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試題內容與歷史教學目標關係之分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五章 試題內容與歷史教學目標關係之分析 "

Copied!
6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五章 試題內容與歷史教學目標關係之分析 - 111 -

第五章 試題內容與歷史教學目標關係之分析

在第四章中,探討了歷史教育之與歷史研究的不同,在於歷史研究透 過歷史研究法,將過去的史事或史實作客觀的呈現,其所運用的方法需要 是科學的,而史作的陳述與撰寫則是一種藝術。雖然歷史研究著作也有美 善的價值呈現,但與八○年代以前對歷史教育的看法,歷史教育之負載了 國家集體感的形成與國家認同的目的,歷史教育本身呈現出的意識形態成 其必然。臺灣由於政治上的變革,國民政府在民國三十八年退守臺灣,課 程標準自民國四十一年開始,特別於歷史、地理、公民與國文四科中增加 了反共抗俄與民族精神教育的教材,此目標直至七十二年的課程標準與七 十二年修訂之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其國民中學歷史課程標準所條列出的目 標,在內涵上三十幾年來始終如一,只是做了一些文字上局部的修訂。既 然教育目標為所有教學活動的最高準則,因此,無論是聯考制度或者是基 本學力測驗高中入學招生考試的實施,該考試是用哪一項歷史事實來檢測 教學目標?以及命題評量只是認知的符合,還是可以讓學生藉由試題出題 的章節與單元教材內容,透過知識、理解、高層次批判思考的題目,進行 深一層次的思考分辨,讓學生對於學習歷史的特殊性或國家認同有其作用 的傾向?此乃本章所欲探究與分析之重點。

(2)

- 112 - 第五章 試題內容與歷史教學目標關係之分析

第一節 86-88 年聯考試題與歷史課程教學目標之分析

民國八十六年至八十九年之高中聯合招生考試時間皆在每年的七月 八、九日,社會科的考試內容為學生在國三年所學習的社會科課程內容,

民國八十六年至八十八年在聯考歷史部分的考試範圍詳如表 5-1 所列。

表 5-1 七十二年版之歷史科課程內容

冊次 領域 起訖時間 備註

第一冊 中國史 遠古到魏晉南北朝

第二冊 中國史 隋唐到清盛世 含鄭氏治臺時期 第三冊 中國史 清末至現代 含國民政府遷臺 第四冊 外國史 上古至工業革命

第五冊 外國史 十九世紀至現代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七十二年版一至五冊之歷史課本

本節擬探討八十六至八十八年聯考歷史試題與歷史課程教學目標之 關係,茲於下分述之:

壹、86 年聯考試題與歷史課程教學目標之分析

民國八十六年聯考試題的冊次分布比例(參見表 3-8),除了第三冊的 試題取材明顯多於其餘四冊的教材內容,其冊次的分布大體上是平均的。

就第三冊的學習內容來看,其起迄範圍為清末至現代,因此教材內容含括 了臺灣史部分從清末治臺、日本殖民統治臺灣時期、中華民國在臺灣的部 分,因此,在第三冊的命題材料上,由於為了切合學生實際生活經驗及社 會環境的變遷,八十六年的聯考歷史試題特別加重了與中外近代史與臺灣 史教材內容相關聯的試題,並符合歷史科「略古詳今」的命題原則,因此 第三冊命題的比例偏高,且臺灣史的相關試題就佔了第三冊試題比例的近 半。例如第 21 題:

【聯考 86 年第 21 題】

臺灣光復初期發生的二二八事件,造成許多無辜的同胞罹 難,為撫平歷史的傷口,那一位總統代表政府向死難者家屬

(3)

第五章 試題內容與歷史教學目標關係之分析 - 113 -

致歉?

(A)蔣中正 (B)嚴家淦 (C)蔣經國 (D)李登輝

可以看出此題所涉及的政治與社會環境的變遷,這樣的題目也可以讓 學生了解解嚴之後,政治上的民主與寬容,也顯示了在有限的臺灣史教材 中,藉由試題激發學生愛鄉土、愛臺灣的情懷,可見出題者強調臺灣鄉土 歷史的用心。

八十六年聯考歷史試題政治軍事類的試題佔了近三分之一左右(參見 表 3-9),政治軍事與社會經濟此二類的試題比例相近,而學術文化與民族 疆域各佔了 20%。再將試題的冊次與主題分布做一交錯比對觀之(參見表 5-2),有關臺灣史的試題皆為政治軍事類的試題,顯見對了解與學習臺灣 政治發展過程的重要性,例如前已述及的 21 題。

表 5-2 86 年基本學力測驗歷史試題冊次與主題分析表

第一冊 第二冊 第三冊 第四冊 第五冊

中國史 中國史 臺灣史 中國史 臺灣史 外國史 外國史 政治

軍事

8618 8619 8621、8622

、8623、8624

8657 8626

社會 經濟

8617 8650、8651 8653、8654

、8655

8656

學術 文化

8614、

8615

8652 8625、8658

86

民族 疆域

8616 8620 8659、8660

、8661

資料來源:研究者編製

八十六年度聯考歷史試題,注重相關教材內容的整合,其中不乏跨冊 與跨章節命題的題目,以重要概念為中心命題,以評量學生融會貫通、分 析比較、綜合歸納的能力。其試題包括能培養批判性思考的時序題兩題,

屬於記憶類歷史事實的有三題,有關歷史事實的理解五題,能夠了解歷史 資料的意義七題,分析、歸納與比較歷史事實的五題,具備運用與分析資 料的三題(可參考表 5-3)。命題者希望藉由認知層次的提升,能夠確實避 免評量零碎片段、艱深冷闢的歷史材料。並透過題材的整合歸納,以評鑑 學生融會貫通、分析比較、綜合歸納的能力,以達學校「選擇」學生的功 能。

(4)

- 114 - 第五章 試題內容與歷史教學目標關係之分析

表 5-3 86 年度聯考歷史科試題與學力指標關係表

歷史科學力指標 試題分布 合計

題數 1. 具備基本的歷史知識

A1 知道歷史上重要的年代 0

A2 知道重要的歷史事實 8614、8617、8621 3

A3 知道重要歷史事實的解釋 0

A4 知道學習歷史的方法 0

A5 知道歷史上的重大問題與其解決方法 0 3

2. 具備瞭解歷史知識內涵的能力

B1 了解歷史發展的時間脈絡 0

B2 了解歷史事實的內涵 8615、8618、8620、

8623、8624 5

B3 了解歷史解釋形成的觀點 0

B4 了解歷史資料的意義 8619、8622、8626、

8653、8654、8656、8657 7

B5 了解歷史人物解決問題的決策 0

12

3. 具備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C1 分析、歸納與比較歷史事件的發展模式 8616、8659 2 C2 分析、歸納與比較歷史事實的內涵 8650、8651、8652、

