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Macro Model-下水道推進作業模擬與再造

4.3 流程診斷與再設計

本節首先將會以施工模型模擬多管作業流程,並分析結果,再以

敏感度分析確認各作業對施工時間之敏感程度,依據敏感程度大小,

在進行流程改善工作時,本研究利用敏感度分析(Sensitivity Analysis)確認各項作業對於總工時之敏感程度,並從敏感程度分析結 果中,從最大之影響項目逐項進行檢討,並提出改善方案,以達到對

症下藥之效果。由於此分析之目的僅在找出作業對於施工工時之影響 程度,代入何種作業時間分佈對於其結果並不會造成差異,故本研究 以較簡易之均勻分佈代入模型進行模擬,以簡化程序,並且可避免因 放大其它分佈過程中之程序錯誤,而造成結果失真之現象。結果如下 表4.7 所示,依敏感程度大小排序。

表4.7 下水道推進作業敏感度分析 排序 作業名稱 增長百分比

1 推進 1.26

2 土桶入坑 1.16

3 出土裝桶 1.15

4 棄土 1.12

5 推進管安裝 1.11

6 土桶出坑 1.09

7 管材吊放 1.09

8 注入管材拆除 1.07

9 千斤頂倒推 1.05

10 千斤頂預備 1.04

11 吊繩安裝 1.03

從上述結果可發現,敏感程度最大之作業為推進作業,其也是推 進工程中之靈魂作業。此議題將在第五章進一步透過微觀(micro level) 進行深入探討。而後續影響程度排序第2、3、4 名,皆為出土作業,

因此首先可以出土作業為改造目標,後續再探討其它作業改造可行 性。

依據上述敏感度分析結果,我們得知除推進主作業外,敏感程度 影響最大之其餘作業為出土區塊中之各作業,因此本研究則針對出土 區塊考慮數種改造方案,如引進真空吸泥器、增加作業人員等,但因 考量到廠商投資意願與中小管徑推進人力無法進入管內作業,且工作

井之空間亦有限,所以增加工班人數對於生產力之實質幫助不大等原 因,先行否決數項方案,並以不增加廠商過多額外成本為前提,以現 地觀察方式,經由創意思考,提出三種可行改善方案:改變土桶吊昇 型式、改變出土型式、與預作吊繩安裝。以下僅以改變土桶吊昇型式 說明流程再造探討。最後彙整三者之優劣作綜合性比較。

推進總工時中出土作業所佔比例非常高,最高可達一半左右,尤 其是管徑愈大,所佔時間愈重。但現行台灣地區土壓式工法施工廠 商,因成本之考量,通常皆只向國外廠商採購推進機與推進平台,而 未引進較為先進之真空吸泥設備以協助出土作業。因此目前國內採用 土壓式工法進行推進工程施工之工區,皆以人力方式進行出土作業,

以致於推進效率較為低落。

現行人力出土之作業循環,可分成土桶入坑、出土裝桶、土桶出 坑與棄土作業四步驟,以單掛勾方式,單次吊掛兩只土桶進行。舉管 徑 400mm 為例,單管出土量約為 0.3 立方公尺,以 0.04 立方公尺之 土桶裝置,約需八桶方能完成出土,因此需進行四次循環,其作業循 環圖如下圖4.4 所示:

圖 4.4 出土作業循環圖

由上圖中可看出,如以兩只土桶進行出土作業,將需進行四次循 環,不過如採以雙掛鈎方式,進行土桶吊昇,其單次可吊掛之土桶數

則增為四只土桶,將可減少出土作業循環次數由四次減為兩次。不過 於此需注意,因每次循環時其裝土桶數由兩桶變為四桶,此時出土裝 桶作業於每循環皆進行兩次,以精確描述改變後之需時狀態。模型示 意與模擬結果如圖4.5 與表 4.8 所示。

