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為使批判性思考教學法能在各單元中順利進行,研究者於2005年6 月份開始進行預試研究(pilot study)。預試研究以南一版五年級下學社 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中,第六單元活動一「社會問題面面觀」作為教材,

進行6節課的試探性教學,期能發現問題所在,改進教學缺失,使師生能 夠落實批判性思考教學模式,明確區別實驗組與控制組在教學方法上的 差別。

經由預試研究的過程中, 研究者發現下列教學問題可做為正式進行

實驗之參考:

一、批判性思考能力運用方面

研究者由學生言詞互動的分析發現,許多學生對於教師所提出的爭 議性問題,會習慣性地套用課本內容,而產生答非所問的現象,這可能 是學生在適應傳統教學模式之下,所發展出來的學習策略-「追求標準 答案」。此外,學生於討論過程中偏離主題或者未加思索立即附和的情 況也經常出現。這些狀況均反映出學生可能尚未具備充分的學習心向。

為改善上述情形,研究者除告知學生討論時不應依賴課本,而應該著重 於發表自己的「創見」與「互相討論的結果」,並將學習單的評量分數 列為月考成績之半,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重視運用批判性思考能力 的學習目標。

二、教學時間方面

一般而言,進行小組討論比較耗費時間,再加上高年級社會學習領 課程內容份量不輕,諸多概念須由教師解說,因此教學時間不足已經造 成教學實驗的限制。有鑑於此,研究者於正式實驗教學設計中做如下調 整:

(一)透過設置「計時員」協助學生掌握討論流程,不斷提醒學生 掌握重點、精確表達,進而促進討論的效率,減少時間的浪費。

(二)討論意見的文字紀錄,力求精簡,與主題無關的討論內容略 過不予紀錄。此外,凡是有關語意不清所進行的質疑與澄清,僅用符號 註記即可,不需文字記錄,以節省時間。

(三)高年級社會學習領課程內容涵括相當豐富的事實、概念、原 則與價值觀念,學生雖有能力自習部分教材內容,惟其他較艱難的部分 仍須由教師課堂講解。因此,若以小組討論為主要的教學方式,則學生 可能無法充分理解與熟練教材全部內容,進而影響全學年統一進度與內 容的定期成績考查,亦不利於批判性思考能力的發揮。基於上述原因,

研究者與另一實驗班導師討論後,決定選擇部份社會領域教材內容,與

其他領域教材(國語、數學、綜合等)內容結合進行統整教學,以免遺 漏任何社會領域課程的重要內容。此外,為協助學生自習部分教材內容,

應協同電腦教師教導學生查詢工具書與網路資料庫的技巧,並利用事先 設計的學習單,引導學生課前自行預習教材。

三、小組討論方面

試探性教學中的小組互動情況差異極大,部分小組的討論氣氛相當 冷淡,徒具形式,部分小組的討論卻非常熱烈,但也經常發生爭吵或聊 天的現象,造成討論難以進行。因此在預試研究階段,研究者即嘗試訓 練學生進行討論活動,並在正式教學實驗中做如下調整:

(一)重新規劃分組方式:除依「社會學習領域成就測驗」成績,

以S型排列方式分組,使各組保持異質外,並將表達能力較佳的學生分 散各組,協助組長帶領其他同學一起討論。由於各組重新分配後能力相 當,因此以競賽方式來表揚優良小組,促進學生學習動機。此外,為了 避免第二回合互換立場的討論,因為討論對象為同一小組成員,而產生 論辯動機疲乏的現象,故第二回合的分組方式,係將每一小組(5-6人)

大致再分成二小群(約2-3人),每一小群成員的社會學習領域成就測驗 成績與表達能力亦大致保持異質,然後,再將各組的不同小群組合成一 新的小組,進行討論。為使每一位學生都有互相對話與論辯的機會,每 一單元第二回合的分組方式,均盡量安排面對不同的同學。惟此種分組 方式較為繁複,教師必須在課前做好分組規劃,並且提前公佈使同學明 瞭其組別位置與討論對象。

(二)訂定小組討論規則:為使小組討論能發揮真正的效用,則訂 定一些規則,如輪流發言、專心聆聽、音量適中、互助合作解決問題等 等(附錄3-11)。

(三)強調小組討論的重要性:根據研究者的教學經驗,部分學生 將小組討論視為非正式的教學活動,是可以在課堂上聊天的放鬆時間。

儘管老師要求在一定時間內完成指派的問題或任務,並推派代表上台報

告,但部分學生往往抱持事不關己的心態,總認為輪不到自己上台,於 是在小組討論中,往往發言偏離主題,行為易於擾亂秩序,連帶影響整 個小組無法完成學習任務。為導正前述錯誤的認知與行為,研究者持續 不斷與學生溝通,強調小組討論對於學習的諸多益處,並在其他領域的 教學中,多採用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教學,養成學生重視小組討論的學 習態度。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