8660、8661 5

C3 分析、歸納與比較歷史解釋的合理性 0 C4 具備分析與運用資料的能力 8625、8655、8658 3

C5 運用歷史思考評估與解決問題 0

10

資料來源:研究者編製

八十六年的聯考歷史試題標榜著題型豐富多變化,在二十五道試題 中,利用漫畫、地圖、照片及歌曲入題,使學生在應試中,藉由圖畫題、

情境題與資料題等等題型中,落實與達到歷史教學的目的。如將八十六年 度聯考歷史試題與七十二年版課程目標進行比對,整理如表 5-4。中國史 部分有關民族疆域類的試題即符合七十二年版歷史教學目標中的第一點

「使學生明瞭中華民族的演進及疆域的變遷」,該條教學目標中疆域的變 遷是強調中華民族疆域的變遷,期待經由此目標的學習過程中,產生愛國 家愛鄉土之情,更進一步的確認中華民國的正統性,並使學生對中華民國 產生國家認同。例如第 16 題與 20 題:

【聯考 86 年第 16 題】

圖一與圖二是中國兩個不同時代的疆 域圖,由圖一演變到圖二的關鍵史事

(5)

第五章 試題內容與歷史教學目標關係之分析 - 115 -

是:

(A)赤壁之戰 (B)肥水之戰 (C)永嘉之禍 (D)靖康之禍

【聯考 86 年第 20 題】

一位到大陸探親的老人感傷的指出:「中國的疆域圖已由一 秋海棠變成一隻老母雞了。」這位老人指的是那一處疆土 的喪失?

(A)外蒙 (B)西藏 (C)新疆 (D)東北

第 16 題藉由疆域變遷的時序,此一屬於高層次批判思考式的題目,

讓學生分析歷史事件的發展模式(參見表 5-3),其關鍵史事為何?第 20 題則是以民國七十六年解嚴後開放大陸探親為一情境背景,以學生經常可 以從報章雜誌與電視中得知大陸探親的一些新聞,從此情境中測驗學生是 否了解中國現代史上外蒙古獨立一事,再藉由此位到大陸探親老人的感 傷,勾動起學生對於疆域喪失的愛國心,因此 20 題除了可以符合教學目 標的第一點外,另可透過此理解層次試題來「增強其愛國家、愛民族的情 操與團結合作的精神」此情意的培養。

所有的臺灣史與中國史試題皆可與第二條教學目標「使學生就國民小 學社會科所學基礎,進一步明瞭我國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以 增強其愛國家、愛民族的情操與團結合作的精神」相對應,且在該條教學 目標下,知識、理解與高層次批判思考三類之試題皆有之;而外國史的題 目亦皆可以對應至第四條教學目標「使學生明瞭世界各民族歷史的演進、

文化的發展、時代的趨勢及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與責任」,且在此條教學 目標下,知識、理解與高層次批判思考三類之試題亦皆有之。唯獨第三條 教學目標「使學生從我國悠久歷史,燦爛文化的史實中,認識民族的傳統 精神、國民地位與責任」是屬於情意類的目標,因此在試題命題時較難有 此類試題出現。

表 5-4 86 年聯考歷史試題對應七十二年版歷史課程目標之對照表

七十二年版課程標準 認知領域 86 年聯考試題 知識

1.使學生明瞭中華民族的演進及疆 理解 域的變遷

高層次批判思考 8616

知識 8614、8617、8621 2.使學生就國民小學社會科所學基

礎,進一步明瞭我國政治、社會、

經濟、文化的發展,以增強其愛國 家、愛民族的情操與團結合作的精

理解

8615、8618、8619、8620、

8622、8623、8624、8653、

8654

(6)

- 116 - 第五章 試題內容與歷史教學目標關係之分析

七十二年版課程標準 認知領域 86 年聯考試題 神。 高層次批判思考 8650、8651、8652、8655

知識 理解 3.使學生從我國悠久歷史,燦爛文化

的史實中,認識民族的傳統精神、

國民地位與責任。 高層次批判思考

知識

理解 8626、8656、8657 4.使學生明瞭世界各民族歷史的演

進、文化的發展、時代的趨勢及我

國在國際上的地位與責任。 高層次批判思考 8658、8659、8660、8661 資料來源:研究者編製

在前述的章節中曾討論過,由於七十二年版的歷史課程標準較八十三 年版的歷史課程標準具意識形態,其教學目標是設定在民族精神的培養與 國家認同上,強調的是中華民族與中華民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發 展,重視中華民族疆域變遷,而所設定的中華民國其疆域範圍包含了整個 中國大陸以及已經於一九四五年獨立的蒙古。藉由中國歷史上的豐功偉 業,涵養學生於共同的文化之中,進而認同此文化與國家。在教材的選擇 上(參見表 4-3),國中歷史教科書的一、二冊,其歷史教材內容的起訖時 間從中國的上古至盛清;第三冊則為中國的近現代史;第四冊與第五冊為 外國史。臺灣史的教材內容是穿插在中國史教材內容中,作為中國歷史的 一部分來編寫。此一狀況在解嚴後之八○年代開始,對於鄉土的關懷之關 注力升高,對臺灣史教材的迫切需求,而有了八十三年版課程標準下的「認 識臺灣」課程的出現。「認識臺灣」課程包含了歷史篇、地理篇與社會篇,

希望藉由「認識臺灣」的學習,讓學生們能更了解其生長的環境。因此在 七十二年版與八十三年版的課程標準與教科書在臺灣史的分量上自然是 懸殊與具差異性的。既然教科書是依據課程標準的目標來編寫,而考試的 題材則出自於教材中,因此擬於本節中以臺灣史教材為例,討論試題與教 材內容以及課程標準間的關係,來看教材與試題的對應程度,藉此了解實 際上課程標準是否透過教材的選材,再藉由試題,如此一貫的灌輸給學生 政府既定的教育目標。

八十六年度聯考試題中涉及臺灣史教材部分的題目共有五題,試題內 容與對應教材如表 5-5 所示:

表 5-5 86 年聯考臺灣史試題與教材內容之對應表

試題內容 對應教材

18.「延平郡王」鄭成功趕走荷蘭人 後,在臺灣設置「一府二縣」的 行政區,現今的臺南市在當時是 屬於:

(A)承天府 (B)臺灣府 (C)天興縣 (D)鳳山縣

第二冊第十五章明朝的內政與對外開拓 第三節鄭成功抗清與臺灣的開發:

「鄭成功由金門率兵東征,自鹿耳門登 陸,荷蘭人不敵而降,臺灣光復。」

「將赤崁地方改稱東都明京,設置一府二 縣。一府是承天府,以今臺南市為主要範

(7)

第五章 試題內容與歷史教學目標關係之分析 - 117 -

試題內容 對應教材

圍。二縣是天興縣與年縣;前者轄承天府 以北地區,後者轄承天府以南地區。」

21.臺灣光復初期發生的二二八事 件,造成許多無辜的同胞罹難,

為撫平歷史的傷口,那一位總統 代表政府向死難者家屬致歉?

