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壹、90 年學測試題與歷史課程教學目標之分析

九十年至九十三年每年基本學力測驗時間皆不同,除了九十年較早 外,其餘皆在五月份以後,尤其是九十二年受到 SARS 的影響,延至九十 二年的六月廿一與廿二日才施測(請參見表 5-20),因此歷史第四冊教材 納入考試範圍的內容多寡並未每年一致。

表 5-20 歷年基本學力測驗考試日程表

年度 次別 日期

第一次 90/03/31 - 90/04/01 90 年

第二次 90/06/09 - 90/06/10 第一次 90/05/11 - 90/05/12 91 年

第二次 90/06/22 - 90/06/23 第一次 92/06/21 - 92/06/22 92 年

第二次 92/08/02 - 92/08/03 第一次 93/05/22 - 93/05/23 93 年

第二次 93/07/10 - 93/07/11

資料來源:研究者編製

九十年第一次的基本學力測驗施測的時間在九十年三月卅一日及四 月一日,由於是在下學期的中間時段,故明訂考試範圍至第四冊第九章,

並未包含所有教材內容,因此依據表 3-10 的冊次分布比例來看,由於外 國史第四冊的教材內容只有部分單元列入考試範圍,其餘的冊次別分布由 兩次基測之平均比例比較,其分布大致上是平均的,以中國史內容為主的 第一冊為例,本國史第一冊的內容為中國史的遠古時代至近古的清朝盛 世,在九十年的第一次基本學力測驗中,其考試內容所佔的比例為 27%,

高於其他的冊別,但是在第二次的基本學力測驗試題中,其所佔的比例只 有 19%,明顯少於其他冊別,如以兩次平均計算則臺灣史與中國史的一、

二冊之試題內容冊次分布是均衡的。但若從領域的分配上而論,則以中國 史的比例高過外國史和臺灣史。

由於試題內容不脫離臺灣史、中國史與外國史的範疇,故九十年度的 基本學力測驗歷史試題是符合國民中學歷史與認識臺灣歷史篇課程標準

- 144 - 第五章 試題內容與歷史教學目標關係之分析

90109、90143 90112 、 90107 、 90160

90235、90237 90206 、 90221 、 90253、90254

90224、90249 90225

90

90208 90207、90252 90209、90220、

90222

第五章 試題內容與歷史教學目標關係之分析 - 145 -

(A)唐 (B)宋 (C)明 (D)清

此題學生可透過漫畫中的圖畫與說明,運用其歷史想像,想像其中的 場景應該是會在哪一個時空中可能會發生的事情。再如九十年第一次學測 的第 57 題:

【學測 90 年第一次第 57 題】

上歷史課時老師展示一張臺灣鐵 路管理局印製的紀念車票,請學生 表示意見。下列哪一位學生的解讀 最符合歷史事實?

