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重要指標。

聯邦主義

聯邦主義主要是以國家中心分析層次作為基礎,其研究途徑是為了克服整合 過程中面臨國家間權力、利益可能衝突之情形。聯邦主義者認為功能主義想利用 超國家性質的「外溢」效果,來解決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等層面產生的問題,但 卻忽略了國家的基本需求:保有主權。因此聯邦主義將功能性合作予以制度化 外,並試圖維持國家本已有的權力地位,加強國家彼此合作的動機;並以憲政體 制作為整合的框架,在「聯邦體制」的基礎上,讓國家擁有某種程度的自主性。

只有在既有權利並不受影響的條件下,才有可能讓新的體制維持穩定,即使體制 間的單位產生衝突,聯邦主義認為可以透過聯邦的中央權威加以克服。洪丁福

(1996)將聯邦主譯界定成:建立一個中央的權力單位,透過更高階的權力資源 將任何意圖違反憲政精神的反整合行為導回到整合體系中,下階層的衝突讓最後 的憲政司法機關加以判定、裁決,這是一種「形式決定功能」(function follows form)的邏輯。

聯邦主義者認為,政治整合能夠提供有利於經濟整合的環境,但經濟整合卻 無法促進政治整合,所以政治整合應優先於經濟整合,先建構一個超國家的自主 中央機構是首要任務。經由聯邦政府透過控制與妥協的程序,針對各部門與地區 的利益,並運用中央財政權影響成員國行為,可同時完成經濟與政治整合。吳新 興(1995)則認為聯邦主義是「假設各國基於共同需要與目的,在認同基本政治 條件的基礎上,某些特定功能機構的運作可以從國內行動層次,轉移提升至區域 性國際合作的水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但兩岸看待政治與經濟的角度,卻有不同的立場。在經濟利益上,由於雙方 具有共同的利益考量,台商希望能利用大陸充沛的人力資源來增強出口競爭的優 勢,大陸則想要經由台灣的技術與資金升級本身的產業發展水準,經濟層面的合 作的確符合雙方的經濟利益,這就是雙方能有「絕對利益」思維的表現;但目前 兩岸呈現政治疏離的僵局,是因為主權的爭議難以弭平,而雙方政府對主權的宣 示便反映在安全利益的考量,因為在安全利益的層面,利益的增減不但是衝突同 時也是零和的,雙方所關切的變成是「相對利益」。因此,兩岸關係的難解習題 在於絕對利益與相對利益的不同考量,雙方在經濟政策上,很有默契的都會帶有 政治性的考量,因而可能加深了用歐盟整合過程的理論來套用在兩岸關係上的困 難度。但本文認為探討整合理論的目的,並不在為兩岸的未來描繪出終極統一的 政治「理想國」,而是透過整合理論來解釋兩岸之間各個層面的互動及影響。兩 岸目前所呈現的「經濟緊密、政治疏離」的特有環境,整合理論提供了一個探討 功能取向的能動性來促進兩岸民間相互來往、認識的結構框架,所以即使是以國 家中心來探討兩岸主權及安全的面向,整合理論也相當程度的豐富了兩岸關係研 究的內涵。

總而言之,歐洲整合成功的關鍵在於各國經由整合之利益形成共識,說服國 內人民與利益團體整合是利大於弊,透過制度的規範成為長期且穩定的國家政 策,而且有「歐盟」成功整合的案例為其理論背書,顯示整合理論確實有其價值 性可供參考。從目前兩岸的情況來看,科技經濟決定論的功能主義太過樂觀看待 國家間的互動關係,台灣和大陸對「一個中國」原則並沒有達成共識。聯邦主義 採取由上而下的「國家中心分析途徑」,認為功能主義與新功能主義忽略了國家 之間的內部差異,僅有功能性的經濟合作不易達到政治整合,因此希望藉由制度 安排(例如超國家組織),使得政治、經濟、社會仍有差距的不同國家願意接受 政治整合架構,同時仍可維持一定程度的自主性。但聯邦主義過於強調先形成整 合性架構,忽略國內利益團體對各自政府的影響力,也沒有說明國家在何種條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下願意讓渡部分主權,最重要的是兩岸目前最沒有共識的就是「政治整合」。所 以,聯邦主義對統合提供的理論基礎應是最後的目標,而無法成為解釋的工具。

於此,本文進一步縮小理論範圍,以新功能主義作為理論基礎,藉以分析台灣和 大陸的互動過程,並且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將研究資料整理出清晰脈絡,尋找出影 響台灣民眾國家認同的背後影響原因。

再將新功能主義做個簡單歸納,新功能主義是將統合過程詮釋為一個「不斷 溢出的連結」,意指當統合過程開始後,便會連續產生「擴散」,而「擴散」的產 生不全然來自經濟層面,政治菁英的「刻意連結」也會有加速影響的效果,而其 所強調的是政治力可能影響整合腳步以及由低階層次(經濟)到高階層次(政治)

的整合方向。但在台灣與大陸雙邊政府各自所做出的政策決定,勢必須對其內部 人民負責,也就是民意這種社會力量在新功能主義中卻被忽視,只把行為者界定 在政治菁英、政府或是國家層級,形成「國家中心」的命題假設,但也忽略政府 部門容易將目光放在短期內的政策成果,想要有立竿見影的政治成效,但卻鮮少 對兩岸關係進行長時間且有完整脈絡的研究與觀察。

在國家認同的議題上,也因為雙方對主權的爭執,使得國家認同也陷入膠著 狀態,這可能都是因國家中心思維所產生的僵局與迷思。因此從國家中心的角度 出發,兩岸主權以及國家認同的僵局似乎依舊無解,因為國家在理性上是不會忍 受國家主權分割與國家認同分裂的情況產生。換言之,上述章節的理論文獻所討 論的多半是宏觀層次為出發點,缺少了能與之相對應的微觀基礎,而且在兩岸主 權的互動上,國家可能已不是唯一的行為主體,在台灣是民主制度的情況下,民 意勢必對政治人物發揮其影響力。於此,本文將不再以傳統兩岸關係研究的國家 行為者為主要的研究對象,而是從台灣民眾的角度出發,以求研究成果盡量貼近 一般民眾的思考邏輯。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