(A)蔣中正 (B)嚴家淦 (C)蔣經國 (D)李登輝

第三冊第二十四章戰後的動亂 第一節復員與行憲:

「為了平息這一事件留下的創傷,行政院 特在民國七十九年十一月成立『二二八事 件專案小組』,研究事件真相,並向死難者 家屬致哀和建立紀念碑。」

22.郵政總局擬根據圖四的照片發 行紀念郵票,由圖中的人物顯 示,該局是要紀念那一項歷史 事實?

(A)臺灣光復 (B)印度獨立 (C)諾曼第登陸 (D)聯合國成立

第三冊第二十三章北伐統一與對日抗戰 第三節對日抗戰:

「開羅會議的成就:民國三十二年,國民 政府蔣主席,與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 相邱吉爾於開羅舉行會議,商討戰勝日本 後國際政治問題。會後發布開羅宣言,指 明東北各省、臺灣、澎湖等歸還我國,朝 鮮應允其獨立。意義至為重大。」

23.臺灣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懷抱 濃厚的鄉土感情,經常舉辦通俗 講習會以啟迪民智,並且向日本 國會請願要求參政權的先賢是:

(A)連橫、羅福星 (B)丘逢甲、楊心如 (C)林獻堂、蔣渭水 (D)李友邦、翁俊明

第三冊第二十四章戰後的動亂 第一節復員與行憲:

「其後,林獻堂、蔣渭水等積極爭取臺灣 同胞政治、經濟與社會地位的改善,並展 開文化的啟蒙運動,對臺灣同胞民族意識 的啟發貢獻極大。」

24.沈葆禎在今臺南地方建造「億載 金城」砲台,此事應與清末那一 國武力進犯臺灣有關?

(A)荷蘭 (B)西班牙 (C)法國 (D)日本

第三冊第十八章晚清的變局 第四節自強運動:

「同治十年,琉球船隻漂流至臺灣,船員 被牡丹社未開化的山胞殺害。日本以此為 藉口,於同治十三年派軍犯臺。此一挑釁 舉動激起清廷對海防的重視,決心積極建 設臺灣。最先主持其事的是沈葆楨,沈之 後是丁日昌。」

第 18 題考的是鄭氏治台時期的地方行政區劃,題目在一開頭即說:

延平郡王鄭成功「趕走」荷蘭人,對照於課文內容:「鄭成功由金門率兵 東征,自鹿耳門登陸,荷蘭人不敵而降,臺灣光復。」由課文與試題題幹 敘述搭配來看即是成了:「鄭成功率兵東征,荷蘭人不敵而降,鄭成功趕 走了荷蘭人,臺灣光復了。」翻閱臺灣史料,臺灣不曾真正的在鄭成功前 成為中國大陸歷代王朝的領土之一,且鄭氏治臺時期才是第一個統治臺灣 的漢人政權,由是這樣的課文書寫,其實充滿了偏頗之情,似乎是為了加 重漢人政權統治的正當性,亦或是將鄭成功的「光復」臺灣,與國民政府

(8)

- 118 - 第五章 試題內容與歷史教學目標關係之分析

的「光復」臺灣一般視之。從鄭成功的「趕走」荷蘭人而「光復」臺灣,

再配合行政區劃的設置,中華民族疆域再一次的得到擴充,並在趕走荷蘭 人中感受到驅逐外族的民族自信,因此本道試題與課程標準中所設定的目 標「民族精神」的培養相當契合。

有關第 21 題以二二八事件為題材的試題,其題幹的敘述與課文內容 相近,在認知領域的分類上,此題只能是一道記憶層次的題目,雖佐以時 事,但只是提醒人民此一事件的傷痛不要再發生,也對於政府在解嚴之 後,能面對過往歷史的不堪事件,為撫平歷史的傷口而由總統代表國家向 受害家屬致歉,為政府負責任的一個態度,實乃民主之真諦所在,並藉由 此歷史事件的獲得撫平,讓各族群更能團結合作。但是對於此歷史傷口課 文中的書寫字眼居然是用了「平息」。似乎是為了平息眾怒才敷衍了事的 成立了『二二八事件專案小組』,來研究事件真相,並向死難者家屬致哀 和建立紀念碑,這樣的用詞與說法實有待修正。

第 22 題是以照片來讓學生連結到與該照片相關的歷史事件,如果學 生能夠了解照片中的四位人物是哪四位,了解該歷史資料的意義所在,即 可回答出正確答案。對應於課文中,該段課文說明的是「開羅會議的成 就」,而此成就就是將臺灣、澎湖等歸還「我國」,這又提到了有關疆域的 問題,並因此而使得國民政府擁有臺灣的主權,來宣示其統治的合法性。

第 23 題是藉由日治時期要求日本政府給予臺灣人民「參政權一事,

來肯定臺灣的先人對臺灣同胞民族意識的啟發貢獻極大,但在課文中其實 並未提及此事,所以學生必須了解該歷史事實的內涵,才能回答此問題。

第 24 題則是以「億載金城」砲台建造的原因來讓學生思考與連結歷 史事實,所以從該事件中學生必須了解因為哪一場戰爭而使得沈葆禎在台 南建造砲台。從此試題回歸到教材內容:由於琉球船隻漂流至臺灣,船員 被牡丹社「未開化的山胞」殺害。日本以此為「藉口」,於同治十三年派 軍「犯臺」。又說,此一「挑釁」舉動「激起」清廷對海防的重視,決心 積極建設臺灣。就這整段的文字敘述,對原住民的形容是未開化的山胞;

將琉球船員被殺事件視為日本犯臺的藉口;並將此事件視為一種挑釁的舉 動,除了激起清廷對海防的重視外,其實也是藉著課文的閱讀與試題引導 學生產生同仇敵愾的愛國心。

綜上所述,八十六年以七十二年版課程標準編寫的歷史教科書對於聯 考試題的命題具有引導作用,在試題的更進一步的牽引下,學生的學習其 實一定會受到教學目標的影響,而將民族精神的涵養這一重要的教學目標 納入其思想中,並同化於社會,認同於國家的文化之中。

(9)

第五章 試題內容與歷史教學目標關係之分析 - 119 -

貳、87 年聯考試題與歷史課程教學目標之分析

根據冊次分布比例來看(請參見表 3-8),第三冊與第四冊在八十七年 的歷史試題中取材明顯多於其餘三冊的教材內容,其冊次的分布是不太平 均的,而以第一冊與第五冊的命題取材比例偏低。八十七年聯考歷史試題 在第二冊的取材內容上,臺灣史的試題就佔了三題,比中國史的題目多。

整體而言,本次試題中的臺灣史試題仍與八十六年一樣,共五題,可見得 八十七年聯考出題依然重視本土化,讓學生透過對試題作答時的思考,引 領學生了解臺灣先人拓墾的辛苦與臺灣歷史的發展,例如 19 題:

【聯考 87 年第 19 題】

臺灣早期的農業發展,閩、粵漢人移墾的貢獻最大,他們最 早開發的農耕地區是:

(A)臺北盆地 (B)宜蘭平原 (C)臺中盆地 (D)嘉南平原

再配合 20 題,即可了解臺灣早期產業的發展情況,並了解對外貿易自古 以來對於臺灣這個島國的重要性。

【聯考 87 年第 20 題】

推動對外貿易,是臺灣歷史發展中的重要經驗,臺灣的對外 貿易活動,早在何時即已涵蓋日本及南洋群島地區?

