33,450 13.3 252,025 100.0 2009 24,824 10.4 110,597 46.2 34,166 14.3 2,698 1.1 34,055 14.2 33,185 13.9 239,526 100.0 2010 26,311 10.3 122,956 48.3 35,317 13.9 2,627 1.0 34,485 13.6 32,788 12.9 254,484 100.0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2011年5月。

-20,000 40,000 60,000 80,000 100,000 120,000 140,000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千公噸

能源部門 工業部門 運輸部門 農業部門 服務業部門 住宅部門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2011年5月。

圖 5.2 各部門燃料燃燒 CO2 排放量趨勢(各部門包括電力消費排放)[15]

第 二 節 我國節能減碳政策推動現況

(一)我國 CO2減量目標規劃

我國減碳情境規劃係以落實能源密集度每年下降 2% 為目標,

預期可於 2020 年減 CO2共 76 百萬噸,達到全國減碳目標的 36%。

200

2000 2005 2010 2015 2020 年

467

溫室氣體排放基線

百萬公噸CO2

2000 2005 2010 2015 2020

2000 2005 2010 2015 2020

200

社區與社會打造低碳

(五)節能減碳方案執行與檢討 1. 100 年度 CO2減量執行成果

圖 5.7 100 年度節能減碳方案 CO2減量執行成果[19]

資料來源: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 100 年度工作計畫彙整評析暨節能減碳關鍵策 略部會分工建議,行政院環保署,2011.03.15

2.我國節能減碳政策執行檢討

十大標竿方案 100 年度減碳量

(萬公噸/百分比)後續推動重點 (一) 健全法規體制

0.00 0.0%加速推動「永續能源基本法」、「溫室氣 體減量法」、「能源稅條例」及「再生能 源發展條例」等立法與相關子法訂定。

(二) 低碳能源系統改造 115.08 24.5%加速推動智慧電網、降低電力排放係 數、推廣再生能源。

(三) 打造低碳社區與社會 56.02 11.9%落實建立低碳社區、低碳城市與低碳島 之低碳生活環境。

(四) 營造低碳產業結構 221.89 47.3%持續推動各產業之節能減碳,擴大發展 綠能產業。

(五) 建構綠色運輸網絡 35.38 7.5%建構綠色智慧交通網絡,發展節能運具。

(六) 營建綠色新景觀與普 及綠建築

27.53 5.9%全面發展綠建築與智慧建築,推動既有 建築能源效率提升。

(七) 擴張節能減碳科技能量 0.00 0.0%持續推動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研發。

(八) 節能減碳公共工程 0.00 0.0%落實推動綠色公共工程與綠色工法,擴 大綠色工程產業經濟規模。

(九) 深化節能減碳教育 11.64 2.5%各級學校推動節能減碳之教育宣導,並 納入環境教育範疇全面推廣。

(十) 強化節能減碳宣導與 溝通

1.99 0.4%持續宣導溝通節能政策與低碳生活理 念,參與節能減碳國際體系。

(六)我國節能減碳策略檢討[19]

1.強化能源供需整合 2.加強電能與熱能調度

3.使用多元燃料發電設施

4.建置節能及新能源技術發展所需之基礎建設 5.擴大低碳能源占比

4.建置節能及新能源技術發展所需之基礎建設 5.擴大低碳能源占比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