(A)小潔:「車票是為了紀念中國人發明火車一百週年。」

(B)阿樺:「臺灣縱貫鐵路是在 1981 年完成全線通車。」

(C)小惠:「1881 年臺灣基隆到八堵間的鐵路開始通車。」

(D)大宇:「為紀念中國最早的鐵路於 1881 年修築完成。」

此題則希望測試學生能否從題幹中的圖片,此一歷史資料,了解其的意 義,進而選擇正確的選項為答案。

表 5-22 90 年度第一次學測歷史科試題與學力指標的關係表

歷史科學力指標 試題分布 合計

題數 總 計 1.具備基本的歷史知識

A1 知道歷史上重要的年代 90108 1 A2 知道重要的歷史事實 90109、90125、90128、

90139、90141、90142、

90143

7 A3 知道重要歷史事實的解釋 90126 1 A4 知道學習歷史的方法 90112 1 A5 知道歷史上的重大問題與其解決方

90140

1

11

2.具備瞭解歷史知識內涵的能力

B1 了解歷史發展的時間脈絡 90144、90159 2 B2 了解歷史事實的內涵 90107、90110、90111、

90127、90156、90160 6

B3 了解歷史解釋形成的觀點 0

B4 了解歷史資料的意義 90124、90157 2

B5 了解歷史人物解決問題的決策 0

10

3.具備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C1 分析、歸納與比較歷史事件的發展模

0 1

- 146 - 第五章 試題內容與歷史教學目標關係之分析 A2 知道重要的歷史事實 90206、90223、90236、

90250、90251、90253 6 A3 知道重要歷史事實的解釋 90208 1

第五章 試題內容與歷史教學目標關係之分析 - 147 -

之「認識自己生活週遭環境,培養愛鄉愛國的情操與具有世界觀的胸襟」

產生沒有任何一條題目可與之對應之狀況;而在「增進對臺、澎、金、馬 文化資產的瞭解,養成珍惜維護的觀念」則可透過了解史前文化來達成。

在歷史課程目標部分也有同樣的情形出現,「引導學生對歷史發生興趣,

俾能主動學習」此項偏向情意目標的部分沒有可對應的試題,而在「引導 學生認清國家創建的艱辛及個人的責任」此條偏向國家建立過程的題目及

「培養學生具有開闊的心胸並成為具有世界觀的國民」在此次測驗都沒有 題目出現。因此大部分的試題多對應於認識臺灣歷史篇的「認識各族群先 民開發臺、澎、金、馬的史實,加強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使命感,並培 養團結合作的精神」及歷史課程的「引導學生瞭解歷史知識的本質」,屬 於臺灣史、中國史或外國史中與歷史事實相關之試題。

表 5-24 90 年第一次學測歷史試題對應八十三年版歷史課程目標之對照表 認識臺灣歷史篇課程標準 認知領域 90 年第一次

知識 90108、90141

理解 90124、90157

1.認識各族群先民開發臺、澎、金、馬 的史實,加強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

使命感,並培養團結合作的精神。 高層次批判思考 知識 2.認識自己生活週遭環境,培養愛鄉愛 理解

國的情操與具有世界觀的胸襟。 高層次批判思考

知識 90143

3.增進對臺、澎、金、馬文化資產的瞭 理解

解,養成珍惜維護的觀念。 高層次批判思考

歷史課程標準 認知領域 90 年第一次

知識 90109、90112、90125、90126、

90139、90140、90142

理解 90107、90110、90127、90144、

90156、90159、90160 1.引導學生瞭解歷史知識的本質。

高層次批判思考 90158 知識

2.引導學生對歷史發生興趣,俾能主動 理解

學習。 高層次批判思考

知識 3.引導學生認清國家創建的艱辛及個 理解

人的責任。 高層次批判思考

知識 4.培養學生具有開闊的心胸並成為具 理解

有世界觀的國民。 高層次批判思考

在九十年第二次學測中,出現了較生活化的試題,故可對應於「認識 自己生活週遭環境,培養愛鄉愛國的情操與具有世界觀的胸襟」之教學目

- 148 - 第五章 試題內容與歷史教學目標關係之分析

標。透過一些先民的生活經驗、諺語、或目前仍可見的古蹟,使學生更有 體驗的感覺來達成此項目標。然此次並沒有出現「增進對臺、澎、金、馬 文化資產的瞭解,養成珍惜維護的觀念」此條目標發展出的試題。

歷史課程部分以第 22 題為例:

【學測 90 年第二次第 22 題】

文藝復興運動促成近代歐洲文化的形成,開啟了歐洲歷史的 新紀元。這個運動的主要內涵是什麼?