(A)明鄭時代 (B)沈葆楨時代 (C)劉銘傳時代 (D)日治時

由此看出臺灣史的題目對於學生了解其生長與生活環境的臺灣是有 其助益,也可見聯考試題對於學生實際生活經驗的注重,並希望學生能對 時事有所感之,進而感知政治與社會環境的變遷,例如 23 題:

【聯考 87 年第 23 題】

臺灣省精省後,省府的首長將改為官派,不再直接民選。在 歷史上最早官派的「臺灣省」行政長官是何人?

(A)施琅 (B)沈葆楨 (C)劉銘傳 (D)陳儀

此題就將臺灣省府首長產生的由來,由原本的官派至民國八十三年省縣自 治法完成立法後改為直接民選,至臺灣精省後再一次的改為官派不再直接

(10)

- 120 - 第五章 試題內容與歷史教學目標關係之分析

民選一事,與臺灣先後之歷史事實相連結,透過對臺灣省府首長官派產生 一事的歸納而了解歷史事實的內涵。

再就試題之施測主題上來看(參見表 3-9),八十七年度的歷史試題以 社會經濟類的試題居多,再其次為政治軍事與學術文化,且政治軍事與學 術文化類試題的題數是相當的。由於七十二年版國中歷史教科書內容多仍 以政治發展為主,因此社會經濟與學術文化試題題數的增加,顯示在歷史 教育上逐漸的關注到社會文化層面。

再就冊次與主題的綜合分析表來看(請參考表 5-6),八十七年聯考歷 史試題民族疆域類的三道試題都是以外國史教材內容取材,佔了所有歷史 試題的 12%;第二冊與第四冊並未有政治軍事類的試題出現,該類試題的 出現以第三冊居多,可見得八十七年的試題與八十六年試題一般,著重於 中外近代史與臺灣史教材內容相關聯的試題,以激發學生愛國家、愛民族 的情操,進而培養團結合作的精神。

本年度在中國民族疆域試題是闕如的,雖然有三道題目是屬於整合測 驗題中外國史疆域變遷的題目,此三道試題依然無法符合七十二年版課程 標準於第一條中即強調的教學目標「使學生明瞭中華民族的演進及疆域的 變遷」,只能符合「使學生明瞭世界各民族歷史的演進、文化的發展、時 代的趨勢及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與責任」,因此此三道試題對於學生產生 愛鄉愛土之情與國家認同是較無幫助的。

八十七年的聯考歷史試題只能符合歷史教學目標的第二點「使學生就 國民小學社會科所學基礎,進一步明瞭我國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的發 展,以增強其愛國家、愛民族的情操與團結合作的精神」與第四點「使學 生明瞭世界各民族歷史的演進、文化的發展、時代的趨勢及我國在國際上 的地位與責任」

表 5-6 87 年基本學力測驗歷史試題冊次與主題分析表

第一冊 第二冊 第三冊 第四冊 第五冊

中國史 中國史 臺灣史 中國史 臺灣史 外國史 外國史 政治

軍事

8716 8750、8751

、8752

8722、8723 8726

社會 經濟

8714 8717、 8718、8719

、8720

8721 8724、8725

學術 文化

8715、8747 8748 8749 8753、8754

、8755

8749

87

民族 疆域

8756、8757

、8758

資料來源:研究者編製

(11)

第五章 試題內容與歷史教學目標關係之分析 - 121 -

八十七年度聯考歷史試題中,屬於記憶層次之歷史事實的有兩題,知 道歷史上的重大問題與其解決方法一題;時序題部分,理解層次兩題,高 層次批判思考一題;有關歷史事實的理解與能夠了解歷史資料的意義的試 題各五題;分析、歸納與比較歷史事實內涵的六題;具備運用與分析資料 的三題(參見表 5-7)。

八十七年度的試題其試題的編製重視題材的整合,根據教學目標及教 材內容,打破課本章節、冊數的界線,以重要概念為中心命題,整合相關 教材,使試題由點的個別事實,提升至線的時代演變及面的時代風尚,甚 至是體的文化流變的測量,例如整合測驗題的第(四)(六)(七)大題,

即是希望透過較高層次的試題,藉以鑑別學生推理解釋、分析比較及綜合 歸納的能力。並重視社會變遷與國際現況的多元發展,因此在設計試題 時,多會徵引時事,期望能與學生的學習經驗相結合。

表 5-7 87 年度聯考歷史科試題與學力指標的關係表

歷史科學力指標 試題分布 合計

題數 1. 具備基本的歷史知識

A1 知道歷史上重要的年代 0

A2 知道重要的歷史事實 8719、8723 2

A3 知道重要歷史事實的解釋 0

A4 知道學習歷史的方法 0

A5 知道歷史上的重大問題與其解決方法 8718 1 3

2. 具備瞭解歷史知識內涵的能力

B1 了解歷史發展的時間脈絡 8720、8756 2 B2 了解歷史事實的內涵 8715、8717、8747、

8749、8753 5

B3 了解歷史解釋形成的觀點 0

B4 了解歷史資料的意義 8714、8716、8726、

8750、8751 5

B5 了解歷史人物解決問題的決策 0

12

3. 具備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C1 分析、歸納與比較歷史事件的發展模式 8725 1 C2 分析、歸納與比較歷史事實的內涵 8724、8748、8754、

8755、8757、8758 6 C3 分析、歸納與比較歷史解釋的合理性 0 C4 具備分析與運用資料的能力 8721、8722、8752 3

C5 運用歷史思考評估與解決問題 0

10

資料來源:研究者編製

如將八十七年度聯考歷史試題與課程目標進行比對,整理如表 5-8。

(12)

- 122 - 第五章 試題內容與歷史教學目標關係之分析

與八十六年試題相同,所有的臺灣史與中國史試題皆可與第二條教學目標

「使學生就國民小學社會科所學基礎,進一步明瞭我國政治、社會、經濟、

文化的發展,以增強其愛國家、愛民族的情操與團結合作的精神」相對應,

且在該條教學目標下,知識、理解與高層次批判思考三類之試題皆有之;

