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陸、進行教學實驗

前測實施完成之後,實驗組開始接受研究者建構之批判性思考教學 模式,進行為期16週的教學實驗(附錄3-12、3-13、3-14)。在實驗組的 教學過程中,除了邀請另一班實驗組班級教導師觀看教學過程之外,並 且由實習教師,根據研究者自編之教學檢核表,檢核實驗組與控制組的 教學過程,是否符合教學設計之特色。研究者於教學之後即與觀摩教學 之二位教師,以及擔任控制組教學的二位導師討論學生上課表現,檢討 學生的學習狀況。茲就實驗組與控制組之教學步驟說明如下:

一、批判性思考教學模式

(一)前導活動

為增進學生了解批判性思考的重要價值以及基本技巧,進而引發其 批判性思考的動機與意願,在教學活動之初,研究者以自編補充教材,

舉日常生活經驗為例,介紹批判性思考的重要性,示範批判性思考基本 技巧的運用(附錄 3-14、3-16),並且運用學習單提供學生練習批判性思 考技巧題目。

在第二單元之後的前導活動,研究者根據前一單元小組討論的對話 內容,分析學生其運用批判性思考技巧的優缺點,並簡要複習已學過的 批判性思考技巧。

(二)充實背景知識

為使學生具備社會領域中敘述的事實、概念、原則以及價值規範,

以作為進行批判性思考的基礎,教師將學生分組,並針對教材內容或研 究者自編之補充資料的要點進行討論。討論結束後由各組進行報告,隨 後由教師針對學生提問予以解答。補充資料的形式可以多元化,包括書 面、聲音或影像等資料,其主要內容是有關於爭議性議題正、反面立場 的論點、事實與證據。研究者提供此類補充資料的目的,主要在補教科 書之不足,期使學生對於與討論議題的背景知識有更深入的理解。

由於社會領域教學單元內容豐富,整學期的教材內容共計 15 個小 節,因此每次有關背景知識的討論內容,即須含括大約二個小節,內容 份量頗多。例如:第一週即包含了台灣史前時期與荷西時期二個小節,

約有 10 頁之多。實際上,在短短的一節課內,研究者不可能詳盡解說所 有重要的事實、概念與原則,故研究者設計學習單,內容包括學習單元 的重點,並要求學生確實做到課前預習,利用各種工具書或網路資料庫 自我學習解答疑問,在討論背景知識階段的課堂時間內,研究者的講述 主要是解釋、澄清學生無法自行解答的疑問。此外,更重要的是,研究 者也儘量將學生無法自學而須由教師講解的內容,統整到其他學習領域

(語文、數學、綜合),如此,始能跟上全學年進度一致的定期成績考查,

同時空出更多時間進行小組討論或觀賞必要的影片。

(三)對話與論辯

研究者根據社會學習單元的知識內容,編擬爭議性問題,以作為進 行批判性思考之素材。研究者說明問題的情境之後,學生根據爭議性問 題,以分組或團體討論的方式,練習應用質疑與反省的批判性思考技能,

進行進行第一回合的對話與論辯。學生為其立場進行辯護,努力說服對 方,並反駁對方立場。隨後,學生互換立場進行討論,進行第二回合的 對話與論辯,以檢視正、反二面之論證。研究者在不同組別中巡視走動,

隨時注意各組討論內容是否偏離議題,或提供必要的支持與澄清。

在每一回合辯論結束之後,保留約 5 至 10 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回想 先前與同學討論的內容,並填寫個人學習日記。在此步驟中,教師若發 現學生欠缺批判性思考技巧或背景知識,教師仍須視情形回溯到先前的 教學步驟,以強化其必要的基本知識或能力。

(四)解決衝突

研 究 者 提 出 超 越 衝 突 的 問 題 , 作 為 學 生 進 行 批 判 性 思 考 能 力 的 素 材。為使學生放棄錯誤的自我價值觀,要求學生於填寫學習日記時,反 省自我原初立場是否改變以及改變理由之外,並應用解放與重建的批判 性思考原則,提出能兼顧正、反意見的解決方法。學生再以分組方式,

討論每位成員所提出的解決衝突方法。最後,學生練習做合理的抉擇,

以舉手表決方式形成小組的共識或多數意見,重新定位其價值觀。在此 步驟中,教師若發現學生欠缺批判性思考技巧、背景知識或正反意見的 深入理解,教師仍須視情形回溯到先前的教學步驟,以強化其必要的基 本知識、能力或理解。

(五)回饋

教師或同學可以針對對整個討論過程的每一步驟,進行回饋與講 評,亦即對於相關概念、問題、或意見等提出澄清、補充。研究者對於

小組的共識或多數意見提出質疑,以挑戰學生的觀點,刺激學生進一步 思考。

二、一般教學模式

(一)提問

教師根據教材內容或者教師所提供的補充資料,針對有關事實、概 念、方法,以及從教材內容所延伸的相關意義、價值與態度等,提出問 題由學生回答。

(二)閱讀、蒐集與報告

針對教師的提問,學生根據其課前所閱讀的內容與蒐集的資料,報 告結果或分享經驗。

(三)小組討論與發表

根據教師所分配的問題,學生分組進行討論後,發表意見。

(四)提示

教師針對學生發表或報告的內容,提出說明、解釋或補充。

(五)歸納統整

教師綜合連貫各單元或小節的教學重點。

(六)指導習作

教師根據習作所提出的問題,說明作業題的性質,指引學生尋找答 案的途徑與資源,並進行學習結果的評量。

第七節 資料分析

本研究主要在比較不同的教學模式對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影響,以及 實驗組觀察個案在教學前、後期,其批判性思考能力發展之實際狀況。

對於所蒐集到的資料,分別進行量化分析與質性分析,茲就量化資料與 質性資料整理分析之方式說明如下: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