(A)以人為本,肯定人生現世的價值

(B)闡明教義,重新領會基督教精神

(C)提倡科學方法,建立科學宇宙觀

(D)應用科學精神,以解決社會問題

透過文藝復興對歐洲的重要性來使學生具備世界觀,其他的題目仍相對應 於「引導學生對歷史發生興趣,俾能主動學習」與「培養學生具有開闊的 心胸並成為具有世界觀的國民」此兩條教學目標。

表 5-25 90 年第二次學測歷史試題對應八十三年版歷史課程目標之對照表 認識臺灣歷史篇課程標準 認知領域 90 年第二次

知識 90206

理解 90224、90239

1.認識各族群先民開發臺、澎、金、馬 的史實,加強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

使命感,並培養團結合作的精神。 高層次批判思考

知識 90236、90249、90250

2.認識自己生活週遭環境,培養愛鄉愛 理解

國的情操與具有世界觀的胸襟。 高層次批判思考 知識 3.增進對臺、澎、金、馬文化資產的瞭 理解

解,養成珍惜維護的觀念。 高層次批判思考

歷史課程標準 認知領域 90 年第二次 知識 90208、90223、90251、90253

理解

90207、90209、90220、

90221、90225、90235、

90237、90238、90254 1.引導學生瞭解歷史知識的本質。

高層次批判思考 90252 知識

2.引導學生對歷史發生興趣,俾能主動 理解

學習。 高層次批判思考

知識 90222

3.引導學生認清國家創建的艱辛及個人 理解

的責任。 高層次批判思考

第五章 試題內容與歷史教學目標關係之分析 - 149 -

知識 4.培養學生具有開闊的心胸並成為具有 理解

世界觀的國民。 高層次批判思考

基本學力測驗在試題的命題上,在題幹上經常借用各種資料與圖表的 運用,藉以測知學生的學習是否不再只是純粹的記憶課本內容,例如九十 年第一次基本學力測驗的 24 題,此題即藉由 1868 年至 1894 年之進出口 資料,希望學生能經由了解歷史資料的意義來進行思考,並完成填答。如 此,學生再一次的經由試題中的題目,加深了在校中的學習內涵。

【學測 90 年第一次第 24 題】

下表是清末自西元 1868 年至 1894 年臺灣進出口值統計表。

請問:表中哪一期間,開始反映出臺灣對外貿易由入超轉變 為出超?

出 口 進 口 期 間

年平均值 指 數 年平均值 指 數

出口值減進口 值 1868~1869 93.0 100.0 124.5 100.0 -31.5 1870~1874 172.0 185.2 174.4 140.1 -2.4 1875~1879 282.3 303.5 272.0 218.6 10.3 1880~1884 427.3 459.5 318.8 256.1 108.5 1885~1889 435.7 468.5 361.8 290.6 73.9 1890~1894 570.7 613.7 431.0 346.2 139.7

(A)1868~1869 (B)1870~1874

(C)1875~1879 (D)1890~1894。

再如九十年第二次基本學力測驗的 24 題,此題是讓學生藉由臺灣稻 米年產量及出口數量圖,測試其是否了解圖中稻米的年產量與出口量的大 增,可能是與哪一項政策之歷史事實內涵相關聯,此試題之層次就可跳脫 直接之記憶,而是讓學生從圖表中去思考與判別。

【學測 90 年第二次第 24 題】

右圖為臺灣稻米年產量及出口數量 圖。圖中稻米的年產量與出口量的大 增,可能與下列哪一項政策有關?

(A)公地放領,農地重劃

(B)南進政策,工農並重

(C)農業臺灣,工業日本

(D)農地農有,農耕農享

而九十年第一次基本學力測驗的 56 題,此題中,引導學生從題幹引

- 150 - 第五章 試題內容與歷史教學目標關係之分析

言中的說法,讓學生藉由歷史想像,想像自己生活在題幹中所示的時空背 景下,理解該時代的思想與價值觀的不同,進而判別該段引言中所反映的 是哪一個生活時空中的思想。此題屬理解層次的題目,可以讓學生再一次 的藉由試題的施測,加深其將課程標準中情意目標之一的「強承先啟後、

繼往開來的使命感」內化於其中。

【學測 90 年第一次第 56 題】

有位中國官員對外國商人說:「中國並不稀罕西人的奇巧之 器,外國人在廣州的生意,每年有幾千萬銀兩的利益,這些 都是中國對外國人的恩賜。」請問:

這位官員的說法,反映了當時的哪一種思想?

(A)封建思想 (B)天朝思想

(A)封建思想 (B)天朝思想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