而外國史的題目亦皆可以對應至第四條教學目標「使學生明瞭世界各民族 歷史的演進、文化的發展、時代的趨勢及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與責任」 且在此條教學目標下,知識、理解與高層次批判思考三類之試題亦皆有之。

但是本年度試題中沒有疆域類的題型,因此「使學生明瞭中華民族的 演進及疆域的變遷」此條教學目標沒有任何一道試題可以與之對應;第三 條情意類的教學目標「使學生從我國悠久歷史,燦爛文化的史實中,認識 民族的傳統精神、國民地位與責任」仍無此類試題出現。

表 5-8 87 年聯考歷史試題對應七十二年版歷史課程目標之對照表

七十二年版課程標準 認知領域 87 年聯考試題 知識

1.使學生明瞭中華民族的演進及疆域的變 理解

遷。 高層次批判思考

知識 8718、8719、8723

理解

8714、8715、8716、

8717、8720、8749、

8750、8751 2.使學生就國民小學社會科所學基礎,進

一步明瞭我國政治、社會、經濟、文化 的發展,以增強其愛國家、愛民族的情 操與團結合作的精神。

高層次批判思考 8721、8722、8748、

8752 知識

理解 3.使學生從我國悠久歷史,燦爛文化的史

實中,認識民族的傳統精神、國民地位

與責任。 高層次批判思考

知識

理解 8726、8747、8753、

8756 4.使學生明瞭世界各民族歷史的演進、文

化的發展、時代的趨勢及我國在國際上 的地位與責任。

高層次批判思考 8724、8725、8754、

8755、8757、8758

八十七年度聯考試題中涉及臺灣史教材部分的題目共有五題,試題內 容與對應教材如表 5-9 所示:

表 5-9 87 年聯考臺灣史試題與教材內容之對應表 題目

編碼 試題內容 對應教材

8718 18.康熙平定臺灣後,解除海禁,

這項政策對當時清廷最大的影 響是:

第二冊第十七章明與清代前期的社 會與文化第一節社會經濟的發展:

「清初為抵制明鄭而厲行海禁,對

(13)

第五章 試題內容與歷史教學目標關係之分析 - 123 -

題目

編碼 試題內容 對應教材

(A)外交的拓展(B)臺灣的建省 (C)海防的建設(D)關稅的增 加。

海外貿易事業的發展,非常不利。

平定臺灣之後,清於廣東、福建兩 省設置海關;關稅也是清朝的重要 收入。」

8719 19.臺灣早期的農業發展,閩、粵 漢人移墾的貢獻最大,他們最 早開發的農耕地區是:

(A)臺北盆地 (B)宜蘭平原 (C)臺中盆地 (D)嘉南平原。

第二冊第十五章明朝的內政與對外 開拓第三節鄭成功抗清與臺灣的開 發:

「明末,鄭芝龍率領部屬在今北港 一帶開墾經營。後來他接受招撫返 回福建,他的部屬大多留臺繼續開 拓。當時嘉南平原已有不少漢人,

主要來自閩南、粵東。」

8720 20.推動對外貿易,是臺灣歷史發 展中的重要經驗,臺灣的對外 貿易活動,早在何時即已涵蓋 日本及南洋群島地區?

(A)明鄭時代 (B)沈葆楨時代 (C)劉銘傳時代 (D)日治時代。

第二冊第十五章明朝的內政與對外 開拓第三節鄭成功抗清與臺灣的開 發:

「清朝為了壓制鄭成功,實施嚴厲 海禁,……鄭成功招兵籌餉,因此 都困難。再者,荷蘭人侵占臺灣也 有三十餘年,荷蘭船艦也威脅到他 的海上貿易事業。鄭成功遂決定收 復 臺 灣 , 作 為 可 攻 可 守 的 抗 清 基 地。」

「北起日本,南達南洋群島一帶,

都是明鄭貿易活動的範圍。」

8722 22.圖(一)是一幅臺灣地圖,它所 顯示的時代背景是什麼?

(A)劉銘傳巡撫推動自強新政 (B)十年建設的經濟發展計畫 (C)退出聯合國後的勵精圖治 (D)李登輝總統的經營大臺灣。

第三冊第二十五章復興基地的成就 與展望

第一節從危機到轉機:

「我國為聯合國創始國之一,自民 國三十九年起,蘇俄屢次提出排斥 我國代表權案,均被否決。其後美 國企圖拉攏中共以制蘇俄,我國在 聯 合 國 地 位 亦 受 影 響 。 民 國 六 十 年,聯合國竟准中共入會,我國遂 宣布退出,日本旋與中共建交。

我國自退出聯合國後,在國際上雖 然 歷 經 艱 辛 , 然 仍 本 自 立 自 強 精 神,與愛好民主自由國家加強文化 交 流 與 經 濟 建 設 , 以 增 進 實 質 關 係。」

第二節各方面的建設成就:

(14)

- 124 - 第五章 試題內容與歷史教學目標關係之分析

題目

編碼 試題內容 對應教材

「十大建設:六十二年十一月,行 政院院長蔣經國鄭重宣布:政府除 積極興建核能發電廠外,並限期五 年內完成南北高速公路、臺中港、

北迴鐵路、蘇澳港、石油化學工業、

大煉鋼廠、大造船廠、鐵路電氣化 及桃園國際機場等重要建設;合稱 十大建設,皆陸續完成。」

8723 23.臺灣省精省後,省府的首長將 改為官派,不再直接民選。在 歷史上最早官派的「臺灣省」

行政長官是何人?

(A)施琅 (B)沈葆楨 (C)劉銘傳 (D)陳儀。

第三冊第十八章晚清的變局第四節 自強運動:

「光緒十一年,清廷下令臺灣改建 為省,以劉銘傳為首任巡撫。」

第 18 題與第 20 題,兩題考的都是對外貿易,顯見對外貿易一直以來 皆為臺灣經濟之主要來源之一。臺灣地理位置重要,在明鄭勢力入主以 前,漢人、日本人、荷蘭人、西班牙人皆曾在臺灣活動。此二題得以加重 讓學生了解對外貿易對臺灣的重要性。而課文中出現的荷蘭人「侵占」臺 灣三十餘年、鄭成功決定「收復」臺灣,這樣的用詞用以激發學生的愛國 心,實有導引其情緒之效。

第 22 題是從一幅地圖來判斷其時代背景,屬於高層次批判思考題,

測驗的內容是臺灣退出聯合國後蔣經國推行的十大建設。該題的正確答案 為「退出聯合國後的勵精圖治」,其實好像要說明的是雖然我們退出聯合 國,但是不要害怕,由於我們的勵精圖治、自立自強,即使在國際外交上 歷經艱辛,我們仍可以有邦交國。不過實際上,在後來臺灣創造經濟奇蹟 後,一度使得臺灣人的自信心提升不少。