圖 4.5 下水道推進施工作業流程模型(一):改變土桶吊昇型式 依據第一次模擬評估結果發現,坑外作業工其流動次數較其它工 種資源為低,而待工時間相較於其它資源有較大之現象,因此本研究 嚐試將坑外工作業人數縮減一人,重新進行模擬,以比較其結果差 異,並探討減少坑外工之可能性,模擬結果如表4.9 所示。

經 改 善 後 此 作 業 僅 需 以 兩 次 循 環 即可完成

表4.8 三十根推管模擬方案一作業輸出(五人)

分析,表 4.10 為輸出結果總整理。再依據日進量與投入資源成本,

經轉換成序位,結果如表4.11 所示(總序位越低者越佳)。

評分之結果,得分最高之模式為現行推進工程施工所採用之流 程,其無論在工班成本亦或是日進量之得分,均為最高,因此其為最 需改善之模式。而最佳之流程資源組合模式,則為編號 10 整合出土 型式與預作吊繩安裝作業(四人工班),其在工班成本與日進量之得分 分別為 1 與 2,總分為 3。次佳之方案為編號 9 之整合出土型式與預 作吊繩安裝作業(五人工班),得分為 4,此模式雖然工班是由五人組 成,但因其於作業過程中有效的精簡與合併了許多細項作業,造成了 大幅縮短 30 管總施工需時成果,故其雖採用五人工班,但仍能在工 班成本上獲得不錯之得分。針對最佳流程資源組合模式,欲使成果能 確切運用於實務上,可透過教育訓練與典範學習等方式持續推動。

表4.10 下水道推進作業流程再造總整理

編號 方案名稱 工班人數 模擬時間(min)

原始作業 5 1420.39

1 改變土桶吊昇 5 1247.93

2 改變土桶吊昇 4 1257.69

3 改變出土型式 5 1017.62

4 改變出土型式 4 1018.67

5 預作吊繩安裝 5 1381.80

6 預作吊繩安裝 4 1403.60

7 整合編號1 與編號 5 5 1192.62 8 整合編號2 與編號 6 4 1194.24 9 整合編號3 與編號 5 5 965.30 10 整合編號4 與編號 6 4 980.64

表4.11 資源流程組合模式績效評比

模式名稱 工班成本 分數 日進量 分數 得分 加總

原始模式 33.28 11 10.17 11 22 1 改變土桶吊昇(5 人) 29.24 9 11.54 7 16 2 改變土桶吊昇(4 人) 23.92 6 11.45 8 14 3 改變出土型式(5 人) 23.65 5 14.15 3 8 4 改變出土型式(4 人) 19.37 2 14.15 4 6 5 預作吊繩安裝(5 人) 32.38 10 10.42 9 19 6 預作吊繩安裝(4 人) 26.69 7 10.27 10 17 7 整合1 與 5 27.95 8 12.05 5 13 8 整合2 與 6 22.71 4 12.05 6 10 9 整合3 與 5 22.62 3 14.92 1 4 10 整合4 與 6 18.64 1 14.71 2 3

4.4 小節

本章首先運用生產力評估與調查方法,探討本土下水道推進工程 日進量現況,並透過文獻回顧與日本相關日進量資料之相比對,發現 本土推進工程其生產效率確實有可改進之空間。因此本研究透過流程 重現、流程轉換、流程評估與流程設計之手段,進行小口徑推進工程 作業流程之再造工作。並考慮數種改造方案,如引進真空吸泥器、增 加作業人員等,但因考量到廠商投資意願與中小管徑推進人力無法進 入管內作業,且工作井之空間亦有限,所以增加工班人數對於生產力 之實質幫助不大等原因。本研究最後提出三種基本可行方案,再經由 資源組合與方案間之合併動作,列舉出十種流程資源組合模式,以電 腦模擬技術搭配 EZStrobe 程式進行模擬,利用分析輸出結果得知,

各模式之施工作業時間,均較原始施工作業流程為佳。其中改變出土 型式與預作吊繩安裝(分別四或五人/工班)之組合最佳。

相關文件