第 19 題,由題幹臺灣早期的農業發展,閩、粵「漢人」移墾的貢獻 最大,完全以漢人的角度出發,其題幹中的用詞實有褒貶之意。就試題與 課文的對應來看,實則考的是臺灣歷史沿革、重要的歷史事實。而第 23 題的臺灣精省為時事題,考的是與學生生活相關聯的內容,藉以了解學生 是否明瞭臺灣過往重要的歷史事實。

綜上所述,在八十七年度的聯考臺灣史試題與教材的對應是相當符合 的,對於教育目標的達成自有其助益。

(15)

第五章 試題內容與歷史教學目標關係之分析 - 125 -

參、88 年聯考試題與歷史課程教學目標之分析

就八十八年聯考歷史試題之冊次分布比例來看(請參見表 3-8),第二 冊與第三冊教材內容的出題比例高於其他三冊,尤其是第三冊,高達 30

%;第一冊與第四冊偏少,只佔了所有試題的 12%。所以本次考試在冊次 的分布上是不太平均的。本次試題中的臺灣史試題略少於八十六與八十七 年,共四題,但如以第三冊中國近現代史的教材內容出題比例來看,臺灣 史試題仍有其一定之比例,顯示對臺灣本土歷史與文化的了解仍為必須。

以 23 題為例:

【聯考 88 年第 23 題】

「閩臺通訊社」曾引述臺灣某一時期的流行語:盟軍轟炸「驚 天動地」,臺灣光復「歡天喜地」,官吏貪瀆「花天酒地」 政治混亂「黑天暗地」,物價飛漲「呼天喚地」。這個流行 語的時代背景是

(A)實施戒嚴法 (B)八二三炮戰 (C)二二八事件 (D)退出聯合國。

可見得試題具有引導學生理解該時代背景,並透過對事件史實的省思,而 使得該歷史事件具有鑑戒的功能。

在試題的主題部分(參見表 3-9),本年度政治軍事類的試題高達 44

%,佔了所有歷史試題的 2/5;民族疆域類的試題在本年度有增加的情況,

與學術文化類的佔有比例相當,皆為 20%;社會經濟類試題的題數較之去 年度有下降的情況,而且降幅頗大。

如就表 5-10 的冊次與主題綜合分析,八十八年度臺灣史的命題,在 社會經濟與學術文化上,臺灣史的試題是闕如的,可以顯見的是本年度在 臺灣史試題方面的命題偏向於政治軍事與民族疆域類的試題。政治軍事類 的試題為本年度的重點,唯獨第四冊的十九世紀上半葉以前之外國史並未 有政治軍事類的試題出現,雖則本年度在民族疆域類的試題具有 20%的佔 有率,但只有一道題目是以臺灣史教材來命題,另外的四道題目是以世界 疆域變遷來命題,此四道試題依然無法符合七十二年版課程標準於第一條 中即強調的教學目標「使學生明瞭中華民族的演進及疆域的變遷」,只能 符合「使學生明瞭世界各民族歷史的演進、文化的發展、時代的趨勢及我 國在國際上的地位與責任」。而以臺灣民主國抗日背景來讓激發學生民族 意識的試題(如第 4 題),更深切的是透過試題培養學生對中華民族產生

(16)

- 126 - 第五章 試題內容與歷史教學目標關係之分析

民族意識與情感,此題即是符合教學目標中的「使學生明瞭中華民族的演 進及疆域的變遷」:

【聯考 88 年第 4 題】

圖(二)是一幅具有民族意識的「時事圖片」,它的民族意 識反映了哪一件史實?

(A)不滿荷蘭殖民臺灣 (B)拒絕清廷接收臺灣 (C)抵抗法軍侵略臺灣 (D)反抗日本占領臺灣。

無論是中國史還是外國史的試題皆符合歷史教學目標的第二點「使學 生就國民小學社會科所學基礎,進一步明瞭我國政治、社會、經濟、文化 的發展,以增強其愛國家、愛民族的情操與團結合作的精神」與第四點的

「使學生明瞭世界各民族歷史的演進、文化的發展、時代的趨勢及我國在 國際上的地位與責任」。

表 5-10 88 年基本學力測驗歷史試題冊次與主題分析表

第一冊 第二冊 第三冊 第四冊 第五冊 中國史 中國史 臺灣史 中國史 臺灣史 外國史 外國史 政治

軍事

8815 8819 8816 8820、8821、

8850、8851、

8852

8822、8823 8826、8852

社會 經濟

8818、8855 8853、8854

學術 文化

8814 8847

8817、8848

、8849

88

民族 疆域

8824 8825 8856、8857

、8858 資料來源:研究者編製

八十八年度聯考歷史試題中。屬於記憶層次之歷史事實的一題;知道 歷史上的重大問題與其解決方法一題;時序題部分,理解層次兩題,高層 次批判思考一題;有關歷史事實的理解四題;能夠了解歷史資料的意義的 試題九題;分析、歸納與比較歷史事實內涵的五題;歷史解釋合理性題目 一題是屬於高層次批判思考性的試題;具備運用與分析資料的兩題(可參 考表 5-11)。

本次試題側重於學生的學科基本能力,包括對歷史知識的時間概念與

(17)

第五章 試題內容與歷史教學目標關係之分析 - 127 -

史實的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與往年相同,聯考試題依然標榜著注重 結合歷史教育與生活經驗,因此對於時事與鄉土教材相關的內容,引證資 料,希望在與學生生活經驗相結合下,來測量學生轉化應用的能力。

表 5-11 88 年度聯考歷史科試題與學力指標的關係表

歷史科學力指標 試題分布 合計

題數 1. 具備基本的歷史知識

A1 知道歷史上重要的年代 0

A2 知道重要的歷史事實 8814 1

A3 知道重要歷史事實的解釋 0

A4 知道學習歷史的方法 0

A5 知道歷史上的重大問題與其解決方法 8822 1 2

2. 具備瞭解歷史知識內涵的能力

B1 了解歷史發展的時間脈絡 8818、8856 2 B2 了解歷史事實的內涵 8825、8848、8855、8857 4

B3 了解歷史解釋形成的觀點 0

B4 了解歷史資料的意義

8815、8816、8817、8819、

8824、8826、8850、8851、

8852

9

B5 了解歷史人物解決問題的決策 0

15

3. 具備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C1 分析、歸納與比較歷史事件的發展模式 0 C2 分析、歸納與比較歷史事實的內涵 8847、8849、8853、8854、

8858 5

C3 分析、歸納與比較歷史解釋的合理性 8821 1 C4 具備分析與運用資料的能力 8820、8823 2

C5 運用歷史思考評估與解決問題 0

8

資料來源:研究者編製

將八十八年度聯考歷史試題與課程目標進行比對,整理如表 5-12。與 之前的年度相同,由於七十二年版的教學目標第二條與第四條,即可含括 所有臺灣史、中國史與外國史的試題,且在此兩條教學目標下,知識、理 解與高層次批判思考三類之試題亦皆有之。

本年度第三條情意類的教學目標「使學生從我國悠久歷史,燦爛文化 的史實中,認識民族的傳統精神、國民地位與責任」的試題仍然闕如。但 本年度有一題有關疆域類的試題「使學生明瞭中華民族的演進及疆域的變 遷」,即前以述及的第 24 題。

(18)

- 128 - 第五章 試題內容與歷史教學目標關係之分析

而整合測驗題多為能測試學生的理解或高層次批判思考性的題目,以 第(五)題為例:

(五)有一首傳唱已久的歌謠:

「萬里長城萬里長,長城外面是故鄉。高梁肥,大豆香,遍地黃金少災殃。

自從大難平地起,姦淫擄掠苦難當。苦難當,奔他方,骨肉流散父母喪。

沒齒難忘仇和恨,日夜只想回故鄉。大家拼命打回去,哪怕倭奴逞豪強。

萬里長城萬里長,長城外面是故鄉。全國的同胞心一樣,新的長城萬里長。」

其題幹是以「萬里長城」這首歌謠,引領學生在答題時去體會中國在近現 代受到外國的侵擾,牽引了學生民族的情緒,隱含了愛鄉愛國的情感於其 中。

表 5-12 88 年聯考歷史試題對應七十二年版歷史課程目標之對照表

八十八年度聯考試題中涉及臺灣史教材部分的題目共有四題,試題內 容與對應教材如表 5-13 所示:

表 5-13 88 年聯考臺灣史試題與教材內容之對應表 題目

編碼 試題內容 對應教材

8816 16.清聖祖下令:「不准任何船隻 下海,嚴禁任何糧食闖關,凡

第二冊第十五章明朝的內政與對外 開拓第三節鄭成功抗清與臺灣的開 七十二年版課程標準 認知領域 88 年聯考試題

知識

理解 8824 1.使學生明瞭中華民族的演進及疆

域的變遷。

高層次批判思考

知識 8814、8822

理解

8815、8816、8817、8818、

8819、8848、8850、8851、

8852、8855 2.使學生就國民小學社會科所學基

礎,進一步明瞭我國政治、社會、

經濟、文化的發展,以增強其愛國 家、愛民族的情操與團結合作的精

神。 高層次批判思考 8820、8821、8823、8847、

8849 知識

理解 3.使學生從我國悠久歷史,燦爛文化

的史實中,認識民族的傳統精神、

國民地位與責任。 高層次批判思考 知識

理解 8825、8826、8856、8857 4.使學生明瞭世界各民族歷史的演

進、文化的發展、時代的趨勢及我

國在國際上的地位與責任。 高層次批判思考 8853、8854、8858

(19)

第五章 試題內容與歷史教學目標關係之分析 - 129 -

題目

編碼 試題內容 對應教材

是違反禁令者,一律連坐處 死,務必使海上那批人,在糧 盡援絕以後做鳥獸散。」文中 的「海上那批人」所指為何?

(A)倭寇 (B)西班牙人 (C)荷蘭人 (D)臺灣鄭氏。

發:

「清朝為壓制鄭成功,實施嚴厲海 禁,將浙江、福建、廣東沿海居民 內遷四十里,任何航行工具不得下 海,違者處死。」

第十七章明與清代前期的社會與文 化第一節社會經濟的發展:

「清初為抵制明鄭而厲行海禁,對 海外貿易事業的發展,非常不利。」

8822 22.推動臺灣現代化的自強新政,

最早是受那一件史事的刺激?

(A)道光末年,中英鴉片戰爭 (B)牡丹社事件,日軍侵犯臺灣 (C)中法戰爭,法軍攻佔基隆 (D)光緒初年,日本吞併琉球。

第三冊第十八章晚清的變局第四節 自強運動:

「同治十年(一八七一年),琉球船 隻漂流至臺灣,船員被牡丹社未開 化的山胞殺害。日本以此為藉口,

於同治十三年派軍犯臺。此一挑釁 舉動激起清廷對海防的重視,決心 積極建設臺灣。最先主持其事的是 沈葆楨,沈之後是丁日昌。光緒十 一年,清廷下令臺灣改建為省,以 劉銘傳為首任巡撫。經過劉銘傳六 年的慘淡經營,臺灣成為全國推行 自強新政最具規模的省分」

8823 23.「閩臺通訊社」曾引述臺灣某 一時期的流行語:盟軍轟炸「驚 天動地」,臺灣光復「歡天喜 地」,官吏貪瀆「花天酒地」 政治混亂「黑天暗地」,物價飛 漲「呼天喚地」。這個流行語的 時代背景是

(A)實施戒嚴法 (B)八二三炮 戰 (C)二二八事件 (D)退出 聯合國。

第三冊第二十四章戰後的動亂第一 節復員與行憲:

「臺灣光復初期,由於戰時的破 壞,戰後的動亂,以致生產停滯,

物資奇缺,物價高漲,失業人口眾 多,形成社會不安和人心動搖;加 上陳儀擔任臺灣省行政長官,集軍 政大權於一身,有關政經措施未能 贏得臺灣同胞普遍的諒解與支持,

更助長了社會的不安與人心的不 平。」

(20)

- 130 - 第五章 試題內容與歷史教學目標關係之分析

題目

編碼 試題內容 對應教材

8824 24.圖(二)是一幅具有民族意識 的「時事圖片」,它的民族意識 反映了哪一件史實?

(A)不滿荷蘭殖民臺灣 (B)拒絕清廷接收臺灣 (C)抵抗法軍侵略臺灣 (D)反抗日本占領臺灣。

第三冊第十九章外患加劇與民族的 覺醒第一節甲午戰爭與瓜分危機:

「馬關條約簽訂,割讓臺灣已成定 局,臺灣官民莫不義憤填膺,紛起 反對。丘逢甲等倡議自主,組織『臺 灣民主國』,推臺灣巡撫唐景崧為總 統,聲月事平之後,再回歸中國,

並招募壯勇,成立義軍。」

第 16 題所考的清初海禁政策的實施對象,此題所採用的教材內容,

八十七年亦曾被拿來使用,只是所考歷史事實不同。該題題幹引用一段史 料,讓學生從史料中的意涵進行理解,測試學生是否了解此一歷史資料背 後的意義與內涵。

第 22 題,從題幹中詢問的內容:在臺灣所推動的現代化自強新政,

最早是受那一件史事的「刺激」?而此刺激即是牡丹社事件的侵擾。在八 十六年的試題中,亦曾以牡丹社事件為題,此題無論是在題目上還是在課 文內容的敘述上,都具有激發學生民族的情懷與愛國的心胸,將學生納入 國家歷史發展的脈落中,同化於中華民族的情感之中的導引作用。

第 23 題考的是二二八事件為何會發生的時代背景,在八十六年的試 題中,亦曾以二二八事件為題材。在課文中雖曾對於臺灣光復初期,由於 戰時的破壞,戰後的動亂,以致生產停滯,物資奇缺,物價高漲,失業人 口眾多,等等這些現象產生的原因進行說明,但對於臺灣省行政長官卻只 提及其集軍政大權於一身,但並未檢討行政長官公署職權的不當。且在課 文中亦不曾說明哪些有關政經措施未能贏得臺灣同胞普遍的諒解與支 持,其原因何在?課文中對二二八事件會爆發的歷史事實的種種描述,亦 不若試題題幹來的直指其要害。顯示課文中仍對不利於政權統治者的說辭 會有所隱諱,無怪乎課文中會用「平息」的字眼,來說明政府在事件發生 四十年後的處理態度。

第 24 題考的是一幅具有民族意識的圖片,其背景為馬關條約簽訂後 臺灣的割讓。課文中描述臺灣官民莫不「義憤填膺,紛起反對」,對於臺 灣即將要成為日本的領土的無法接受。七十二年版的教材,對於戰爭的描

(21)

第五章 試題內容與歷史教學目標關係之分析 - 131 -

述,無論是戰勝還是戰敗,都有連結學生民族情感的效果。

綜上所述,八十八年聯考試題中的臺灣史試題與教材的對應關係是相 當符合的,對於教育目標的達成自有其效益。

(22)

- 132 - 第五章 試題內容與歷史教學目標關係之分析

第二節 89 年聯考試題內容與歷史課程教學目標之分析

八十九年的高中入學招生考試,受試者在學期間所學習的是以八十三 年十月教育部修正發布實施的課程標準所編製的教科書,首先是在國一時 需學習一學年、上下學期各一堂課的認識臺灣歷史篇課程,其次是在國二 與國三兩學年、上下學期各兩堂課的歷史課程,其課程內容如下表:

表 5-14 八十三年版之認識臺灣歷史篇與歷史科課程內容

冊次 領域 起訖時間

認識臺灣 臺灣史 史前時代至中華民國在臺灣 第一冊 中國史 遠古至清盛世

第二冊 中國史 清末至戰爭後中國 第三冊 外國史 上古至十九世紀上半葉 第四冊 外國史 民族主義與帝國主義至現代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八十三年版認識臺灣歷史篇與一至四冊之歷史課本

八十九年聯考試題在冊次的分布上(參見表 3-8)以第二冊中國近現 代史與第四冊世界近現代史所佔比例最高,各佔全部試題的 24%,顯示本 次測驗在社會科部份較為重視近現代史。

再從主題來看(參見表 3-9),本年度試題在四類主題的分類上顯而易 見是非常不平均的,政治軍事類的試題佔了 64%,社會經濟、學術文化、

民族疆域此三類都只佔了 12%的比例,是八十六至八十九年歷屆聯考試題 中,主題分布上最不平均的一年。

結合主題與冊次分布(參見表 5-15)來看,第二冊與第四冊在政治軍 事類試題佔大多數;平均每一冊教科書中皆會有一題是以社會經濟來命 題;在認識臺灣歷史篇、第二冊與第四冊中,並未以學術文化與民族疆域 兩個主題來作為命題的材料。從認識臺灣歷史篇、第二冊與第四冊的教材 多以政治軍事為主題來命題,顯示本次測驗較為注重讓學生經由對近現代 史在政治上的發展與軍事上的衝突來理解史事與史實的發展,並培養其愛 國家的情操。例如 21 題:

【聯考 89 年第 21 題】

最近國際著名的蘇富比公司在拍賣會中,以高價賣出了圓明

(23)

第五章 試題內容與歷史教學目標關係之分析 - 133 -

園的一批古物,引起極大的爭議。這些國寶淪為外國古董 商人的拍賣品,與下列那一次戰爭有關?

(A)鴉片戰爭 (B)英法聯軍 (C)中法戰爭 (D)甲午戰

21 題以時事來編擬情境,藉由清末英法聯軍之役,圓明園被焚毀,中國國 寶級的古物淪為外國古董商人的拍賣品一事,雖則為測驗學生是否了解英 法聯軍攻佔北京的歷史事實,但這樣的題幹敘述,實能引發其愛國的情操。

表 5-15 89 年基本學力測驗歷史試題冊次與主題分析表

認識臺灣 第一冊 第二冊 第三冊 第四冊 臺灣史 中國史 中國史 外國史 外國史 政治

軍事

8913、8915、

8917、8955

8919 8921、8922、

8947、8948、

8949、8953

8956 8917、8925、

8953、8954、

8956、8957、

8958

社會 經濟

8916 8914 8916 8924 8924

學術 文化

8918、8920 8923

89

民族 疆域

8950、8951、

8952

資料來源:研究者分析整理得出

在臺灣史相關試題部分,本年度受測學生所學習的為八十三年版的課 程,其中認識臺灣歷史篇相較於七十二年版以前的歷史課本中所敘述的臺 灣史,在教材的安排上,是完整的描述臺灣歷史的發展,並對臺灣史前文 化與原住民族做一概述,且對於臺灣近四百年來的政治、經濟、社會、文 化等歷史演進,較之以往的臺灣史只是依附在中國史教材的一部分,認識 臺灣歷史篇的教材內容與份量,是較為完整而詳備的。本年度的試題中,

臺灣史試題仍與八十六至八十八年聯考試題一般,其試題數仍維持在四至 五題左右,但往年的聯考試題中,沒有任何有關國際競爭時期的試題,本 年度首次出現:

【聯考 89 年第 17 題】

十六世紀末葉已有日本人到臺灣本島活動,但是到了十七世 紀,荷蘭、西班牙等海權國家相繼在臺灣競逐時,何以不 見日本人的蹤跡?

(A)清廷驅逐日本勢力 (B)明鄭實施海禁政策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 «國際收支平衡表手冊» 第五版 (BPM5) 載有下列

19  ( 三國·吳 ) 支謙譯《撰集百緣經》卷六〈功德意供養塔生天緣〉:“佛在王 舍城迦蘭陀竹林 (《大正藏》第四冊,第 229 頁下 ),……時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時 (《大正藏》第四冊,第 230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五名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五名..

一、為辦理外國人從事就業服務法第四十六條第一項第八款至第十一款

48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374 號,第 12 冊,第 459 頁下欄第 3 行至第 460 頁上 欄第 13

《大正藏》第 2123 號,第 54 冊,第 6 頁下欄第 26 行至第 7 頁上欄第 4

檔(含總分或編號排序名冊)。各校應即於校內公告有局戳之名冊至少 15 日,以學生姓名第 3 字匿名方式呈現,並於

一、 本人報名參加臺中市外埔區外埔國民小學附設幼兒園 107 學年度第 1 學期代理 教保員甄試,無下列情事:. (一)教師法第 14 條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